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 “相對論”最科學的詮釋

“相對論”是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一手建立的,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理論。據說當時全世界只有兩個半人可以看懂。即使現代,多數物理學者只掌握了它的運用方法,對其本質的含義一知半解。

相對論的建立

1905年以前已經發現一些電磁現象與經典物理概念相“牴觸”:

①邁克耳孫-莫雷實驗沒有觀測到地球相對於以太的運動,同經典物理學理論的“絕對時空”和“以太”概念產生矛盾。

②運動物體的電磁感應現象表現出相對性——是磁體運動還是導體運動其效果一樣。

③電子的電荷與慣性質量之比(荷質比)隨電子運動速度的增加而減小。此外,電磁規律(麥克斯韋方程組)在伽利略變換下不是不變的,即是說電磁定律不滿足牛頓力學中的伽利略相對性原理。

通過深入思考,愛因斯坦發現問題的關鍵是同時性的定義,他指出同時性概念沒有絕對的意義。


“相對論”最科學的詮釋



狹義相對論提出的兩個基本假設:

1)狹義相對性原理。一切物理定律(除引力外的力學定律、電磁學定律以及其他相互作用的動力學定律)在所有慣性系中均有效;或者說,一切物理定律(除引力外)的方程式在洛倫茲變換下保持形式不變。不同時間進行的實驗給出了同樣的物理定律,這正是相對性原理的實驗基礎。

2)光速不變原理。光在真空中總是以確定的速度c傳播,速度的大小同光源的運動狀態無關。在真空中的各個方向上,光信號傳播速度(即單向光速)的大小均相同(即光速各向同性);光速同光源的運動狀態和觀察者所處的慣性系無關。這個原理同經典力學不相容。有了這個原理,才能夠準確地定義不同地點的同時性。

同時性的相對性

如果在某個慣性系中看來,不同空間點發生的兩個物理事件是同時的,那麼在相對於這一慣性系運動的其他慣性系中看來就不再是同時的(時間是一個座標數據,某個座標系中“時間維座標”相同的兩個不同位置的點,在另一個座標系“時間維座標”不同是很正常的)。所以,在狹義相對論中,同時性的概念不再有絕對意義(座標數據是沒有絕對的,相同的一個點在不同的座標系中4個座標數據完全可不相同),它同慣性系有關,只有相對意義。但是,對於同一空間點上發生的兩個事件,同時性仍有絕對意義(3維空間座標相同的兩個不同時空點,仍然是兩個不同的時點;但是狹義相對論規定這兩個不同時空點的時間維距離是等效的,規定是有絕對意義的)。

狹義相對論得出的結論:以不同速度運動的物體各自擁有自己的時間。

狹義相對論推導出的神奇現象:

1)鐘慢效應(時間膨脹)。狹義相對論預言(數學假設、數學邏輯推理),運動時鐘的“指針”行走的速率比時鐘靜止時的速率慢,這就是時鐘變慢或時間膨脹效應。

2)縮尺效應(長度收縮)。洛倫茲變換率假設,考慮放在K'系x'軸上的一根長杆,其長度稱為固有長度l0≡x′。但在K系看來,這根杆子是運動的,運動杆子的長度定義為同時(即時間間隔t=0)測量桿子的兩端所獲得的空間座標間隔。此時,洛倫茲變換給出:l≡x,運動杆子的長度變短了(l


“相對論”最科學的詮釋



相對論本質的科學解釋

1、時間的本質。

一直以來,物理學家沒有對時間概念做出最合理的解釋。從而導致物理學中出現許多悖論。如,時間旅行。

時間是物理學對事物變化過程的描述,本質是對事物變化現象的刻畫。實際上時間並不存在,宇宙中只存在變化著的事物。

物理公式中S(距離)=v(速度)*t(時間),說明時間t是一個可變量,其大小是由速度v與距離s共同決定的。時間的相對性也是由此產生的。

現實中(宏觀宇宙),我們通常認為距離是固定不變的,時間只隨速度大小改變;然而,廣義相對論指出我們的宇宙時空(微觀時空)時刻處於彎曲變化之中,空間任何兩點之間的距離都是不確定的。所以,時間也是相對的,它由變化的空間與速度關係共同決定。

時間的本質:反映事物變化快慢的物理量。

2、距離的本質。

在宇宙空間中,距離是兩點之間的位置。影響距離的因素是空間的幾何結構,比如,相同的兩點在平直空間和彎曲空間中的距離長度是不同的。距離本質是空間幾何的一種表現形式。

在平直空間(歐幾里得幾何)裡,兩點之間的距離是固定不變的;在彎曲空間(黎曼幾何)裡,兩點之間的距離隨空間的變化時刻改變,由空間幾何關係確定。

距離的本質:反映空間中兩點之間幾何關係的物理量。

3、速度的本質。

速度是能量的一種表現形式,速度大小對應能量大小(動能、動量)。質能方程式給出了質量和能量的轉化關係。廣義相對論指出質量(能量)對時空產生彎曲作用。因此,在空間中運動的物體都會對空間幾何產生影響,其作用效果的大小由速度和質量共同決定。

宏觀物體的速度只能藉助能量提高,加速宏觀物體需要消耗能量,所以,宏觀物體的運動速度低於光速。宏觀物體處於低速運動狀態,其對空間幾何的影響更多由質量一方面體現(宏觀物體對空間彎曲作用是通過質量實現的,質量對空間彎曲本質是引力效果。)。所以,宏觀物體運動忽略了低速運動對空間幾何的影響(速度—光速運動,對空間彎曲是藉助能量實現的,能量對空間彎曲本質是時空幾何特性)。低速運動忽略了相對論效應。

微觀粒子的速度是場能激發的形式,能量激發帶動空間幾何的變化(時空是糾纏在一起的整體),能量在彎曲空間中的傳遞過程表現為速度。宏觀宇宙空間表現為平直、穩定狀態(假設空間是由眾多“微粒”構成,宏觀空間的平直現象是微粒均勻分佈的結果),而微觀幾何空間時刻處於能量漲落和彎曲變化狀態(當發生能量漲落時,能量會導致“微粒”之間發生凝聚,使得空間彎曲,兩點之間的距離拉近)。比如光子。當空間某一處激發出光子,該處的能量場就會產生能量“波動”,“波動”會造成周圍能量勢的變化,引起周圍微觀幾何空間的改變,能量以“波動”的形式被傳遞(激發出光子)。光子的傳播速度實際上是微觀空間幾何的彎曲變化現象(能量在彎曲空間的傳播過程,能量導致空間幾何發生改變)。因此,光子並非沿著直線傳播,在微觀幾何角度光子是在彎曲空間上行走的。光子沿著彎曲空間行走,空間彎曲與速度(能量)有關,同時對距離產生影響,距離又影響時間的計算。所以,高速微觀粒子會出現相對論效應(空間彎曲使得兩點距離減少,彷彿時間變短)。

彎曲空間的兩種方式:質量(宏觀大質量物體或高速運動的物體)——引力彎曲空間;能量(微觀高速粒子或能量場)——時空特性彎曲空間。

速度本質:反映運動量大小的物理量。

相對論最科學的詮釋:物體的速度對應它的質量和能量,速度會對時空幾何產生不同的影響(宏觀物體的速度以“運動質量”的引力作用對空間產生彎曲作用;微觀粒子的速度以“能量勢”的時空幾何特性對空間產生彎曲效果),速度間接導致兩點之間的距離發生改變,從而引起時間的差異。所以,以不同速度運動的物體會有不同的時間。

結論:

1、“速度”引起“空間幾何”(距離)變化是相對論效應的根本解釋。

1)宏觀低速運動物體(速度對空間的影響只能通過引力實現),因“速度”產生的“運動質量”太小,對“空間幾何”幾乎沒有彎曲效果。所以,宏觀低速運動的相對論效應可以忽略不計。

預言1:大質量物體(如黑洞、星系)低速運動,同樣會出現相對論效應(質量越大、時間越慢,即黑洞質量越大,運動時間變慢)。因為大質量物體會導致空間彎曲,這樣的運動同樣會出現時間與速度的相對性。

預言2:把小質量物體加速到接近光速時,能夠檢測到“速度”對空間的彎曲效應(速度提高增加了物體的質量)。

2)微觀高速運動粒子(速度對空間的影響是通過“能量勢”對時空幾何作用實現的),微觀高速運動粒子的速度是能量傳遞的形式(速度本質由能量產生),本質是空間幾何的一種表現(速度的傳播是由空間幾何決定)。微觀能量漲落必然引起空間幾何結構的變化,所以,微觀粒子是藉助空間彎曲運動的。

猜想一:以“光速”運動的粒子,本質是彎曲空間的運動形式。即光沿著彎曲空間運動(在普朗克空間尺度)。微觀高速粒子並非直線傳播而是以微觀“彎曲幾何”的方式運動。光速運動的物體比低速運動的物體行駛了更短的距離。

猜想二:微觀尺度時空是離散、彎曲的(微觀空間時刻處於扭曲變化的狀態)。

2、相對論中時間描述的是動態時空中,速度與距離的對應變化關係。

1)時間並不存在。相對論只刻畫了“距離”與“速度”之間的對應變化關係或者事物前後變化過程的作用時間。現實中不存在脫離事物及變化過程的獨立“時間”概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