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農家老人逝世刻碑時,對於先逝世的晚輩需不需要刻上名字?

自然才叫美1


左下側如何具名要看你們立碑的初衷和地方風俗來決定如何刻名。

一、簡單的單純的識別性立碑,只寫發起和出資人的名字;

二、遷居城市葬於公墓之地的,只寫直系親屬如親生的子女孫輩和配偶的名字;

三、農村風俗(1):只寫近族中在世子侄的名字;農村風俗(2):所生後代均具,尤其是對先祖記載和歌頌性立碑的,墓中人的後代子女不管是否在世,他也有孝心,他如果在世的話他是想盡孝的,雖然他不在了也要在立碑人上有名,何況這人的子女也不甘心自己的父親碑上無名。,只是他的名字的顏色要特別標註或加外框 。


泰山木32140178


老人逝世,墓碑上的內容往往因為地域文化的影響,多有不同。一點為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當地的刻碑習俗,僅供參考。

點擊右上角“關注”按鈕關注[一點三農],更多三農見聞等你來看。

就單人墓而言:從我們的視角看,正中間是墓主人的名諱,最右側是墓主人的出生日期;右側稍左是子孫名字,按輩分往下一列;最左側是墓主人的身故日期;左側稍上是妻子的姓氏(墓主人為男性);左側稍右是子孫媳婦的姓氏,和右側稍左的相對應。

在我們當地,清明掃墓,女性一般是不會去的,女兒孫女等家中女兒是不上墓碑的,娶回來的兒孫媳婦只取姓氏上碑。(傳統習俗有歧視女性的味道,需要改變)

迴歸正題,對於先逝去的晚輩,需不需要把名字刻上墓碑呢?應該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種,有娶妻生子,留下後人的。這種情況肯定是要上墓碑的,墓碑上的後輩講究的是傳承,沒有父哪來的子?這種情況一般沒有什麼好討論的。

第二種,晚輩早逝,沒有留下後人的。這就要看家族裡的兄弟了,如果念舊情,刻上也無妨;如果怕忌諱,不刻也沒有人會反對,畢竟沒有直系後人,只能由著家中同輩兄弟了。至於旁人,更不會管這種閒事了。

不過,一點君還想再嘮叨兩句:刻墓碑的初衷是什麼?主要還是為了後人能方便尋根問祖,能達到這個目的就可以了。當然,最通你當地刻碑習俗的肯定要數當地的刻碑師傅了,如果還是猶豫不決,也可以向他們諮詢,參考你們當地別家的做法。


以上是一點的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對於上述問題,你怎麼看?歡迎留言吐槽、批評指正和補充。

——END——


一點三農


家中老人有一位去世,是不立碑的,等待另一老人去世三年之時,才立碑子。一般老人女和孫女不上碑子,長子,長孫,次孫,長重孫,次重孫。長玄孫,次玄孫。次子,次孫,次重孫,次玄孫。逝者一爺之侄孫也是上碑子的,出了五服也就不用上了。如果老人的兒子或孫子,先逝於老人頭裡。兒子的兒子,掏禮金把自已父親的名子銘碑上,必須用框框住。女和外孫上不了碑子。但有些聰明的靈蟲蟲在裡邊大做文章。在碑上刻上女們的名字,一為了女們光彩,二是為了女們腰包的票子掏出來,自已不掏錢還要辦贏人事。就象前多年,村幹部不掏還貪錢,讓一些怨大頭村民掏錢修路是一個道理。


丁懷亮734


立碑是地域傳承習慣,不通用。我是遼寧遼西地區,我們地區習慣辦法是,夫妻一人病故不立碑,待另一位病故後第三年清明節立;碑文寫法是右邊是故者生卒年月日,中間是故者名諱,左邊是立碑人,寫法是:子女率孫兒孫女外孫兒外孫女立,不允許寫姓名,只許寫稱號…

各地立碑風俗出入太大,千萬不瞭解當地習俗切勿進言!


平安幸運10


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國的文明禮貌,從古到今,一代一代的傳承到現在,己有數千年之多。

紅白喜事,也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習慣。

在農村裡,人們對紅白喜事,特別重視,尤其是在農村裡,家裡老人了〈就是老人去世〉特別有講究,不管你家庭條件好與壞,幾乎每家每戶都會把死者放在家裡,其中有放三天的,也有放一個星期的,各地有各地的風俗習慣,其目的就是要讓親戚朋友們前來弔孝。

談到這裡,我要說的是,我們老家的白事風俗,如果有某一家人老人去世了,他們的子女會把自己的老人放在家裡,子女們為她們守孝三天,然後在出殯安葬。

而後的日子裡就是,等待一年後,子女們要為老人立牌。

主牌時,按照老幼大小之分,把死者後人的名字,分先後順序刻在牌文上。

既使是晚輩,哪怕是他死於長輩之前,那麼牌文上刻名字的時候,也不能夠將他擱下,這就是老家人多年來,雷打不動的規矩和風俗習慣。

好啦,話題到此為止,小編就不一一細說了,不到之處,還望高人指點,謝謝啦!


羽白家族


中國上下五千年文化,祖先保留下來的規矩是不能亂改的。家裡老人去世,如果有後代比老人先去世,那麼後來在給老人立碑時,就用方框把已經先老人去世的人名字框起來。只要後代曾經取過名字,在給老人立碑時都要刻上去,因為他們都是老人的後代。


不鏽鋼儀表焊接茶花迷


對於這個問題來講。我的觀點是可以刻上去的。


新平氣和農人李哥


全國各地喪葬風俗都不一樣,比方少數民族就有天葬、鳥葬,還有海葬。在我們漢族,以土葬,火化居多。有的地方修的是圓墳,墳前立一石碑,上刻逝者名字,象河南,陝西等,一般墳葬於平地,有的地方修長條墳,墳葬于山崗上。象我們湖北。

別的地方墳墓我只見過,也不很瞭解其喪葬習俗。本文只介紹我們鄂東的本地習俗。

我們本地一般喪葬釆用的是棺木土葬,(在國家單位的農村人員人火化后土葬)。人逝之後,首先是趕製壽衣,也有的老人在生前已經準備好壽衣及褥子墊蓋。為什麼要趕製,慢慢來不行嗎?不行,因為人剛過世,身體還是軟的,要搶時間給穿衣服。不然,等身體變僵硬了,不好穿衣服。還有一種說法,如果不讓逝者早點入棺,逝者死後就要床上數草,因為以前農村都是睡稻草鋪的床。說人死了都讓他不得清閒,是後人不孝的一種表現。

然後,就是由孝子取水,一般用瓦罐到河邊有活水的地方,放一掛鞭炮,舀一罐子水,拿回來,放在給亡人燒紙錢的火邊暖熱,給亡人洗一生中最後的一次澡,讓他乾乾淨淨地離世。所以,在我們鄉下,一般深夜,突然響起一掛編炮,十有八九就是有人離世取水。

然後就是亡人洗澡、穿衣、進材(鄉下入棺叫進材)。進材後,棺蓋不蓋嚴實,要留縫隙。以防亡人“假死″的現象。一般亡者在家停放兩天,第三天再下葬。兩天之內,孝子守靈,香燭不斷。

第二天下午,做法事的道士進門,正式封棺,封棺前,揭開棺蓋,讓所有親人最後看一次亡者,相當於向遺體告別。這時是後人最傷心的時候,往往是哭聲一片。而且眼淚不能流進棺材,據說如果眼淚留了進去,以後做夢都永遠夢不到亡人。

第三天下葬除靈。我們這邊一邊都葬了山坡上,依山傍水。下葬一般都要找地仙看風水,用羅盤定山向。用磚石做一個臨時簡單的墳臺(叫旺山)然後用土壘起墳背。


上圖,未立碑前簡單的墳墓。

立碑時間在我們這裡沒什麼講究,單墳一般只要經濟條件許可,山頭利的年份就行,如果是合葬,必須等到另外一人逝世後一起立碑。說明一下,我們這裡目前還沒有配陰婚的習俗。

立碑,一般選寒食節、清明,農曆臘月初八、二十四小年,或大寒五日後方可,並坐山向山都利的年份。其它日子一般不立碑。

我們鄉下,一般都是提前購買別人做好的石料墳面,如圖
碑面一般採用陰刻字,用豎體的形式,最上端刻上座山向山。右邊刻上立碑時間。一般寫某年某月吉旦或穀旦。中間用大體字寫上故先(顯或祖、伯、叔)考某公諱某某大人墓,故先(或祖、伯、叔)妣某母某氏孺人(太君)之墓。注,中間必須十一個字。最後一行刻上立碑人的名字。我們鄉下的規矩是,己經過世的後人,的名字也要刻上,但必須用口將名字圈起來。這樣逝者共有幾個子女一目瞭然(以前女兒名字不上碑,如今女兒名字也可以上碑),下面再對應刻上孫子的名字。名字全部使譜名。便於排列。也便於以後對著簇譜查對。

我覺得,在碑上刻上後人已過世的人的名字比較合理。因為立碑主要是為了方便後人拜祭,有些墳墓由於沒有立碑,以致於後人找不墳墓,或有拜錯祖,祭錯墳的現象。而且一般一個宗簇修簇譜,也有將逝者生卒年月,墳墓大概地址,山向都詳細記載,找不到墳墓的時候可以翻家譜,對山頭。不刻這些人的名字,後人查找起來就很不方便了,甚至成了一種缺失。

最後,筆者在這裡寫這篇問答,只是介紹本地風土人情,並不是鼓勵大建豪華墳墓,也不是提倡薄養厚葬。

以上問答,僅代表個人觀點。


村夫夜話


各地有各地風俗,早逝者的晚輩立碑加個方塊區分,這樣後代就知先祖的情況



細水長流158120928


有一個共性問題,亡人入土為陰,活人在世為陽。石碑上萬萬不可刻上出資人及後輩立碑人的名字,故稱為陰陽同受,雷火相搏,以大凶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