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 南懷瑾:吾有三寶,可以打通此身“九竅”

南懷瑾:吾有三寶,可以打通此身“九竅”

“關鍵三寶”是修道的基本方法,是工夫的原理。

老子說他有三寶,“曰慈,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看來也像是講政治原理,實際上同修道都有關係的。

“慈”,心能夠養成仁慈,有慈悲心才能修道。

“儉”,一切都不浪費,精神也不浪費。

“不敢為天下先”,不要故意去造作。

道家說的三寶,和老子的三寶不同,佛教進入中國後,也採用了這個名字,把佛、法、僧合起來叫做三寶。

三寶本來是道家的名稱。

“此章,言關鍵三寶,內真外應,乃養性之要功也”,

雖然講養性,注意性命雙修,懂得了養性,命在其中矣,命功就在性功裡頭。

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眼睛、耳朵、嘴巴,這是外三寶。

閉塞勿發通”,就是修道人不準講話, 開口神氣散,多講話傷元氣。

現在講外三寶,眼睛閉起來, 耳朵迴轉來,心念不妄動,嘴巴當然閉住了,舌抵上顎,大家打坐都知道。

修道之士, 有內三寶,有外三寶。

“元精、元氣、元神內三寶也。”

內三寶是我們自己有的,不是靠外面呼吸氣來的,做氣功不是真的氣,外面呼吸之氣,是有生滅的。

人死亡時,生命一口氣不來,不是空氣不來,是內在元氣沒有了。

因怕大家以為空氣這個氣就是真的氣,所以魏伯陽改個名字叫“元精”。

元精、 元氣、元神,這是內三寶。

嘴巴、耳朵、 眼睛,這是外三寶。

欲得內三寶還真,全在外三寶不漏”,他說要想達到內三寶還真,精、氣、神各歸本位,還到原來的境界,

做工夫的開始必須是耳、目、口不漏。

因此《陰符經》所謂,“九竅之邪,在乎三要是也”,這是《陰符經》的原文。

《陰符經》分兩種,一種道家修持的,所謂黃帝傳下來的;

一種是兵法,但是同修道也有關係的。

所謂姜太公傳下來的《陰符經》,講九竅,我們人身上的九個竅,頭上七個加下面兩個。

“九竅之邪”,“邪”是指它不是元精、元氣,都是假的,

“在乎三要”,就是元精、元氣、元神三個重點,必須先要把耳、 目、口關閉起來,這是修道的初步。

下手之初,必須屏聰黜明,謹閉兌口,真元方不外漏。

所以我們修道打坐要閉起眼睛,垂簾,不是全閉。

不過現在我是主張全閉,現代的人用眼睛太多了,所以閉著才是養神之道。

這個“屏聰黜明”是一切聰明用不上,思想都用不上。

“謹閉兌口”,“兌”是卦名,這個符號代表了人的嘴巴,不要說話。

這樣耳、目、口三寶關閉起來,“真元方不外漏”,真正的元神才不外洩了。

“故曰,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外竅不漏,元神內存。”

南懷瑾:吾有三寶,可以打通此身“九竅”

現在講理論方法就是如此,不是道家講的守竅。

譬如今天有位同學講,過去學過修道,因為守上竅的習慣,觀想精神都在上面,頭就很重,很悶,下不來。

一般修道家叫你守竅,隨便你守哪一竅都有感覺,不要認為是道的工夫,這是很普通的道理,因為人體注意力集中到那一部分久了,那個部分神經就起反應,氣血也必定集中。

正統道家沒有告訴你守竅,現在告訴你這個理論,到了“外竅不漏,元神內存”,外面關閉了,我們內心的那個靈知之性,又不睡覺,又沒有亂想,儒家形容是“一點靈明自在”,理學家形容四個字“昭昭靈靈”,你裡面很清楚。

所以前後會合,裡外自然融為一片,定得久靜得久了,元神自然而然就安住了。

不過你靜不住,眼睛又想張開,耳朵又想聽外面,這就不對了,是習慣的走漏。

所以佛學講“無漏”,就是六根不外流,歸到內在歸元了。

如果把煉元神、煉元氣、煉元精的各種方法統計一下,那很多。

據我所瞭解的,就算練氣功吧,有兩百多種方法,包括印度的瑜珈術,中國的氣功,各種各樣。

我說人真奇怪,就兩個鼻孔,一個嘴巴,同樣呼吸的氣,會產生那麼多的花樣,每一個方法都有效。大效有沒有?不見得有,一個方法做到底,不曉得變通就成問題了。

真正的元氣不是靠這個,是內在自己本身生命來的,原理是如此。

我們身體上這個小天地,同天地宇宙的法則一樣,本身那個真元發動起來, 就是最好的靈丹妙藥。

南懷瑾(我說參同契)

南懷瑾:吾有三寶,可以打通此身“九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