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张良是在真心拥护刘邦吗?

BeYourGuy


提到汉初三杰的张良,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其辅佐刘邦建立汉朝,但又不贪图名利归隐山林的品行而感叹。其本身的显赫身世更是让人难以望其项背。其祖父两辈韩国五世为相,执掌韩国权柄几十年。到张良之时,韩国衰弱为秦之一郡。秦国并未出动大军,韩国便束手投降,面对被吞并的国土,张良在韩国灭亡后并未随其他贵族一样束手就擒,而是逃出新郑伺机复国。

在其后的十年中,张良不止一次想尽办法复国刺秦但都未成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残破杀伐几百年的中华大地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巨大变革,即是将大统一文明的根基牢牢地扎进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即便秦二世而亡,天下向一的大势业已形成。张良自韩国灭国之时便立志复国的仇怨与大统一文明的天下所趋背道而驰。要想复国必须破坏统一根基,使天下重回战国,并且韩国无力要想复国还需与旧山东贵族联动,也必使天下大乱。但复国的热忱使张良顾不及多想,起兵以后张良几乎游走在各大起义集团之间。

自秦国二十万刑徒军东进以后,战国之世形成了,天下果然打乱,但复国依然无望。尽管新立韩王,但可管辖的地方仅是几城而已且几战就再次为秦所灭。况且在秦末大乱以后游走与起义军之间也使张良感受到起义军中除了旧贵族的复仇火焰意外看不到任何集团可以收拾残局。百姓不该是贵族复仇的受害者,至少在此时张良迟疑了,时间大约是在起义军被刑徒军击败,韩国魏国赵国齐国楚国遭遇重创以后。

在项羽破釜沉舟以后,韩国再次建立但此时已经没有了张良的身影。新建的韩国不过是旧贵族利益分割下的傀儡政权而已。此后的诸侯战乱、楚汉相争使得张良不得不从新思考天下向一之世。最终辅佐刘邦重新还天下太平,重新建立那个他亲手推翻的帝国,其后他放弃了自己追求一生的复国梦,转而支持统一。

在汉朝建立以后,诸事妥当,政权巩固之后,功成身退。云游天下。


世界史图鉴


一、张良其人

张良,字子房,为汉代著名谋士,助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封留侯。其本人是战国时韩国贵州后代,祖父两代均为韩国相,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张良散尽家财,寻刺客杀秦始皇以报仇,并会同刺客在博浪沙埋伏袭击秦王,误中副车未能成功,被秦王通缉。流亡下邳,得黄石老人神奇传授兵书《太公兵法》,后在陈用地起义期间,聚集数百人起义。

二、君臣相遇

张良与刘邦相遇,是在投奔自立为楚假王的景驹途中。其时刘邦也聚集了几千人,正在下邳西面攻城略地,张良与刘邦相遇后,史载: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刘邦起兵于沛地,故称沛公。张良遇刘邦,可谓一见如故。张良给别人说《太公后法》,别人都不理解,给刘邦一讲,刘邦立即就理解并采行,所以张良引为知已,连楚假王景驹都不再见了,直接就跟着刘邦干上了。

张良跟从刘邦后,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并且一改对部下粗鲁的习惯,十分礼敬张良,言必称“子房“。

三、鸿门救主

刘邦打下咸阳后,项羽军到鸿门,欲攻打杀死刘邦。其时刘邦还在胜利的喜悦中,完全没有意识到正在到来的巨大危险。正是张良的朋友项伯,来告知张良,项羽要杀刘邦。项伯的本意,是让张良离开刘邦,逃开个人的灭亡,张良此时完全可以不管死到临头的刘邦,而自己一个逃走。

但张良没有丢下刘邦独自逃命。《史记》载: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以语沛公。并且拉着项伯找到刘邦,把情况详细报告,让刘邦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并在鸿门晏上,多方设法,保全刘邦性命。

所以说,张良对刘邦,是在危难之即,不离不弃,坚定支持。

四、离而不弃

张良本是韩国人,项羽建立楚国后,分封诸王,其中就包括张良的故国韩国,封给了韩王成。而刘邦则被封汉王,迁居巴蜀。张良本着故国家园,与刘邦相辞去到韩王成部。

临行之时,张良建议刘邦烧了从巴蜀回到汉中的栈道,见到项羽,又告之说:“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从而解除了项羽对刘邦的警惕之心,使项羽放心攻打齐国,从而让刘邦得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机会。

韩王成被项羽杀死后,张良第一时间逃回到刘邦身边,刘邦也立即封张良为成信侯,随军攻打项羽。

五、功成身退

刘邦战胜项羽,建立大汉王朝后,大封功臣。张良因是谋士,未有直接军功,刘邦说:“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可见,张良对刘邦,是难不相弃,成不居功,只封了个很小的地方为留侯。而且不久即称病隐退,杜门不出。

六、助立太子

刘邦晚年,欲废太子,立戚夫人的儿子如意为太子,遭到多年大臣反对,但均没有改变刘邦的心意。此时,又是张良,指点太子请出商山四皓,说动刘邦,最终没有废立太子,保持了政权交替的稳定性,保证了大汉江山没有因为废立之事而再次动荡。

以上史实说明,张良对刘邦是真心拥护,刘邦对张良是真心信任。

张良拥护刘邦的原因,主要有几点:一是共同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刘邦张良都有反暴秦、救民水火、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而且张良认为刘邦天性仁以爱人,会是个对百姓仁爱的君主。二是士为知已者死的情怀,张良与其他人说《太公后法》,别人都不理解,惟一对刘邦,一说即通,并能立说立行,取得实效,确实有一种知已难求而得遇所求的感觉。三是刘邦对张良也特别敬重和信任,刘邦本身出身低贱,其军政集团核心人员也均是低微出身,行为粗鲁,唯有张良出身高贵,学识涵养极好,是以刘邦对张良也确实格式敬重,言必称子房,并且几乎言听计从。张良也从内心感激,真心拥护。


古语今学



路遥lgy


真心。

怎么去判断甲是否真心拥护乙?看甲怎么去做,以及乙能否帮他完成心中所想。

在我们讲到张良的时候大都赞誉他是一个智者,但其实他还是一个像孔孟一样的德者。我有着自己心中的理想,他希望看到残暴的秦国灭亡,有一个善良的君王出现善待百姓。这是他心中抱负,是他的出发点。然后就是他的选择,他肯定不会去选择和秦皇一样的项羽,也没有选择只是为了当王侯将相的陈胜吴广,而是真心有为天下的刘邦。这是他作为一个智者的判断。从他心底里,他相信刘邦有这个能力能帮他完成心中所想,也相信刘邦会善待天下百姓。最后刘邦确实也做到了。

所以,我认为张良是真心的想帮助刘邦。


多喝热水好2


张良何许人?韩国世家贵族,爷爷父亲都是韩国相国。张良自身贵公子,气度不凡,侠义豪爽,交结的都是有本事讲义气的哥们。秦始皇灭了韩国,他非常难过,发誓为韩国报仇。他报仇的想法也很简单有效,打是打不过,只能搞不对称的暗杀,一个大侠搞定。就是这个大侠和适当机会难得。为此他一门心思寻找等待,家财散尽,弟弟死了也不管。他曾经有最好的机会,就是秦始皇出巡到博浪沙(今天河南北部新乡境内),他和一个大力士用大铁椎砸秦始皇的车,可惜砸偏了。

贵族公子张良

张良有一身本事,也想有所作为,但他又有贵族的自尊和荣誉,把名节信义看得很重。而刘邦这个家伙,很喜欢骂人,对手下不是很尊重。好在因为张良凛然不可犯的气度以及自身魅力,特别是他的谋划才干,所以刘邦对张良还是很客气的。张良也觉得刘邦是比较能成大事的。因此刘邦起兵不久,张良跟过刘邦一段时间,但也只是借重刘邦谋划复立韩国。张良本人对刘邦的为人应该还是不以为然的。等项梁立了韩王成,张良就离开刘邦去了新的韩国,担任司徒。这才是张良心目中的政治理想和认为的本分。

刘邦张良

后来诸侯一起西进,灭了秦朝,项羽分封,刘邦王巴蜀和汉中,韩王成还是王韩国故地。张良就离开刘邦,刘邦向西南,张良往东,去辅佐韩王成。只是张良走到半路,听说韩国被项羽占了,韩王成也被项羽杀了,可想张良的悲痛。想想看,只有刘邦有实力能帮助自己报仇雪恨了,于是才掉头往西,真正投入到刘邦阵营。为刘邦运筹帷幄之中,屡屡在关键时刻拿主意,让刘邦集团这艘大船开向成功的彼岸。

晚年张良

等杀灭项羽,张良仇恨报了,汉朝也建立了,之后的张良虽然也会出谋划策,但也是身在其中不得已。又反感政治斗争,后来就渐渐不问政事了,一心修道,炼丹辟谷,直到汉惠帝年间去世。


用户109561773499


各有各自所代表的利益集团,项羽鸿门不杀刘邦,应该有政治上的某种妥协,杀楚王熊心绝对是范增不想看见的,现实给了张良韩国贵族梦狠狠打击,观念的转变赋予他更大的平台


别处相见啦


双方都是利益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