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9 北大人物|姚方:傳遞數字的魅力 讓理想照進現實

三年完成碩博階段系統學習,24歲獲得博士學位,29歲獲得多倫多大學統計系終身教職,35歲獲得加拿大CRM-SSC獎(用以獎掖博士畢業15年內在加拿大取得突出貢獻的統計學家)。在美加工作了16年後,未滿40歲的姚方如今全職回到祖國。作為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統計科學中心是他耕耘的新田園。

在理科五號樓的辦公室裡,姚方接受了校報記者的專訪,年紀輕輕便已在函數型數據分析領域作出開創性貢獻的他謙虛而誠懇。面對新的征程,姚方興致勃勃。“能攜手北大推進統計學科建設,為祖國培養數據科學方面的優秀人才,這樣的收穫感是彌足珍貴的!”

北大人物|姚方:傳遞數字的魅力 讓理想照進現實

姚方

“理想照進現實”——數據科學的魅力

姚方對統計學的發展作出了很多有影響力的貢獻,他擔任著《加拿大統計期刊》主編和數個國際頂級期刊編委(包括《美國統計學會期刊》《統計年刊》等),當選為國際數理統計學會與美國統計學會會士。然而,姚方一直強調他只是一位有好奇心的科學工作者,統計科學是他一生的興趣和追求。

“年少懵懂的時候,在媽媽工作的醫院裡看到用統計方法整理的病歷數據給工作帶來了很大的便捷,我便萌發了對這門學科的好奇。在中科大本科階段的學習更讓我認識到這門學科既有深度又有廣度,能夠在一堆隨機事件中找到規律並幫助解決實際問題真的很有意思。”姚方告訴記者,當時中國的統計學科還處於起步發展階段,在濃厚的興趣驅使下,他選擇了出國深造進一步探索統計學的奧妙,博士階段的學習和研究極大地開拓了他的視野。“在科研中沉澱自己,讓我明確了自己的熱愛所在——把統計研究作為自己一生的追求和事業。”

姚方的辦公室裡有一塊白板,上面總是寫著密密麻麻的數學推導公式,這樣的數據表達在一般人看來是“平面”的,而在他眼裡,數據總是包含著動態信息,是一種“立體”的呈現。姚方認為,正是這種流動性和不確定性,才讓研究變得更具有挑戰性。

“傳統數理統計以向量型變量為研究和觀測的對象,而在實際應用中,數據記錄都是隨時間和空間發生連續變化的。”姚方告訴記者,複雜結構數據的特徵很複雜,要以“變化的眼光”看待數據模型的建構,“就像我們發朋友圈,此時我們顯示的地址還是這裡,下一秒就有可能轉移了”。

北大人物|姚方:傳遞數字的魅力 讓理想照進現實

姚方

在姚方看來,統計學最核心的是方法與實際問題的結合。他現階段主要研究的方向是根據科學問題或應用的需求,把連續變化的數據和具有高維與複雜結構的模型方法進行有機結合,包括流形、圖模型和網絡數據等,提出新的統計模型與方法理論,進而可以有效地應用在解決相關實際問題上。

“數據科學並不是陽春白雪,是需要服務於社會和科學需求的,這也是這門學科吸引我的重要原因。”例如姚方目前關注的實際問題之一是腦科學掃描成像,這在傳統上被看作是醫學或生物學範疇的課題,實際上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需要各個學科的學者貢獻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專業成果。

“學科的交叉在數據科學方面特別的明顯。”姚方告訴記者,諸如人類的生長曲線、艾滋病患者血液中的細胞數量曲線、腦掃描圖像與各類生理疾病及心理認知的關係、氣候和環境研究中隨時間和空間變化的觀測過程、國民經濟和金融市場隨時間變化的過程與機制等都是目前數據科學關注的熱點。

“所以我們的學生不僅要有很強的數學與統計學的基礎,對於社會現象、科學問題和熱點的關注也是必要的,這樣做研究才有意義,我們需要的不僅是數學能力,更需要過硬的綜合能力和對於科研的敏銳直覺。”

在最好的平臺,為祖國培養頂尖的人才

擁有諸多榮譽,在加拿大生活優渥,是什麼讓姚方選擇回到祖國呢?“可能就是一種責任感、歸屬感吧!能攜手最好的平臺推進祖國的統計學科建設,為自己的國家培養人才,這種自豪的感覺是在國外工作多年無法體會的!”

201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28次會議上通過了新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統計學上升為一級學科,為統計學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臺和空間。為祖國培養尖端人才和共同振興統計學科發展吸引姚方最終全職回到國內。

北大人物|姚方:傳遞數字的魅力 讓理想照進現實

姚方主持2018統計科學論壇暨北京大學“雙一流”學科建設研討會

姚方向記者介紹,掛靠於數學科學學院的統計科學中心是一個新體制的跨學院交叉學科研究平臺,是為了整合北大統計學科研究力量,促進統計學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承擔著為北大招攬和培養統計與數據科學人才的重任。“中心這個平臺主要起到搭橋的作用,無論是我們數院、光華管理學院還有最近成立的生物統計系,中心為統計學科的學者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交流平臺。”

姚方認為,北大有最優秀的學生,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普遍天資聰穎又非常勤奮,帶領他們做科研是非常快樂的事情。“相對於西方學生愛小組討論,愛頭腦風暴,中國學生特別是理科生曾給人以‘訥於言而敏於行’的印象,但其實新一代的年輕人也非常善於學習交流,加上他們紮實的理論基礎,常常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這樣的變化是讓人欣喜的。”

在採訪的過程中,姚方對近年來國家在科研和教育方面投入力度之大感慨頗深。在他看來,國家的大力支持是我國科研軟實力不斷增強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們要有‘科研自信’!現在有一種看法是覺得‘洋博’比‘土博’要好,實際上我們(北京大學)在很多細分領域中都有世界頂尖學者在執教,完全沒有必要妄自菲薄,優秀的人才在國內也是大有可為。”

寄語:內在驅動的興趣與恆心,讓科研變得有意思

作為一名教師,姚方始終把“育人”排在首位。“無論是在加拿大還是回來後帶博士生,我都將他們視為peers(朋輩)。一是年齡的原因,二是我確實覺得老師和學生間應該是平等的,這樣交流才有火花,才能共同進步。”

姚方特別看重的是因材施教。他說每個人的特長和興趣都不一樣,如果採用一樣的引導和一樣的進度,勢必造成學生知識吸收和能力進步的不均衡。看重每個學生作為獨立個體的長處,充分挖掘他們的學術潛質,是教師份內的重要工作。同時,他還非常尊重學生的個人選擇。“由於學科的交叉性和應用性,我有一些博士生畢業去了業界或者轉行了,我並不覺得自己有什麼損失,或者特別的可惜。如果學生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向,我會由衷地為他們高興!”

北大人物|姚方:傳遞數字的魅力 讓理想照進現實

姚方作學術講座

在採訪中,姚方還多次強調要“早嘗試”。他鼓勵對科研有興趣的同學應該儘早投入到科研的實踐中。在他看來,把本科前兩三年基礎打好,在高年級階段,優秀的本科生就可以加入到科研項目的討論中來。“在自己思維最活躍、負擔最輕的時候充分感受到科學和研究帶來的快樂。”他特別贊同數院近期開設的“3+X”討論班,中高年級的本科生能夠在繁重的課業之餘抬眼看世界,瞭解最新的學術進展,開拓思路,潤物細無聲地引導學生走入真正的科研殿堂。

“科研是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情,她適合對科學有強烈內驅力的人,這份內驅力會給予你持之以恆的毅力、潛心鑽研與耐得住寂寞的心態。同時這份工作給予人的自由度和獲得感又是很多工作所不能比擬的。”姚方希望能夠在祖國與更多志同道合的同伴們,在統計學與數據科學的領域內一起做一些造福於國家與社會的事情。


信息來源:北京大學校報、北京大學新聞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