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商鞅原本已逃到魏国,为何被魏国遣返回秦国?

尚宫女史


公元前338年,一代英主秦孝公离世。此事对商鞅的打击之大,犹如五雷轰顶。秦孝公终其一生鼎力支持商鞅变法,甚至有时乾纲独断,以威权压制反对变法的各方势力。秦孝公离世的消息一经传开,立即引起秦国国内、国际社会极大的关注,并迅速做出反应。

秦孝公去世,其子嬴驷即位为秦国国君,史称秦惠文王。秦惠文王即位之初,公子嬴虔指使下属告商鞅意图谋反,秦惠文王下令拘捕商鞅。也许这就是改革家的宿命,当年的吴起即被射杀在楚悼王的尸体上而死。无奈之下,商鞅出逃。当商鞅逃至秦魏关卡的时候,天色已晚,关卡关闭。于是,商鞅想找了旅馆住下,店家不知前来住店的是商鞅,在查验留宿凭证无果的情况下,表示说:“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由此可见商鞅变法的严苛,已经深入到秦国的各个角落。此时的商鞅才忽然产生了一种作茧自缚的感觉。

次日出关离秦,直奔魏国。魏国拒绝商鞅赴魏。其实,商鞅应该有自知之明。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兵指魏国,而且商鞅以欺诈之术生擒了魏国公子卬,魏国上下对商鞅的仇恨比之秦国更甚,魏国上下均以商鞅为秦贼。

商鞅之所以遭人恨原因如下:

1、商鞅变法与当时的社会习俗、观念有较大不同,时人视“商鞅新法”为“另类”。山东诸国大有将“另类”扼杀在萌芽之中的意味。他们无奈秦何,只能将商鞅视为元凶首恶。

2、山东诸国深切感受到了商鞅变法令秦国强大所带来的压力,最有体会的要数魏国。商鞅落难之后,山东诸国不断向秦国施加压力,要求处死商鞅。面对国际社会的讨伐声浪,秦国国内反对新法的势力,趁机推波助澜。

商鞅忠于为之倾注了毕生心血的“商君之法”,虽以车裂退出历史舞台,但“商君之法”得以延续,不失为对其最高的褒奖。


历史倪说


这事的原因跟秦国和魏国的一场战争有关。

商鞅原本是卫国人,叫卫鞅,后来在魏国大将公叔座门子任中庶子。一说是公叔座妒贤,所以他在魏国没有显山露水的机会,没有什么大的名望。公叔座在病危临死之前才向魏惠王举荐卫鞅,并且亲口告诉魏惠王,别看卫鞅年轻,但是这个人有才,可以担当重任,如果卫鞅不能为魏国所用,那么不要让他出去,最好杀掉他以绝后患,如果为他国所用今后必然成为魏国的祸患。结局我们都知道,魏惠王看着眼前的这一介书生,对公叔座讲的话很怀疑,表面上答应,实际上他既没有起用商鞅,也没有杀掉他,后来卫鞅听说秦孝公是个贤明的君主,就去投奔了秦国,实施变法改革,把秦国打造成军事强国。

公元前341年,魏国命大将庞涓率兵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孙膑直接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魏军回救大梁,结果在马陵道被孙膑大败,魏国国力一下子衰弱。这时候,卫鞅劝说秦孝公乘机攻打魏国,并伺机东扩。东进一直是秦人的梦想。秦孝公很赞同卫鞅的提议,所以,商鞅跟魏国结仇就在第二年。

公元前340年,秦孝公派卫鞅前去攻打魏国,魏国则派使公子卬应战。两军对垒,商鞅心生一计,利用他在魏国的经历写书一封给公子卬,骗他前来和谈,说我们两国不应该打仗,应该会盟,以后我们两国就相安无事,公子卬念及旧情,欣然前往,在酒席之间,被暗中埋伏的甲士袭击,商鞅趁机围困魏军,大败之。秦国靠商鞅的诡计取胜。经过这两次战争,魏国实力大减,无法和秦国抗衡,为保安全,向秦国割地求和。这时候,梁惠王才后悔没听公叔座的劝谏。然后卫鞅在秦国可是立了大功,加封商君。后来,秦孝公卒,秦惠文王即位,有人告商鞅谋反,于是下令抓捕,商鞅跑到了魏国,但是“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师,弗受“,所以商鞅只能再接着逃往他国。





文史刘砖家


魏国遣返商鞅回秦国只有两个原因:其一、商鞅在河西之战中欺骗魏昂而取胜,魏昂要报此仇;其二、当时秦强魏弱,魏国为了讨好秦国而送归商鞅。不得不说魏国庙堂无容人用才之能,如果魏国能重用商鞅,那么魏国再次崛起一定不是难事!

昔日吴起在魏国立下赫赫战功,战神威名威震华夏,因为与魏武侯有了嫌隙,吴起出走楚国。吴起到了楚国后,楚王立即重用吴起,委以令尹高官,全权处置楚国军政大事。吴起在楚国变法九年,深得楚王信任与支持,最终吴起率楚军击败魏军,终吴起之世,无敢攻楚者!吴起变法也进一步强大了楚国,为楚威王崛起创造了条件。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成果有目共睹,把一个倒数第一的弱国变得能击败天下第一的强国,商鞅的治国能力是不需要怀疑的。对于秦国而言,商鞅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可以不再需要;对于正在走下坡路的魏国而言,二次变法正当其时,以商鞅的治国能力完全可以再塑魏国,重新让魏国走向第一强国!

身为王者,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道德与爱好都要服从国家利益。魏惠王老而无断,认为商鞅攻取了河西之地损害了魏国利益,也使得他丢了面子;在弟弟魏昂的怂恿下他把商鞅送归秦国处死!商鞅死了,秦国强大了而魏国错失了一次强大的机会!身为帝王将相就要有帝王心智,不能用普通百姓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个人道德再高也不能用来治理现实的错综复杂的国家大事!




大秦铁鹰剑士


文|小河对岸

商鞅,为卫国公室支庶,姬姓公孙氏,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变革家。秦国能由弱变强、继而一并天下,皆赖商鞅变法之功效。但是,商鞅的下场却极为凄惨。秦孝公死后,太子驷嗣位,是为秦惠文王。公子虔等人诬告商鞅谋反,秦国发吏逮捕商鞅。于是,商鞅开始逃亡,至关下欲住客店,却没有身份证明。而按商鞅之法,客店留宿身份不明者,犯连坐之罪。故而,客店不收,此即成语“作法自毙”的由来。

于是,商鞅逃到了魏国,魏国却将商鞅遣回了秦国。无奈,商鞅逃到了自己的封地--商邑,举邑兵对抗秦军,兵败而被擒杀。而后,秦惠文王将商鞅车裂示众,并灭其家。

那么,以其时商鞅之名望与才能,魏国为何不纳商鞅以为己用,却将之遣回秦国呢?皆因商鞅曾经行一不义之事,这便是“欺公子卬而破魏师”。

齐魏马陵之战,魏国大败,太子被俘、主将庞涓被杀。商鞅见状,便向秦孝公进言道: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其势不两存。魏今大败於齐,诸侯叛之,可乘此时伐魏,魏必不能支而东徒。然后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

秦孝公深以为然,便以商鞅为将伐魏,而魏以公子卬为将御之。商鞅曾在魏国游历多年,与公子卬系好友。于是,商鞅写信给公子卬,道:“吾始与公子驩(通“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

公子卬深以为然,商鞅却於盟会之上,劫持了公子卬,并趁魏军群龙无首之际,大败魏军。魏国昔败於齐,今又败於秦。国内空虚,而甚是恐惧,于是,割河西之地於秦以和好,并舍安邑(魏国旧都)而都大梁。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商君,秦之贼。秦彊(通“强”)而贼入魏,弗归,不可。”遂内秦。

虽说,兵不厌诈。但如果双方主将并无私人友谊,再怎么欺诈也无可厚非。而商鞅却利用朋友间的信任,以成就自己的功名。商鞅的行为,在魏人看来显然是不德、不武、不信、不义。即便是在战场上,人们也是传诵那些富有人性、人情的价值观念。如三国魏晋时期的“羊陆之交”,羊祜与陆抗,虽互为敌国统帅,却彼此讲求德信,而被传为千古美谈。而商鞅却能为功名,无所不用其极,其虽有才能而无德行,以致有此结局,不亦宜乎?

参考史籍:《史记》等等;


有知社


商鞅主导秦国变法成为强国,不但收复被魏国夺去的国土,而且还逼迫魏国割让了土地给秦国。魏国对商鞅恨之入骨,没有将逃亡的商鞅处死,可算是手下留情了,但魏国绝不会帮商鞅躲避秦惠文王的迫害、打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