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經常頭昏腦漲 原來頸動脈狹窄 專家為患者清除血管“鐵鏽”



經常頭昏腦漲 原來頸動脈狹窄 專家為患者清除血管“鐵鏽”


太和醫院神經外科三病區專家成功為患者實施了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

中老年人頭暈眼花,走路頭重腳輕,很多人都不在意,以為是腦血管疾病或是頸椎出了問題。其實,導致這種症狀的,還有一種很兇險的疾病——血管形成粥樣斑塊,造成頸動脈狹窄。9月份以來,太和醫院神經外科三病區先後為兩名老年患者實施了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讓他們大大降低了中風風險。

老人經常頭暈走路歪斜 竟是頸動脈狹窄作祟

65歲的陳先生是丹江口市人。幾個月前,他常出現頭昏腦漲,感覺自己明明走的是直路,停下來一看竟然走歪了。“腦袋很沉重,像是有什麼東西壓著在,精神狀態很不好。”

陳先生幾十年沒看過醫生,平時頭疼腦熱都很少,突然出現這樣的症狀,他心裡很著急。聯想到自己有10年的高血壓病史,他心裡一陣驚悸。陳先生的女兒也是一名醫務人員,她直接帶著父親來到太和醫院神經外科三病區,一檢查發現父親頸動脈狹窄嚴重,急需手術。

無獨有偶,房縣68歲的武女士從今年過年開始就頭暈眼花。正月初一下午,她和妹妹一起在廣場上曬太陽,突然間她狂吐不止,衣服鞋子上都是嘔吐物,嚇得她妹妹和她兒子連忙帶她到當地醫院就醫。

“當時沒有查出具體病因,考慮到是過年,就先回家了,但頭暈越來越嚴重,腿一直打哆嗦。”武女士說,前不久她來到太和醫院神經外科三病區,檢查出頸動脈血管粥樣硬化、頸動脈狹窄致使腦供血不足,因此才時常頭暈眼花。

成功實施內膜剝脫手術 排除頸部“不定時炸彈”


經常頭昏腦漲 原來頸動脈狹窄 專家為患者清除血管“鐵鏽”


從患者頸動脈內膜上剝脫的粥樣硬化斑塊。

“頸動脈狹窄引起腦供血不足後,患者常會出現意識障礙、昏迷、視物黑朦、手腳感覺障礙等症狀。”太和醫院神經外科三病區副主任胡鈞濤介紹,治療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是頸動脈內膜剝脫術。

這種手術是將動脈壁上的粥樣斑塊剝下來,恢復其原本的血管通道。根據國際循證醫學顱外頸動脈疾病的處理指南,對於頸動脈狹窄程度>60%的無症狀患者,以及狹窄程度>50%的有症狀患者,在無嚴重合並症的情況下,推薦首選頸動脈內膜剝脫術。而狹窄程度<50%的患者,傾向於藥物保守治療。

9月6日和12日,陳先生和武女士先後接受了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太和醫院神經外科三病區王輝主任、張濤副主任、胡鈞濤副主任組成缺血性腦卒中診療團隊,為兩位患者進行了周密評估,制訂了詳盡的治療方案。

術中,醫生先在患者頸部開一個小切口,依次使用阻斷夾夾閉顯露出的頸動脈遠端和近端,同時升高血壓,保障大腦血液的供應。在此基礎之上,切開頸動脈清除堵塞血管的斑塊,使頸動脈內壁恢復光滑、內徑恢復正常大小,然後縫合頸動脈切口,整個手術一般不超過1個小時。腦供血得到了改善,同時也切斷了血栓產生的來源,及時將這個“不定時炸彈”成功排除。

“手術後麻醉一醒,我明顯感覺到輕鬆了很多,昨天醫生就為我拆線了。”20日,手術切口癒合良好的陳先生出院回家。而武女士的恢復情況也符合預期,她已經能夠自如走路、進食。

40歲以上“三高”人群應篩查頸動脈狹窄

胡鈞濤介紹,腦血管病是目前中國人第一死亡原因,它主要分為顱內外大動脈粥樣硬化、主動脈弓粥樣硬化、心源性卒中、穿支動脈疾病。

“在這幾類疾病中,顱內大動脈粥樣硬化、椎動脈粥樣硬化已經引起很多人的重視。但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正確治療,很多人還不知道。”胡鈞濤說,實際上由於血流動力學的運營,在頸總動脈、顱內動脈和頸外動脈分叉部位極易引起斑塊,頸動脈狹窄>60%的患者,血流明顯減慢,斑塊脫落,容易造成腦梗塞。

據介紹,頸動脈狹窄常見於有反覆小中風、腦梗塞、腦缺血等症狀的群體。這類人群一般超過40歲,提醒有吸菸習慣、“三高”、肥胖、40歲以上的市民,應該重視對頸動脈狹窄的篩查。

“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是首選治療手段,但高齡或合併嚴重疾患的、不能耐受手術的患者,也可採取頸動脈狹窄支架成形術。”胡鈞濤說,中國每年新發腦梗塞的病患超過20萬人,每年約50萬患者需要接受頸動脈內膜剝脫術,但實際情況不容樂觀,每年接受這種手術的病人不到5000人。

“很多患者一聽到要開刀手術,就被嚇住了,堅持藥物保守治療。還有的患者聽說在血管裡放支架,開的切口表面看起來更小,恢復更快,就選擇支架治療。其實,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才是預防腦梗塞的最佳方案。在西方,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已經非常成熟,被認為是治療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但在我國,這個治療方案尚未廣泛開展。這與我國患者對頸動脈狹窄的危害認識不足、對手術風險過度恐懼有關。”胡鈞濤表示,“長期以來,人們對腦血管疾病關注的重點多放在發生中風後的治療上,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則是把關注的重點前移,即預防中風上。”文、圖/記者 蔣輝 特約記者 王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