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中国炼化市场格局变化和前景!

近期,埃克森美孚、巴斯夫、沙比克、沙特阿美等外资企业纷纷宣布在中国建设大型炼化项目,加之浙江、恒力等民营炼化一体化项目,国内炼化市场竞争态势进一步升级,市场洗牌压力增加。(巴斯夫在广东的炼化基地已经开工)

中国炼化市场格局变化和前景!

一、全国主要炼化产品市场变化趋势

1、成品油供需形势变化

2018年,全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约8.4亿吨/年,全年原油加工量6.03亿吨,炼油开工负荷约72.1%,远低于81.6%的世界平均水平,比世界平均炼油开工负荷过剩1.0亿吨。炼油开工负荷低于钢铁(72%)、水泥(73.7%)、电解铝(71.9%)和平板玻璃(73.1%)等国务院点明的产能过剩行业,已属于全面过剩。

2018-2025年,多元资本接连涌入,将带动国内炼油产业又一轮快速扩张:恒力、浙江、盛虹等众多民营炼化项目蓄势待发,以山东地炼为代表的传统地炼破解生存困境后纷纷开启“油转化”路线,国有炼厂基地化扩能不断加码,而国内炼油产业的效益走强,使巴斯夫、沙比克、沙特阿美等外资企业接连宣布在中国投资建设大型炼化项目,若已经宣布的炼油项目全部实现,国内炼油产能增量将接近4亿吨/年,我国炼油能力将达到12亿吨/年,考虑出口空间不能无限扩大,开工负荷将仅有60%左右。

考虑到项目实际实施进度及可行性,部分项目流产的可能性较大,综合判断2018-2025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将从目前的8.4亿吨/年增长至10.3亿吨/年,增量在2亿吨/年左右,2030年基本与2025年持平,原油加工量将保持在7.3亿吨左右,开工负荷与目前相当。如果主营单位成品油收率仍旧维持在目前水平,成品油产量将达到4.3亿吨。同时,成品油市场需求进入低速增长,预计2018-2025年成品油需求将从3.2亿吨增长到3.7亿吨,增长5000万吨。2025年供需过剩6000万吨,较2018年扩大2000万吨。

2、主要化工产品供需变化

2018-2025年,乙烯供给将从2505万吨/年增加至5700万吨/年,增加3200万吨/年;PX将从1635万吨/年增加至4735万吨/年,增加3100万吨/年。届时,大宗石化产品综合自给率突破90%,近70%的化工产品将面临过剩压力:2025年前,中国化工产能扩张将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基础石化产品(三烯三苯和甲醇)产能将以年均500万吨左右的规模迅猛增长,各产业链均呈现向下传导式扩张,但由于宏观环境等原因,国内化工产品终端需求(三大合成材料)增速将出现约1个百分点左右的下降,为各产业链供应侧扩张带来一定困难,市场主体将不得不在产业链各环节上重新协调供应地位:总体来看,到2025年,国内大宗化工产品综合自给率突破90%(产量/消费,下同),70%的化工产品将面临过剩问题。

二、主要产品重点区域流向发生变化

1、部分地区成品油竞争加剧

新建炼厂加剧所在省份成品油过剩态势。恒力石化、浙江石化、揭阳石化、曹妃甸民营企业、山东地炼等是本轮炼化发展的主要企业,对所在省份供需平衡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炼化市场格局变化和前景!

预计河北和浙江将由缺口360万吨和1070万吨状态转为过剩560万吨和370万吨;辽宁、山东和广东将维持大量过剩,不过辽宁过剩量将由3200万吨扩大到3900万吨,而山东将由4900万吨扩大到5700万吨,江苏则变化不大。

2、中南西南将成为乙烯产业链重要的供应分流地区

对于乙烯及衍生物而言,到2025年,由于煤化工项目建设,西部地区供应地位将进一步加强,其过剩输出规模位居各地区首位;辽宁、天津、海南因大型炼化项目建设成为新晋当量乙烯净外输地区。

传统消费地如江浙沪、广东、山东依然保有缺口,但净缺口规模大幅下降,其中江浙沪降幅达近80%,广东和山东也下降了15%左右,如果考虑这几个地区作为乙烯产品的主要进口地区,实际上这几个地区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但中南和西南地区由于缺少大型石化项目建设,地区乙烯当量缺口规模反而增长达20%以上,成为西部煤化工、部分东部过剩资源和进口货源的重要分流地区。届时,辽宁和天津货源将主要辐射山东、华北和江浙沪市场,华南市场将主要靠进口、海南和浙江部分货源供应。

3、山东、河北和广东将成为PX资源主要输出地

对于PX产业链而言,虽然大量PX项目在辽宁、江浙沪和福建建设,但由于这些项目下游PTA同步建设,因此到2025年,这几个地区依然是PX的净缺口地区,只是缺口规模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辽宁PX净缺口规模将下降60%左右至200万吨,江浙沪下降30%左右至560万吨,福建保持200万吨左右的缺口规模。届时,山东、广东和河北将成为国内PX主要输出地区,其各自资源过剩规模在200万—300万吨左右,其中山东和河北将主要满足辽宁和江浙沪需求,广东PX资源将主要调入福建地区。相比进口,届时国内PX需求基本均可就近匹配资源。

三、产业形势变化影响

1、炼销利润将难以维持

未来炼油毛利将进入下降通道。按照新加坡价格计算,国内炼油利润将有所下降:短期虽有低硫燃料油等因素支撑炼油毛利,但2020年之后,产能投放及需求增速下降将使需求增量与供应增量出现反转,且主要由中东、亚太地区炼油产能投放带动,过剩程度扩大促使毛利进入下行通道。

2、销售进入品牌化竞争时代

一是外资将在高端市场产生冲击。外资企业全国有加油站3000座左右(含合资),规划2025年前增加3000多座,数量份额将占6%。

二是民营加油站品牌化发展迅猛。地炼和社会加油站品牌化愈加显著,成为部分地市主流品牌。

三是互联网助民营销售渠道升级创新。如批发平台、零售中介等纷纷出现,其中滴滴公司正在成为加油站和网约车之间的桥梁。

3、化工周期调整将延长

在经历了2016—2018年石化行业高盈利周期后,随着国内产能投放,进口资源不断增加,国内石化行业周期已经开始回调,虽然整体盈利水平依然处于高位,但可以预见的是,行业再平衡势必将拖累整体毛利表现,预计在没有大规模行业整合和油价波动的前提下,此轮调整将延续至2026—2027年,行业整体毛利将回落至2014—2015年的水平,其中,C2产业链的整体毛利表现将显著好于C3和聚酯产业链等。

4、产能整合将不可避免

未来,在国内大宗石化产品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以丙烯产业链为首的化工产能将面临整合,首先是炼油产能淘汰带来的如粉料小聚丙烯的产能关停,按照2000万吨炼油产能退出估计,预计淘汰小聚丙烯50万—60万吨,淘汰氯醇法环氧丙烷30万—40万吨,同时还有部分混芳和C4供应也将退出市场;

其次,装置规模效益不足,将加速如小PX,小PTA产能的退出;

此外,如MTO/MTP等成本劣势路线将成为关停、降负荷的首批装置,预计将有70万吨/年MTO和70万吨/年的MTO装置届时将面临较大运行压力。同时,30吨/年左右的进口乙烯EO和苯乙烯装置也将面临降负或者关停;

最后,安环督查和产业园区政策将使诸如天津、江苏、广州等多地企业面临关停搬迁风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