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绵州老南街的顾包包肥肠 (川味1)

绵州老南街的顾包包肥肠  (川味1)

今日的国家科技城,除开残存于记忆中的当年滋味,已找不到几丝老绵州痕迹

绵阳当地人嘴里的老绵州就是今天的绵阳市区。

乾隆年间,绵州人李化楠《醒园录》成书的时间,正是新川菜兴起的阶段。基于残存的老川菜,吸收当时各地移民带到四川的烹调技术,加之《醒园录》这部烹饪典籍里记载的菜谱和各地烹饪技术,在四川丰富的物产基础上,新川菜开始兴起,并在此后200余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世界第一大菜——川菜。可以说,《醒园录》是现代意义川菜得以确立的重要基础之一。

绵州老南街的顾包包肥肠  (川味1)

编撰这部烹饪巨著的李调元“先大人”的后人中,没出过与“先大人”等身的大厨,这不能不说是“先大人”的遗憾。同样的遗憾,同是绵州人的顾包包也一样有。

顾包包是五里坝(现小枧坝子)人,近三十时上唇慢慢长出一个大肉包,当地人因此称他顾包包。

五里坝是涪江东岸边上的一块冲积小坝子,坝子上端有块大河滩叫“石人嘴”,是当年李蓝起义时篮大顺拦河造坝欲水淹绵州的地方。“石人嘴”沿江到绵阳7里路,下小枧8里路。

顾包包家兄弟五人,本是耕种人家,一家起初在靠“石人嘴”的一侧有几百亩坝地。后来顾包包兄弟的后人中有几个干上了“赶山”(类似马帮的经商活动。从城市把镜子、肥皂、马灯之类的准现代工业生产的生活用品驮至当时偏僻的茂县、松潘、理县等地,交换当地皮革、药材等山货)的营生。“赶山”给顾包包家族带来的收益,让顾包包兄弟名下的土地增加到2000多亩。

顾家成了绵阳附近知名的大户。这样的家业基础,让顾包包和当时绵州城里的袍哥大爷郑林结成了亲家。作为嫁妆,郑林将自己位于绵阳南街中段(原南方宾馆位置)的两间铺面陪给了顾包包家。

绵州老南街的顾包包肥肠  (川味1)

老绵州的老巷子

世代在土地上耕作的顾包包拿到这两间铺面,就想怎么用起来?他想到了大儿媳。

顾包包的大儿媳出身于贾家店屠户贾家,打小学会了打理猪下水,用肥肠做得一手好菜。

整理了铺面,雇了小工(小工中的邹同顺后来把顾家处理肥肠的技术带回了江油,成为江油肥肠技术源头),由大媳妇做掌柜兼掌厨,顾包包家的“顾包包肥肠”馆开了起来。

绵州老南街的顾包包肥肠  (川味1)

“顾包包肥肠”的卖相

因为卖出的肥肠味正、量足,麻辣香厚,软弹可口,受到绵州城里人的喜爱。特别是码头搬运工、纤夫更是高兴去南街“顾包包肥肠”馆叫上一碗烧肥肠,再打上二两包谷烧,充饥解乏之余,感受肥肠带来的人间美好。

民国三十七年,顾包包过渡北河渡时摔了一跤,唇上的包包破了,流出一团鱼子般的肉粒,随即就去了。南街的“顾包包肥肠”馆因主人去世关了张。此后,接着就是解放,再之后,农村土改、城里公私合营,因为南街的“顾包包肥肠”馆早已关张,所以“顾包包肥肠”馆连同它的名字,渐渐淡出了绵阳人的生活。

绵州老南街的顾包包肥肠  (川味1)

土豆烧肥肠是“顾包包肥肠”标品

笔者从民国时期的绵阳县志中,找到了关于曾经的南街“顾包包肥肠”馆的几行文字,跳出这几行文字,特意到五里坝进行访问。当年的五里坝早已是林立的高楼,哪里去找顾家的后人?!

几经辗转,终于找到顾包包最小的一个侄孙喜儿。据他介绍,顾家在解放后的土改中成了被改的对象,几十年间都被专政,一家人被关被教被毙,搞得七零八落。好在,后来落实了政策,一家人才慢慢好起来。喜儿告诉笔者,虽然一家人际遇凄恻,但因为贾大妈很长寿,所以顾家做肥肠的技术,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绵州老南街的顾包包肥肠  (川味1)

凉拌肥肠是顾包包肥肠的一绝

喜儿表示,等条件具备,会考虑开一家肥肠馆,把当年南街“顾包包肥肠”馆发扬光大。

绵州老南街的顾包包肥肠  (川味1)

“顾包包肥肠”清洗前后对比。洗好的肥肠内外光洁,不沾一丝油脂,也不伤肠内膜

绵州老南街的顾包包肥肠  (川味1)

“ 顾包包肥肠”特殊的煮法:和着蔬菜一起煮

绵州老南街的顾包包肥肠  (川味1)

煮好后的“顾包包肥肠”没有一丝膻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