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如何处理人情世故?王阳明心学:中正平和,只在“慎独”!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相信大家都不会反驳。不管你愿不愿意麻烦别人或者接受别人的帮助,这都不是你想不想就能决定的,因为我们就是这人情世故中的一份子,你想遗世而独立,出淤泥而不染,那是天方夜谭。不要看不上这些所谓的人情,在事故发生的时候,你会真切的感受到所带来的便利和温暖。这不是说我们一帆风顺就能无视人情世故,也不是说你穷困潦倒就能避开的。

可以说人情世故组成了我们生活的大部分,甚至是全部。有人肯定会提出疑问,照这样说来,那我们是不是每天都要处理人情世故呢?我怎么就没发现呢?

如何处理人情世故?王阳明心学:中正平和,只在“慎独”!

王阳明:“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

世上除了人情事变以外就没有什么事情了。人的喜怒哀乐,难道不是人情吗?从人的看、听、说、做,到人的富贵、贫贱、患难、生死都是事变。

人情世故不能简单的认为是你帮我,我帮你,行一些方便之事。这其中的深意远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而且每个人对于人情世故都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见解,高下如何不好说,但可以肯定这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是很大的,甚至在这个人情世故的社会中,你的命运很大程度都会受到左右。那我们应该怎么正确的看待和处理人情世故呢?

如何处理人情世故?王阳明心学:中正平和,只在“慎独”!

王阳明:“事变亦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慎独’。”

所有的事变都体现在人情里。关键是要在人情事变中不走极端,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要努力做到中正平和,关键就在于“慎独”。

中正平和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儒家认为能“致中和”,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到和谐境界。《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正平和,《荀子·王制》: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所之绳也。

道教语,中正平和指的是正气。《太平经,含三气兴帝王法》:“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北周廋信道士步虚词之曰:“中和炼九气,申子谢三元。

如何处理人情世故?王阳明心学:中正平和,只在“慎独”!

这是比较理想和崇高的境界,现实中我们能否一碗水端平,是否能淡定怡然的态度去处理事情呢,这恐怕很难,更多是极端的处理方式,搁在当时,本人也许也不觉得自己有做错,因为受到了外界事物的干扰,本心不明,难免被私欲所控制,行为也欠妥,从而造成了不少的矛盾和遗憾。这也是心学所提倡的,此心不动,随心而动。我们的心中总会充满了私欲,有私欲就一定会有妄念,有了妄念我们的行为就会失常,也就失去了天理,所以才需要惟精惟一,至善而行。

《礼记·大学》:“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如何处理人情世故?王阳明心学:中正平和,只在“慎独”!

慎独在于自己独处时也能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严于律己,而不需要外人的监督,也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谨慎的对待自己所言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曾国藩总结自己一生的处世经验,写了著名的"日课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这四条,慎独是根本,是“体”;其他三条是枝叶,是"用"。

我们也许无法做到至善至美,但总要无愧于心,行的端,做得正,坦然自若的生活,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总不会有错。自我管理,方式虽然重要,但还需明白本心,只要心守清明,方能知行合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