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韩信为什么不反刘邦?

明天更好72070


韩信不是不反刘邦,只是楚汉战争的时候,没有反刘邦,但是刘邦定鼎天下以后,韩信又反了刘邦,而落个杀身之祸。

楚汉战争时,韩信为什么不反刘邦

在楚汉战争后期,刘邦封韩信为齐王,征调部队攻打楚军。项羽失掉龙且后,担心害怕,就派盱眙人武涉前往规劝韩信,让韩信与项羽、刘邦三分天下,但是被韩信谢绝啦!

齐国人蒯通也曾规劝韩信三分天下,但是韩信犹豫不决,不忍心背叛汉王,又自认为功勋卓著,汉王刘邦终究不会夺去自己的齐国,于是谢绝了蒯通的建议。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刘邦夺取天下以后,韩信又想反了刘邦

刘邦夺取天下以后,有人告发韩信造反,刘邦采用陈平之计,假意巡游云梦泽,召见诸侯。韩信本来想发兵造反,但是自己觉得没罪,就想去拜见刘邦。于是被刘邦擒住,降为淮阴侯。

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
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心有不满。他以前的部将陈豨被封为巨鹿太守,来向韩信辞别的时候,韩信就悄悄给他说:“你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你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你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我为你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取得了。”

陈豨知道韩信的才能,所以就同意了。在汉十年,陈豨果然造反了,刘邦带兵出征的时候,韩信称病不去,并且秘密告诉陈豨说:“你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做你内应。”

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但被韩信家臣的弟弟告发,吕后和萧何就用计抓住了韩信,然后杀掉,灭了韩信三族。

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

结语

韩信感恩刘邦对他的知遇之恩,所以在楚汉之争的时候,没有反刘邦。但是在刘邦夺得天下以后,因为被夺去齐王,改封楚王,心生不满,有意造反,后被刘邦擒住,贬为淮阴侯,又密谋造反,最终被吕后获悉,与萧何用计将韩信杀掉,并灭其三族。应了那句话: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您说呢?


管理故事会


韩信一生中有三次能够造反的机会,只要韩信能够抓住任何一次机会,那么刘邦的天下就坐不安稳。然而韩信的性格优柔寡断,每一次都痛失良机,一直到了韩信被囚禁在长安,手中没有一兵一卒的时候,韩信才开始想要造反。结果韩信造反的计划还没有来得及实施,韩信就被吕后设计杀死,结束了悲剧的一生。

关于韩信不造反的原因,一直以来都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韩信是刘邦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韩信对于刘邦心存感激,不忍心造刘邦的反。在韩信和刘邦分兵之后,刘邦手下的军队全都打光了,只能过来夺取韩信的军队。

当时的韩信还在大帐里面睡觉,等到他醒来的时候,刘邦已经把虎符拿到手里。其实这时候韩信还是有机会反刘邦,毕竟这里是韩信的军营,很多人都是韩信的亲近部下。然而韩信却没有选择造反,而是拱手把兵权给了刘邦。

韩信攻占齐国的时候,韩信身边的谋士劝说韩信造反,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项羽也派遣能言善辩的人来劝告韩信,希望韩信能够跟项羽联合,共同三分天下。韩信在拒绝项羽说客的时候说:“汉王把衣服和食物分给我,对我的计策言听计从,我才有了现在的地位,我始终不会背叛汉王。”

从韩信的这番话不难看出,韩信不造反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韩信对刘邦存在感恩之情,不忍心造刘邦的反。在韩信担任楚王的时候,刘邦趁着南巡的时候逮捕韩信,韩信事先已经察觉到了问题,却仍然前去云梦拜见刘邦,这主要都是因为韩信过于相信刘邦。

当然韩信不敢造反,还因为刘邦在韩信身边安插了眼线,韩信手下的大将曹参和周勃都是刘邦的好兄弟,这些人在韩信的身边,韩信造反成功的难度非常大。至于韩信为什么在被囚禁后造反,笔者认为这是因为韩信看清了了刘邦的真面目,不再对刘邦怀有感恩之情。

韩信在被贬为淮阴侯后,曾经路过樊哙的家,樊哙见到韩信后立刻参拜,韩信感觉到十分的屈辱,认为自己的地位本来很高,现在却只能跟樊哙这样的人平起平坐。

囚禁在长安的韩信逐渐看清了刘邦卸磨杀驴的本面目,因此2韩信开始为自己的遭遇感到不公,想要通过造反推翻刘邦的天下。然而关押在长安的韩信根本没有多少兵马,长安城里面又遍布着刘邦的眼线,韩信还没有来得及造反,计划就被泄露出去,韩信也因此被杀死。只能说韩信在道德上算是一个好人,不过他的政治智慧太低,所以才会死在妇女小人的手中。


史海泛舟摆渡人


韩信一直在犹豫,所以也就一直犹豫着没有反,然后就是愤怒着准备反,再后就是悔不当初没有反。

1.楚汉争霸末期,韩信造反只是一闪念

潍水之战,韩信报销了龙且的20万楚国精锐。这个时候,韩信就已经具备了造反的条件,要兵有兵、要地有地,还有名将之名。

同时,蒯通建议他拥兵自重,实际上这等同造反。后来,项羽派武涉出使韩信、寻求联盟,这实际上就是在策反韩信。

但是,韩信抵住了这全部的诱惑,他只爱刘邦。

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汉王遇我甚厚!所以,我韩信不造反,誓死也要忠于我的好主公刘邦。

2.徙封楚王之后,韩信很满意

项羽亡将钟离眜来投,虽是敌将,却是曾经好友,于是韩信只能收留。

韩信之所以有这胆量,就是因为身为楚王的他有权力。大汉帝国的政治中心在关中,还管不到楚国是不是收留了一个逃犯。

但是,刘邦偏要管,而且管到了楚国的家门口。这个时候,摆在韩信面前的有两条路:一个是为保好友,跟刘邦撕破脸,彻底造反;另一个就是杀了钟离眜,献首刘邦表忠心。

韩信选择了后者,他还是想当刘邦的忠臣,但主要是想当楚王。

然而,刘邦却一点儿也不仁义,在韩信觐见的时候,不费一兵一卒就把韩信这个楚王给生擒了。然后,把韩信关在囚车里,从楚地拉回长安。遥遥千里,韩信就在囚车里风餐露宿。此等屈辱,韩信忍不了。

他能忍胯下之辱,因为大丈夫不可与人斗狠而死。但是,他不能忍受项羽的不重视和刘邦的不信任。

3.贬为淮阴侯之后,韩信准备反

《史记》记载了韩信与新任巨鹿守陈豨的一段对话:

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

韩信对陈豨说:你所在的赵地,盛产天下精兵。你现在是皇帝刘邦的宠臣,所以别人说你造反,皇帝肯定不相信。但是,别人再说你造反,皇帝就会将信将疑;等接着又有人说你造反,那皇帝肯定就御驾亲征了。真要有那么一天,我在长安、你在边地,咱俩里应外合、天下可图。

所以,这个时候韩信已经准备造反了。

因为刘邦不信任他,他也就没必要忠于刘邦了。

但是,存亡一知己、生死两妇人。

刘邦领兵平叛陈豨,韩信以为长安空虚,自可从中谋事。但是,长安城里有一个比刘邦还狠辣的角色,这个人就是吕后。

在韩信跃跃欲试、即将造反的时候,吕后与萧何合谋,把韩信骗进宫中,然后也不废话、直接干掉,接着又灭了韩信三族。

4.韩信为什么一直犹豫

韩信有成就功名的雄心,却没有当皇帝的野心。

韩信能忍胯下之辱,原因就是他要成就一番大丈夫的功业。所以,绝不能因小失大,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绝不能让小事儿耽误了做大事的人生。

韩信百战成名,他成就了他一直想要的功业。但是,做个齐王,就可以了,因为韩信的野心到此为止。

韩信没有当皇帝的野心。

垓下之战后,刘邦夺韩信军,然后把他由齐地徙封楚王,韩信也能忍。

兵被夺了、王被迁了、地被徙了,富甲天下的齐地变成了经历战火的楚地,韩信还能忍。

原因就是他的底线就是一个王爷。而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韩信没有成霸主、当皇帝的野心,功业既成、富贵既显,何必再要进取?

但是,乱世之中,皇帝刘邦对他的猜疑非常重。韩信可以忠诚,但是刘邦不相信。

韩信被杀的时候,也才30多岁。而韩信死后第二年,刘邦就病死了。垂暮的君王,怎么能容忍一个正值壮年的名将在世。所以,从大利益分析的刘邦,一定不会让韩信活。

有逐鹿天下的能力,有逐鹿天下的实力,但没有霸占天下的野心,所以韩信一直在犹豫。于是,犹豫着的韩信,就一直没有反刘邦。

在退无可退之后,韩信想要反戈一击,却遭遇了吕后这个铁娘子。所以,韩信造反,也就一直在犹豫中了。


减水书生


韩信不是不反刘邦,是他沒那么高的实力,尤其是软实力。性格决定命运,你还别不信,历史惊人的相似,现代人文史知识不高,只认眼前实力,认为谁掌握军队这个硬实力谁就能称王称霸,其实不全是这样,那也要看人看事,历史上好多牛人在沒有军权的情势下依然扭转了命运,比如三国牛人司马懿,因为他能力强怕其造反,曹氏很早就剥夺了他兵权,司马成一光杆司令,怕是翻不了身了吧,可一个高平陵事件却让掌握兵权的曹爽大都督丢了性命,眼界的高低决定了胜负,曹爽纵有百万之兵也是失败者。韩信也一样,他是个顶尖的军事家,却不是一个顶尖的政治家,他从开始目标就是当个王,而不是皇帝,只要满足这个愿望,他就可以为刘邦所用,说穿他根本没称霸天下的野心,后期英布,彭越的败亡更让韩信不敢有丝毫的反心了,对此刘邦心知肚明,有人在刘邦面前说韩信要反,刘邦出于谨慎,借云梦之行,擒住了韩信,也没有杀他,只是夺其兵权而已,也从侧面证实韩信没有反心,引申一步讲,韩信不具备帝王的谋略,光有军事才能是不能成大器的,这也是他不反刘邦的主要原因


窗外7500


韩信不反刘邦是有根据的。

韩信小的时候,父母早亡。他不会农耕,不会经商。混得连饭都吃不上,每日里去朋友家蹭饭吃,吓的朋友妻每天早早吃饭,韩信去的时候,人家都刷锅洗碗了。

他去河边钓鱼去,也钓不到鱼。还是一个好心的老婆婆赏了他几次饭。他说,日后要报答人家。

尽管他每天看见得是世人的白眼,但是他还是长时间研读兵书,为以后发迹养精蓄锐。

有一泼皮无赖公然挑衅,说你腰旋宝剑,你敢杀我吗?你不敢杀我,就在我的裆下钻过去,韩信不想和小人纠缠,就在众人的哄笑中在那无赖的裆下钻过去了。这就是韩信有名的“胯下之辱”。他是多么得忍辱负重啊!

没有人会永远倒霉,秦末暴政使得各地的农民起义此起披伏,韩信从容投军。

他先投项梁,又投项羽,都没得到重用,又跳槽到刘邦那,依然凉在一边儿。

最后,是萧何这个伯乐发现了这匹千里马,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又发现他真是一个人才,才任为大将军。渐渐的,他的带兵应战策略,开始了他的辉煌时代。

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领汉军杀出关中,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三秦。

渭水之战,他水淹楚军。

亥下之战,逼得项羽自刎乌江。

自楚汉相争,韩信可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当时,韩信可以说是功高盖主,刘邦本来疑心太重,韩信对刘邦来说威胁太大了。最后,被萧何和吕后骗回来,杀死在未央宫。落了一个兔死狗烹的可悲下场。

韩信是一个仁义忠信之人,别人对他的小恩小惠,他都会铭记于心。何况刘邦对他有知遇和再造之恩。只是他功高震主,威望都压过了刘邦,刘邦怎么能放心呢。刘邦又是一个疑心太重,过河拆桥之人。

所以说,韩信不反刘邦。是韩信的锋芒毕露让刘邦杀了他。


爱好变成事业


【据实回答每一个问题】

穷开心的老爹:

关于韩信反叛刘邦的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来讨论。

第一,在楚汉争霸战争时期,韩信没有听从武涉的劝说和蒯通的建议,而是选择忠诚于刘邦的原因。

第二,刘邦统一天下后,韩信的遭遇,促使韩信对刘邦的忠诚发生变化,最终反叛刘邦,但是失败了。

01.楚汉争霸战争时期,韩信没有反叛刘邦的原因:

韩信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投靠的刘邦?

是在项羽那里,得不到重用的情况下。而韩信这个人呢,又是一个非常有梦想的少年。在梦想和现实面前,最终还是选择投靠刘邦。因为刘邦能给他实现梦想的机会,一个让韩信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

这是刘邦对韩信的知遇之恩,这个恩情对于一直怀才不遇的韩信来说,可谓是久旱逢甘露,意义太大了。

所以,在项羽派武涉来劝降韩信,以及谋士蒯通建议韩信佣兵自立的时候,韩信是一口回绝。

根据《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记载:

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故此,楚汉争霸战争时期,韩信没有反叛刘邦,是因为顾念刘邦对他的知遇之恩,不相信刘邦日后会对他不利。

02.刘邦统一天下后,猜忌韩信,对他进行各种打压,逼反韩信:

我们常说“同甘共苦”,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又能有几人?

刘邦也是如此,当初还在打天下的时候,可能还知道同甘共苦。可等到统一天下后,就没有办法继续同甘了。

尤其是对韩信,这个军事指挥才能,特别出众,又有着封地的异姓王而言。刘邦从统一天下后开始,就一直对韩信进行各种打压。

从最初的齐王改封为楚王,最后被降为淮阴侯。封地是不断缩减,拥有的军队,也是不断减少。即使这样,刘邦还是不放心,担心他会造反。

于是把韩信软禁在刘邦的都城洛阳,将韩信放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好方便监视韩信的一举一动。

根据《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记载:

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韩信在经历了这么多的事情之后,对于刘邦的忠诚,也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想当初为你打天下的时候,那是费尽心力啊,现在你统一天下了,却是这般对我?

韩信最终被逼反,但是,谋反的消息走漏了,被萧何诱骗至宫中,秘密处死。

因此,韩信在刘邦统一天下后,会反叛刘邦,是因为刘邦对他的猜忌和打压。

综上所述,韩信并不是自始至终,都没有反叛刘邦。而是分为两个时期,楚汉争霸战争时期,韩信顾念刘邦对他的知遇之恩,才没有反叛刘邦。在刘邦统一后,遭到刘邦的猜忌和打压,最终被逼反身死。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可以在评论区里,发表你的看法。


老爹有话说


韩信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军事人物。在整个中国军事排行榜上,韩信必定是排名前列的。而且是前三之列,毕竟比他能打的人确实不多。很多人都说韩信非常蠢。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韩信最厉害的时候,权利已经超过了刘邦,如果他自己称霸,那么刘邦和项羽将会多一个强大的敌人。只不过韩信没有这样做,而是在日落西山之后才选择造反,最后被一群宫女所杀,这个结局实在是让他这个中华历史上的第一名将蒙羞。可是,韩信巅峰之时,真的可以自立为王吗?

韩信审时度势,认为脱离刘邦自成第三势力是不可能的,因而放弃了。

韩信要想独立于刘邦自成第三势力,他手下的将领们,甚至他的亲兵这一关就无法通过。

他从刘邦轻易就可以进入他的军营,他的卧室,他不会不感到一旦背离刘邦,会有多大的危险。即使他冒险独立,他也注定要失败的。

所以,韩信没有成为第三势力,秦亡后没有出现三国,不是因为韩信的“妇人之仁”,而是韩信“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韩信对于军事人材应该有知人善任的能力,但是,他未必善于控制部下。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确不会树私dang、拉山头,也没有办法识别部下是对他忠诚还是对刘邦忠诚,更不用说以某种办法控制对他不忠诚的部下。

没有这些能力,就不可能成为开国之君,三分天下是不可能的,即使他听了蒯彻的劝告,其结果只可能是悲惨的。




声屏障钢立柱铁件加工


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

国人喜欢悲情英雄,从岳飞、袁崇焕、韩信都是如此!现在在世人皆以为韩信未反,而被吕后冤杀,然而,真实情况是——韩信真反了!

司马迁《史记》记载的清清楚楚。

史记淮阴侯列传:

……

陈豨拜为钜鹿守,辞於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於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第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於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同辑),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向淮阴侯辞行。淮阴侯拉着他的手避开左右侍从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苍天叹息说:“您可以听听我的知心话吗?有些心里话想跟您谈谈。”陈豨说:“一切听任将军吩咐!”淮阴侯说:“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您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说:“我一定听从您的指教!”汉十年,陈豨果然反叛。皇上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完毕,等待着陈豨的消息。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他的弟弟上书告变,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和萧相国谋划,令人假说从皇上那儿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萧相国欺骗韩信说:“即使有病,也要强打精神进宫祝贺吧。”韩信进宫,吕后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杀掉了。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至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诛杀了韩信三族。

……

太史公说:我到淮阴,淮阴人对我说,韩信即使是平民百姓时,他的心志就与众不同。他母亲死了,家中贫困没有用来葬母亲的钱,可他还是到处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让坟墓旁可以安置万户人家。我看了他母亲的坟墓,的确如此。假使韩信学说谦让的话,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他在汉朝的功勋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这些人一样,后世子孙就可以享祭不绝。可是,他没能致力于这样做,而天下已经安定,竟然图谋叛乱,被诛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么。






海納百川


1.知遇之恩

刘邦在韩信穷困潦倒的时候让韩信带兵,从而使韩信飞黄腾达。韩信因以前受老妇人一碗饭而记住一辈子,刘邦的恩情不可不说是阻止韩信造反的一个比较大的原因。

2.刘邦情商高

刘邦善于拉拢下面的人,一般而言领导者可以不会做事,但是必须会知人识人用人,刘邦善于施恩于人,这是一个原因。

3.韩信只会点兵

韩信不会点将,只会点兵,如果韩信反刘邦,手下一帮大将会听韩信的吗?估计如果韩信起兵,估计首先就要和张耳交战,韩信的兵大多是赵人,而部将多是刘邦旧部。韩信没有必胜的把握。

老泰迪讲历史,讲不一样的历史。(创作不易,欢迎关注!)


老泰迪讲历史


韩信为什么不造刘邦的反?因为韩信的国士之风不允许他在刘邦危急之时背叛!

为什么韩信不造刘邦的反?这种说法其实并不正确,韩信在历史上确实造反了,但不是在他当齐王的时候,而是被刘邦软禁在长安之时。

有鉴于题目于事实冲突,我们假定原题目为何韩信在当齐王时不造反。

韩信是没落贵族后裔,具有贵族精神

有很多人解释韩信不敢反的原因是受到了刘邦安插在他身边将领的掣肘。

但是这些都是客观因数,韩信如果下定决心要反,那么这些将领就是被清洗的第一批对象,而真正决定韩信不反的是他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

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描述韩信在投奔项梁之时随身带着佩剑。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

司马迁从来没有闲笔,他在着重说明韩信有着佩剑一定大有用意,那就是说明韩信的身份。

在战国时代,佩剑只是贵族们玩得起的稀罕物,并且又可以从给韩信送饭的漂母呼韩信为王孙中可以推测出韩信很有可能出生于一个落魄贵族家庭。

家道中落使韩信不得不靠自己寻找一份足以谋生的工作,但是他又没有门路当上秦帝国的官吏,也没有经商的手段,并且秦帝国还重农抑商,当商人还要受社会歧视,所以他也不想经商。

所以韩信没办法,要想活下去就只有“常从人寄食饮”,翻译得好听点就是当门客,不好听就是混饭吃。

所以心比天高但又有大才的韩信不是农、商、工,而是士。

刘邦对韩信的尊重让韩信不愿背叛

在战国时代养士之风盛行,尽管秦一统六国,这种风气在某些地方还是有着浓郁的残余。

而韩信身无别物,唯有心中带兵韬略。

他只有选择成为一个士,靠庇主的推荐当官而实现心中抱负,但是士于庇主之间并不是主仆的关系,而是在人格上相互平等。

并且庇主于士是双向选择的关系,如果庇主觉得士有用那么就养起来,士在庇主危难之时出力,甚至“为知己者死“。

如果庇主觉得士没用,那么就各奔天涯。 所以说,士并非苛求物质上的享受,更多的是想要一种被尊重的精神需求。

而刘邦在年轻时很仰慕信陵君的为人,曾西行入魏想投入信陵君门下,但是当他到大梁时,信陵君以死,他于是投入信陵君的门客张耳门下,两人遂结为知己。

正是有着这份游侠经历,使得刘邦很明白韩信他这样的“士”所需要的是就是尊重。

于是经过萧何的点拨之后,刘邦立刻用最隆重的礼节拜韩信为大将,给足了韩信面子和尊重。

正是刘邦的尊重使得韩信甘心当刘邦的下属,这也是他拒绝武涉游说叛汉时说出:

“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这段话的原因之一。

也有很多人说韩信蠢,被刘邦的小恩小惠所收买,那是他们没有处于韩信的境地。

打个比方在你二十多岁的时候,不仅一事无成还到处到朋友家蹭饭。

但是突然有一天阿里巴巴的蔡崇信找到了你,并向马云保荐你当阿里巴巴CEO,而马云没有经过任何考核就以最隆重的方式聘请你当ceo,从此通过一系列手段一统互联网江湖,走上人生巅峰,而此时你三十岁不到。

而在此之前你只是一个饭都快吃不上的穷小子,是马云无条件的信任才让你有机会走向人生巅峰,名载史册,这样的你会不会为马云肝脑涂地?会不会虽死不易?

作为那个时代的最强王者,韩信岂不知刘邦对他的算计?但是他想同样作为士,刘邦也应当受到士之精神的约束。

确实,刘邦遵守了士的精神,在别人告他谋反之时,也只是从楚王贬为了淮阴侯而软禁起来。

刘邦对韩信的态度是暧昧的,即不舍得他死,但是又害怕自己死后汉惠帝不能驾驭他。

于是在听闻吕后把韩信杀死后他的态度就是:且喜且伶。

所以不是韩信不反刘邦,而是刘邦的人格魅力让韩信心甘情愿的为刘邦卖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