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大器晚成”还是“一步登天”?哪个才是真正的左宗棠?

左宗棠墓园立有碑联:“汉业唐规,西陲永固。”显然,后世将自汉朝之后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功绩,当做了左宗棠一生最大的功业。

“大器晚成”还是“一步登天”?哪个才是真正的左宗棠?

清朝列二十位名臣,曾国藩、左宗棠并列其中。单就事功而论,除了有“大清开国第一臣”之称的多尔衮与左宗棠难分轩轾,其余前朝隆科多、年羹尧、鄂尔泰,以及同朝的僧格林沁,无论事功还是文治,均无力与左宗棠比肩。

有清一朝,封一等侯者13人,大多身随时隐。随举伊尔德(顺治十四年九月封“宣义侯”)、张勇(康熙十五年八月封“靖逆侯”)、田象坤(康熙二十五年七月由袭爵以军功晋封)等人,今天鲜有人知其名,遑论其事。

比照来看,左宗棠在生时封赏一等侯仍嫌单薄,为何最终一个“二等恪靖侯”便草率打发?其中必有隐情。

在《左宗棠:帝国最后的鹰派》一书中,笔者提到,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清廷就面临如何奖赏的问题。有大臣建议封王;而恭亲王建议封公。

慈禧最终将这两种意见都否定了。理由是,本朝之内,任何人得到超过曾国藩的封赏都不合适。

“大器晚成”还是“一步登天”?哪个才是真正的左宗棠?

慈禧太后像

慈禧早年曾许诺:谁取下南京,就封他为王。不想她最后食言,曾国藩只获得一等毅勇侯。慈禧干脆一错再错:封左宗棠为侯。用意是,曾国藩与左宗棠两个侯,加起来等于一个王。

这一论断不是妄测,有亲历者的史料作支撑。曾国藩心腹幕僚薛福成在《庸庵笔记》中如此记称:

“曩闻粤寇之据金陵也,文宗显皇帝顾命,颇引为憾事,谓有能克复金陵者可封郡王。及曾文正公克金陵,廷议以文臣封王,似嫌太骤,且旧制所无。因析而为四,封侯、伯、子、男各一。曾文正公封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曾沅甫官保封一等威毅伯,提督李臣典封一等子,提督萧孚泗封一等男。”

也就是说,咸丰皇帝在生时曾留下遗命,消灭太平天国者封王。但当曾国藩统帅湘军一举端掉太平天国,慈禧太后召开高层会议议论封赏,大家一致反对封王。理由是,太突兀,没先例。这理由自然有点扯,没先例开个先例不就得了?曾国藩最终只得到个一等侯。

谁能料到,曾国藩当年封赏偏低,14年后直接影响到左宗棠。

作为亲历者、见闻者,薛福成对于其中的曲折原委,也有一段真实的记述与评议:

“左文襄公之肃清甘肃新疆也,廷议援文襄公长龄平张格尔封公之例,拟封一等公爵。皇太后谓:‘从前曾国藩克复金陵,仅获封侯。左宗棠系曾国藩所荐,其所用得力之老湘营,亦系曾所遣,将领刘松山等,又曾所举也。若左宗棠封公,则前赏曾国藩为太薄矣。’乃议左公以一等恪靖伯,晋二等恪靖侯。所以不获一等者,示稍逊于曾公也。”

照这段记述,朝廷的初衷,据左宗棠功业,本议定封公。为什么又降格为侯了呢?朝廷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者出身,左宗棠1860年出山之时,名义上是曾国藩的助手、湘军副统帅;二是人脉,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先锋主力老湘营,是曾国藩裁撤湘军时保留下来送给左宗棠的;三为平衡,一旦将左宗棠封公,则曾国藩的一等侯就被比下去了,朝廷感到对不住曾国藩。

历史当事人的记述跟评议,无疑能代表历史其时的主流舆论。

但薛福成只是站在朝廷政治、官场人事关系的角度分析,虽然基本道出了实情,但今天我们如果能站到百年后更高、更远的国家、民族大义的层面,则又能有历史当事人所不能看清的发现。

慈禧不放开奖赏左宗棠,让左宗棠超过曾国藩,表面看,是薛福成说的三个原因,深层原因,还在于大清帝国有一个绕不过的逻辑:左宗棠收复新疆,影响力再大,也是民族性、历史性的;曾国藩攻克南京,则是朝廷意义上的,至少曾国藩挽救了大清王朝。

根据大清帝国的逻辑,挽救朝廷、清政府比外争族权、强盛民族重要。清廷代表国家、政府,则皇帝就是国家、政府;但族权对应的是天下同一民族的公民利益,予朝廷私利,两者仍有区分。

也就是说,左宗棠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再大,清廷在封赏上一定不能真实体现出来,否则会产生“民族利益大于大清朝廷利益”的舆论导向,皇帝制度就会被连根摇动,皇帝再想专制独裁就不灵了。

对左宗棠来说,他40岁前以为将终老于乡,封二等侯已属过望。但晚年既然成就了千古功业,他还是十分在意历史评价。他在生时声望鼎盛,自然无法预料到二等侯在身后带来的尴尬。

“大器晚成”还是“一步登天”?哪个才是真正的左宗棠?

因为既没有封“西北王”,也没有封“恪靖公”,在官方权威评定中,左宗棠的高度不够。也因此,左宗棠身后,有三道标签,像三道门墙,成了后世戏谑他,不愿深入了解他的障壁:

一、左宗棠毕生功名止于举人,后世便拿他做“草根逆袭”的励志教材;事实上,连秀才文凭都被耽误了的他,一考便中举人,堪称“天才”,名副其实的“学霸”。

二、左宗棠毕生耿介、刚直,为了正义不惧腐恶,以捍卫读书人的气节与风骨,后世却将他解读为“痴慢”、“傲气”,不能容物;事实上,左宗棠只有“盛气”与“志气”,兼有“个人道德洁癖”,并无“痴慢”、“傲气”。

三、二等侯的标签,让他身后若有若无地生活在曾国藩的阴影里,没有人再想着去专门关注他,去发现左宗棠生平最大的事功,都是在曾国藩去世后创立的这一史实真相。

历史人物,几乎都有“正史形象”与“民间形象”两面,一般差别不至不大。但左宗棠的这两面形同天壤,判若云泥。为什么?跟前面三道门墙,有不小的关系。

不能忽视,对多数普通读者而言,“民间形象”是了解历史人物的第一印象,一旦先入为主,“正史形象”便只能起到印证作用,导致越看越偏,浅尝辄止。

而要改变这种阅读偏差,只能回到历史,尊重史实,摈弃固见,公正客观地深入阅读。

在今天这样一个流行“浅阅读”的时代,要想真正看见左宗棠的真面,需要放下偏见,沉淀耐性。


相关阅读:

“大器晚成”还是“一步登天”?哪个才是真正的左宗棠?

《左宗棠:家书抵万金》

从跨越32载的160封家书,揭开晚清一代名臣修齐治平心路历程,著名作家唐浩明亲笔作序,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杨东梁教授推荐,左宗棠嫡长玄孙提供大量珍贵图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