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高效課堂的四個要素

高效課堂的四個要素

高效課堂的四個要素

怎樣才算高效?課後自我四問便知。此四問也可用來評價他課。此四問乃指:明確目標;提高效率;注重方法;課堂效果!

問題一 這節課讓學生獲得什麼,獲得多少?

這是明確目標的問題。備課首先要準確把握課標。但依據課標確定目標並非照搬,而應根據學情靈活變通,依據內容和學情確定目標。

課標是最低標準、基本門檻,可適當提高。上海格致中學就提出“國標校本化”要求結合校實際把課標具體化,變成校標班標師標,這樣才能把課標落到實處。

不僅要清楚讓學生獲得什麼,還要明確獲得多少,學到什麼程度,這樣教學才具有可操作性可檢測性。英語單詞就不能籠統地說要學會本課10個單詞。何為“學會”?須知,課標對單詞還有“四會”、“三會”之分,必須明確告知,另外,課中還要達標檢測。

問題二 讓學生用多長時間獲得?

這是課堂教學效率問題。向課堂要效率,每節課的目標都應當堂完成。這節課的任務還需課後幾小時作業才能完成,就不是當堂達標,而是加重了課外負擔。目前,在課效問題上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1.課前無預習,課後無作業

這是課教水平、效率最高的方式。北京22中孫維剛就是這種方式,中學六年大循環從不佈置課外作業,所有問題都是在課內解決。

也許有人說特師水平高,一般難做到。現在,高青部分農村初中在嘗試“課前零預習,課後零作業”:課前沒預習任務、課後沒書面作業、學生沒有傳統意義的作業本,做到了把時間、能力、健康“三還給學生”。高青縣花溝初中就明確要求:

①不準佈置任何形式的課下書面作業,不準課下發成套的書面試題,課上完不成作業不準留在課下,更不準留隱性作業;

②推行課堂作業當堂完成制度。做到“定目標、快節奏、大容量、講練結合、當堂達標”。突出體現“學一點、記一點、會一點、知識當堂消化”原則;

③自習課提倡“自助餐”式學習。學生選擇要補學科目,或預習新課,或複習舊知,或練習提高,都由學生自定,不受教師干涉。

這樣,教師提高了課效,課業負擔明顯減輕,而教學質量卻大幅攀升。為增加課間休息時間,還把課減為40分鐘,課間延為15分鐘,每天課時數不變,真正體現了“把健康還給學生”。

需要強調,課前零預習,課後零作業,必須以課堂高效做保證。高青縣幾所初中主要抓課教效率,對於雙基做到了當堂教當堂會,當堂作當堂改,不留尾巴。當然,課前無預習任務不等於不許預習,只是不硬留,不檢查;課後不留作業不等於課後不學習,而是不留與課本直接關聯的書面作業。如自習課,學生可自由選擇預習或複習內容,老師不能給學生硬性規定書面作業。這樣,學校就可以組織各種課外活動,如時政播報、影視教育、書法繪畫、自由閱讀等。

2.課前有預習,課後無作業

課前發預習學案,要求必須完成書面預習作業,上課先檢查預習情況,只點撥不會的。課堂完成必要練習題,課後不再佈置鞏固性作業,但要佈置下節課預習作業。實際上,每節課後仍有作業,只是把鞏固性作業變成預習作業。有人說預習不是作業,預習有多種形式,如果自由看書,沒有書面硬性規定,就不是作業;如果發學案練習並讓學生必須完成還要檢查,就是作業。如果每門課都佈置大量課前預習作業,學生負擔自然就會加重。好教師信號:haojsh

3. 課前有預習,課後有作業

目前,大都課前有預習學案,課後有鞏固作業,可以說一堂課前後夾擊,學生沒有輕鬆時間。甚至有學校搞循環式教學,不分課上課下,課堂無邊界,課堂效率大打折扣,學生負擔就會大大加重,除了學習書本知識,基本沒有從事其他活動的時間。

在同課異構活動中,同樣上一節課,有的提前讓學生用了3-4課時預習,並與學生進行反覆演練,第二天上課時讓學生展示表演,聽課人都為之驚歎,但這種課沒有效率可言。而有的僅僅是課前與學生交流10分鐘就開始上課,雖然課堂不熱鬧,但學生學得很紮實。這就如同賽跑,發令槍響之時,運動員都應該站在零點起跑線上,而有的卻提前站到了60米處,已沒有可比性。因此,公開課或同課異構活動應該是當堂完成教學任務,教師不能提前與學生見面或佈置預習作業,只有這樣才能看出一堂課效率高低。

問題三 讓學生怎樣獲得?

這是教學方法問題。目前教法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是“先學後教”和“先教後練”。

“先學後教”就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生自學能解決就要讓學生自學,教師不急於講;不會的可通過小組合作解決;實在不會的教師再加以點撥,教師一定要退到最後一步。先讓學生說,學生回答錯了不要緊,教師可以糾正,但一定要給學生學與說的機會。

“先教後練”是一開始就由教師講,講概念、講例題,講完之後讓學生練習鞏固。採用這種教學方式的教師有一個基本假設:今天是新授課,學生對這一部分知識是一無所知的,所以我要從最基本概念開始講起。難道學生真的是一無所知嗎?教師讓學生自己看書了嗎,如果教師沒有給學生自學的機會怎麼就知道學生自己看不懂?比如,有一位教師在講數學例題時,只是自己在黑板上講例題,講完了就出幾道題讓學生練,上完了課學生也沒有翻開書。我問這位教師為什麼不讓學生看書?他說書上例題每一步都很清楚,連答案都有,學生看會了就不認真聽講了,有學生很浮躁,看一遍就不想看了,難以深入。什麼是“會”?學生看明白了不一定會,能夠寫出來、能夠給別人講明白才是“會”。教師先讓學生在限定時間內自己看書,看完後合上,把例題每一步都寫出來,再講給同桌聽,並就每一步說明為什麼這麼做,根據是什麼。如果每個學生能夠給別人講明白,就是真會了。課堂上不要怕學生看書,不要怕學生浮躁、不認真,而應跟上檢查措施。“三分教學、七分管理”,先進教法沒有管理做保證就落不到實處。

衡量一堂課效率的高低,不但要看學生是否當堂掌握了,還要看學生怎樣掌握的,是教師灌輸還是自學掌握,這有著本質不同!

問題四 是否每個學生都達成了教學目標?

課堂效果高不高主要看課堂達標率。如果目標合理而適度,學生就應當堂達標且要人人達標,只有少部分學生達標不能算好課。有些教師在“達標測試”環節往往流於形式,主要表現在:

①只檢查學優生。教師提問幾個好學生,這幾個會了就以為全班達標了。這種檢查有很大的隨意性和偶然性。在一節課上,教師要儘量檢查到每類學生,關注到每一個學生。單靠教師提問很難做到這一點,可通過合作小組相互檢查來實現;

②雖然全部檢查,但對學困生無補救措施。有些教師在下課前也搞全班檢測,做對舉手,不舉手也不問錯在何處,課後誰來給他補課,何時彙報結果。沒有具體補救措施,這些學生就會逐步變成落後生。

雖然對於需要拓展拔高、能力訓練和價值觀的問題,不可能做到堂堂清、人人清,但對於每堂課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核心概念,應要求每個學生掌握。這既是課標基本要求,也是落實教育公平的基本措施。一定要把課堂教學提高到促進教育公平的高度來看待。

要做到“堂堂清、人人清”,首先做到“步步清”。如古文教學,第一步要求每個學生都能熟讀,包括字音字義、斷句、熟練程度等。不是隻檢查幾個學優生,而是分組讓每人都要讀,同學相互檢查、相互幫助,向全班彙報,大家都過關就是“步步清”了。然後翻譯課文,要求每人在理解的基礎上合上書、不看註釋、不看資料、不相互討論,能夠獨立翻譯,這才是真會了。只有把課教每一步都夯實,每個學生都檢查到,才能做到堂堂清。這樣做看似耽誤時間,其實節省了重複勞動時間和課後大量作業時間。不然僅靠下課前幾分鐘搞達標測試,不會的沒有時間清,只能放到課後,又加重了學生課後負擔。

“堂堂清”方法很多。如當堂練習,逐一批改。這樣工作量較大,也不能全部看完;另一做法就是通過合作學習,2人小組、6人大組,先由小組兩個人相互檢查,大組長複查,教師巡迴檢查。這樣一個少不了,能夠覆蓋到全體學生,班額大點也不怕。2人組不能解決的大組解決,大組不能解決的由教師來解決。個別不會的由本組同學幫助補課並向教師彙報。只有充分發揮學生作用,教師才能省心省力,也才能培養和鍛鍊學生能力。魏書生“只有懶老師才能培養出勤學生”就是這個道理。此時,教師在下課前能自豪地說:“這節課所學基本知識我班內的每個學生都掌握了”,這就是一堂好課,一堂高效率的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