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长平之战后,奄奄一息的赵国,为何还能把燕国打得无还手之力?

用户65996267


燕赵实力大比拼,赵国完胜!

从实力上来讲,无论何时赵国应该都是碾压燕国的,这就像一线明星即使再被打压,流量也是狂甩十八线艺人几百条街。

赵国虽然不属于中原国家,但还是有一部分地区挨着中原,经济上较为富庶,虽然比不上其他强国。

在经历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成为军政国家,军事实力明显提升,成为在战国中后期唯一可以叫板秦国的国家。

反观燕国,从战国开启以来就没有什么存在感,之所以称为战国七雄,大概就是因为燕国在战国时期陪跑全程吧!

战国七雄各有千秋,魏国前期称霸,齐、楚中期称霸,秦国中后期一直称霸,赵国后期崛起,韩国也曾昙花一现,就是燕国始终没有崛起。齐国曾两次灭燕,可见燕国的实力。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地处荒凉,人烟稀少,虽然在土地面积上不是各国中最少的,但是人口绝对是最少的。

我从网上找到的一份数据来看:秦国面积30万平方千米,人口300万;燕国面积20万平方千米,人口150万;赵国面积20万平方千米,人口350万;齐国面积15万平方千米,人口300万;韩国面积9万平方千米,人口300万;楚国面积50万平方千米,人口300万;魏国面积10万平方千米,人口500万。

战国时期各国领土和人口是不断变化的,这份资料应该是推断出的各国在某一时间节点的人口和地盘,权威性上肯定是不够的,但是完全能够提供一些参考,燕国人口相比其他国家就是少。

关于燕赵实力的对比,苏秦曾说:“燕地2000里,兵甲数十万,车600乘,骑6000匹 ,赵地2000余里,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可见,燕国在骑兵数量上就不足赵国。

更为要命的是,相对于赵国,燕国需要面对的游牧民族的冲击更强力,燕国周边强势的游牧民族并不少,更加牵制了燕国的兵力,使得燕国成为齐、赵的屏障,而不是威胁。

燕国统治的弊病早已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除了这种客观条件上的先天不足之外,在统治上燕国也存在很多问题,燕国从立国以来政治体制就较为松散,君主并不是强权式的君主。因此经常发展内乱,内耗特别严重,并不适合群雄争霸的战国环境。

在不和燕国发生战争的国家眼里,燕国就是个卖胭脂的;在赵国的眼里,每当西边战场被秦国打败或者占了城池,就到东线的燕国去找回来;在齐国的眼里,燕国就是自己的小弟,不听话就要打屁屁的哦!

燕国也曾有过短暂的爆发,那还是在燕昭王即位后发动的变法。

燕昭王即位后,筑黄金台招贤纳士,积极改革内政,整顿军队,改变了燕国过去松散的统治方式,加强了君主的权威,随后牵头发动了乐毅伐齐的战役,成功的将当时的二强之一齐国给打的一蹶不振。

燕国燕昭王变法后对于燕国来说,也是一次改头换面,走向崛起的过程,虽然起步晚,但是也发挥了自己的余热。

通过乐毅伐齐,我们也能够看出,即使是巅峰时期的燕国,实力也不过如此嘛。

乐毅伐齐并不是燕国单独出兵攻打齐国,而是燕国联合赵、魏、韩、秦四国一同攻打齐国,齐国主力溃败后,各国开始撤兵。

当其他国家都撤兵的时候,燕国继续攻打齐国,只剩两城没有攻下,结果竟然是被齐国反扑了,可见燕国的力量实在是太弱小,这也是各国允许燕国独自霸占齐国的原因!因为大家都想看看蛇吞象的结果是啥样!

从根本上来说,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实力受损的赵国依然能打败燕国,还是燕国实力不行。

在具体作战当中,燕国的攻赵计划也是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是时机的选择上出现很大的问题

燕国攻打赵国发生在邯郸之战后,这个时间并不是很好,最好的时间其实应该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之间,秦国和赵国打得难舍难分的时候,这个时候燕国如果能够联合秦国,一块针对赵国,不用付出全力,只要施压就可以了。

秦燕之间本来就是传统盟友,在长平和邯郸之战中,燕国都没有出头,反而在邯郸之战后,赵国已经腾出手来并且和楚、魏、韩三国达成同盟的情况下,再发动攻赵是十分不明智的,这时候别说是赵国能够打过燕国,即使是打不过,跟赵国反秦的盟友也不会坐视不管。

其次是在出兵上不具备正义之师的旗号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虽然很多,而且大多不讲究旗号,但是大多时候也要象征性一下,毕竟那个时候还是很在乎这些的。

此次燕国攻打赵国的行为本身就有点背信弃义,燕赵之间本来就是死对头,互相看对方不顺眼是长期间以来就存在的事情,双方之间的冲突不断,但是当时双方是交好的国家。

燕国发动如此大规模的入侵,难免让赵国上上下下愤怒,在同仇敌忾的情况下,赵国还占有一定的地理优势以及军队组织形势,想要打败燕国也并不是很难。

最后是在燕国获取的情报存在问题

燕国之所以想要攻打赵国,是因为邯郸之战后,燕王喜派丞相栗腹同赵国交好,栗腹回国后向燕王提议:“赵国的壮丁都死在了长平,遗孤还没长大,可乘机进攻。”

大概燕国就是根据这份情报下定对赵国的进攻的,这句话显然是没有毛病的,长平之战赵国的确死了很多人,但是有一点是要清楚的,那就是长平之战后,秦兵再次来攻打邯郸,几乎是发动举国之力都没能攻打下邯郸,说明赵国的实力还是有的。

燕国只看到长平之战赵国的大败,却没有看到邯郸之战时赵国的奋力抵抗,最终让自己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五国伐齐和长平之战,是让燕国周边的齐国和赵国都陨落的两场战役,如果在这个时候燕国能够把握机会,励精图治,不说成为超级强国,至少可以混成一个小强,奈何燕国外交战略太差。

燕国在攻打赵国失利后,廉颇率领赵军又反攻燕国,燕国在割让了五座城后,赵国才退兵,由此可见,燕国不仅拿了一手破牌,牌技更烂。


史论纵横


赵国在长平之战投入45万人,秦国投入60万人,战争结束时,赵国死伤25万人投降二十万人,秦国死伤35万人,剩余25万人!最后坑杀20万人,赵国才全军覆没!


可以看到,赵国的军队战斗力是极强的,比秦国的战斗力还要强,也就是说,秦国军队的伤亡比赵国惨重!整个战国后期,也就只有赵国打败过秦国,其他国家都没有过!上一次是赵括的爸爸赵奢打败秦军胡伤!赵奢因此被封为马服君!


可见赵国军队的战斗力是非常强的,何况还有后来的名将李牧和此时善于防守的名将廉颇!燕国的军队也就在乐毅在的时候雄起过一次,在后来燕昭王死后,换掉了乐毅将军,齐国田单复国,自此之后,燕国又再一次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军队战斗力也大幅下降,将领也是不行,赵国虽然战败仍然有留守的对战匈奴的军队和其他的本国的人民,加上燕国这次是趁火打劫,赵国的战斗力更是不得了,杀红眼!燕国哪里是赵国的对手!在廉颇的打几下大败!


而且即使在后来的秦国再一次发起要攻打邯郸的战争中,赵国也是自始至终防守的非常好,其他国家看到秦国好像也没有灭掉赵国,就再一次联合起来攻打秦军,也就是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秦国攻打邯郸的部队再一次被赵国和各国联合军队打败!


鹏程日志


话说秦赵长平大战,赵国四十万降卒在手无寸铁的情况下,被白起坑杀,秦、赵原本旗鼓相当的局势,经此一战,国力衰微。这一战,加速了秦并天下的野心。

九月之后,秦昭王又发动了灭赵的又一场战争“邯郸之战”。面时杀气腾腾,气势汹汹的秦国大军,赵国危在旦息。平原君赵胜向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求援。魏无忌联合楚国击败了围困邯郸的秦国大军。疲弊之极的赵国,得到了暂时的喘息。


数年之后,平原君赵胜去世。廉颇接替赵胜出任相国。燕国派栗腹来与平原君吊丧,并送赵王五百金,约定为兄弟之盟。

栗腹本以为赵王会厚赠自己,没想到赵王只是如常礼回赠。这让栗腹非常不爽。回到燕国,时燕王喜说:“赵国经长平之败,强壮的人都死了,国中只剩老弱残幼。廉颇已老,加上平原君刚死,正是灭赵的天赐良机”燕王喜是个无脑的人,原本派栗腹出使赵国,是为了与赵结盟。这边送去金银,回头过来又听信了栗腹的鬼话。准备伐赵。他召昌国君乐闲来问伐赵之事。乐闲是战国名将乐毅之子。乐闲说:“赵国东邻燕国,西接秦土,南面与韩国、魏国交错,北面连着胡貊。四面受敌,其民习兵尚武,不可轻伐。
燕王说:“我以三倍的兵力去伐赵,怎么样?”

乐闲说:“不行”。燕王说:“那么以五倍的兵力可以了吧?”乐闲不再回答。燕王大怒,说道:“你阻挡寡人伐赵的目的,是因为你的父母祖宗的坟墓在赵国,所以不想让寡人攻赵”。一帮群臣附和吹捧下,燕王兴师,杀向赵国。

燕国大夫将渠听到燕王出师的消息,连忙赶来,对燕王说:“大王切勿被众言迷惑。这里刚刚与赵国结为兄弟,却因使者回报而伐赵。这样不信不义。出师必然无功”。燕王不理,刚要登车,将渠抱住燕王的腿哭泣道:“老臣之所以留住大王,是对大王的忠心。大王不听,燕国将有祸来了”。燕王火冒三丈,命人将将渠囚禁。

燕王兵分三路,浩浩荡荡,奔赵国而去……

赵王接到战报,召集群臣计议。老将军廉颇说:“燕王乘我丧亡兵败之际,兴不义之师来犯,我们把国中年满十五岁以上的人全部召集,举国上下同仇敌忾。栗腹乃贪婪无厌之辈,原无谋略之小人。乐闲、乐乘,本为乐毅之子,出于无奈前来,必不尽心。另一个庆秦,乃是无名之辈,老臣举荐一人,燕军立破”。
赵王忙问:“老将军举荐何人?”廉颇说:“老臣举荐之人,乃是雁门守将李牧,他可为将率军抗燕”。赵王以廉颇为大将,率兵五万迎敌栗腹。李牧为副将,率兵五万抵敌庆秦。

在廉颇与李牧的指挥下,赵国士兵英勇奋战,生擒燕军主将栗腹,副将庆秦为李牧斩首。而乐闲、乐乘果不出廉颇所料,率军投降赵国。廉颇、李牧乘胜追击,长驱直入,把燕王包围在中都。燕王无可奈何,只得向廉颇求和。

至此,燕王喜发动的不义之战,以惨败告终。


子衿书法


著名的长平之战一举打垮了赵国的脊梁骨,足足四十万的青壮年(虽然是账面数据,但实际上这个青壮年呢,确实损失极大,保守估计也得有十万之上)。赵国自此之后,青壮年的大量损失,直接造就了兵员素质的大规模下滑,以及国防力量的直接衰退,这种情况下的赵国,正是最为脆弱的时刻,当时的白起正在提议抓住这次机会一举攻灭赵国,但是秦王选择了拒绝。深层次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此时秦国的国力也遭到了大损伤,都需要修养。


那么赵国也就因此得到了一丝苟延残喘的机会,但是北边上的燕国却开始动歪心思了,燕国在战国七雄里面存在感一向薄弱,属于战五渣的类型,但偏偏还特别爱搞事,当年带头搞事情差点没把齐国搞掉,这也成了燕国的一个骄傲,虽然我燕国国力不佳,但是当年可是差点灭亡强齐。


总而言之,燕国打算乘者赵国刚刚元气大伤,搞一次乘虚而入,反正赵国距离自己实在是太近了,不打白不打啊(这次不抓住机会把平日里凶巴巴的赵国打个半死,燕国上下肯定后悔不已),所以燕国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进攻正陷入全民痛苦的赵国。

按照燕国的想法,这种乘虚而入必然大有斩获,说不定能一举把赵国这个大国给一口吞掉也未可知,按如果这样的话,长平之战最大的收益者就该是燕国了,这种好事情想想就让燕国兴奋。可是后来现实发生的过程大大出乎了燕国的原本预料——燕国不但没能在赵国空虚的时候取得什么像样的战果,反而被已经被秦国揍的半死的赵国摁在地上一顿暴打,几乎被打得生活不能自理。


我们来看当时的具体的过程——燕国军队非常得意的宣称自己出兵六十万,然后自信无比的兵分两路,一路去攻打镐邑,一路去攻打代邑。


赵国得知后,义愤填膺,派出了老将廉颇、乐乘,赵国与燕国刚一交手,燕国就虚了,这哪里像什么虚弱的国家啊,打起来怎么这么不要命呢,本意是跑过来捡便宜的燕国军队一下子就被赵国给打崩了。

在代邑,乐乘活捉燕国大将,燕国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在镐邑,廉颇直接阵斩燕国大将,不但全歼燕国军队,而且还得寸进尺杀进了燕国本土,所到之处片甲不留,把一肚子火都撒在了一心一意想要讨便宜的燕国头上。



燕国直接接是像土鸡瓦狗一样被廉颇杀得鬼哭狼嚎,廉颇杀得人头滚滚之后还不过瘾,于是又开始在燕国境内攻城略地,势如破竹之下,居然一口气包围了燕国都城,燕王瑟瑟发抖,乞求廉颇放过,廉颇最后逼迫燕国国君签订城下之盟,明确割让燕国五城,廉颇才心满意足的离去了。

事情的发展为什么会变成这种情况呢?个人归纳了这么五条主要原因。


  • 第一条,赵国虽然在长平之战之后青壮年元气大伤,但还不至于全国上下都凑不齐一支军队,燕国虽然以逸待劳,但是面对曾经能够与秦国虎狼之势一战的赵国军队,那未免还是有点不够看。众所周知,赵国自打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之后,战斗力的增长水平有目共睹,而燕国的战斗水平自打齐国反推之后,则是有目共睹的一代不如一代,况且由于燕国所处地方人口本就不多,能凑的的军队数量实在有限,而赵国尽管遭受了大量青壮年的死亡,但是那些存活下来的老兵和孩子以及庞大的人口数量,会飞速的补充赵国能拉起来的军队。一正一负之下,赵国自然可以轻松压制住不怀好意的燕国。


  • 第二条,燕国与赵国领袖魄力差太多,燕国的统治者比起赵国的统治者就会发现,燕国的统治者很难出几个像点样子的君主。反倒是赵国这边,出一些贤明的君主的概率还算挺高的,一个诸侯国要是很难出一些比较靠谱的君主,那么会对这种诸侯国的成长带来许多负面和不利的因素。

  • 第三条,燕国统治者选择的时机看似是在乘虚而入,实际上实在是在顶风作案,要知道,当时的赵国上下都因为长平之战而憋了一肚子的气,所谓的哀兵必胜的典故应该很多人都知道,对于这些个燕国军队乘虚而入的贼寇行为,必然会激发赵国士兵的血性,给燕国的进攻事业带来无穷的麻烦。带来麻烦也就算了,还会让燕国上下品尝到原本是给秦国虎狼之师准备好的防范准备,要知道,赵国可是曾经可以和秦国虎狼四六开的大国,这样的大国实力自然不能小觑,而且非要在人家憋了一肚子火,准备开大招的时候撞上去讨便宜,不输那是不现实的。


  • 第四条,当时赵国还有大将廉颇这种当时名将坐镇。在长平战败后,赵国深知主将重要性,重新重用廉颇。要知道廉颇这个人就算是虎狼秦国里面的人屠白起,都没有绝对把握可以正面击败,只能退而求其次,利用阴谋反间之计,让赵王临战换将,换成年轻气盛的赵括,这才敢堂堂正正的击溃赵军(就这种纸上谈兵的废物率领的赵军照样重创了秦国),燕国何德何能有可以堂堂正正的派遣军队击败廉颇这样的著名老将的自信和资本呢?只是跑过来触霉头罢了。

  • 第五条,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条,那就是双方的目的完全不一样,就可以拿猫捉老鼠的例子作比较,猫捉不到老鼠无非是少吃了一顿,因此捉不到也就捉不到吧,没什么丢人的,可是如果老鼠面对猫咪的虎视眈眈而选择游戏人生,不够搏命,那么,他付出的可就是死亡的代价了——相对的就是赵国当时的状态,如果不拿出搏命的态度,御敌于国门之外,试想一下,赵国在长平之战之后,短时间还禁得起一次两次的国内动荡吗?当然经不起了,所以,赵国在面对这种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爆发出来的搏命能力,自然要远胜于从一开始就只是打定主意占占便宜的燕国上下君臣。


而正是这以上五条原因,使得赵国躲避了一次最接近亡国的危机,让居心不良的燕国沦为了列国的笑料之余也警告了其他列国,杜绝了他国曾和燕国一样有过的不良用心。


夏目历史君


分为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军事原因。赵国虽被坑杀四十万青壮年,但北部的李牧骑兵军团丝毫没受影响,因为李牧军团常年驻守赵国北部边疆,是为防范匈奴人南下,而且这个精锐兵团主要是在武器质量、兵员素质、战马能力等方面都是百里挑一;

第二,战略战术原因。据《战国策》记载,燕王喜派相国栗腹为赵孝成王贺寿,栗腹回来向喜报告: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而后又问乐间,乐间道:不可战!但姬喜一意孤行,群臣也觉得可以伐,燕逐起两路大军,其中一支四十万大军由相国栗腹率领攻鄗,另一支由庆秦二十万大军攻代。赵以廉颇八万军挡栗腹,以乐乘五万挡庆秦,燕人大败。

第三,经济原因。赵国有邯郸平原,太原盆地等粮食主产区,而燕国可耕地却很少,经济决定政治,所以燕国会败,至少拖不起持久战。

总结以上三点我们还可以得知,当时燕国统治集团内部意见不统一,而赵国面临亡国之难全民思想统一;赵国处在四战之地,兵员骁勇善战,可谓全民皆兵,而燕处蛮荒之地,基本无甚战事,军备相对于赵国废驰一些;赵国是正义的,而燕国是邪恶的,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胜利的天平已经开始倾斜。





北疆刀客


我们先看下这场战争,再详细分析。

燕王喜四年,燕王派国相栗腹和赵国签订友好盟约,还献上黄金五百镒为赵王祝酒。 估计栗腹看到赵国孤儿寡妇比较多,回国之后对燕王喜说:“赵国在长平惨败后,青壮年被秦国坑杀殆尽,孩子们还没长成,此时正是我们进攻赵国,夺取城池的好机会。我请求大王派兵出击。”


燕王喜就询问昌国君乐间:“你怎么看?”

乐间却给燕王喜泼了一盆冷水,说:“大王,不可,赵国地处四战之地,赵国百姓经常作战,军事经验丰富,不能进攻。”

燕王喜又问:“我们以多打少,两个人打一个呢?”

乐间回答:“不可以。”

燕王喜又问:“我们五个人打他一个呢?”

乐间回答:“还是不可以。”

燕王喜询问众臣,众臣都认为可以进攻,燕王喜真的喜了,派出两千辆兵车,栗腹率领一路攻打鄗,卿秦率领一路攻打代。


这时,大夫将渠阻止说:“我们和赵国签订盟约,还用五百镒为赵王祝酒,使者一回来,我们就去进攻他,如此背信弃义,我们是不会成功的。”

燕王不听,亲率侧翼部队出发,将渠拉住燕王衣服,哭着说:“大王不要前去,我是为了大王啊!”燕王大怒,一脚将将渠踢开,率军出发。

赵王听到消息,即愤怒又好笑,没想到燕王喜胆挺肥的,打秦国我打不过,打你还不是小菜一碟,廉颇,你教训教训他。


廉颇领令,率军出击,三下五除二就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俘虏卿秦、乐间,燕军溃退,为了让燕国长点记性,赵军一路追杀五百里,包围了燕国的都城。

燕王喜这才知道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赶紧献出五座城池求饶,赵王觉得燕王喜认错态度挺好,下令廉颇撤军,封廉颇为信平君并代理相国。

由此看来燕国和赵国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我们从以下四方面比较一下:


1、士兵:赵国方面,赵国常年对外作战,士兵经验丰富;燕国方面,燕国战事相对较少,士兵经验不足。

2、将领:赵国方面,赵国名将众多,别说还有李牧,单单一个廉颇就把燕国打的落花流水;燕国方面,燕国有啥名将啊?就栗腹这样的?……

3、道义:赵国方面,赵国自卫反击,名正言顺;燕国方面,燕国刚和赵国签了盟约,墨迹未干就背信弃义,在背后捅刀子,简直是不信不义。

4、脑子:赵国方面,赵孝成王脑子虽然不怎么样,但是在这场战役中他不需要用脑子;燕国方面,燕王喜利令智昏,手下有明白人劝阻,他却听不进去,不仅之前送的黄金五百镒打了水漂,还损失了五座城池。

燕国和赵国对比,士兵比不过,将领比不过,道义比不过,脑子也比不过,自然是被赵国吊打的份。(谢谢“品尝”,欢迎关注,史料来源于《史记》等、图片来源于网络。)


探索真历史


赵国自长平之战败于秦国之后,国力大为削弱,不仅40万赵军被白起坑杀,而且国内所能供给前线之军资也在战前与秦国长达数年的对峙中几乎被消耗殆尽。

此后,赵国屡受秦军进犯,而其他诸侯国亦想乘机侵赵获利,其中,尤以燕国灭赵或者说至少要从中渔利的欲望最甚。也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燕王姬喜在群臣的鼓动之下,于公元前251年,命丞相栗腹为主帅,帅大军60万,分三路进攻赵国,赵军在廉颇、乐乘的指挥下,紧急应战,并最终以13万赵军击溃了来犯的60万燕军,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看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为何在公元前260年,赵国刚大败于秦国,而且国力几乎被掏空的情况下,仅仅是时隔9年之后,却又能以区区13万的兵力,大败60万燕军,何也?

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综合国力:

战国后期,论国力之强当属秦、赵两国,尽管赵国在与秦国长达三年的对峙中以及在后来的长平之战中损失惨重、元气大伤,但还没有到亡国的时候,在随后的战役中,秦国非但没有灭亡赵国,反而多次被赵军所击退,这充分显示出赵国的综合实力还是很强的。况且经过9年时间的修养生息,尽管国力不能恢复至鼎盛时期,但起码有了一个较好的战略缓冲期,对国力的修补和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后来大败燕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燕国对时局的战略判断有误:

先说此战的发起国燕国,燕王姬喜及其大臣栗腹仅仅只是看到赵国青壮年在长平之战均被秦将白起坑杀,国内尽是孤儿寡妇,无力再战的一个表面现象,据此就武断的认定乘此良机攻赵必胜,并没有听从燕国名将乐毅之子乐间所提出的:赵国连年同秦作战,百姓熟悉军事,若兴兵攻赵,燕军一定会败,故坚决反对出兵的正确建议。所以说从一开始,燕国的决策者就已经对时局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判断,在这种错误的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燕军战败也本是在预料之中的事情。

三、燕赵两军统帅对比:

同样,还是先说燕军。次役燕军统帅为栗腹,此人官至燕国丞相,也是燕国攻赵的积极怂恿者、策划者,此前无军功。也正是此人,以五百金奉于赵王祝寿之名,行窥探赵国国力之实,此举就连燕国自己的大夫将渠也认为颇有不妥,言之:“与人通关约交,以五百金饮人之王,使者报而反攻之,不详,兵无功成。”如此一根本不具备战略眼光也无任何军中资历之人,何以担当60万大军之统帅,又何以取得此战之胜利?

反观赵国,单说主将廉颇,那便是战国后期非常著名的军事家,戎马一生,战功彪炳,早在赵惠文王初年,便屡败秦军,甚至迫使秦军改变战略,实施合纵。后又率赵军伐齐,长驱直入齐境,威震诸侯,也正是由于廉颇的存在,秦国虎视赵国多年而不敢贸然来犯。

两军主将差距如此之明显,再加之燕军自恃人多,准备充足,颇为骄纵,而赵国倾全国之力应战,颇有写破釜沉舟之味道,因此,骄兵必败,哀兵必胜的结果,也就不足为奇了。






Zz安徒生Zz


战国末年,群雄逐鹿中原,秦赵两国大战于长平,赵国因纸上谈兵的将军赵括指挥不力,惨败于长平,赵军被秦将白起坑杀四十万余人。

两国北方都是少数民族,有时还要联合作战。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君赵孝成王在邯郸为自己办了个生日宴,当时的燕国国君派宰相前往燕国贺寿。宰相至赵国都城后,发现赵国长平之战后确实国力不如从前,国内大多只剩下老弱病残,宴会后立即回到燕国,向燕王喜汇报了自己的结论。燕王听了宰相的汇报之后,大喜,燕国位于中原版图的东北方,也就有赵国和齐国两个邻国,战事并不多,而燕国也乐得安逸,虽然国土并不肥沃,但也算是韬光养晦。如今燕王发现赵国衰弱有利可图,贪图利益的燕王喜如何能放过。

当初由燕国投奔赵国的大将乐毅的儿子乐间因为比较熟悉赵国,被喜召见,乐间以赵国人骁勇善战为由反对对赵战争,燕王嗤笑乐间胆子小,说:“我燕国出动于赵国两倍的兵力,何愁不胜?”乐间毫不犹豫表示反对,燕王又说:“那我出动多于赵军五倍的军队!”,乐间还是表示反对。利令智昏的燕王不听乐间的意见,转而询问其余大臣,大臣们也都是一丘之貉,纷纷表示赞同。于是燕王大喜,立即出兵攻打赵国。

燕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栗腹率领的四十万燕军,一路由庆秦率领二十万燕军合力伐赵。赵王得知此消息,心急如焚,重新启用大将廉颇,令其与将军乐乘分兵抗敌。在面对数倍于己的燕军,赵将廉颇运筹帷幄,与乐乘相互配合,大败燕军,并且击毙燕将栗腹,俘虏庆秦。燕王喜听闻燕军大败,顿时就慌了神。而此时廉颇不愧为战国名将,他带领赵军一路追击燕军,居然一路到了燕国都城并且包围。此时的燕王喜总算醒悟了,心急如焚的他也不顾屈辱,最终派使者出城求和。

其原因不在乎以下几点:

赵国人四面八方都有邻国,西有秦国,北有狄戎,东有燕国,南有魏国,赵国四面都是敌人,长期如此也就养成了尚武好战的民风,加上胡服骑射之后,赵军战斗力再一次提升,足以于秦军虎狼之师分庭抗礼,而燕国地处东北,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平时并无什么战事,久而久之,燕国军队战斗力逐渐下降,史料记载,在少有的燕国对外战争中,鲜有胜绩。所以两国对比,双方战斗力根本不在一个层次。

一个军队的战斗力,并不仅仅依靠士兵的匹夫之勇,更多的时候,是需要一个出色的指挥官,燕赵之战,赵王重新任用廉颇为将与乐乘相辅相成,而燕国派出的是狂妄自大的宰相栗腹,廉颇为何人想必大家都应该了解,战国中无数将星闪耀,廉颇算是其中一个,其用兵之道堪称无双,所以栗腹兵败乃至被杀都属于正常。


窑峰禾口王


“长平之战”,大家是不是很熟?关于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的典故,打小我们就学习过,那时候仅仅是听个故事、感叹一下白起的牛B,赵括的书生气质。可现在再回过头去再想想,毛骨悚然!作为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一次歼灭战,白起一夜坑杀四十多万赵军,这是何等的心性和心理素质!再者,如此规模的战争,在经济还不发达、道路也不通畅的2000多年前,国家动员能力、后勤保障能力就已经一流了吗?即使是很多史书、历史学家给出了一些解释,我感觉还是很不可思议、感到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为我们古人的牛B点赞!

言归正传。

根据《战国策》、《史记》等史料的记载,公元前251年,长平之战后九年,燕王派遣大臣栗腹和赵国订立盟约。栗腹回国后,表示看到赵国的主力在长平之战、邯郸之战中损失殆尽了,燕王大喜,决定对赵国趁火打劫(由此看出,盟约得有多不靠谱!),派栗腹带军攻赵,赵国启用名将廉颇率兵抵御,栗腹遭斩,廉颇趁势包围了燕国的都城。燕国派任命将渠割五城求和,赵国听了将渠的调处,解除了对燕国的包围。

赵国为什么还能把燕国打得无还手之力?那是因为长平之战后赵弱,是相对秦国而言;至于燕国,跟赵国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为什么这么说?

一、优秀将领之间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赵国有廉颇、庞煖、李牧三位名将,燕国自乐毅之后再无名将。

各位来看,战国四大名将的两位廉颇、李牧都在赵国(另外两位是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够牛吧?廉颇是谁?对,没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将相和、负荆请罪、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典故的主角,军事统帅力没得说,如果不是赵王中了离间计由纸上谈兵的赵括撤换了廉颇,长平之战的结局还很难料、中国历史可能由此改写!可惜后来被小人离间,逃至魏国,在魏不得志又跑到楚国,客死他乡。李牧是谁?李牧是战国末期各国中最杰出的军事将领,是比肩白起的伟大存在。他一生战功无数,无论是早期抗击匈奴,还是后期回朝抗秦,都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可惜最后还是被小人害死。庞煖虽然没有上两位名气大,但也是一个牛人:赵武灵王时期就被重用的四朝元老,廉颇出走魏国后,挑起了赵国军事大梁,他死后,才轮到李牧走上了名将的历史舞台。这三位,都为长平之战后赵国的短暂中兴立下汗马功劳、做出了重要贡献。反观燕国,兵弱将寡,攻赵铩羽而归,典型的“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二、赵国的军事强国底蕴仍在,越挫越勇。

这要从“胡服骑射”说起。自赵国一代雄主赵武灵王不顾外界反对和嘲笑走上了“胡服骑射”道路开始,赵国就开启了强国的开挂生涯,一跃成为当时的顶尖军事大国,成为了六国中敢和秦国正面硬干的国家,此时的赵国到达了巅峰期。即使长平之战赵国损失惨重奄奄一息,第二年又经历了邯郸大战,遭受了巨大损失,但赵国军民“哀兵必胜”扛过了这一劫(也有盟友的支援),反而使军民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激发了赵国军民的士气、将士之间更加团结,“瘦死骆驼比马大”!这个时候燕国攻赵,焉能不败。只能说:“没有最弱,只有更弱!没有最差,只有更差!”形容的就是燕国。

有优秀的军事将领指挥,军人战斗力远胜于燕国的赵国,即使经历了长平之战、邯郸大战的重大挫折后,打败燕国没商量。不仅如此,李牧还在后来的战争中重创秦军,不得不说赵国的军事实力确实不错!


壮哉中华民族


赵国在长平之战后一年的时间又经历了邯郸之战,在这两场战争中,赵国元气大伤,轻壮几乎一空,赵国岌岌可危,但在这种时候,赵国仍然将图谋不轨的燕国打的满地找牙。

战争过程

邯郸之战结束五年后赵孝成王过寿,燕国派出丞相栗腹前来祝贺,实际上是来打探赵国虚实,毕竟赵国虚弱,不止燕国,大家都想咬一口。栗腹回国后,向燕王喜说赵国虚弱,国中几乎都是半大孩子,可以攻打,燕国朝堂一片赞同之声,除了乐间反对,但被燕王无视,燕国发兵六十万攻打赵国。

燕国军队分为两路,一路由丞相栗腹带领,攻打镐邑,一路由燕国将军卿秦带领攻打代邑。赵国派出了廉颇、乐乘组合,廉颇守镐邑,乐乘守代邑,就这样两方对上了,战争形势最先在代邑发生改变,乐乘击败并俘虏卿秦,紧接着廉颇就在镐邑打败并杀了栗腹,廉颇乘势进兵,包围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五城赵军才作罢退走。

作战意识不同

对于赵燕两国来说,双方对于此次战争的态度不同,赵国作为一次卫国战,而燕国是当做一次痛打落水狗的机会,而态度的不同对战争双方的意志也有着重大影响。

赵国自长平之战失败后,全国上下陷入一片悲痛之中,毕竟长平之战失去的四十万几乎涉及到赵国全国的每一户家庭,所以当秦军再度攻击邯郸城时,赵国虽然此时国力衰微,但全国百姓众志成城,反秦意志极其坚决,最终才能坚守邯郸城,等来了魏、楚两国的援军。当燕国来袭时,赵国明白这是燕国趁人之危,邯郸之战刚刚过去不久,赵国上下坚定一战的情形刚去不远,对于燕国的侵略,赵国自然会坚定意志,奋勇杀敌。

燕国对于此次战争的态度并不坚决,可以说只是想趁着赵国虚弱捞上一笔。燕国朝堂上定议攻赵时,燕国就有不同声音。在战争过程中,燕军在代邑失败,廉颇偷袭栗腹,虽然栗腹稳住了阵脚,但燕军内部还是不很稳定,以至于栗腹谋划好了攻击方案却被叛徒出卖,廉颇将计就计,诱敌深入,一举杀了栗腹。

主帅的能力不足

燕国的丞相栗腹其实并不是一个草包,他少年时曾经在齐国的稷下学宫学习,和赵国最后的名将庞暖是朋友,他还曾经辅佐燕王打败胡人,拓地千里。

栗腹在和赵国的战争中,栗腹一开始也并没有什么重大失误,但他的队友卿秦在对上乐乘却是个猪队友。卿秦兵败被俘,燕军士气受到打击,当天夜里廉颇就突袭燕军,栗腹带兵撤退,收拢残兵后和廉颇连战三次,竟然士气大振,这其中固然有赵军军力下降,战斗力已经大不如之前的原因,毕竟曾经的赵军能够和秦军作战不落下风,但栗腹的才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虽然栗腹有才华,但是他对比身为战国四大将的廉颇又差得远。廉颇最擅防守,栗腹攻不下廉颇,在队友兵败后,自己军心大乱之时被廉颇找准机会打败,虽然后来收拢了败兵,有了谋划,但还是被久经战事的廉颇轻松拿下。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羊也能击败一头羊带领的一群狮子,况且燕军还不是狮子。

战争开始前燕国对于此次战争的意识就不足,燕国只是觉得赵国国中兵力不足,有机可乘,准备并不充分,赵国在经历过邯郸之战后基本人人都经历过战火洗礼不能小瞧,燕国虽然有人看出问题,但无奈燕王不听。到了真正面对赵军的时候,栗腹卿秦又根本不是廉颇乐乘的对手,所以燕国才会在赵国虚弱之时进攻却仍然落得个惨败的下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