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啟功先生的書法有哪位大書法家的影子?

島主黃桃花


啟功先生是我非常喜愛也非常尊敬的一位當代大家,啟功先生之後再無真正的書家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就像我之前回答的一個關於吳玉如老先生的問題一樣,他們都從未當自己是書法家。啟功先生對外一直說自己就是一個教書的,這些老一輩人是真正在做學問的,用吳玉如先生的話:我是一個文人,拿筆寫字是很正常的。所以深厚的文化修養是這些老一輩書家擁有自己風格的源泉。

瞭解了這一點你再看啟功先生的字,擁有濃厚的文人氣息,能看到很多書家的影子,但又不像某一位特定書家,而是自己的風格,真正做到化古為今了。啟功先生曾經在他的《論書絕句》中寫過一首詩,對我們瞭解啟功先生書法背後的那些大家的影子很有幫助:

先摹趙董後歐陽,晚愛誠懸竟體芳。偶作擘窠釘壁看,旁人多說似成王。

啟功先生學習趙董的目的是為了學習二王的筆法, 而後期學習歐陽和柳公權的字是為了讓字形看起來更有骨力。在他的楷書《千字文》中就能看出柳體的那種骨力,還有歐體的中宮收緊。

從啟功先生年輕時的手稿中就可以看到當時他向晉唐求法的影子。你看啟功先生的字,撇捺和長橫長豎做主筆時都會有意的伸展,這是從《靈飛經》中受到的啟發,《靈飛經》對啟功先生的影響還是很大的,雖然這首詩中沒有提到。

上面兩張圖片是啟功先生二十幾歲時的手稿,是不是很有晉唐風韻,而且《靈飛經》的影子應該是比較明顯的了。其實啟功先生的一生臨帖不斷,而趙孟頫、董其昌、二王、歐陽詢和柳公權只是屬於對他影響比較大的幾位。

所以你看啟功先生後期的臨帖,臨誰的都是自己是書體,但又有法帖的影子,這才是真正的書家啊。

致敬啟功先生,我一生尊敬的人。我是翰墨今香,關注我關注更多傳統文化。


翰墨今香


書友們大多知道,啟功先生是當代書壇少有的能得柳體神韻的大家。盧中南先生說過,柳體現在是最不受待見的。為什麼呢?因為柳體是唐楷的最終完善者,無論是筆畫之精妙,還是結體之嚴謹,均登峰造極。更是將唐楷之法度與楷書之技法推到了極致,後世很難有超越的可能。

也正是這個原因,要想把握柳體的精髓難於上青天。柳體取法於歐、顏,以筋入骨,筆畫和結構特點很突出。一般習柳楷者,很容易將柳楷寫得“骨瘦如柴”,不忍直視。所以,唐代習柳體者也就裴休等區區數人為人所知。後世雖然習柳楷的人很多,卻很少出現得柳體風骨的名家。

及至當代書壇,柳體更難迎合現代人的審美習慣了,初學者要不乾脆從今人的楷書入手,要不就取法魏晉楷書,或從歐、顏入手。近現代書壇以歐、顏書風成名者很多,承襲柳體的名家鮮有所聞。從這一點來看,得柳體風骨的啟功先生殊為難得。

當然,啟功先生的書法雖有柳體的底蘊,卻比柳體靈動、舒朗許多,其書風更接近雍正年間書家梁詩正的書法。梁詩正在書法史上籍籍無名,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但他的書法在清朝還是頗有些名氣,甚至被稱為乾隆的“御用書家”。我們把梁詩正和啟功先生的書法放到一起比較,不僅有七分形似,神采也非常接近。

其實對於啟功先生書法取法梁詩正的事,書壇一直就有爭議。有些權威書家甚至因此而貶低啟功先生的書法水準,說他取法於一個無名書家,藝術檔次大打折扣。

梁詩正書法作品

對此,我是不敢苟同的。書法在具備相當功底後,本就需要博採眾長,廣收博取,方能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梁詩正也是取法柳楷,很可能與啟功先生有著相近的審美習慣,再加上啟功先生的確從梁詩正書法中借鑑不少東西,書風接近也在情理之中。這與啟功先生的書法水準該如何評價實不相干。


驚龍軒


有人說啟功先生的書法有柳公權的影子,也有人說有宋徽宗的影子,也有人說是其老師張伯英的影子,更有說是宮閣體的影子!

我認為最核心的影子不是上面的各種,而是懷素,懷素的自敘帖!我之前在頭條上寫過很多的關於懷素自敘帖單字字法分析的文章(圖一),多次在文中提出一個觀點:啟功的書法最核心是“以草入楷”,這個“草”就是懷素的自敘帖!

不信你看,圖二、三,圖四、五,圖六、七,都來自草字編這本書!天哲發現,凡是啟功寫的草字,90%以上來源於懷素,其筆法、線條(篆籀式)、字法皆為懷素的影子!

懷素常常一邊偏旁粗,啟功先生更愛用(圖八、九)











陳天哲


我去年(17年)因十年砍柴兄邀請,加入了啟功書法群,群裡高手雲集。都是啟功的鐵桿粉絲。

啟功先生的書法,有哪位大書家的影子?我也不知道,況且我說了也不算。還是跑題說點別的,也是關於啟功書法的。

有的已經研究啟功好多年了,有的出了很多啟功體書。有的金石書畫盡是啟功。以假亂真的頂尖高手,不乏其人,可以說是群星匯翠,美不勝收,令人留連忘返。啟體易學難成,易入難出。

下面是一些來自群內高手啟體書法作品,看的我心驚膽寒,再也不敢拿筆寫字了。如果作品主人有意見,請聯絡我刪除圖文。

朋友們認為寫的怎麼樣呀?是不是也像我一樣,看了以後就不再想拈筆了,歡迎拍磚。




















楊鋒詩書畫


謝謝提問。我是千千千里馬。啟功先生的書法造詣是很高的,他廣泛學習吸收了很多歷代大師的書法藝術成就。

例如對柳公權,趙孟頫,董其昌的浸潤很深。但是,給他啟發最大的一位書法家,你會想都想不到居然是書法並不出名的清代帝師,乾隆的老師梁詩正。


梁詩正是一位為人正派,學識淵博的學者。

但是,他並不以書法著稱清代。也就是說,梁詩正,其實在清代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書法家。

他的書法也與啟功先生的學習道路差不多,都是二王為基礎,用意於柳公權、趙孟頫、董其昌諸大家。


尤其是清代康熙乾隆二帝,他們都很欣賞趙孟頫、董其昌的妍媚書風,所以,梁詩正也難免附和這一尚愛,所以,梁詩正的書法也有一些趙孟頫,董其昌的風氣。

但是,梁詩正的書法,還不是那種特別館閣氣的書法,而是自有一些文人雅士的瀟灑閒淡的脫俗之氣的。


他的一些書法作品都是這樣。他還為乾隆代勞,題寫了不少古代藏畫的跋文。例如明代畫家仇英的《清明上河圖》就是梁詩正奉旨作的題跋。

這些書法清俊有色,脫去了館閣體的老氣橫秋。但是柔弱的筆底,到底還是生風不足。

梁詩正的書法總的來說,溫婉低昂有餘,勁健大氣不足。所以,不能知名士林。

但是,啟功是怎麼喜歡上樑詩正的,真的有一些不好解釋。

也許因為梁詩正的書法與啟功有一些相近的緣故吧。


但是,啟功的書法,比梁詩正的書法,那是上了一個不小的臺階的。

畢竟梁詩正的書法裡,你是找不到啟功那種灑脫與豪氣的,這也是梁詩正最缺乏的東西。

假如啟功學習了梁詩正,那麼,啟功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朋友們,你的看法如何?


千千千里馬


啟功先生書法涉獵廣泛臨帖無數,是集古求新獨樹一幟的書法大家,說他有或沒有古時書法名家的影子都不為之過,但是從他的行草書法整體風格來看,還是最接近歷史上一位名不經傳的書法家:金代書畫巨擎任詢。或許出於同是歷史際遇坎坷的文人,又同樣博採眾長詩書畫兼通,啟功對任詢的行草似乎情有獨鍾,不僅精到臨摹還深入考究,可以說在個人風格中完美汲取了任詢的磅礴氣勢,在其《論書絕句一百首》中,也有詩云:“黃華米法盛波瀾,任趙椽毫仰大觀。太白仙詩題尾富,中州書勢過臨安。”從啟功先生的作品中不難看出,他的行草書還是可以找到任詢的書風的。個人一己之見,請各位方家指正。








尚拙齋


啟功先生的書法是學習多家書法融匯貫通而成的,很難一眼就看出他的出處,啟功自己曾寫過一首詩,描述自己的學習書法的過程。全詩如下:

先摹趙董後歐陽,晚愛誠懸竟體芳。

偶作擘窠釘壁看,旁人多說似成王。

通過這首詩我們能夠看出來,他是先學習趙孟頫和董其昌的書法,後來學習歐陽詢的楷書,到了晚年喜歡臨摹柳公權(字誠懸)的楷書,他的書法風格多被人誤認為學習成親王。

其實啟功自6歲啟蒙,一直是學習顏體的,十一歲的時候開始學習顏真卿的《多寶塔碑》,至於詩裡面說的學習趙孟頫那都是二十多歲以後的事。這首詩也是描述的他成年以後的學習書法的經歷。

從他的詩和後人的記載,我們可以知道,對於啟功書法影響比較大的幾個人分別是:趙孟頫、董其昌、歐陽詢、柳公權、成親王、劉春霖和梁詩正。

這些人的書法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皇帝喜歡。

趙孟頫和董其昌是康熙和乾隆最推崇的兩位書法家,是清代館閣體形成的首發地,是全國考生的必備書體。

而歐陽詢和柳公權都屬於楷書四大家,楷書四大家其實就是館閣體的一個標準教程,先學顏體以練筆力、再練柳體強骨力、接著練歐體學結構、最後練趙體暢筆法。四步完成,差不多也就快考科舉了。

而梁詩正是雍正8年的探花、劉春霖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狀元,二人都是學習趙孟頫和董其昌的,包括成親王在內,換句話說都是館閣體的高手。

從這可以看出,其實對啟功書法影響最大的就是館閣體,他一生其實都沒有突破,好在他後期遍臨明帖,又有很深厚的文化作為支撐。

怪不得田英章在節目裡評價啟功書法在民國只能算一般。

不知道你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喜歡的朋友麻煩隨手賞個贊,關注一下,點贊是對作者的最大支持。


不二齋


啟功的書法,有歐神柳意之妙。並有以下幾特點。

一:雖為楷書,但卻寫出行意,擺脫了唐楷比較僵硬死板的

筆法,看上去感覺輕鬆自然,瀟瀟灑灑,毫無拘謹壓迫之意。

二:筆劃的取勢比較平緩,很少大傾大側,佈局也不採用誇

張之手法,一眼望去,天清氣朗,和風舒雲,使視覺效果更

為平和放鬆,有強烈的親近感。

三:在筆劃的粗細搭配與對比上,不採用過大的差度,這和

當代的硬筆書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更符合現代美學的審視角

度,這種寫法也獲得了大批硬筆書法愛好者的青睞。

四:再加上啟功先生為人謙和禮讓,和藹可親,詩書畫印樣

樣精道,故成為一代宗師就不足為奇了。

照片作品:唐敦煌歌辭(曲子)虞美人臨稿。


選自楊半書撰(中國書法臨摹創作全集)。


素里布衣楊半


啟功先生的筆法來自《靈飛經》


一路向北81285422


分析這個,分析那個有用嗎?只要執著下功夫,再加上領悟能力,誰都有可能成“家”的。再說以前人不比現在能見到的資料多,大抵是見到好的、自己認為合意的就借鑑學習,化為己用。啟功先生估計小時如當時人一樣是從柳體先開始學的,打的底子,再找老師求教。再臨其它的帖(以晉人為主),慢慢形成自己的風格(關鍵是形成自己的書法理論體系)。就這麼簡單。沒那麼多的說道,搞的跟考古似的。最欽佩的還是先生的人品與處世之道,和氣,童心未泯,淡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