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骑游杭北干渠︱舒城县干汊河镇“心定桥”的来历

骑游杭北干渠︱舒城县干汊河镇“心定桥”的来历

舒城老桥----心定桥(吴道良拍)

上个世纪60年代,舒城修建的杭北干渠,很多渠段都利用了古七门堰输水道,主要是对古七门堰的输水道进行了拓宽、裁弯或清淤,以便水畅其流,更好地造福龙舒大地。所以,古七门堰沿途的一些历史地名仍然在使用,如万家桥、陈家桥、豹子湾等等;还有一些历史遗迹也仍然保留至今,如心定桥等。心定桥位于舒城县干汊河镇绕山村新桥村民组,原名叫做心懔桥,为什么叫做“心懔桥”呢?附近村民组的胡姓老夫妻是这么向我介绍的,据他的爷爷所说,很久很久之前,这座桥原来是用几片木板简单地搭建而成的,十分地不牢靠,人走在桥上面,晃晃悠悠的,小心翼翼的,非常害怕,心都“懔”着。久而久之,过往百姓就把这桥称呼为“心懔桥”了。这个“懔”字,读音为lin(音调为三声),原意就为“害怕、畏惧”之意。实际上我们舒城人现在依然经常使用“心懔着”这个词,只不过我们是将“懔”字发音为一声或轻声。因为七门堰水自洪家荡(现为洪宕)起,沿途有十丈陂(大官塘)水、陷冲塘水(今塘废)、靠山陂水、寒塘水汇入,堰水过了陈家桥后,水势逐渐变大,水流也逐渐变急变快,堰水水势一大,经常会将木桥冲毁,即使没有冲走,人走在上面,也非常地不安全,严重影响渠道两侧百姓的生产生活和人员往来。

骑游杭北干渠︱舒城县干汊河镇“心定桥”的来历

古七门堰渠系图(《舒城县水利志》)

到了清朝光绪年间,当地有两位善人,一个叫赵孝子,一个叫李士俊,出面带头捐款,并积极倡议,进行募捐,款足后,在原心懔桥位置,重新修建了一座石桥,石桥宽3.5米,长26米,共有两个桥墩,桥墩两头分别镶有4只铁蜈蚣,(至于铁蜈蚣有何讲究,胡老头也没有解释,我也没有深入查询),桥面为长条青石铺设,既坚固,又牢实,既稳定,又可靠。桥成后,百姓走在桥上,步子踏实,心里安定,过桥之人逢人便说,现在我们过桥,既不担心掉下桥去,也不担心被水冲走,再也没有“心懔着”的感觉了,心定多了。于是慢慢地,“心定桥”这个名字就被广泛地称呼开来。这就是心定桥的由来。这座桥历经100多年,至今仍然在使用。干渠上游的万家桥和陈家桥早已有名无实,不见踪影,而心定桥依然定力十足,稳稳当当。只是原来桥墩上的铁蜈蚣被好事之徒搬走,桥面有所变化,现有一条农渠经过此桥,将半幅桥面,改为输水渡槽。右幅桥面用水泥进行了处理,去年还添设了铁制护栏。自古修路建桥,被视为积徳之举,修建心定桥的赵孝子和李士俊,也因此同载光绪《舒城县志》,被后人所景仰。(资料来源:光绪《舒城县志》、《舒城县水利志》、附近群众口述资料。吴道良整理)

骑游杭北干渠︱舒城县干汊河镇“心定桥”的来历

心定桥侧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