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結腸鏡進鏡筆記(二)--各部位進鏡的重要論斷

說明

1.“陳”為陳星,“工”為工藤進英,“圖”為圖解大腸鏡這本書。

2. 在這裡的上打就是Up,下打就是down。

3.三門書所講歸根結底遵循的原則都是一樣的。

4.希望各位老師給予補充,也作為交流的學習的方式。

插入

1.肛門:肛診的目的是使患者適應,提前觸摸肛門部病變,而使得進鏡時避免腸鏡劃傷肛管病變。

2.斜插著入肛門,少量注入氣體,能看到方向即可。幾乎70%是左,左,右的順序進行的,整個過程只在旋轉,沒有向前推送的過程。

3.進入到Rs後,吸引空氣,儘量降低Rs的位置。

通過Rs段(陳)

1.最重要的一步是立刻吸氣,S-top彎曲從一個銳角度變成鈍角,略微向上調角度鈕勾住腸壁,並向後回拉鏡,等鏡身快向後要滑脫時候就拉直腸腔了。

2.旋轉鏡身,使得管腔12點鐘方向,上打螺旋進入Rs後,吸引空氣,儘量降低Rs位置。較難通過時,助手壓迫臍下,恥骨聯合上2cm。

3.值得注意的是在通過S-top位置時,右手應該是幾乎沒有任何向腸腔送鏡的動作而完全採用順時針+左手上打角度鈕。一旦通過彎曲部,進入下一腸段後,下調角度鈕,來代替送鏡身。右旋並少許退鏡,拉直鏡身。

乙狀結腸

1.壓向皺褶後,通過向上打角度(壓大鈕)與右旋配合,一邊抽吸空氣,一邊退鏡,下一個彎曲自動靠近,如管腔出現於相反方向,應將鏡身轉向反方向,再次越過腸袢後,旋迴鏡身,反覆進行以上操作。(工)

2.在稍微用力把內鏡的前端推至SD彎曲部盡頭的狀態下,邊右旋轉內鏡邊退鏡,以短縮乙狀結腸並使之直線化,然後迴旋為中間狀態。這種方法總稱為右旋短縮。(工)

3.乙狀結腸由於腸段自然走向大多是處於順時針方向,所以實際操作應採用始終順時針的方向進境,加上適當時機復位來操作。(講的都是一個道理)

4.右旋+上調鏡身+復位為主,接著如果是方向在左側時,採用復原旋轉鏡身時,不必進鏡,復原,同時吸氣讓腸段自動套疊上來。進入下一段腸腔後,則可以先輕微地順時針旋轉找腔的同時,略微地向後退鏡,吸氣達到短縮腸腔的目的。(陳)

5.在乙狀結腸基本上反覆採用右旋推拉吸氣,勾拉,jiggling手法進境,管腔始終保持在12-4點方向之間,如果在左邊易形成袢曲。(圖)

6.乙狀結腸的三種通過方法:

(1)A型:簡單,乙狀結腸較短,無需伸展乙狀結腸就可到達 SD 彎曲部。此類型,一旦越過 Rs 部位,就可以觀察到腸管不斷地向內鏡畫面(視野)的右方展開。因此可反覆進行邊右旋邊退鏡這一動作,腸管就會短縮,在插入 25-30cm 左右,常輕鬆地地越過SD彎曲部。

(2)B型:若內鏡前端不斷向左側旋轉進鏡,就會形成α袢曲,之後就需要進行解除α袢曲的操作,右旋迴拉退鏡,吸氣後變成A型;若內鏡前端向右側大幅度延伸,就必須降低乙狀結腸最高部位的水平,向後退鏡且不使其鏡端拔出,其結果是腸管頂部下降,腸管短縮。就退鏡技術來說,輕微的右旋操作極其必要,但避免過度旋轉也很重要。

(3)C型:腹部手術腸粘連或乙狀結腸過長,一開始就反覆採用抽吸法,儘量避免腸管的伸展,然後把動作控制在最小幅度,越過彎曲處再退鏡。可在通過乙狀結腸時多配合壓迫點臍下,降低難度。

SD

1.保持管腔在3-4點方向,勾拉結合輕度右旋迴拉退鏡,同時吸引空氣使管腔鈍角化。行仰臥位及用手壓迫SD使銳角鈍化,更容易通過。(直線化後,此處基本上看不到管腔屈曲,不好辨認。如果乙狀結腸過度伸展可見皺壁被縱向的繫帶牽拉,最好退到直腸重新進境)(證明了乙狀結腸對於旋轉退鏡是很敏感的)(圖)

降結腸

1.在SD成袢進入降結腸時,一定要設法短縮,直線化;退鏡短縮,完全直線化後,前後抖動鏡身,達到完全直線化。(右旋迴拉,圖)

2.(1)在降結腸為了防止乙狀結腸打彎,使鏡身在稍右旋的狀態下進境;(2)當鏡身成袢進入降結腸,一定見到降結腸同時旋轉退鏡,為了使得乙狀結腸解除袢曲。(3)前後抖動鏡身,在乙狀結腸時同樣採用jiggling手法。(4)有自由感後,一邊輕輕右旋鏡身,一邊進境,這樣容易直線進境。(因為腸鏡的構造使得在旋轉時鏡身呈直線,如果直著送境,容易使得腸腔伸展,尤其是乙狀結腸)

3.對準下一皺壁的上方後插入鏡身,接著是不插入鏡身直接向下復原,吸氣,使腸段自然套疊。(陳,講吸氣)

脾曲

1.通過脾曲首先採用吸氣的方法,使得由於過度充氣造成的角度過大得以緩和,容易通過些。不得已“滑鏡”時,要小於10cm,進入橫結腸後迅速吸氣,並且退鏡時非常重要的彌補手段(很多教授不推薦滑鏡,這裡的滑鏡可能就是指得我們說的頂著進)。

2.脾曲是進入深部大腸的起點,必須把鏡身直線化後向橫結腸進境。

3.當脾曲難以通過時(1)吸引腸腔空氣,退鏡拉直,以免乙狀結腸打彎或形成袢曲。(2)壓迫乙狀結腸,將手掌壓在臍;(3)改變體位,右側臥位>仰臥位>左側臥位。

4.具體步驟:(1)在確認緊貼脾曲部後,退鏡吸氣,短縮腸管,鏡身恢復中間狀態,並通過jiggling手法確認自由度,套疊腸管,此時插入鏡身約40cm,這一切操作都是為了通過脾曲做準備。(2)在過脾曲過程中,一邊抽吸空氣一邊左旋內鏡,便進入橫結腸--其內腔呈三角形。(3)為使脾曲部的彎曲鈍角化,應稍稍回收角度,並使腸管與內鏡軸保持一致的同時向內插入。一旦進入橫結腸不能立即進鏡,應該先吸氣,再稍微退鏡後,退鏡的程度以腸鏡先端部不往後退為標準。才可繼續向前進鏡。

橫結腸

1.不要忘記並用相對插入法,即一邊抽吸空氣,內鏡便自動前進。 而通過橫結腸中央部後,邊左旋內鏡邊向後退鏡,內鏡前端就會從患者的肛側向頭側移動。(工)

2. 通過乙狀結腸不同的是,通過橫結腸時,應該一邊左旋內鏡並稍微向後腹膜側壓迫腸管,邊插入內鏡。(我的理解是因為左旋進鏡能保持鏡身為直線狀態。)

3.大部分橫結腸為M型,選擇前方的第2-3個皺壁處的12點方向,在不向前插入鏡身的情況下向下打角度鈕,並輕微吸氣,在稍微退鏡後,進入下一個腸段。可以使得腸腔有效地套疊在鏡身上,起到很好的短縮效果。(陳,沒用過,講的都是吸氣相對進鏡)

4.(1)橫結腸左側:稍微加左旋,下打螺旋進境。讓患者深吸氣,橫膈下降,脾曲鈍角化。剛進入橫結腸左側時,為了使略有鬆弛的的乙狀結腸取直,可在輕度右旋的基礎上回拉,然後繼續進境。(2)橫結腸中央部:橫結腸下垂,呈“M”型,在屈曲處向12點方向移動,上打螺旋,勾住皺壁反覆勾拉,向後退鏡逐漸拉直彎曲的橫結腸。(圖)

(3)橫結腸右側:輕度左旋迴拉,矛盾運動前進,在越過中央部後,要一點點地上打螺旋,儘量使管腔保持在畫面中央,不要碰到半月皺壁,用回拉手法接近皺壁。(圖)

肝曲

1.完成橫結腸操作後,吸氣退鏡,確認結腸鏡是否處於自由狀態後,才可以開始此段的操作。此處操作原則上是向右,向右,再向右。每向前一點,適時地配合吸氣,使腸腔及時地套疊上來。一旦看到升結腸的腸腔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吸氣,其次是退鏡。胃鏡從十二指腸球部進入降部一樣容易。(陳)

2.到達肝曲後,最重要的就是抽氣和充分地退鏡操作。通過抽氣將腸管壁充分吸到眼前並退鏡,在腸管發生短縮後,要調角度和旋轉操作。多數情況下,調角度向上並右旋鏡身,就可以插入升結腸。(工)

3.向前送鏡時,鏡身無法前進,甚至後退,大多因為橫結腸由原來的直線逐漸形成袢,也可能是乙狀結腸起袢,確認自由狀態後,壓迫相應位置。囑患者深吸氣,使得橫膈下移,腹腔容積變小,達到壓迫橫結腸的目的。或按壓臍部,以抵禦橫結腸的下垂。有時變化體位也會有一定的效果。

升結腸

如果在升結腸的途中只差一步就到達盲腸的部位而不能前進時:(1)抽升結腸內的氣體常常會逐漸靠近盲腸。(2)按壓患者腹壁也是非常奏效的。(3)改變體位往往會有神奇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