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沒有外國勢力入侵,按照大清爐火純青的統治術,是否可以萬年不倒?

謝鑫


萬年不倒那是太誇張了。沒有西方力量的到來,大清很大概率上能延續更長的時間。

下面凌煙閣為你分析一下其中的邏輯。

一、大清都有哪些高超的統治智慧?

客觀地說,大清長期穩定有效不間斷地統治1300萬平方公里的疆域,在中國古代史上無出其右。大清是怎麼做到的呢?

簡單地說,就是以草原的武力控制中原、以中原的財富控制草原、以精神的力量控制高原。

大清統治下的中國疆域,包括中原、北方草原、西域、雪域高原這四個部分。

從性質上,可以把北方草原和西域統統劃歸“草原”力量,另一邊就是中原,還剩下一個獨特的雪域高原。

1、政治上,把地盤大但是人口少的滿人、蒙古人地位抬得很高。

文官、低等官員按照滿漢各半,而到了總督、巡撫這個位置,則滿人居多。蒙古人裡面封親王的很多,漢人則一個也沒有。

鄒容在其《革命軍》書中記錄,內閣裡面,滿學士6個,漢學士4個;侍讀學士裡滿蒙6個,漢2個;滿蒙中書94,漢中書30,又如六部衙門,滿郎中員外主事缺額約400名,其餘各部堂主事皆滿人,無一漢人。而漢郎中員外主事缺額不過162名。

另外,科舉制主要對漢人,籠絡漢人學子,滿人則依靠出身另有門道當官。

2、滿人以大可汗的身份控制蒙古,另外配套相關制度。

滿蒙的武力是大清統治者防治中原的基礎。但滿族對蒙古族也是防備加控制。

在草原上,滿清最高統治者的以大可汗的身份出現,統帥滿族和蒙古族各部。大清用通婚等方式直接控制了內蒙古。同時大清則大力推動蒙古人信仰藏傳佛教。信教則要定期到喇嘛廟裡舉行宗教活動,這樣就把蒙古人基本固定下來了,蒙古人就喪失了機動性和遊牧性,對大清的威脅就降低了。信教還讓人有了慈悲心,不願意打打殺殺。

對蒙古人裡面最忠心的追隨者,則封王封侯,用財富把他們收買控制起來。

3、在中原地區,大清最高統治者以皇帝身份出現,以配合中原傳統的儒家秩序要求。

傳統的君臣父子那一套禮教系統,在中原繼續運作。同時,除了正常的科舉之外,皇帝還會開一些特殊的恩科,以籠絡更多的漢人。

4、在雪域高原,大清統治者以文殊菩薩轉世的身份出現。

藏人的精神領袖達賴喇嘛是觀世音菩薩轉世,而大清皇帝則是文殊菩薩轉世,這樣兩者在藏傳佛教中的地位相當。對西藏除了世俗權力的控制以外,大清統治者對藏傳佛教也有了一種特殊的精神控制力。

總之,大清在統御疆域內各個族群和地區的時候,把武力與財富、精神與世俗等手段全部以融合性的方式運用起來,實現了超大規模國家的有效治理。

在大清內部,漢族人多財富多,但是政治影響力被控制在較低水平;滿蒙回藏的人少但地盤大,但政治地位高。

大清統治者的身份特點是“多元一體”,平衡了國內各個族群和地區的關係,實現了中國多民族融合的局面。

胡漢融合這個過程,從最早的春秋戰國開始,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時間,終於在大清王朝實現了胡漢一體。

從疆域到民族,從政治到現實,可以說,大清就是古代中國的“完成態”。中國古代2000多年的信史所記錄的各種政治智慧和統治技巧,最終在大清身上得到了完美的最終呈現。

二、人多地少的王朝末期綜合症,大清能不能避免?

這個問題,從中國古代王朝農業立國的邏輯看,大清也避免不了這個絕症。

在農業時代,馬爾薩斯陷阱一直在發揮著作用。

(清朝的人口與耕地變化統計表)

這個表中,隨著時間推移,大清也毫無疑問地處於人均耕地下降的過程中。如果不大力發展工商業的話,那麼這個問題在農業社會是無解的。

下表更能看出清朝後期的財政收入變化:

晚晴時,田賦收入絕對值變化極為緩慢,而厘金和關稅兩項則急速增長,佔比攀升到總收入的接近一半。這是大清後期在自願不自願的情況下商業和海外貿易發展的結果。

馬爾薩斯陷阱,古代農業社會無解,必須用現代的工商業才能破解,單位面積才能養活比原來多得多的人口。

三、既然無解,為什麼說大清壽命可以延長?

大清有一個獨特的地方,就是他有幾塊保留地。

從上表看,大清在1887年的總耕地面積和人均耕地竟然上升了,這是古代其他王朝說沒有的現象。為什麼呢?

原來,大清當初幸運地入主中國,心理不踏實,他就保留了他發家的地盤不許別人往裡面遷移。他大概想著萬一哪天在中原待不下去了,還有退路。

這幾塊保留地,一是東北三省,二是察哈爾和綏遠,三是臺灣。前兩塊地方,不許漢人遷移進入,不許增加戶口;臺灣則不許大陸人私渡過去。

到了光緒末年,東三省和察哈爾綏遠都解禁了,民眾可以去墾荒,闖關東就是那時候。

還有新疆的土地,如果允許民眾遷徙過去開發的話,又是大片良田。

所以,即使沒有現代工商業,大清還有保留地可以增加耕地,容納更多人口。

同時,還可能有一定的技術進步,把原來不能開墾的地方,也改成耕地,都有可能。

四、太平天國起義是怎麼發生的?

這裡就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說一下。

你知道嗎,太平天國起義的直接導火索,就是鴉片戰爭。

邏輯是這樣的:

鴉片戰爭前,中國只有廣州一口通商,對外貿易的茶葉、絲綢、瓷器等大宗商品,都是要從內陸逐地運到廣州的,那麼江西、廣東、廣西的運輸搬運工作就是很大的工作量,吸納了很多剩餘勞動力。當時人均耕地已經極低,好多家庭要靠其他收入補貼才能維持下去,還有不少人就是專門做搬運運輸為生的。

鴉片戰後改成了五口通商,那麼很多產品就近就出口了,不用費勁高成本地運到廣州,這下很多廣西廣東人就失業了。失業的同時,稅收還增加了,最終無法維持生計,才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

因此,如果沒有西方力量的到來,那像太平天國這麼大規模的起義,恐怕不會爆發。

如果大清再適時地放開禁地,那這個矛盾就不會這麼早爆發。

結語:有龐大的疆域基礎,還有適宜耕種的禁地;如果西方不來的話,那麼大清很大概率上能延長壽命

大清把草原、西域和高原也納入治下,因此大清不用像大明那樣,花大錢養著軍隊用以防備草原。如果西方力量不來,那麼大清也不會像明末那樣加重稅收。

有儲備耕地可以拿出來,用以吸納更多人口;技術有進步的話還可能在龐大疆域內增加更多耕地。有這些優勢,足夠讓大清多活些年了。

(完)

凌煙閣論史歡迎你點贊、評論、轉發、關注,有不同看法也歡迎交流。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