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四十六友結義造反,最終四分五裂,人心不比水長流?

隋煬帝楊廣弒父殺雄奪取皇帝寶座,上位之後不思為民謀福利,只顧貪圖享樂,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內不管理百姓,外不能抵禦強敵,導致戰爭不斷,民怨四起,昏庸淫亂的君王終究會被拉下馬,總有正義之士帶頭造反,行大義,誅昏君,結束這亂世。以秦瓊程咬金為首的一支江湖起義軍就此誕生,他們46個人於賈家樓結拜,發誓要團結一心推翻暴政,還天下一個太平,然而這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景罷了,寧學桃園三結義,不燒瓦崗一炷香,最終的結局還是沒能共患難,同富貴,兄弟情義也只維繫了短短几年罷了。

四十六友結義造反,最終四分五裂,人心不比水長流?

同樣是結義金蘭,為何劉關張三兄弟就能齊心協力共謀大計,多少年來從未有過互相猜忌,大業成功之後記住能夠共享這大好河山。而瓦崗這麼多兄弟,最終卻落得兄弟決裂大事難成的下場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46個人不夠團結,推翻暴政的心並不是特別堅定,人與人之間並不是完全信任。初期他們尊程咬金為皇帝,但是程咬金根本就不是當皇帝的料,很多人的心裡其實是不服氣的,這一點從程咬金做皇帝以後,管理政事就可以看出來。要想成就大業就必須有一個能夠服眾的領頭人,起一個領導作用。所以在那個時候雖然程咬金是名義上的皇帝,實則沒有什麼實權,所有的大事還需要秦瓊,徐世勣等人來決定,大權還在他們手中。

四十六友結義造反,最終四分五裂,人心不比水長流?

後來瓦崗軍解散,兄弟們之間的關係破裂也就在此時,他們之間的矛盾全部暴露了出來。王伯當誓死要跟隨李密,而徐世勣等人在這時已經為自己謀好了出路,那就是去投靠秦王李世民,可他卻忘了他們的好兄弟單雄信與李家可是有著深仇大恨的,怎麼可能為李家做事。但是形勢所迫,此時的徐世勣一夥早就把當初說過的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拋諸腦後了,選擇一位明君,有一個好的出路才是最重要的,什麼兄弟情義,什麼哥們兒意氣,不過是早期的一句戲言罷了。

其實一開始他們還是想拉攏單雄信的,畢竟一起共事多年,感情還是有的,但是這位單將軍也是個執拗之人,寧死都不肯投降。秦王無奈之下,只好選擇殺了他,當時站出來拼死相勸的居然沒有幾個人,當初結拜的兄弟中也只有程咬金和秦瓊出來為了求情了吧。其實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來,他們之間其實想法和立場並不是完全相同的,走到最後分崩離析也就情有可原了。

四十六友結義造反,最終四分五裂,人心不比水長流?

再有就是他們最後的領導者不再是他們當中的任何一個,而是李世民,李世民並不在46友之內,所以大家對他的擁護之心,自然比不上關羽和張飛對於劉備的忠心了。且劉備出身本身就是皇族,當上皇帝本來也是名正言順,而他們46人之中並沒有皇室血統的人,誰不想當皇帝呢?那麼選中的人無論是誰,都會避免不了其他的出來反對,或者心裡不服氣,這樣一來,人心必然就散了,人心一散,大事難成。這就是他們失敗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