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二战的苏军士兵为什么不佩戴备用子弹袋?

邹城舞动你我的人生6D


在电影《兵临城下》中,好多冲锋的苏军两三个人合用一把步枪,每人分发3-5颗子弹,身上不佩戴子弹袋。这一场景是苏联在德军闪电战造成的影响,苏军步兵在战场上的生存时间太短了,所以才出现这种情况。其实苏军的标配中是有子弹袋的。(《兵临城下》剧照)

德军闪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实施。

1941年6月22日凌晨3:45分,德军闪击苏联。大约320万的德军联合其他国家的93万部队进攻苏联,前三天苏联损失飞机3922架,到年底是苏军伤亡超过400万,大量的军事物质被缴获。德军的兵峰直抵莫斯科。

军事工业也来不及制造更多的武器弹药,当时苏军一般部队士兵配发的子弹是5发,精锐部队步兵是10-20颗子弹临时招募的部队一般是两个人5发子弹两三个人合用一把步枪,子弹袋这种可有可无的装配,在冲锋作战时基本都舍弃了,尤其是临时招募的士兵。到了战争后期,苏联军队的步兵每个人配发几十发子弹,已经大大改善了。

像斯大林格勒这样残酷的战役,冲锋时三个人一把枪,一个人3-5发子弹。士兵阵亡的时间太短,主要是为了消耗德军,阻止德军的攻势,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这样做了。(二战苏军步兵标配复原图)

美英加三国援助苏联。

德军的闪击作战,也震惊了西方的美英加等国,如果任由德军消灭苏联,下一个对付的就是他们了,为了制衡德国的极度扩张,美国、英国、加拿大迅速决定援助苏联。

1941年6月22日到1945年战争结束,苏联共获得17781735吨援助物资,其中94%是美国提供的援助。我们看一下具体有哪些物资:

这使得苏联军事工业,军事运输业、军火生产等迅速恢复发展起来,供应源源不断,改变了战争初期的颓势。

二战时期苏军步兵大量配置波波沙冲锋枪

PPSh41冲锋枪,又称波波沙冲锋枪。顾名思义,这种枪是1941年设计完成,并且装配到苏联一线部队,到1942年才开始大量生产,到四十年代末期,一共生产了600多万支。

波波沙冲锋枪使用71发弹鼓,减少了士兵换弹夹的频率。它使用的子弹是仿造的毛瑟手枪弹,两者相差仅仅0.01毫米,两者可以通用,并且短距离子弹的杀伤力大于当时德国的冲锋枪。

据统计,二战时期苏联军队共消耗约170亿发子弹,德国军队共消耗210亿发子弹,美军消耗80亿发子弹,生产了414亿发子弹,大部分给了同盟国军队。

我们中国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消耗了17.1亿发子弹,共产党军队消耗了2000万发子弹。


穿越再现彼岸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则上,苏军士兵很多没有备用子弹袋,因为没有必要备用。

这要分情况来看。

早期苏军步兵主要使用莫辛纳甘步枪。这种手拉步枪射速较慢,并不需要太多的子弹。

正常来说,一场战斗,普通士兵开枪最多也就一二十发子弹,一般也就几发而已。

所以,苏军士兵往往也就携带几十发子弹,一个背包就足够了,没有必要还有什么备用子弹袋。

苏军士兵当时普遍有一种皮制的弹夹包,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手机包一样,就挂在腰带上。这种弹夹包使用非常方便,直接打开就可以拿出弹夹,填入步枪即可,比子弹袋方便的多。

最常见的是M1937弹夹包,一个包可以装4个弹夹(每个弹夹5发子弹)。

所以,我们看电影电视,作战的苏军根本没有子弹袋,因为他们有了弹夹包就足够了。

而且说难听的,普通苏军士兵在战争初期和中期,存活时间很多,活过半年1年的都不多,在斯大林格勒干脆就24小时。

这种情况下,能够有机会打光这20发子弹已经不容易了。

就算给你一二百发子弹的大弹袋,苏军士兵也没有时间射光。


同时,苏军也配有一种备用帆布弹药包,是帆布做的,一般背在背后,放备用子弹的。

所以,我们从正面是看不到的。

只有到了中后期,随着苏军逐步胜利,而且半自动步枪的大量装备,苏军才开始需要大量的备用子弹。

装这种子弹,除了弹夹包和备用帆布弹药包以外,还需要我们常见的子弹袋了。

这种帆布子弹袋是斜背在肩膀上的,横跨在胸前。

但这种子弹袋不多,所以我们认为苏军没有备用子弹袋,其实不是这样。

他们后背还背着帆布弹药包呢


萨沙


苏军在二战时期的主力步枪是莫辛-纳甘步枪,该枪支的装弹量仅为5发子弹,虽然拉栓式步枪射速较慢,但在高强度的对抗中,5发子弹是肯定不够用的,不携带子弹袋简直就是去送死。

(苏联的莫辛-纳甘步枪,以及苏军的制式弹匣包)

二战时苏军士兵上前线肯定是要多带一些子弹的,至于子弹放哪?自然是放在子弹袋中。

二战时期的子弹袋也可以叫做“弹匣袋”或者是“弹匣包”,各国之间的子弹袋或弹匣袋的样式都略有不同,在大家的传统印象中,子弹袋或弹匣袋应该是斜背着身上的。

(抗战时中国军人身上的子弹袋)

但是欧美国家的子弹袋或弹匣袋与我国的样式略有不同。

(二战时美军的子弹袋)

由于各国的子弹袋或弹匣袋长相略有不同,导致许多人不认识苏军的子弹袋,误认为苏军士兵上前线不带子弹袋,其实这是天大的误会,二战时的苏军士兵肯定是随身携带子弹袋的。

(二战时苏军的子弹袋,这里直接放着弹匣,可以及时补充弹药)

(这是二战苏军士兵的装备图,士兵们都是随身携带子弹袋,而机枪手也额外带着一个大弹鼓)

所以说苏军士兵不带子弹袋是不可能的,除非是紧急情况下忘记携带,否则肯定是要随身挂着的。而且不仅是苏军,所有国家的士兵都要带着子弹袋。

除了子弹袋这个误会以外,很多人还认为苏军士兵不爱戴头盔,甚至有老兵劝说新兵扔掉头盔,这个误会就更大了。

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头盔的重要性,古代的高级将领和精锐部队都是配备有头盔的,这可以大大提高士兵的防御能力,毕竟只要头部一受伤,即便是不死也失去战斗力了。

而进入火器时代后,冷兵器时代的铠甲渐渐地被全部淘汰,但头盔却得以保留下来,今天更是成为士兵的必备护具,可见头盔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

苏联其实很早就在军队中配备头盔,到苏德二战爆发前夕苏联的大部分军队都已经配备头盔,苏军士兵对于头盔重要性的认知也很到位,不存在扔掉头盔往前冲的情况。

(在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中,苏军士兵都是带着头盔的)

产生这个误会的主要原因是许多老照片上的苏军士兵都不戴头盔,但这并非是苏军士兵不爱戴头盔,而是没头盔可戴。

由于在战争初期苏军一路惨败,许多军用物资被德军缴获,而西部大片工业区也沦陷于敌手,再加上后来扩军速度极快,导致苏联钢盔的产能跟不上需求,因此许多新兵被送往前线时压根没有头盔可戴,只能带着帽子上战场,使得苏军伤亡数量远超德军。

不过到了战争后期,随着美国的大力援助和逐渐收复失地,苏联的工业生产慢慢得到恢复,钢盔的产量也上来了,所以到二战后期苏军士兵基本上都有头盔可戴了。


千佛山车神


苏军不佩戴子弹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打仗不配子弹袋,那子弹放哪?放口袋里不成?还是塞在靴子里?其实关于二战苏军的梗不少,有什么“苏军老兵劝新兵别戴钢盔”的梗,这其实就是扯淡,苏军把缴获德军的钢盔都戴上了,别说自己的了。子弹袋这个,也是一样的,都是以讹传讹,凭借个别几张照片假想出来的梗。

苏军一个步兵的装备里面,就包含子弹袋的,就在腰间。战争时期的苏军单兵装备里面就有两个双联的M37子弹包,皮革制成的。苏联就算再穷,这东西也能拿得出来。至于网上一些文章里说的,苏军子弹不够,两个人一支枪,一个人拿枪,一个人拿一个弹夹的子弹,这几乎就是不可能,或者是极少数情况下才有的一种情况。苏联缺子弹么?

另外,波波沙冲锋枪那个大弹鼓,也是有袋子装的,波波沙冲锋枪的冲锋枪手,一般有一个到两个备用弹鼓放在身上,有个专门的大布袋子就在旁边。其实两个弹鼓就差不多够用了,150发左右的子弹,能打光还能活下来的都是大神。

苏军再穷,也不至于缺枪缺弹,更不至于每个士兵拿五发子弹就上战场了。五发子弹,交火的时候很快就打没了,剩下的子弹你去哪弄?下面回答里有个作者讲的,苏军士兵子弹和敌军通用,我不知道莫辛纳甘的7.62*54mm子弹和德军KAR.98K的7.92*57mm子弹是怎么通用的。

只有那极个别的几张照片里,你看苏军士兵身上没子弹袋,要么是情况特殊,新来的动员兵还没来得及配发,要么是情况紧急,抄枪就上了,再不就是你没看见,没子弹袋的情况,根本不可能。


军武文斋


二战期间,各参战国的子弹消耗量巨大。据统计,平均每消耗2万发子弹才能消灭一个敌人,美国在二战期间消耗了400多亿发子弹,占据首榜,而苏联消耗的子弹数量也非常大,达170亿发。当时各国为保证士兵在作战中的弹药供应,单兵大多装备了子弹袋等,苏联也不例外。

在苏德战争前期,苏军损失惨重,苏联大片领土沦陷,工业区也遭到破坏。但苏军即使在大溃退时,也很少出现弹药匮乏的情况。不过很多士兵在进攻作战时为了减轻负重,往往不会随身携带很多子弹,所以一些士兵没有带子弹袋也不奇怪。在很多影视剧中,苏军直接身个小背包,手拎武器上一线,这就给外界留下苏军士兵没配子弹袋的印象。

苏军在二战爆发前习惯了和平安逸,开战后被德军的闪电战打得回不过神来。后来苏联官兵在战场上慢慢成长,作战水平和军心士气提升。不过战争还是打得很艰难,苏军不得不用人命来抵御德军进攻,战役最残酷时,普通的苏军士兵根本活不了多久,甚至没开一枪就阵亡。

在苏德战场,枪械的作用并不是决定性的,除了机枪班组要携带大量子弹外,其他兵种携带子弹的数量并不是很多。而且苏联一开始是在本土作战、被动防御,各地有很多物资补给点,几乎可以随取随用,一些苏军士兵因而不愿意随时背负沉重的子弹袋。


兵说


根据公开数据,苏联在二战期间使用子弹数量约为170亿发,而德国为213亿发,美国为400亿发。相比其他巨头而言,苏联使用的子弹数量是相对较少的,在总数少的情况下,苏联士兵能分发到的子弹自然就少了。

苏联工业区遭到德军破坏

苏联士兵有时并不是不想携带备用子弹袋,而是没有多余的子弹可以携带。苏军在苏德战争中死亡681.7万,被俘或者失踪445.6万人。希特勒突袭苏联后,在前期战果颇丰,仅在1941年苏军战死80万人,俘虏或失踪234万人。很多武器装备因此被德军缴获,苏军甚至在最艰难的时候3个士兵共用一把武器,更不要说有备用子弹了。

苏军在与德军发生冲突最惨烈的地方是在苏联境内,苏联的工业设备虽然在爆发战争前后陆续地搬迁,但是因为工业地带比较集中,很容易就被德军炸毁。列宁格勒工业区和莫斯科工业区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苏军在面临如此大失血时,军需供给不能很快恢复,而且产能也不可能扩大。
如果没有英国和美国的雪中送炭,苏联很可能撑不住德军的猛烈攻势。

德军的闪电战所致

古德里安曾经说过:“我没时间俘虏你们,请你们放下武器,离开道路,免得挡道。”

虽然德军的军事部署千变万化,但是其战术还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有闪电战的影子。闪电战是用时间换取空间,不断推进对方的后方切割合围,根本无暇打扫战场。很多苏军在德军的装甲部队的火力下,还没打完子弹就已经阵亡。其余的苏军战友在子弹快要用完的时候,可以在阵地上就地取材,把没耗尽子弹的枪械直接拿过来使用更快。

别的途径补充子弹

二战期间,各国的士兵除了机枪手,随身携带的子弹本来就很少。德国一个士兵只带60发子弹,美国80发,日本200发。这和我们的刻板印象可能会有颠覆,因为士兵在上战场时尽量减少负重更能发挥作战能力。

而苏联步兵在二战期间的主要武器是波波沙冲锋枪,据统计苏联的兵工厂在二战期间为苏联红军总共生产了600多万支该武器。波波沙冲锋枪采用的是弹鼓设计,容弹量71发,比普通的枪械装弹量更高。子弹都放到弹鼓了,因重量问题,苏军可携带的备用子弹袋肯定会因此而减少。

各国在二战期间会设置类似古代驿站的补给站,后勤补给人员把子弹装在箱子里,给前线的战士运送。士兵一般不会随身携带沉重的子弹上战场,而是等待后勤补给员补血,这也是各司其职的表现。


梓蕤


二战时期,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单兵作战体系,备用子弹袋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苏联士兵按道理来说也应该配备子弹袋。不过,在战争初期,由于苏联的工业受到严重破坏,再加上还未完全动员,因此,每个士兵能到手的子弹少之又少,能把弹夹装满就不错了。

二战后期,随着越来越多的装备生产出来,苏联士兵的装备也逐渐齐全。但备用子弹袋仍然没有多少苏联士兵配备。一个是没有必要,当时苏联士兵采用的冲锋枪比他国的容弹量要多许多,苏德战争的残酷性大家都知道,往往一个人还没打多少枪就死了,即使没有了子弹,也可以从就近的尸体上寻找。另一个就是当时前线都有补给站,而且背着备用子弹袋也不利于战斗的发挥。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可能就是个人因素了。有些苏联士兵并不喜欢背着沉重的子弹袋上前线。


后羿不要


二战时期,各参与国军队步兵都有自身的装备体系,作为参战人数最多的苏军也如此,网络上某些推文说由于苏联士兵所能分发的子弹非常少,平均三个士兵只有一把枪械,子弹每个人只有5发,苏联士兵并没有装备子弹袋,因为没有多余的子弹,所以子弹袋多此一举。

实际上,这种说法纯属扯淡,是对苏军步兵装备体系缺乏认知的瞎说,战时的苏军也有单兵装具体系,其中就包括装步枪弹的弹药袋、装RGD-33手榴弹的包裹等,很难设想一个士兵只是背了一把枪就上战场,却没有盛放子弹的装具,尽管子弹可以放在口袋内,但不是十分方便,毕竟正规军不是游击队。

苏军步枪兵装备有M-35式棕皮腰带,上面挂有棕色皮制的M-37式步枪弹药包,腰带上有数只这样的弹药包,约携带60发步枪子弹,与同期德军步兵所携子弹大致相当。

此外,比较老旧的M-1917式弹药包,此时也经常被使用;另外,还有一种帆布制的步枪弹药背囊,是背在左肩头上的;而像自动枪手,则配备一个较大帆布弹药包,内置波波沙-41用的71发弹鼓,或者是波波沙-43用的35发弹匣等供弹具。

当然,在实际的战场上,由于后勤补给方面的原因,确实有许多士兵并未装备子弹袋,操起一把5发弹仓供弹的莫辛·纳甘手动步枪,或手持波波沙41/43自动枪,背上一个杂物包就上前线作战了,似乎给外界留下了苏军没有配子弹药袋的印象。

苏军士兵用来携带零碎物品的杂物包,或称背囊或称携行具,实际上是个式样简单的卡其布或细帆布口袋,大概从1939年7月开始采用,称M-39式帆布背包。

袋口穿有细绳,以便装满东西后可以把袋口扎起来,袋身有环扣以连接背带,行进时用手拎着绳头或将背囊背在背上。

袋内装有被涂成土黄色的饭盒,换洗的衣物、盥洗用具和私人物品,有时还存放备用干粮和罐头,需要时钢盔也可以放进袋中携行,当然,必要时也能存放子弹。

从1942年起,由于皮革供应紧张,包括武装带和手枪套在内的大部分装具改用廉价的帆布和人造革来制作,由于单纯的人造革制品在严寒气候中容易损坏,所以人造革总是和皮革、帆布等材料搭配使用。


国平军史


其实苏军也是有自己的单兵装具体系的,其中就包括弹药袋等这些极为重要的装具。

早在线列步兵时代,各国都为其装备火枪、燧发枪等热兵器的士兵研发了一系列装具,用以携带子弹、发射药、通条等各种所需的装备。而在后来的也是如此,只是单兵装具体系的包具等物品的具体外形有所改变,像在一战中,各国军队为其士兵就配备了大量的制式化单兵装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弹药包。到了二战中各国基本也采取了各种制式装具系统来保障士兵的作战。

二战中的苏军其同样装备有很多弹药包等装具,不同军兵种的装具都有较大的不同,但是携带弹药等物品的基础功能是一样的,比如苏军的步枪兵装备的同样是2桥夹装的弹药包,往往是在背负系统上装上数个这样的弹药包。而像冲锋枪手,很多时候直接是一个较大的弹药包,用于放置冲锋枪弹鼓、弹匣等供弹具。

当然,受制于后勤补给能力、士兵个人喜好等一系列问题,在很多时候,不少苏军士兵并没有穿上这些装具作战,往往就是仅仅携带一支冲锋枪,背上一个杂物包就去作战了,所以也就给人留下了苏军没有弹药包的印象。而其实德军也有类似的做法,一些士兵也是不穿装具,仅仅勒上腰带就拿起武器作战了。


前沿阵地


在二战的时候,因为战争频多,所以在那个时期传出了很多的故事和轶事。首先我们从题目进行分析,苏军在战场的时候是会佩戴子弹袋的,但就所谓的“备用子弹袋”来说,是不会佩戴的。

不论是什么国家,什么军队,都会有属于它们自己的战斗装备,因为对于军人来说,装备是否齐全,决定了他们在战场上的生还率以及杀敌率。就我国军队单兵所携带的东西就有很多,例如钢盔、软帽、防弹背心、子弹袋、防毒面具、弹夹、手榴弹、挎包、水壶、自动步枪等。不论物品多种多样,功能也出奇的强大。以上列举的单兵装备是我军在和平时期佩戴。大家想一想,在和平时期执勤的时候,单兵物料就如此的繁多,如果若是在战争时期,每个士兵所携带的东西还会更多。

就比如在进行什么特殊任务的时候,士兵们所携带的装具就要随之而改变。毕竟一个人若是患了感冒类的疾病,你就必须要用相对应有效的药物去对病人进行治疗。

为什么要携带这些装具?

一场仗打的好不好,不仅和一个士兵的单兵素质有关,还和每一个单兵所携带的装具种类和装具质量有关。很多人都会传言俄军在二战时候的很多“梗”,但是大家要知道,这些“梗”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我们在上文已经说了单兵装备对于士兵和军队的重要,但这层理解是广义上的;为了能让大家更加充分的理解和了解,接下来就让我为大家介绍狭义上的意义。一个士兵在战场的时候若是没有携带子弹袋,等于是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水笔不出水,钢笔不出墨,这样便会使得士兵们在作战的时候吃亏,在完成大本营目标的时候缺斤少两。每个子弹袋可以携带两个以上的弹夹,这对于士兵的活命和杀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一名士兵在战斗的时候,为了活动轻便,便将子弹袋从身上卸掉,这并不会提高他的杀敌率,反而会使得他有被杀的危险。

除了子弹之外,士兵的钢盔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不了子弹的打击,但是却能够防止弹片打伤自己。很多人都会觉得苏联士兵在二战时期,为了提高自己的移动能力,是不会戴上钢盔的,其实这样的观点是一种传言和错误的。在二战的时候,虽然钢盔对于子弹没有多么有用的作用,但是对心理的安慰上却有着很大作用的。虽然说苏联军人买面对德军的时候很是勇猛,但是他们终究还是人,终究还是要命和惜命的,哪怕是做这样的事情没有什么作用,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所以他们在战场上的时候,不仅会佩戴子弹袋,还会戴上钢盔。

就这些辎重对于士兵们来说并不能称得上是重,毕竟在部队的时候,为了能够让士兵们携带这些装具去打仗,苏联军方一定会对该单兵的能力以及作战体能进行考核和磨炼。毕竟在战场上,若是连带着头盔和子弹袋以及各种装具装备进行作战的体能都没有,怎么还能指望让他们去为自己的国家打胜仗?

综上所述,之所以人们会觉得苏联军队不会在作战的时候佩戴子弹袋,一是因为夸大了苏联军队的战斗力,二是一种以讹传讹。可能在苏军中会有一小部分的人,是不喜欢在作战时佩戴钢盔的,然后人们便将着一部分人进行夸大和夸张,在经过了多人传言后,就会使得人们认为,在二战的时候,苏联大兵在对敌人作战的时候,是不喜欢佩戴钢盔和子弹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