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 想全面瞭解中國哲學,漢代的經學和魏晉的玄學你得知道!

如果你喜歡中國古代哲學,尤其是漢代至宋代之間的,那這兩家的哲學必須得知道,一個是漢代的經學,另一個是魏晉時期的玄學,二者在中國哲學中的影響巨大,其地位也不可磨滅。具體這兩家的核心思想和哲學主張如何呢?一起來概要式的進入——

一,漢代經學

漢代經學主要表現於:經學的形成——六經;經典的解釋——今、古文經學

何為六經?

想全面瞭解中國哲學,漢代的經學和魏晉的玄學你得知道!

六經(《樂經》已失傳)

六經是中國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詩》《書》《禮》《易》《樂》《春秋》,後人稱為“六經”。

其中《樂經》已失傳,所以通常稱“五經”。而漢代把《禮經》稱為《儀禮》,宋朝以後《五經》中的《禮經》被更名為《禮記》。六部古籍並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這六部古書,從遠古留存下來,在孔子之前,一直為王室貴族所有,深為歷代統治者所器重。《國語·楚語上》記載申叔時談到教育王室公子時所開列的教材即包含了這六部古書。孔子僅僅是對它們做了一些整理工作。

1,今文經學

今文經學用漢代通行的隸書寫定。由於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獨尊儒術的建議,罷黜百家,立五經為官學,使儒學獨尊,從而使今文經學特別是《春秋公羊》學盛極一時。

今文經學中又分很多派別,如《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四家,《書》有歐陽、大小夏侯三家,《詩》有魯、齊、韓三家,《禮》有大小戴二家,《春秋公羊》有嚴、顏二家。

特點:今文經學注重和現實結合,闡發經書中的微言大義,讓人們明白做人的道理和禮儀。

2,古文經學

古文經學用戰國時候的六國文字寫成。古文經書出於孔子壁中。西漢末年,劉歆發現古文經傳,曾請求建立《古文尚書》、《毛詩》、《逸禮》、《春秋左氏傳》博士,但是遭到當時儒生的反對。

古文經學在漢代沒有立入官學,他們注重訓詁和文字解釋,把經傳當做歷史來研究。

想全面瞭解中國哲學,漢代的經學和魏晉的玄學你得知道!

3,讖緯

(1)讖

讖是一種流行於漢代的以“詭為隱語,預決吉凶”(《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六《易緯》下)為目的的粗俗迷信,用模稜兩可的文字假託神的預言,為現實政治鬥爭服務。早在春秋時期就曾出現過趙讖、秦讖,秦始皇時期更在燕齊一帶的方士中流行。如讖語 “亡秦者胡也”。

(2)緯

緯是“經之支流,衍及旁義”(《四庫全書總目題要》卷六《易緯》下),即對經而言,是由儒生用陰陽災異之說來解釋、演繹和附會儒家經典的著作,例如有七經就有七緯,易有易緯,書有書緯等。

4,宇宙觀

昔者聖人因陰陽定消息,立乾坤,以統天地也。夫有形生於無形,乾坤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混成,而未相離。” ——《易緯·乾鑿度》

在《周易》中體現了中國最早的樸素哲學,裡面還有中國最早的辯證法和宇宙觀。

想全面瞭解中國哲學,漢代的經學和魏晉的玄學你得知道!

5,孔子的後世影響

易緯以外其他緯書,大都是將儒家經典宗教化、神秘化,將儒家推崇的帝王、聖人神靈化。例如尚書緯《璇璣鈐》說:”尚書篇題號,尚者上也,書者如也。上天垂文象,布節度,書也如天行也。”這是說尚書具有代天立言的神秘意義,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演孔圖》說,孔子首類尼丘山,長十尺,大九圍,在端門受命,上帝派他為漢代劉家立法等等,將孔子描繪成神。

6,經學代表人物——王充

王充,會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建武三年,充生。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辯而不好談對,非其人,終日之言。其論說始若詭於眾,極聽其終,眾乃是之。以筆著文,亦如此焉。淫讀古文,甘聞異言。世書俗說,多所不安,幽處獨居,考論實虛。 ——《論衡·自紀篇》

想全面瞭解中國哲學,漢代的經學和魏晉的玄學你得知道!

王充

(1)元氣觀

王充提出“元氣”為天地萬物的原始的物質基礎。氣是和雲煙相似的物質,是沒有意志的。他說:“天地,含氣之自然也。”——《論衡·談天篇》

“天覆於上,地偃於下,下氣蒸上,上氣降下,萬物自生其中間矣。”——《自然篇》

氣的屬性是自然、無為。

(2)自然無為

王充在其著作《自然篇》中指出:天動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則自然也;施氣不欲為物而物自為,此則無為也。

(3)對“天地故生人”的批判

儒者論曰,天地故生人。此言妄也。夫天地合氣,人偶自生也。猶夫婦合氣,子則自生也。——《物勢篇》

人,物也,而物之中有智慧者也;其受命於天,秉氣之元,與物無異。——《辨祟篇》

人之生,其猶水也,水凝而為冰,氣積而為人;冰極一冬而釋,人竟百歲而死。——《道虛篇》

然則人生於天地也,猶魚之於淵,蟣蝨之於人也,因氣而生、種類相產。——《物勢篇》

(4)對感應說的批判

王充的經學認為天人感應論者抹殺了天和人的差別,鼓吹“天人合一”,但是天是客觀存在著的自然界,根本沒有意志;而人是動物中具有智慧的東西,有感情慾望,因而才能進行有意志有目的的活動。王充的哲學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天人感應論者認為“天生五穀以食人,生絲麻以衣人”,人君的喜怒能夠影響到氣候的寒溫,王弼認為所謂“人君喜則溫,怒則寒”,是把天當成農夫桑女之徒,是完全和天道自然無為的觀點相違背的。他反駁指出,寒溫氣候屬於自然季節的變化,不是人事所能決定的,他說:“寒溫,天地節氣,非人所為。”,這是非常樸素的唯物主義。

想全面瞭解中國哲學,漢代的經學和魏晉的玄學你得知道!

(5)實知與知實

聞見於外:實者,聖賢不能性(知),須任耳目以定情實。其任耳目也,可知之事,思之輒決;不可知之事,待問乃解。天下之事,世間之物,可思而(知),愚夫能開精;不可思而知,上聖不能省。聖人知事,事無不可知。……事有不可知,聖人不能知,非聖人不能知,事有不可知。及其知之,用不知也。故夫難知之事,學問所能及也;不可知之事,問之學之,不能曉也。——《論衡·實知篇》

詮訂於內:“夫論不留精澄意,苟以外效立事是非,信聞見於外,不詮訂於內,是用耳目論,不以心意議也。”“墨議不以心而原物,苟信聞見,則雖效驗章明,猶為失實”——《薄葬篇》

(6)效驗

王充認為,凡事都需要效驗。沒有經過驗證的知識或道理是靠不住的,是虛假和不可踐行的。只有進行過效果驗證的真理才是我們努力獲取的。

(7)性與命

古代哲學家把性和命是分開來看的,性指人的性格,品性。命指人的命運、社會屬性。

性——王充在人性論問題上,把人性分為三等,有生來就善的人,是中人以上的人;有生來就惡的人,是中人以下的人;有無善無惡,或善惡混雜的人,是中人。並認為人生之初所稟受的“元氣”有厚薄多少的不同,因此人性也就有善惡賢愚的不同,他說:氣有多少,故性有賢愚。——《率性篇》

王充雖然認為人性是天生的,而且天生就有善惡的不同,但是他又承認後天的學習、環境對人性的作用,對善惡的影響,特別是對中人的作用。他說:夫中人之性,在所習焉。習善而為善,習惡而為惡也。——《本性篇》

想全面瞭解中國哲學,漢代的經學和魏晉的玄學你得知道!

命——人生性命當富貴者,初稟自然之氣,養育長大,富貴之命效矣。——《初稟篇》

天施氣而眾星布精,天所施氣,眾星之氣在其中矣。人稟氣而生,含氣而長,得貴則貴,得賤則賤。貴或秩有高下,富或資有多少,皆星位尊卑小大之所授也。——《命義篇》

凡人遇偶及遭累害,皆由命也。——《命祿篇》

故命貴,從賤地自達;命賤,從高位自危。故夫富貴若有神助,貧賤若有鬼禍。

二,魏晉玄學

1,玄學

玄字起源於《老子》中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學本來是道家哲學上的一個用語,後來指魏晉時期出現的一種以《老子》為研究核心的哲學思潮。

玄學又稱新道家,是對《老子》、《莊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說,產生於魏晉。玄學是中國魏晉時期到宋朝中葉之間出現的一種崇尚老莊的思潮,也可以說是道家之學的一種新的表現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稱。其思潮持續時間自漢末起至宋朝中葉結束。

玄學是魏晉時期取代兩漢經學思潮的思想主流,但其中卻夾雜這儒家的思想,有些學者把玄學看做一種道家與儒家的互補學問。 玄學從字面理解即“玄遠之學”,以“祖述老莊”立論,把《老子》、《莊子》、《周易》稱作“三玄”。

想全面瞭解中國哲學,漢代的經學和魏晉的玄學你得知道!

2,魏晉玄學代表人物——王弼

王弼(公元226—249),三國時期魏國的玄學家,字輔嗣。魏國山陽(今河南焦作)人。曾任尚書郎,少年即享高名,好談儒道,辭才逸辯,與何晏、夏侯玄等同開玄學消談風氣,競事清談。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

王弼認為道者,‘無’之稱也,天地雖大,“寂然至無,是其本矣”。“無”是宇宙萬物的本體,萬物皆由道而生。強調“貴無”而“賤有”,並從本末、體用、動靜、一多等關係上來論證“以無為本”的重要性。在認識上提出了“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的思想。其哲學思想主張“凡有皆始於無”,認為名教(有)出於自然(無)。主張新的玄學代替當時逐漸失勢的漢儒經學。其注《易》偏重哲理,在當時掃除了漢代經學煩瑣之風,推動了玄學的發展。

想全面瞭解中國哲學,漢代的經學和魏晉的玄學你得知道!

王弼

2,玄學與孔子

王輔嗣弱冠詣裴徽,徽問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聖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無已,何邪?弼曰:聖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言必及有;老、莊未免於有,恆訓其所不足。——《世說新語·文學》

從以上可以看出,玄學雖信奉道家,但其一部分仍以孔子為最大聖人,受到了孔子儒家思想的一定影響。不過其所講孔子之學說,已是為道家化的孔子,是把儒家與道家糅合到一起的一種玄學或新道學。

3,玄學之演變

東漢末年至兩晉,是兩百多年的亂世,隨著東漢大一統王朝的分崩離析,統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儒家之學也開始失去了魅力,士大夫對兩漢經學的繁瑣學風、讖緯神學的怪誕淺薄,以及三綱五常的陳詞濫調普遍感到厭倦,於是轉而尋找新的安身立命之地,醉心於形而上的哲學論辯。這種論辯猶如後代的沙龍,以嵇康、阮籍為代表的著名的竹林七賢恰是魏晉風度、風流雅士的化身,他們平日裡聚在一起,談玄論道,當時人稱之為“清談”或“玄談”。

至東晉,玄學之風不減反增,王弼《周易注》在南朝被定位官學,南朝宋齊兩代的官方四學都設有玄學,梁、陳兩代又盛行講論“三玄”之風,故東晉南朝都是玄學的流行期。到唐代,開始演變為儒釋道三教並行。一直到宋朝中葉,玄學才被宋明理學徹底取代。

想全面瞭解中國哲學,漢代的經學和魏晉的玄學你得知道!

4,玄學之方法

(1)有與無,以無為本

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將欲全有,必反於無也。——《老子》四十章注

老子已經很明確的告訴我們:天下萬物,看似皆從有那裡來,但是有的源頭和開始是無,以無為根本才開始了萬物的進化和演變,所以,萬物來自無,無是宇宙萬物的本體,是萬物之母,宇宙所有的一切從無衍生,最終還將歸於無。

而王弼非常贊同老子的觀點,在他看來,任何具體的東西(有),都不能作為另外一個具體東西的本體,更不能是整個宇宙的本體。因為具體的東西總有其規定性,是方的就不能又是圓的,是熱的就不能又是涼的。因為有其規定性,有其外在形體,就不能成為萬有共同存在的依據,所以萬有的本體只能是無形無象的“無”。這裡的“無”即統領萬物的“道”。

需要指出的是,王弼所講的“無”並不是空無,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世界萬物的無形無象的本體。他曾引用老子的話這樣說明這個本體:欲言無邪?而萬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見其形。——《老子》十四章注

(2)本與末

《老子》之書其幾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觀其所由,尋其所歸,言不遠宗,事不失主。——王弼《老子略例》

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捨本以逐末也。

玄學認為萬物的母體是本,所生的其他是末,只有先了解本體,才能掌握事物的具體末節,我們瞭解世界時,不要捨棄根本而追逐末節。

(3)動與靜

復者,反本之謂也。天地以本為心者也。凡動息則靜,靜非對動者也;語息則默,默非對語者也。然則天地雖大,富有萬物,雷動風行,運化萬變,寂然至無,是其本矣。”——《周易·復卦》

世界萬物是千變萬化的,但對不變來說,變化是相對的,不變才是絕對的,所謂“動”、”語”不過是“靜”、“默”的變體,到最後,一切終究要歸於靜默。因此,人們應在“動”的現象中看到本體的常靜,於動中求靜,這叫做“反本”。

(4)一與多

王弼在道家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玄學,他認為,萬有是多種多樣的,不能自己治理自己,必須有一個“至寡”或“歸一”的東西來統率它們,世界才有秩序。他說:眾不能治眾,治眾者至寡,少者多之所貴,寡者眾之所宗。又說:統之有宗,會之有元,故繁而不亂,眾而不惑。——《周易略例·明彖》

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於無也。由無乃一,一可謂無。——《老子》四十二章注

“一”也就是“無”,用“一”來統“眾”,治多,也就是用“無”來統“萬有”。

想全面瞭解中國哲學,漢代的經學和魏晉的玄學你得知道!

5,名教與自然

名教主要的核心點有兩個:一個是名教本於自然;另一個是聖人有情無累;

(1)名教本於自然

玄學家認為,“無為”是推行禮義之治的根本,如果“名教”根據它來建立,就能更好地發揮作用。以無為為本,仁義的作用才會真正地顯示出來,禮法的作用才會真正地發揮出來。

本在無為,母在無名。棄本舍母,而適其子,功雖大焉,必有不濟;名雖美焉,偽亦必生。

仁德之厚,非用仁之所能也;行義之正,非用義之所成也;禮敬之清,非用禮之所濟也。

——《老子》三十八章注

(2)聖人有情無累

玄學代表何晏認為聖人無喜怒哀樂,其論甚精,鍾會等述之。但王弼的觀點略有不同,他認為聖人貌於人者神明也,同於人者五情也,神明故能體沖和以通無,五情同故不能無哀樂以應物,然則聖人之情,應物而無累於物者也。今以其無累,便謂不復應物,失之多矣。

翻譯過來就是:何晏認為聖人沒有喜怒哀樂,其思想高深精遠,一般人很難理解。但王弼認為聖人雖然偉大,但是也有喜怒哀樂,只不過聖人能轉化這些為神性,直達虛無空明的境界,聖人的情感對照物體,但是不會被外物所連累,他的精神是無限自由的。

6,得意忘言

得意忘言:願意指言詞是用來表達意思的,既然已經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詞。後比喻彼此心裡知道,不用明說,意會即可。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莊子·外物》

玄學尤其主張得意忘言這種心理體驗和溝通方式,把它當做玄學中的一門必修課。

7,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是指魏末晉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活動區域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省修武縣和輝縣交界一帶。他們超然物外,消極避世、不附權貴,追求自由,與當時朝廷內趨炎附勢、見風使舵的小人形成鮮明對比。

《晉書·嵇康傳》:嵇康居山陽,所與神交者惟陳留阮籍、河內山濤,豫其流者河內向秀、沛國劉伶、籍兄子鹹、琅邪王戎,遂為竹林之遊,世所謂“竹林七賢”也。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說他們“陳留阮籍、譙國嵇康、河內山濤,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亞之。沛國劉伶、陳留阮咸、河內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七人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在思想傾向上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劉伶、阮咸始終主張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聚眾在竹林喝酒,縱歌,共同揭露和諷刺司馬朝廷的虛偽。

想全面瞭解中國哲學,漢代的經學和魏晉的玄學你得知道!

在政治態度上,嵇康、阮籍、劉伶等對執掌大權、已成取代之勢的司馬氏集團持不合作態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後被迫出仕。阮咸入晉曾為散騎侍郎,但不為司馬炎所重。山濤起先“隱身自晦”,但40歲後出仕,投靠司馬師,歷任尚書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為司馬氏政權的高官。王戎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晉後長期為侍中、吏部尚書、司徒等,歷仕晉武帝、晉惠帝兩朝,在八王之亂中,仍優遊暇豫,不失其位,但在當時年代不失為明哲保身的無奈之舉。

因為竹林七賢的總體不合作態度為司馬氏朝廷所不容,最後分崩離析。阮籍、劉伶、嵇康對司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殺,阮籍佯狂避世。王戎、山濤則投靠司馬朝廷,竹林七賢最後各散西東。,

8,越名教而任自然

“越名教而任自然”是魏晉時期嵇康,阮籍提出的哲學、美學命題,意指超越儒家的各種倫理綱常束縛,任人之自然本性自由伸展。在生活上,主張天人合一,追求自然的簡約和本真。

大自然生機勃勃,山川河野之間蘊藏著真意。大自然中的山水是客觀的,但在嵇康和阮籍眼裡,山水又非純天然,而是一種經過人文內化後的至高存在,是一種自然與精神的合體,這點可以在他倆的很多詩句中看出。尤其是嵇康,在“道法自然”的哲學啟迪下,他將“比、興”手法的自然美昇華到“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的道家審美理想,這種審美理想是在返回大自然的表象中,追求一種神往的自然美,它和“比、興”手法融為一體,構成一種崇尚自然的人生觀。崇尚自然,嚮往自由生活,把詩歌、音樂與自然很好的融為一體,是嵇康受老莊思想影響下形成的人生哲學,生命美學,也是玄學能夠造成如此巨大影響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