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 一个善良又愚蠢的姨妈,一部不乏笑料的悲剧,一场热热闹闹的寂寞

我对许鞍华的热爱是从《天水围的日与夜》开始的。

尽管之前一直久仰她的大名,但一直没机会找她的作品细细观看,但自从《天水围的日与夜》之后,一试成主顾,之后还接连看了《天水围的夜与雾》《得闲炒饭》《桃姐》...

一路看下来真的是每片都不让人失望,像是她早期的作品《女人四十》《千言万语》《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这些。

许鞍华的电影贵在细节,贵在细腻又贴身的描绘出每个剧中人物。

相较于其他电影猛在剧情题材上面争奇斗艳,她的电影反而追求平淡,让剧情事件退居二线,主要只是为了带出片中角色。

所以她的电影一向罕有的真实朴素。

一个善良又愚蠢的姨妈,一部不乏笑料的悲剧,一场热热闹闹的寂寞

我对电影有自己的分级方式,比如说市井电影,顾名思义,就是描写小人物的电影了。

市井电影我很喜欢看,今天又想起来看《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这样典型的市井电影。

市井电影,总是逃不开三个元素——方言、旧宅、艰辛甚至凄惨的情节。

这种电影往往拥有太过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似曾相识的对白。

许鞍华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一个都没落下。

小喜小悲充斥在两个小时里,却同样让我感叹底层人物的悲哀与无奈。

一个善良又愚蠢的姨妈,一部不乏笑料的悲剧,一场热热闹闹的寂寞

这是一出不折不扣的悲喜剧,描绘小人物的生活,展现小人物的喜怒哀乐。

许鞍华对于人生的诠释是“小悲小喜的集合”。

虽然平淡、琐碎、朴实,但是却让人觉得贴近,给人一种不容忽视的感觉。

因为,这些小悲小喜正是我们自己的寻常生活。

所以在看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一种精神层面的分裂。

这种分裂,不仅体现于影片的叙事视点、风格的变化上,也体现在影片总体情绪基调由扬到抑的走低态势。

甚至,它还涉及许鞍华自身对叶如棠这个人物的一种主观认知的变化,以及她在选择表达方略时所面临的一种两难处境。

一个善良又愚蠢的姨妈,一部不乏笑料的悲剧,一场热热闹闹的寂寞

起初听名字真的以为是一部喜剧电影,把“姨妈”放在第一位,以为准是个七大姑八大姨家长里短的琐碎生活。

但其实不是,先不管“后现代”云云是特指什么,这部片子的姨妈,只是指姨妈一个人的孤单生活。

没有热闹喧嚣,有的,只是一个小人物的命运和悲哀。

实在觉得这个电影的名字太欺骗人了。

可是看了花絮后,才知道原来李鞍华是打算喜剧结尾的

因此那个倍显凄凉的结尾,确实显得那么突兀和和前面略显搞笑的剧情有些格格不入,感觉上是有些生硬和不合情理。

一个善良又愚蠢的姨妈,一部不乏笑料的悲剧,一场热热闹闹的寂寞

看这种市井电影,是需要坚强内心的,因为它能够直击普通老百姓心底最深的痛处。

英雄主义总是很远,罗曼蒂克也是短暂的,但是影片中的噪杂小市民世界,却是大部分人真实的生活写照。

而这部电影最凶狠之处,就是那份小市民的不甘心。

这样的电影,往往是看完结局后才感触颇深。

一个善良又愚蠢的姨妈,一部不乏笑料的悲剧,一场热热闹闹的寂寞

心想《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要真是一个喜剧就好了,至少我们还可以笑中有泪。

虽然都是讲述的小人物的悲剧命运,但是还是能够感受到大家的努力和抗争,至少还能感受到他们的信心和勇气。

要感谢编剧李樯又带给我们这么一个书写小人物悲哀命运的生活史。

尽管影片的开头,让我觉得人物有点做作对白有些虚假,有些为生活而铺垫的痕迹。

姨妈的上海话不标准而且带着故意装出的上海人的生活气息,但是如此轻巧和单一,感觉有些出乎意料。

一个善良又愚蠢的姨妈,一部不乏笑料的悲剧,一场热热闹闹的寂寞

“叶如棠偏要做这生活长剧的悲情女主角,起伏跌宕离结尾还早呢。她理想主义的一盆火继续熊熊燃烧,直至成为灰烬。 ”

这几句是当代作家燕燕的小说《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的。

虽然电影对小说改动甚大,但它仍可以用来做小说和电影共同的内容概括。

这几句话,道出了电影故事的精髓和基调。

简言之,就是一个不甘平庸的中年女人理想的幻灭。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必然的覆灭。

这种题材许鞍华似乎很得心应手。

一个善良又愚蠢的姨妈,一部不乏笑料的悲剧,一场热热闹闹的寂寞

提起许鞍华,除了她特色的作品外,她的生活也是饱受关注的。

男性化的面孔,坚强有力,沙哑的声音,不结婚不生子...

试想,这样一个女人,对生活的解释是什么呢?在她的眼中,生活又是什么面目?

许多导演喜欢用电影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想和看法,许鞍华也一样,只是看了《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真的,太敬佩她对底层生活丝丝入扣的解析。

有人说,了不起的女人通常是不幸福的女人,幸福的女人通常成不了了不起的女人。

公平吗?不公平,了不起的女人做的事情那么出色,却不让她们幸福,所以何叫公平

一个善良又愚蠢的姨妈,一部不乏笑料的悲剧,一场热热闹闹的寂寞

电影看完的感觉,一是联想到编剧李樯的另一部作品《孔雀》再就是许鞍华早期的作品《女人四十》

前者是说理想的破灭,后者是讲市井女人的惨淡人生。

有人说《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是许鞍华《女人四十》后的回归,指的大抵是相近的主题。

《女人四十》那种纯港式的幽默笑中带泪,似一只无形大手牵引观众的情绪,那样的毫无察觉。

早在多年前,我们已经不能怀疑许鞍华处理市井小人物的纯熟手法。

一个善良又愚蠢的姨妈,一部不乏笑料的悲剧,一场热热闹闹的寂寞

有人说,让人上瘾的东西都是不好吃的东西,像辣椒、烟草乃至大麻,吞吐不下、欲罢不能,因此不能忘怀。

这大概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状态...

同样的理论,“恶毒”编剧李樯笔下的人物丑态百出、斯文扫地。

如此的卑微和畏缩,却因为真实地折射出底层小人物苦苦挣扎的人生,反而让观众难以释怀和忘记。

一个善良又愚蠢的姨妈,一部不乏笑料的悲剧,一场热热闹闹的寂寞

李樯的电影,小人物都是他笔下的主要角色,这些小人物做着无比普通的事情,好像他们就生活在你我的周围。

他们也有着梦想,但在现实这块大石头上磨啊磨,最终将棱角全部磨平。

就像《孔雀》里那个想要翱翔蓝天的姐姐,和《立春》中幻想自己站在世界舞台上歌唱的王彩玲。

她们反复向心底的乌托邦试探,却还是一次次败下阵来。

相比之下,《姨妈》中的叶如棠则败得更加彻底,几乎是千疮百孔。

钱被骗走,感情也被骗,女儿不孝顺,身体又逐渐枯萎...

一个善良又愚蠢的姨妈,一部不乏笑料的悲剧,一场热热闹闹的寂寞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是06年由许鞍华执导,李樯编剧,周润发,赵薇,斯琴高娃、王子文主演的剧情片。

没想到吧,发哥和斯琴高娃竟然搭过戏。嘤嘤~

豆瓣评分虽然不是很高,但口碑极佳,电影在国外的知名度也很高。

斯琴高娃因本片获得第2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影片以上海现代都市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一位知识女性退休后充满戏剧性的悲喜人生故事。

一个善良又愚蠢的姨妈,一部不乏笑料的悲剧,一场热热闹闹的寂寞

整部影片笑中含泪,乍喜还悲,表面上看似是喜剧,但骨子里却弥漫着莫名的悲凉与无奈 。

编剧和导演用心用脑,反映当代大城市浮世绘、众生相,剧情扎实精彩,情节幽默,表现风趣,引人入胜。

然而最让人赞叹的却是不分主配角,全体演员难得一致的演技。

老戏骨斯琴高娃演技不必说,周润发的演技又松又放,实在是他去好莱坞后近年来最佳的一次表演;

赵薇放下身段,演一个粗俗的东北女青年,也让人眼前一亮;

卢燕和史可虽然是配角,却一样令人过目不忘。

一个善良又愚蠢的姨妈,一部不乏笑料的悲剧,一场热热闹闹的寂寞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里,场景由许鞍华作品一贯的香港换到了上海,主角也由围着一家人的营生辛劳奔波的萧芳芳换成了独居的“一生清高”的姨妈斯琴高娃。

斯琴高娃扮演的姨妈叶如棠,是一个典型的旧上海遗老。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生浮梦。”

她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能讲一口“古典”英式英语。她对自己身边的邻居不屑一顾,尤其不能容忍水太太那一身庸俗的小市民气息。

她自命清高,不苟流俗,保持着高尚、雅致的生活情趣。

在叶如棠的自我想象中,她自认是一个被贬尘间的天使。

然而不幸的是,偏偏造化弄人,拮据的经济收入使她被抛离“名士”的生活圈子,不得已混迹于小市井的喧嚣尘世

一个善良又愚蠢的姨妈,一部不乏笑料的悲剧,一场热热闹闹的寂寞

姨妈在心底当然是不认同“市井妇女”这样卑下的称呼的。

在她眼中,势利、碎嘴的全楼上下的邻居们全是“瘪三”。

念过大学、会讲英式英语的姨妈,独自居住在上海市中心的老宅中,每日端着架子、与邻居攀比、说女儿在洛杉矶、过着有些尖酸刻薄却也善良敦厚的生活。

一个善良又愚蠢的姨妈,一部不乏笑料的悲剧,一场热热闹闹的寂寞

我不知道斯琴高娃是不是真的会说上海话,不过那浓浓上海腔调、斤斤计较的讨价还价,无不透露典型的小市民之风着实经典。

然而,姨妈却也端着自己上过大学,会说英语,自凡与楼里的“瘪三”总归是不同的。

但她常常抱着一颗热腾腾的普渡众生的善心,看不得周围的人遭罪。

这无形也无意地抬高着自己的身份,维持着属于小知识分子的那点尊严和骄傲。

一个善良又愚蠢的姨妈,一部不乏笑料的悲剧,一场热热闹闹的寂寞

影片中出现了两座城市,一个是矗立着东方明珠塔的现代化大都市上海,另一个则是没落的东北工业小城鞍山

上海炎热得要命,而在鞍山,飘零的雪花挡不住阵阵寒意。

这两座城唯一的共同点,是在夜里天上都挂着同一轮明月。

“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宽宽在月光下充满着希冀,即便是身在破败的小城市里。

而照在上海姨妈身上,却是梦想凋谢的预兆。

一个善良又愚蠢的姨妈,一部不乏笑料的悲剧,一场热热闹闹的寂寞

于是,在她身上我们也就看到了另一层小市民所惯有的精于算计、狡黠世故的生存策略。

姨妈很爱钱,又很抠门,为了省电费,冰箱都不插电,买来的东西都放到楼下小卖部的冰箱里;

就算自己家的电话,也要公示出电话收费标准;

空调不给宽宽开,自己却在睡觉时大开空调;

买来的西瓜碎了一地也能不浪费,要坐在楼梯上吃完...

然而,在她外甥宽宽眼里,姨妈的种种小聪明有时也不免疏于败露。

这便在她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显现出了些许夸张的喜剧张力。

应该说,这正是许鞍华对于上海市民秉性的一种精到解读。

到最后,随着叶如棠堕入生活困境,影片也为我们展示出这种小市民性在中国时代变迁中的某种文化宿命。

一个善良又愚蠢的姨妈,一部不乏笑料的悲剧,一场热热闹闹的寂寞

叶如棠身上体现的这种市民性,其价值核心就是一种个人主义的生活态度。

它正是姨妈倾其一生所苦苦追求,最终却求而不得的一种人生理想。

而恰恰是在这个最为强调日常生活私有性的现代都市,由于生存空间的狭窄,生活资源的短缺,个人的私有空间却反而变得分外局促。

这些个人生活的挫折体验,在影片中被提炼为一种人生理想与严酷现实的错位,以及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伤和感叹。

“常恨此身非我有”这句被潘知常、叶如棠常常挂在嘴边的杜诗名句

折射出的正是个人主义者在喧嚣尘世一种独特的渺小而乏力的生存体验。

一个善良又愚蠢的姨妈,一部不乏笑料的悲剧,一场热热闹闹的寂寞

叶如棠精细小气,家用电器形同摆设,和前来小住的外甥都AA制,当然部分原因是她的收入有限。

她有追求,向往一种高雅斯文的生活方式,所以“雅”骗子潘如常(周润发饰)就能乘虚得逞。

她寂寞,独居的她养鸟养鱼、画画、舞剑聊以慰寄,正因为寂寞虚无,有点旧时书生范儿的潘如常便能泡到她

她好面子,当初返回上海时留在鞍山的女儿大凡(赵薇饰)被她说成是在米国洛城发展。

她顾忌名誉,但还是忍不住要偷偷地带心仪的老潘回家。

她也善良,想帮助女儿患呼吸衰竭的农村打工妇女金永花(史可饰)。

一个善良又愚蠢的姨妈,一部不乏笑料的悲剧,一场热热闹闹的寂寞

然而,老式的知识分子姨妈已经“不合时宜”了,就如她自我感觉良好的英式英语已经不如美式的那么吃香了。

她和邻居水太太(卢燕饰)截然不同,水太太是明目张胆过分炫耀的妖娆着,每日高声放歌,且换假发如换衣,连宠物猫都服饰常新。

而姨妈则是孤芳自赏的暗地妖娆着,当然她也希望能觅得知音,说难听了就是闷骚型。

故而潘如常一曲程派的《锁麟囊》便锁住了她孤寂清寡的心,令她在着戏服的假扮人生中迷失心芳。

一个善良又愚蠢的姨妈,一部不乏笑料的悲剧,一场热热闹闹的寂寞

于是一把年纪还陷入迷情的女人,不止法国的诺爱尔一个,至少还多了个上海的姨妈。

然而,生活它不做梦,也不会让不切实际的迷梦成真。

越是有想法追求和棱角的人,现实很可能越会让其摔打得惨烈。很多看上去很美的东西,大都有其伪装、表面或蓄意的成分。

就如以诗词歌赋为儒雅外衣的潘如常的“文艺爱情”,再如姨妈那在泳池里掉颜色的毛线泳衣一般,越是浸泡越是污染

一个善良又愚蠢的姨妈,一部不乏笑料的悲剧,一场热热闹闹的寂寞

骗子老潘的到来,打破了姨妈平静。他的到来给姨妈暗淡的人生带来了一抹亮色,却又旋即将姨妈推向人生的谷底。

先是外甥联合网友骗她的钱,因为是亲戚,最后她还得替外甥向警察求情。

然后,重头戏出场,周润发饰演的骗子不仅骗钱还骗色,连带感情一块儿骗了,忽悠着姨妈去投资墓地。

转头再去,不用说,人去楼空,潘知常最终肯定消失了,姨妈的终生积蓄也不见了。

一个善良又愚蠢的姨妈,一部不乏笑料的悲剧,一场热热闹闹的寂寞

与此同时,一个乡下女人金永花的故事也在开始,她为了四岁病重的女儿来到这个大城市工作。

为了帮助她,姨妈请她做自己的保姆。很快姨妈便发现金永花居然靠“碰瓷”来挣钱。

吓得姨妈把她赶走。

一个善良又愚蠢的姨妈,一部不乏笑料的悲剧,一场热热闹闹的寂寞

被骗了一切的姨妈摔断了腿,终于有一个亲人出现——女儿刘大凡及其对象,从东北鞍山赶来上海照顾亲妈。

女儿粗俗、冷漠,指着姨妈的脸骂她:

“当年明明不爱我爸那个粗俗的老工人,干嘛还嫁给他?干嘛还生下我?为了回上海又离婚,头也不回离开我们?”

姨妈在睡梦中看到一轮明月降临窗前,最终觉得上海待不下去。

一个善良又愚蠢的姨妈,一部不乏笑料的悲剧,一场热热闹闹的寂寞

这么多的事件再加上姨妈自己发生意外住进医院后,姨妈醒悟,决定离开上海,回到在二十年前离开的另一个省份的家。

回到她已经疏远的丈夫和女儿身边。

她跟着女儿回了鞍山,跟着粗俗的前夫在市场卖小商品。

最后的一幕,姨妈已经不是那个染黑了头发、梳着发髻、唱京戏、画国画、讲英式英语、拿腔拿调的上海老太太了

而是灰白着头发、裹着头巾、穿着肥硕黑布衣服、坐在自家杂货摊前,麻木地啃着饼,呆呆望着前方

一个善良又愚蠢的姨妈,一部不乏笑料的悲剧,一场热热闹闹的寂寞

叶如棠在遭受日常生活中一连串的打击和挫折之后,才不得不放弃了她追索一生的生活方式。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最经典的镜头:窗外徒然出现了一轮巨大的明月,而病床上已是满头白发的叶如棠,眺望着月色却流露出满目的惆怅。

月的光辉悄无声息地洒进房间,而个人主义的生活理想却在渐渐离她远去

其中的悲凉与孤寂,此时正向谁人言说?

一个善良又愚蠢的姨妈,一部不乏笑料的悲剧,一场热热闹闹的寂寞

此后,影片的情绪基调忽而急转直下。

叶如棠无奈地回归了家庭,回归了破败不堪的东北,也回归了混乱、苍凉和如此了无生趣的传统秩序。

这时,巨大的满月再次出现,而坐在阳台向上张望的却不再是姨妈,而是以大凡和宽宽所表征的下一代。

这是整部影片最让人感到窒息和绝望的一幕,相同的镜语仿佛为人们暗示出一种生命的轮回

叶如棠内心已经泯灭了的希望,此时却正在宽宽和赵薇的眼前冉冉升起。

一个善良又愚蠢的姨妈,一部不乏笑料的悲剧,一场热热闹闹的寂寞

片中有故事情节、出场的人很多,但都不显的凌乱散序,他们都以姨妈的生活为线索而相关着。

当然,也不是简单松散的拼接串联,而是因剧情和人物故事发展的需要而技巧的安插其间,他们的生活都或多或少地对姨妈的生活乃至内心产生了影响。

弱势群体的代表金永花的故事在姨妈的生活中所占的分量不算小。

为了医疗费,没有医疗保障的金不惜冒死碰瓷儿,直到因不堪重负而拿掉了女儿的呼吸器。

这时,法律出来主持正义了。宠物猫和水太太的相继死去、金永花的命运以及自己被骗钱“骗色”的事实。

所有这些让姨妈的生活来了个大转折,个中滋味混杂独尝的她跌下了天桥楼梯。

一个善良又愚蠢的姨妈,一部不乏笑料的悲剧,一场热热闹闹的寂寞

只需简单从外甥宽宽两次探望姨妈便能看出这种弱势群体的无助。

一次暑假期间,在上海;一次寒假期间,在鞍山。

暑假里的姨妈梳着一丝不苟的发髻,劲儿劲儿地教育着不“环保”的小贩,那时的她还没遇到生命中的另一个转折点老潘。

而寒假时的姨妈已是鬓发苍苍了,和复婚的丈夫无言地伴在一起,在市场卖鞋。

当包着头巾,穿着棉衣裤,坐在寒冷的露天鞋摊边,就着冷菜啃着大馒头的姨妈

听到身后小贩手里的收音机里传来《锁麟囊》的时候,她貌似平静麻木的外表下是怎样的内心世界?

痛何如哉?还是一如往常?

一个善良又愚蠢的姨妈,一部不乏笑料的悲剧,一场热热闹闹的寂寞

许鞍华曾在发布会上表示,姨妈的所言所做表达了她本人对时代的困惑和期望。

从飞飞那患有痴呆症的外婆被送进养老院的瞬间、从重伤后出院的姨妈只得跟女儿回东北等镜头中,

或许依稀能感到许鞍华及当代年轻人对时代的困惑

出租车窗外是繁华而美丽的上海夜景,这里的欢笑与繁盛似乎只适合年轻人。

而像姨妈那样孤独无依,又不合时宜的人只得离开,此地有的是欢乐,但欢乐却是别人的

一个善良又愚蠢的姨妈,一部不乏笑料的悲剧,一场热热闹闹的寂寞

事实上,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没有很好的结局。

水太太由于找不到猫咪,心脏病突发,一命呜呼了;

金永花实在付不起孩子的医药费,万般无奈之下拔掉了女儿的氧气罩,这相当于故意杀人罪,她也锒铛入狱了;

宽宽的腿伤仍然没有好,“终于成了一个瘸子”,逐渐长大的他还喜欢上了一个女孩,但知道对方并不喜欢自己,因为自己是一个瘸子。

飞飞最终将外婆送去了养老院,而为了能让外婆听话,她说是去回老家。送走外婆后,她在一家干洗店找到了工作,偶尔听听宽宽留下的CD,继续踏实生活。

至于姨妈生命中那个很重要的男人潘知常,也不知去向了。

其实这个男人很像一个谜,我们既不知道他的身份背景,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他跟开放商勾结起来骗走姨妈的棺材板.

只是在那一天,他守在姨妈身边坐了整整一夜,天亮后他就再也不见踪影了。

一个善良又愚蠢的姨妈,一部不乏笑料的悲剧,一场热热闹闹的寂寞

也许,你要说许鞍华太过冷漠、严酷。

但仔细想来,骗子老潘并不是那么令人恨之入骨,金花也不是无缘无故的去敲诈,飞飞与姨妈、外婆之间的感情也并不那么冷漠。

姨妈的女儿,在看似不孝的外表下,也有着许多自己的苦衷和不幸。

剧中的一切都像是因果的轮回似的,发生在这些小人物身上,没有一个人能够站出来说:“我是无辜的。”

我们都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他人的生活。

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如此不完美,而最不完美的,其实就是我们自己。

所幸的是,这一切在许鞍华眼中都无伤大雅,她把这些人生图景像漫画一样展现给大家,让我们在小悲小喜中,体会人生的滋味。

不过,不用为他们灰心丧气。

当影片中出现一轮又大又圆的月亮时,这些小人物们在月光下变得温情而又浪漫,他们也都还充满希望。

一个善良又愚蠢的姨妈,一部不乏笑料的悲剧,一场热热闹闹的寂寞

讲完了电影,来讲讲主人公叶如棠这个人。

这是很多人同情且非常喜欢的一个角色,不管许鞍华后期把她塑造得多么生硬。

说她既然精明如斯,却又轻易原谅一个已经骗了自己好多次的男人;

一面处处避讳别人的闲言闲语,有着中年女人的保守,一面又迅速向意中人投怀送抱,变得十分解放。

一个善良又愚蠢的姨妈,一部不乏笑料的悲剧,一场热热闹闹的寂寞

“做什么样的女人都好,就是别做一个有智慧的女人。”

叶如棠是个智慧的女人吗?

她说过:“住在这幢楼里的人,都是瘪三”

言下之意,自己当然比他们高出一等,那字正腔圆的英式英语和圆熟的京剧唱腔都不是盖的。

小资、清高、品味、理想,这些都是她生活的标签。

聪明的女人总是很在乎自己,知道在落魄时委身下嫁工人大老粗,也知道在机会来临时狠狠心抛家弃子,独自去追求新的人生。

但是她忘了一句老话:“女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一个智慧的女人一定不如一个头脑简单的女人生活得幸福。

一个善良又愚蠢的姨妈,一部不乏笑料的悲剧,一场热热闹闹的寂寞

潘知常陪夜那一段是整部影片最绝的手笔。被人戳穿了,却还能装一脸的无辜,体贴入微地在你的床头坐上一夜。

偷心贼做到这个份上,女人就算被骗惨了也一定心甘情愿。

既然心都随他去了,那身外之物又算得了什么?

发哥披上外衣扬长而去的那一幕,则完全是脱胎自《金锁记》里姜家三少爷离去的场景:

“季泽正在弄堂里望外走,长衫搭在臂上,晴天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褂里去,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

偷了女人心,又偷了女人钱的男人,是不是都那一个样?

“他不是个好人,她又不是不知道。她要他,就得装糊涂,就得容忍他的坏。她为什么要戳穿他?人生在世,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归根究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再聪明、再智慧的女人也还是想不明白这一点。

如果叶如棠能够读到张爱玲的这段文字,心里做何感想?

都说入木三分,这不是入木,而是字字入骨,写尽女人逃脱不掉的宿命。

影片最后,叶如棠努力地嚼着咸菜窝头,《锁麟囊》的旋律在背景里飘来飘去,她把它们和在一起费劲地咽下去,就像咽下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

她终于做了生活长剧的悲情女主角,却过早得走到了故事的结局。

时代在变迁,那些跟不上时代的人只能逝去...

一个善良又愚蠢的姨妈,一部不乏笑料的悲剧,一场热热闹闹的寂寞

我们不禁要问,这一前一后的叶如棠为何竟如此判若两人?

答案还是在许鞍华身上。

许鞍华对叶如棠态度的改变导致了这一连串的剧情走向。

开头,当叶如棠春风得意的时候,其身上的小市民性被影片体现的淋漓尽致,许鞍华对这种市民性,采取的显然是一种嘲讽、调侃的态度。

它的高潮段落,集中在叶如棠与宽宽相处,以及她与潘知常交往的剧情段落。

然而到了叶如棠落难之后,许鞍华对人物的态度,忽而由调侃、嘲弄变成了悲悯和同情。

在东北的家里,女儿和丈夫大打出手,而叶如棠则像毫无知觉一样在一边烧水拖地

试想,连看到商贩在路边乱扔垃圾都会挺身而出的叶如棠,何以可能对女儿女婿的争吵无动于衷?

如果说许鞍华想借此表现姨妈的麻木与灰心,

那这麻木的背后,自当少不了许鞍华自身对于叶如棠处境的悲观和绝望

一个善良又愚蠢的姨妈,一部不乏笑料的悲剧,一场热热闹闹的寂寞

影片的分裂还与许鞍华在表达策略上的徘徊游移有关。

也许开头的喜剧风格的设定,多少还是出于一种影片市场前景的考虑。

但是到了后半部,许鞍华几乎把市场完全抛在了脑后,而全身心地沉浸到自己所营造的悲剧氛围当中。

这也许是许鞍华美学一种无法回避的表达困境。

如果比较一下她早期另一部以上海市井生活为背景的影片《上海假期》的话。

明显会发现,许鞍华对上海城市生态的基本判断,比起《上海假期》时期要显得更为灰暗。

大概这正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许鞍华对中国当代都市文化的一种思考

而这一点,也是对本片“后现代”定义的最好理解

一个善良又愚蠢的姨妈,一部不乏笑料的悲剧,一场热热闹闹的寂寞

对于本片,我最想说的,还是借鉴影片中京剧《锁麟囊》的一段词:

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

我只道铁富贵一生铸定,又谁知祸福事倾刻分明。

想当年我也曾绮装衣锦,到今朝只落得破衣旧裙。

此致那些还没被现实打垮的叶如棠们,就算窝头就着咸菜,也不要败给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