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急功难近利——为什么中超U23政策培养不出姆巴佩和布兰特

有多大期望,就有多大失望。随着亚运会上中国U23的高开低走,热身赛国足再负卡塔尔。或许从十几年前史无前例进入世界杯开始,从惧日恐韩到现在眼睁睁看着临边小国的崛起,中国足球似乎正由深秋走入冷冬。

急功难近利——为什么中超U23政策培养不出姆巴佩和布兰特

可能是近些年每当广大球迷昏昏欲睡的时候,总会有那么几针强心剂刺激一下半死不活的神经,例如十二强赛险胜韩国我们会认为中国彻底摆脱恐韩症,例如中超球队某段时间亚冠打的不错我们会认为这是中国足球迎来春天的信号,例如最近的亚运会U23小组赛表现不错让外界一度看到了光明的未来。但随之而来的一次次失败结果经历证明了中国足球的确还没能找到正确的道路,包括这次的亚运会的出局告诉我们,中超的U23政策失败了。甚至有更悲观的言论“我似乎看到中国足球已经没有了未来”。

急功难近利——为什么中超U23政策培养不出姆巴佩和布兰特

U23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他规定各支球队必须满足U23的上场人数和上场时间,为更多年轻球员在比拼外援能力的国内联赛提供了难能可贵的上场机会,这是足协基于培养年轻一代制定的政策。但是这一政策必然与市场化球队的利益产生矛盾,因为球队成绩是俱乐部摆在最重要位置的目标,而非大力凛然到为了祖国大业、为了足球未来,毕竟这不是公益事业。所以这一政策的问世带着所有人的期待,又在市场运行中不可避免地变了味道。当更多球队每场临近90分钟时才匆匆将U23名额换上,以完成足协的规定,政策的执行沦为应付的工具,其预期的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

急功难近利——为什么中超U23政策培养不出姆巴佩和布兰特

当U23政策无法保证其质量,那么反过来对中超球队同样产生反作用,尤其是依靠外援程度高的,或者是年轻梯队后备不足的,在国家队有征召任务的时候必定影响“国足大户”的成绩,如何处理好U23与外援的使用成了一大难题,一旦无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便会造成球队内部的混乱,成绩or未来?没有成绩就要承受下课的风险,没有考虑未来就要受到口诛笔伐,中超联赛的生存空间令人堪忧呐。此外U23的出现使得U24这一年龄段倍显尴尬,没有足够能力竞争主力,又难逃政策的影响,只能是发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牢骚了。如此看来,U23并非一开始想象的那般美好。

急功难近利——为什么中超U23政策培养不出姆巴佩和布兰特

就目前中超的赛场上,除了少数几名能力突出的U23能胜任关键位置,绝大多数只能在诸多“无关紧要”的位置默默蛰伏,甚至是担任“背锅”一职。在某种程度上,U23的位置似乎成了对方突破的缺口,屡试不爽。加上“鲤鱼跳龙门”式的球员选入,除了少数可圈可点的进入一线队,更多的则是得不到锻炼成长的机会,何谈以此政策帮助新一代成长?日本近些年也出台了相关U23政策:一是组织年轻球员去海外进行高强度的拉练以及与国外球队的友谊赛,二是3支J1俱乐部的U23队伍征战J3联赛,三是U23球员可以同时在梯队和俱乐部一线队注册,以此保证球员尽可能得获得锻炼机会。对比日本的新政,中国的政策未免追求“精英”与“短期求成”,即便从足校走出来升入职业队,缺少足够的上场时间和高强度的比赛经历,后继无人自然在所难免。亚运会上以U21年龄段出战的日本队依旧可以与拥有孙兴慜的韩国队一战,也可以看出日本年轻球员的后继储备力量。

急功难近利——为什么中超U23政策培养不出姆巴佩和布兰特

政策归政策,能力归能力,在欧洲国家联赛上,当22岁的布兰特穿上了德国队的10号,19岁的姆巴佩初露巨星锋芒,20岁的拉什福德已然成了三狮军团的未来,在没有U23政策的欧洲,无数的青年才俊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上岸,中国的U23还在为能否上场而苦苦发愁。足协近年来的摸索改变总归是基于寻求解决中国足球乏力的问题,但盲目的学习与引进,就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一般学得了皮毛,学不来精华,无数血淋淋的历史证明了急功近利终究失败,寻求一个长远稳定的道路方为良策。

急功难近利——为什么中超U23政策培养不出姆巴佩和布兰特

急功难近利——为什么中超U23政策培养不出姆巴佩和布兰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