05.14 断奶可是个技术活,千万别让这些断奶误区害了宝宝……

宝宝成长到一定阶段就不再适合吃母乳了,很多妈妈误认为断奶就应该是「不断则已,一断必绝」。妈妈突然不喂奶,奶涨着难受、是不可避免的。母子分离,会让宝宝缺乏安全感,因看不到妈妈而产生焦虑情绪,甚至还会生病、消瘦。

讲究技巧合理断奶,这些痛苦可以避免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如何断奶 !

断奶可是个技术活,千万别让这些断奶误区害了宝宝……

一、给娃断奶,有没有最佳季节和年龄?

没有所谓是最佳断奶季节,给宝宝断奶的最佳时机是,只要妈妈和宝宝都准备好了。

——那宝宝多大断奶最合适呢?

这一点也没有定论。各大权威机构都建议 6 个月内纯母乳喂养,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母乳喂养到 2 岁或以上。如果你和宝宝都愿意,大可根据你们自己的情况来决定何时断奶。

断奶可是个技术活,千万别让这些断奶误区害了宝宝……

二、哪些情况下,断奶不合适?

1. 出生后的前6 个月,不适合断奶。纯母乳喂养有助于避免或推迟湿疹、牛奶过敏以及哮喘的发生。

2. 宝宝还没有准备好:不爱喝或者不习惯奶粉,宝宝正在生病时或出牙。

3. 宝宝情绪不稳定;生活习惯突然改变(搬家或看护环境变化);过冷或过热季节时不适合断奶。

三、即将断奶了,妈妈需要做啥准备?

断母乳最好选择气温适宜,孩子身体健康的时候。采取母婴分离的方法,是不可取的。适当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带他外出,让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游戏和游玩中去。

断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及早准备,科学添加辅食。

1.让宝宝接受奶瓶和奶粉。7~12 个月后逐渐过渡,用母乳和配方奶混合喂养,添加辅食,直至完全接受纯配方奶和辅食。

2.先断白天的母乳。白天容易转移宝宝注意力,添加辅食。1岁后应该以三餐为主了,奶只是饮食的一部分,每天500 ml总体奶量即可。

3.循序渐进地断夜奶。入睡时尽可能的少喂或者不喂母乳,半夜从全母乳喂养慢慢穿插奶粉。

四、断奶方法那么多?哪种最好?

传统的一夜涨退法,会造成乳汁淤积成块,使妈妈疼痛难忍;容易导致乳腺炎;今后妈妈的乳腺出现较为严重的乳腺增生或其他病变;影响二胎的开奶,这样的戒奶方法,对宝宝也是很残忍。

断奶可是个技术活,千万别让这些断奶误区害了宝宝……

最好的方式当然是逐渐减少吸奶/挤奶频率,减少排空,给大脑一个逐渐减少产量的信号,慢慢减少产量。

1、生麦芽60~90g,水浓煎当茶饮,每日1剂,连服3~5日。 同时可食用维生素B6,一日三次,每次2片。

2、芒硝250g 分装两纱布袋内,敷于两乳房并包扎,湿硬时更换。

3、不建议采用注射雌激素、溴隐亭等药物回奶。 同时减少或避免进食高蛋白、高脂肪的营养食品,减少饮水,阻断乳汁生成的有利因素。

五、断奶后,宝宝营养怎么保证?妈妈都要注意什么?

保证宝宝营养必须做到:食品种类要多样化,食品要细、软、烂、碎,食物要新鲜,最好原汁原味,不要加味精。每天一定要喝牛奶(优质蛋白质、脂肪的来源),保持进餐6次左右。

妈妈如果仍然保持之前的饮食量,那等待你的就是大腹便便。

哺乳期由于两侧乳房吮吸频率强度不一,很多妈妈会出现大、小乳的现象。在哺乳期就可以强化小的那侧胸部锻炼,增加支撑力,并选择有合适支撑效果的胸罩。

断奶可是个技术活,千万别让这些断奶误区害了宝宝……

宝宝断奶时,可能出现食欲下降。不要强迫宝宝吃不喜欢的食品。应多加鼓励,过一段时间,宝宝就会接受不喜欢的食品。辅餐可提供含糖低的饼干、酸奶和水果,每次宜少给,以免影响宝宝吃正餐的食欲。

一般来说纯母乳喂养的宝宝习惯吸乳头后就很可能拒绝接受奶瓶,造成断奶困难。比较科学的办法是从宝宝 2 个月左右(这个时候宝宝还不太固执抵触奶瓶,同时也习惯了母亲的乳头不容易形成乳头混淆),就每周给宝宝试着用奶瓶喂两三次(把母乳挤出来用奶瓶喂),这样可以在宝宝还不那么固执之前让他习惯奶瓶,明白奶瓶也可以是粮食的来源。

当宝宝完全能适应奶瓶以后,就可以选择一天中奶水最少乳房最不涨的那顿,将这次母乳喂养改用奶瓶喂配方奶。等过一段时间妈妈的乳房能适应这种变化后,用同样的方法,再减少一次母乳喂养的次数,循序渐进自然过渡直到最后完全断奶。这个过程可以是几周也可以是几个月,具体要根据孩子和母亲的状况而定。

如何实现快速断奶?

如果某些原因需要迅速断奶,可以在每一顿喂母乳之后都给宝宝用奶瓶喝配方奶,喝多喝少不必强求。然后将乳房胀痛感最小的那顿母乳喂养,完全改用奶瓶喂,接下来的每 2~3 天,将奶瓶喂养的次数增多,逐步替换原来的母乳喂养。不久,就可以完全断奶了。

有时母亲可能得突然完全停止哺乳,这时就尽量不要将奶水挤出,因为挤奶虽然可以暂时缓解胀痛,但会刺激乳房分泌更多的乳汁,这样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回奶,逐渐就停止分泌乳汁了。宝宝渐渐长大,断奶,是他们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掌握科学的断奶小技巧,宝宝不再受煎熬,大人小孩辛苦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