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果把赵括换成韩信,长平之战结果会不会改写?

黄淑辰


窃以为,长平之战赵国之所以会败的这么惨,究其根本原因,并不是仅仅是败在军事上,而更是败在外交上。

长平之战是决定战国走向的一次大战,秦赵双方都投入了几乎全部的兵力,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战争初期,赵国用的主将是廉颇,廉颇深知秦军战斗力强悍,于是占据有利地形,只防守不进攻,虽然丢了几个山头,但赵军的损失其实很小,并没有伤筋动骨。

如果赵国继续守下去,从军事角度看,秦军是拿赵军没有办法的。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秦国打赢的可能性很大,但一定是元气大伤。

假如抛开所有其他国家看,赵国坚守不出,最终只能输,因为打仗打的是综合国力,这方面赵国远不如秦国。赵国死守是作茧自缚,进攻又不是秦国的对手。因此,赵国只有寻找帮手,但是在战争中期,赵国又左右摇摆,想与秦国媾和,以致没有国家愿意得罪秦国来救赵国。

所以,战国的失败其实是外交的失败,而不是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换句话说,即便换成李牧,如果没有外援,也难以改写长平之战的结果。


孤舟钓江雪


韩信?要看刚出道时的韩信,还是击败龙且后巅峰时期的韩信。如果是刚出道的韩信,应该能够借着佯攻白起时突然大军回撤,把大军安全撤离到邯郸附近,依托有利地形逐次抵抗,然后打一次防守反击,保证赵军主力不被消灭。

如果是巅峰时期的韩信,白起就危险了。按照韩信惯用战术,必然“以正合以奇胜”。白起用饵兵吸引赵军离开深沟高垒,韩信就可能趁机佯攻白起的同时,用骑兵作为预备队搜索并消灭穿插到赵国追兵后方的迂回部队,得手后一边继续佯攻白起大营,骑兵则在外线远距离破坏秦军漫长的补给线。要知道赵军步兵可能不如秦军,但骑兵还是有不少优势。

韩信甚至有可能留下一部分军队固守阵地,抽出兵力迂回攻击秦军后续部队,充分发挥赵国骑兵优势,组织一场典型的围点打援模式。以韩信巅峰时期的军事威望,赵军很容易形成必胜信心。当然,韩信无论如何用兵,必然不会象赵括一样被秦国饵兵吸引离开大营,即使秦军小分队迂回到赵军后方也会被担任预备队任务的赵军骑兵搜索发现并消灭,保持攻击部队与大营守备队联系畅通。

韩信每次对敌都把侦查做的很好,这恰恰是赵括短板。韩信都知道陈余不用李左车之策,赵括连秦军换帅都不知道。


一梭烟雨江湖行


秦赵两国为了争夺上党地区进行了长达三年的长平之战,秦国先后投入60万大军,赵国先后投入了45万大军。长平之战最终以赵国的惨败和秦国的惨胜结束。长平之战中赵国前后共损失了45万大军,其中直接被俘之后被杀者达到了20万(一说40万)。秦军虽然取胜,但是也是惨胜,据统计秦军伤亡人数过半。长平之战是战国时代最大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直接决定了战国的走向。



长平之战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秦将王龁和赵将廉颇对抗。廉颇在和王龁的对抗中虽然略处于下风,但是双方基本上势均力敌。廉颇采用以守代攻的战略,将秦赵两国同时拖入了持久战的泥潭。秦国在这次战役中被深深消耗,赵国更是难以为继。无论是秦国,还是赵国都有快速结束这场战争的需求。秦国人知道如果不把廉颇打掉,秦军不可能快速取胜。于是秦国君臣决定用反间计离间赵国君臣。秦国间谍到处散播谣言说秦国人最怕的不是廉颇而是赵括,如果用赵括为帅一定可以打败秦国。当时赵国更希望结束战争,赵王也希望用善攻的将军取代善守的廉颇。加上秦国间谍的谣言,赵王决定用赵括取代廉颇。所以赵王决定起用赵括不光因为反间计。



赵王令赵括率领25万大军增援长平前线,这样在长平一线的赵军达到了45万。与此同时,秦国也秘密换上白起。秦昭襄王征伐国内15岁以上的男子支援长平前线,仅长平前线的秦军就达到了60万,支援战争的秦国人更是多不胜数。赵括到了长平之后改变了廉颇以守代攻的战法,转而发起全面反攻。白起以示弱的方式吸引赵括攻打秦军的壁垒,结果赵军久攻不下。白起则秘密派遣一支25000人的精锐部队突袭到赵军后方,切断了赵军的退路,又命令一支5000千精锐骑兵部队将赵军一分为二。赵军被迫由进攻转入防守,就地筑造防御工事,等待救援。赵军在长平被围困长达46天,赵括多次率部队冲杀始终没有冲出重围,赵括被人也被乱箭射死。赵括被射死之后,赵军失去了主心骨,赵军全部投降。秦军将投降的赵军全部杀死,赵国45万大军只活下年幼的240人。秦国的伤亡并不比赵国小,秦军最终伤亡过半。



如果赵国替下廉颇的不是赵括,而是韩信最终的结果会如何呢。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我个人觉得要么赵国取胜,要么两国俱败。

白起的战术思想。第一、不以攻城略地为唯一目标,但求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第二、在野战中寻求战机,运用围歼战术。第三、对敌人穷追猛打,强调追击战。第四、注重野战工事,以示弱的方式诱敌攻击攻击壁垒,以工事为依托然后在预定的区域歼敌。第五,充分预计敌我双方力量,乃至动员能力等。

白起战绩分析。伊阙之战中白起以10万秦军全歼24万韩魏联军。鄢郢之战中以数万兵力攻陷楚国都城。华阳之战斩首赵魏联军15万,秦军总人数不足10万。陉城之战斩首韩军5万。长平之战以60万兵力,歼灭45万赵军。

韩信的战术思想。第一、韩信善于示弱,在示弱过程中寻求战机。第二、韩信打仗不求对杀人只求击溃敌人。第三、韩信打仗不拘一格,运用多种计策。第四、韩信善于出奇制胜攻其不备。第五,韩信除了军事攻击之外,也注重政治心理战术。

韩信战绩分析。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击败了章邯,平定三秦。平定西魏国。背水一战击败20万赵军,占领赵代两国。平定燕国。击败龙且20万楚军,灭掉齐国。设下十面埋伏,击败项羽。



如果从战绩上看两个人半斤八两,韩信斩杀军队人数不如白起,韩信灭掉国家和占领城市比白起多。但是我觉得韩信比白起的战绩更具有含金量。

首先白起打仗依靠的整个秦国的国力支撑,秦国的国力在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对阵任何一个国家都具有绝对性优势。白起进攻六国,等于以一个强国攻打一个弱国。韩信所在的汉国在楚汉之争期间不算一个强国。韩信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作为后盾,韩信初期打仗基本上在兵力上处于绝对劣势。背水一战中韩信击败了七倍于己的敌人。白起虽然也经常以少胜多,但是没有处于绝对劣势。

其次,白起率领的军队是秦国最精锐的锐士,战国时代最强大军队。韩信率领的都是战斗力非常差的部队。背水一战,韩信只率领新入伍的3万农民军,击败了20万赵军。韩信攻打齐国之前,精锐部队又被刘邦调走,韩信又只能带着新入伍的部队击败齐楚联军。

第三,白起在战国期间所面对的敌方将军大多数都不出名,许多都是无名小辈。被嘲笑了两千多年的赵括已经算是白起遇到比较出名的将军。长平之战中白起用伤亡30多万人的代价打死赵军25万,俘虏20万。(一说赵军战死5万,被俘40万)韩信在楚汉战争期间面对的敌方将军都是当时名将。章邯算是秦朝最著名的将军,陈余、龙且等人也都是有能力的将军,项羽更是古今少有的战神。这些人最后都败在了韩信手下。

第四、白起的支援力量更足。秦昭襄王为首的整个秦国都全力支持白起的对外战争,长平之战中甚至征伐了国内15岁以上的男子。韩信的老板刘邦则几乎不能给韩信任何支援,反而还要拖韩信的后腿。有事没事夺取韩信的士兵拉到荥阳一线去当炮灰。

第五、白起担任秦军主帅30多年一共攻占70多座城市,韩信担任韩军主帅不到4年的的时间灭掉八九个国家,仅齐国就攻占70多座城池,韩信攻陷的城池至少150座。



我个人觉得白起的战法对付不了韩信,韩信能克制白起的战法。白起善于示弱引敌人来攻,韩信这招比他用得更好,韩信示弱示得可以用卑微形容。韩信能够示弱到已经打遍天下无敌手,还有敌军主帅认为他胆小。白起善于用坚固的壁垒阻止敌方,然后在预定的地方歼灭敌人。韩信打仗从来都是避实就虚,绝对不会攻击敌人的壁垒,总是能找到别人意想不到的突破口,击败敌人。白起善于追击,在追击中全歼敌人。但是如果没有打胜就谈不少在追击中歼灭敌人。

如果韩信和白起相遇的话,白起的战法不能把韩信怎么样。如果韩信出击秦军的话,绝对不会把自己的后方留给秦军,更不会让秦军将自己分成两段,更何况韩信历来没有主动攻击敌军壁垒的习惯。韩信有可能采用其他方式突破秦军的防线,然后以少胜多击败秦军。如果韩信第一时间无法突破秦军防线,白起将会防备更严,双方有可能再一次陷入僵局。那么届时对于双方来说都将是灭顶之灾。赵国无疑会被拖垮,秦国也会被拖垮。最终极有可能两败俱伤,其他国家坐收渔翁之利。


依稀说史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如果把赵括换成韩信,长平之战结果会不会改写?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详细了解一下长平之战的经过,再换位思考,假如由韩信取代赵括,他面对名将白起,能不能改写长平之战的结果呢?

下面小哥详细分析。




长平之战前后赵国军事部署

长平之战的起因

公园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韩国国都的联系,韩国向赵国求救。

公园前260年,秦昭王派王龅攻打韩国,夺取了上党郡,城里的居民纷纷逃往赵国,赵国驻军于长平,收纳灾民,抵御秦军。赵王派廉颇为统帅,抵御秦军,同年6月,秦军击败赵军,取二鄣四尉。7月,赵军筑垒壁而守,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多西垒壁。总体而言,赵军的损失远远高于秦军。

从此刻开始,秦军和赵军进入了僵持,廉颇以坚守为主,秦军多次挑战,廉颇并不应战。



(老将廉颇)

长平之战的经过

廉颇的坚守让秦军非常无奈,秦国相国范雎派人进入赵国,用千金贿赂赵国权臣,离间赵王和廉颇,同时散布谣言,说秦军最怕的人就是赵括,最终赵王下令,由赵括代替廉颇,统领三军和秦军对战。

赵括上任之后意气风发,他先是改变了廉颇的部署,由调换了一大批将领,无形中使赵军的战斗力大幅度下降,与此同时,秦国则暗中安排白起为秦军统帅。



白起面对自持高傲的对手,他采取了示弱后退、诱敌深入、分割围剿的军事策略,在大军后撤的时候,他将主力部队埋伏在深深的沟壕中,同时另外安排5000精兵,随时待命,准备楔入赵军部队进而分割赵军。8月的时候,赵括在不明军情的情况下贸然进攻,秦军开始撤退,赵军乘胜追击,再次期间秦军部分主力向两翼散开,赵军攻打至秦军垒壁后,再不能前进分毫,而两翼秦军掉头围歼赵军,精锐骑兵更是冲去赵军之中横冲直撞,最终赵军被切割成三段。

赵军首位不能分离,被歼灭俘虏无数,残兵败将聚集起来坚守垒壁,等待救援,但是秦军随后又断了赵军的粮道,秦王更是下令,鼓舞秦国15岁以上男丁充军,亲自带领这支新军到达河内督战,以断绝赵军粮草,最终赵军四十万人马弹尽粮绝,投降秦军,可是白起使诈,坑杀了四十万降卒,只留下240个年幼的兵士回赵国报信,六国为之震惊。



长平之战分析

如何看待长平之战,我们应该现在赵国和秦国两个角度来探讨。

首先站在赵国的角度,赵国之所以会失败,第一原因赵军的战斗力远不及秦军战斗力强悍,第二原因赵军更换了廉颇而让纸上谈兵的赵括领军,所以最终导致了长平惨败。

其次我们站在秦国的角度,秦军首先兵强马壮,军事素质要高于赵国,其次秦国上下一心,除了名将白起军事水平高超外,相国范雎的离间计非常重要,同时秦王绝杀赵国的意图非常强烈,他不惜征召新军也要击败赵国,这是帝王的信念,和赵王不同。

韩信VS白起,长平之战结局如何

韩信如果取代赵括,那么长平之战结局会如何呢?

首先韩信的军事水平非常高,他不会像赵括那样随意更换重要将领,也不会在不明白军情的情况下贸然进军,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秦军非常强盛而赵军相对战斗力低下,在这种情况下,廉颇选择了坚守,相信韩信也会选择同样的战术,很多人觉得韩信会改变策略想办法击败秦军,其实这是不现实的,毕竟自己的军队战斗力摆在那里,同时对面的白起军事才能也不弱,如果不选择坚守而是主动出击,结果也是徒添损耗,是不明智的,韩信之所以能出汉中,除了本身军事能力高超外,刘邦集团上下一心也非常关键,同时当时的兵马是刘邦、张良、萧何、韩信精心打造的精英部队,不同于赵国的普通士兵。



所以说,如果换成韩信,在长平之战的时候,他和白起大概率也是打成平手。

谢谢大家。

喜欢的记得点关注哦!


古梁镛


这件事情不好说,毕竟历史就是历史,假设仅仅是一种推断。

白起评价是:料敌合变,声震天下。代表当时战争发展水平。白起战绩在《史记》、《战国策》等多部史书有记载。白起是征战三十多年没有败绩,打的韩国、魏国、楚国都是立国久远,军民团结之国,而且战国战争频繁,廉颇、李牧、田单、乐毅等名将众多,这些名将和英布、彭越等囚徒、水霸出身的名将有些不同。

韩信主要战绩是《史记》记载的,打败的魏、代、赵、齐等国都是新组建的国家,根基如何,军民团结程度如何,韩信在战场真正做统帅才几年,而且曾国藩都对《史记》关于韩信战绩有所怀疑,韩信是项羽原来部下,对项羽是非常了解的,打败项羽不足为怪,垓下之战韩信开始时进攻还被项羽击退,再查查史料,曹参、灌婴跟随韩信在伐魏、赵、齐等国贡献如何,韩信在汉初功臣榜上排名第几,萧何第一、曹参第二呀,曹参也算武将呀。代表当时战争发展水平用在韩信身上也适合,他不大可能代表若干年后的指挥水平吧。

秦赵长平之战对峙交手了三年,不仅仅是将帅的事情,秦王、赵王都参与了进来,不仅仅是军事交战,还有政治、外交、经济等因素参预其中,所以换成韩信也不一定有什么太好结果,个人英雄不会改变历史进程的,秦赵长平之战是双方举国而敌,打到了白热化,不一定完全是换不换将帅问题,而在于双方制定的战略目标,进不进攻可能是两国国王都确定好的了,只不过在执行过程中,将帅如果水平高,不一定失败那样惨。


大白白野




难。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廉颇那样,无非不胜不败,或者说小败当胜。

军事能力并不能抹平国家整体力量上的差距。


很多人常常忽略一个事实。

自古真正以一己之力扭转国运的将领,其实极少,甚至说没有。

李牧做不到,岳飞做不到,袁崇焕也做不到。

可以说,自古至今,都只有国家强盛,才有名将辈出,国力衰微之时,纵有名将,也多半难以改天换地,倒转乾坤。


韩信必然也做不到。

汉军不能打么?

没有韩信,还有许多著名将领和谋士。

白马之战证明了,汉军不是匈奴的对手。

如果白马之战,韩信在军中,会有不一样的结果么?

不会。

军队素质和装备上的差距,根本不是短期内可以弥补的。

国内战争,大家装备素质都差不多,韩信的军事水平能最大的发挥其作用;

但是如果是指挥与匈奴作战,或者说只会赵军与秦军作战,

这是完全不同的作战环境。

韩信的军事才能未必能发挥最大价值。


我们总有些妄想,总觉得军事能力强的人,怎么干都行。

其实不是的。

军事能力强的韩信政治能力接近于零。

以六国时期的贵族社会而言,他统兵能不能指挥的动都是问题,何谈发挥其军事才能。


没有任何人的才能可以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完全的发挥出来。

韩信也不能。

无视客观环境,总觉得给你一个韩信,要给岳飞,一个关羽,你就能横扫天下,

这都是痴人说梦,狂人呓语。


张子曰


单就纯军事角度来说,白起比韩信差远了,白起命好都打的些什么货色,都是垃圾。再看看韩信三万新兵击败二十万老兵。六十万兵歼灭了名动天下的项羽十万精兵。也许很多屌毛会说项羽更厉害,韩信六十方才打赢了项羽十万。其实兵多更难指挥,更能体现将领的指挥才能。🌝


小摧小摧无坚不摧


一定会改写。长平之战,即便白起上任刚开始依然是秦赵均势。一开始白起下令秦军进攻,赵括反击击退秦军。(当然秦军诈败),但是这个时候赵括下令全军出击。痛打落水狗(辎重部队都上了),带来的结果就是后防百里石防线空虚,因此让白起偷袭得手,赵国翻车。话说回来如果换成韩信,在秦军诈败的时候我相信韩信一定也会追击,但绝对不会像赵括追的这么业余,顾头不顾腚的打法。白起的偷袭一开始总计不过3万生力军。而且一路2万5千人偷袭赵括后方,另外一路5000千打赵括前军和营垒的结合部,断粮道。自己寻思寻思赵括这布防。

再有缺粮这个是,赵国借粮是长平之战后的邯郸之战。整个长平期间之前在260年4月到9月,长平之战这段时间,没听说过赵国缺粮。 而为什么邯郸之战赵国缺粮呢? 长平之战从4月打到9月 赵国先后动员了40余万人,赵国人口也就300万左右,这就意味着赵国几乎3分之一的男性既没参与春种也没赶上秋收,也就是说赵国几乎3分之一的男性长期脱离生产,依赖后防供养。可以想象 这对于古代的一个农业国,是个什么样的负担。而且赵国人逐末业(商业),不喜欢种地。


差不多先生呃


这场战争的爆发,秦国又赌气的成分。虽然占理,但是一开始就就把自己推上了不利的地位。也就是说秦国开局失去了地利,但是占据着天时和人和。赵国开局理亏,但又不得不打,所以一开始利用地利来防守是对的。在坚守的同时派人求和也是对的。廉颇在前线的三道防线只丢了一条,另外两条非常稳固,二十万守军完全可以防守住。这时派赵括出马也没有什么问题。但关键是赵括带兵不该去长平替换掉廉颇,这真是一招大臭棋!

赵括是进攻型将领,如果派他去进攻袭扰秦军防线的后方,同时调北方骑兵夹击骚扰,秦军就是有三个白起也无法获胜!


朋翔千里


肯定会改写。

韩信用兵的特点,是巧妙用计,神出鬼没,又兵力多多益善。

长平之战,赵军动用了约五十万军队。如果韩信手里有五十万军队,他一定会创造出更神奇的战例。

当时的情形,是廉颇深沟高垒,已有效阻挡了秦军进攻。如果不换将,假以时日,廉颇也能战胜秦军。

但赵王听信谗言,怨廉颇久不出战,故换赵括。赵括急于求成,所以中白起计,全军覆没。

白起的办法,是诱赵括进攻,派兵截断赵军粮道,围困赵军,使赵军自乱,逼赵括突围,射杀赵括。主将亡,全军崩溃。

如果換韩信,即不能象廉颇那样深沟高垒固守,(因为赵王不允许),也不会象赵括那样急于攻击求胜。

那么,韩信会怎样打呢?

有人说,韩信先退军,诱敌深入,再寻机歼敌。这恐怕行不通。

首先,赵王这儿就通不过去。如果韩信撤退,他不杀韩信,也会換人。

其次,白起也不会上当。白起作战经验丰富,不会轻入险地。

所以,此计不会成功。

结合当时的形势,结合韩信用兵的实践,韩信很可能会采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

秦国当时将全部兵力(甚至连少年)都集中于长平,后方必定空虚。

那么韩信会象攻打魏国那样,让全军大造声势,做出要大决战的样子,吸引秦军注意力。

暗地里派一名上将,引一支精兵(五万人以上),偷袭秦国都城咸阳。攻其必救。

咸阳遇险,秦王必紧急从前线往回调兵,很可能直接调白起回援。

只要秦军调动,赵军便以主力全力进攻。攻咸阳的军队也向回厮杀。两面夾击。秦军再强,也难以抵挡。必溃。

如此,则赵军胜。

欢迎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