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朱元璋若是把皇位给了朱标,是不是朱标会把大明治理得比朱棣更好?

史学达人


最近随着明朝影视作品的热播,掀起一波《明史》热,凡事看过点的观众都了解朱标是一个非常优秀太子,朱元璋也培养的很好。如果不是朱标意外猝死,我肯定皇位绝对落不到朱棣手里。

如题所述,如果朱标顺利当上皇帝会不会比朱棣治理的更好?我先确定肯定强!抛开什么嫡长子继承制,哥哥不比弟弟差的封建观念,朱标确实比朱棣优秀很多。


第一,政治优越性。

朱标是嫡长子,这个身份除了给他带来合法继承权,带来的更多的是其他方面的优越性,譬如:受教育资源、从政实习经验、良好的朋友圈等。朱元璋很看好朱标,以上赋予儿子的权利只多不少。反观朱棣,他是庶子出生,朱元璋的儿子多了去了,多一个庶子,少一个都无所谓。

所以早早的打发朱棣去骑马射箭,戍守边疆。先天条件朱棣就被朱标甩了一条街。所谓人穷志短,指的是眼界和物质条件,朱棣骑着八匹马追也赶不上出生在罗马的朱标,尤其当了皇帝,朱棣的从零开始学,而朱标完全能信手拈来。



第二,政治协调性。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崇尚暴力,他把个人专权特性发挥到极致,讨厌贪污腐败,那就杀!讨厌结党营私,那就杀!讨厌功高盖主,那就杀!总而言之能杀的不能杀的,都杀了个干干净净,杀的明朝大臣害怕当官,又不敢不当官。大力整饬的背后是急需缓冲。

朱标就成了最好的缓冲继承者,相比朱元璋的暴力,朱标本性善良、宽厚仁慈。朱标曾多次公开叫板朱元璋过于血腥,不满其乱杀执政的手腕,也多次替自己兄弟,大臣们求情免了朱元璋责罚。明朝需要朱标这类温柔可爱的皇帝,相比篡位夺权的朱棣,灭了方孝儒十族,谁更得人心?



第三,政治稳定性。

朱标如果顺利即位,于情于理,于法于制都是无可挑剔,相比朱元璋肯定深得人心。我们再看看朱元璋许下的藩王制,朱标当皇帝,兄弟们负责看家护院。朱标当了皇帝,藩王和帝王的矛盾不会那么激烈,压根不会出现什么捏造的“清君侧”靖难之役。

即使朱标着手削藩,也不会把皇位丢掉,很大可能悄无声息的搞定。我们再看看朱棣,他是抢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人心向背,法治不容。为了巩固自己帝位,使用各种手段强行洗白自己形象,表面上人们不敢违逆,背地里辱骂,阴奉阳违比比皆是。


结语:以上观点都是假设,真实的历史是明朝在朱棣手里威震四海、国富民强。其实,我更倾向另一种观点:朱元璋死后,只要一个差不多点的人继承皇位,治理的明朝都不会差。例如:朱允炆如果没有被篡位,他治理的明朝也不会差。

这里就不得不重新审视朱元璋的暴虐,他弑杀的本性大多针对明朝执政者,并没有殃及百姓。实际上维护了明朝中央集权,实现了政治清明。如果继承者不是傻,或者自己各种花样作死,在民心未失的情况下,明朝怎么会衰弱?只会守成,也能很强!


我不是易中天


首先来说说朱标做皇帝的优势:

1.明朝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是朱元璋皇位无可争议的第一继承人人选。朱标做皇帝在法理上有无可争议的合法性。朱允炆是皇长孙,虽然他的皇位是朱元璋给予的,但他的叔叔们都不是很服气。朱标做皇帝,将更有威信,更能服众。

2.朱标做了二十多年的太子,受到良好的储君培养教育。他的年龄,阅历等,也可以让他更具政治智慧,在削藩问题上可能会处理的更加温和,不至激起兵变。

3.朱标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秦王、晋王、燕王、周王等几个弟弟多次犯错,朱标都从中调和,帮弟弟们说情,是他们免受责罚,兄弟感情深厚。

但是各地藩王在地方经营多年,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政治势力。中央朝廷要削藩,就算藩王们本人愿意为了朱家王朝的稳定,听从中央的指令,藩王周围的既得利益集团也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极力鼓动藩王们对抗中央。况且,一般情况下,藩王们都不会愿意放弃既得利益。历史上因削藩激起兵变的教训比比皆是,西汉景帝削藩,康熙削三藩,都激起了兵变。朱标想要动弟弟们的奶酪,不动刀兵,顺顺当当的削藩,可能性也不大。

其实朱标是死在朱元璋前面的,朱元璋没死就不可能会把皇位传给朱标,所以朱标既然得不到皇位,就谈不上能比朱棣更好的治理明朝。





孤舟独钓大龙虾


最近《大明风华》深受大家的追捧,趁着电视剧的热播,有关明朝的历史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大明风华》是以朱棣攻入南京,靖难之役功成开始的,在电视剧中,朱棣开疆拓土、修《永乐大典》、迁都北京,创明初盛世,立不世之功。

历史上真实的朱棣也如电视剧中所演绎的一样,文治武功都堪称千古一帝。而朱棣创立永乐盛世的前提就是他发动靖难之役,而且取得成功,当上大明皇帝。靖难之役的前因后果就不再多说了,就着题目中的问题,来分析一下如果朱标没死,朱元璋顺利的把皇位传给了朱标,朱标会不会把大明治理的比朱棣好?

答案是会!

众所周知,朱元璋儿子众多,嫡子也有好几个,但朱标却是他心里唯一认可的皇位继承人,朱元璋自立为吴王时,就封朱标为世子,建立大明王朝以后,朱元璋更是直接封朱标为太子,前前后后为能把培养朱标成为合格的储君,费劲了大量的心血。不仅把跟随自己一起打天下的文臣武将都充到太子府任职,而且,朱标自己也争气,在众多文臣武将的辅佐之下,朱元璋还毫无忌讳让朱标监国理政,大小事务均由朱标处理,然后才奏报朱元璋,朱元璋对朱标治国理政的能力也颇为满意,可以说虽为储君,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行皇帝之责了。

朱标在世时,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几乎达成一致的共识,那就是朱标是唯一的太子储君人选,而且他们也是把朱标当成唯一的太子储君人选来培养、辅佐的。诸如李善长、徐达、刘伯温、常遇春、蓝玉、汤和、邓愈、冯胜、宋濂、卢德明、张昌等开国文勋武贵都被朱元璋安排在太子府兼职,辅佐太子,这明摆着就是帮朱标打造文臣武将的接班班底。朱元璋作为开国之君,杀罚重,而朱标的仁厚让也给文武百官一个很好的印象,所以朱标在文武百官中的威望很高,为自己日后接班后驾驭这群开国勋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而且,除了朱元璋的爱护,朱标的众兄弟们对他也是敬畏有加。朱标作为朱元璋的长子, 他对弟弟们也是关爱有加,他的弟弟们犯错以后,朱元璋要责罚他们的时候,也都是朱标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所以,即便像燕王、晋王、宁王这些强悍的边塞王爷对朱标也是充满了钦佩感激之情,可以说他们非但不会挑战朱标,还会老老实实的帮朱标守边卫国。

治理国家无外乎统治者自身的能力,还有文臣武将的辅佐,以及所执掌的国家环境。朱标不仅治国理政的能力超强,而且他爹更是给他营造了一个稳定的环境,以及一大群治国辅政的能臣,朱棣有的他都有,朱棣没有的他也有,朱棣能把大明王朝带入盛世,朱标绝对也能开创盛世,甚至比朱棣还要好!


一锅煮了


导读:朱元璋出生布衣,开创了大明基业,他对于朱标是寄予了厚望,他是一位能征惯战的马背皇帝,他治理天下,更加铁血,朱棣有燕王之称,和他一样,以武力征服天下。

朱标是朱元璋一手培养起来的未来接班人,他对朱标寄于了厚望,从小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以朱标接受的教育来看,如果他不英年早逝,必是“仁君”。

朱标生于盛世,和他爹朱元璋不同,不是在战火中长大的孩子,对于战争和杀戮是没有概念的,所以他当政,很可能是一位谦和的君王。

朱元璋对他的培养正是以未来君主为方向,公元1368年,大明王朝建立,朱标亦被立为太子,可以想见,朱元璋对他是报有厚望的,如果朱标活得更长一点,这个位置就应该是他的,而朱棣根本就没有坐上太子位的可能,因为一是没有朱元璋的授意,二是得不到朝臣的支持,所以后来朱棣的篡位让他自己都耿耿于怀。



我们来看看朱元璋对于朱标的培养,朱标自幼就受到朱元璋的喜爱,并悉心教导于他,为他设立东宫府僚,令朝中重臣兼领。并修建了一个大图书馆,有各种书籍,让朱标畅游书海,认真学习知识文化。这都不算完,朱元璋更是遍寻四方名儒教导太子,选才俊之人为太子伴读,这阵容也算是极其豪华了。

都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疼幺儿,一点不假,朱元璋就把这个宗旨贯彻得很好,他时常与朱标一起饮宴赋诗,讨论古今大事,在一点一滴中潜移默化,教会太子为君之道。并且诸多事情,先请太子看过处理,然后奏给他听。这一切行为,都是未来皇帝的事情,朱元璋对朱标的教育是不遗余力。

那么太子在这样的培养下,又是什么性格呢?他天性仁慈,对兄弟十分友爱,兄弟多次有过错,都是他从中斡旋,才免于处罚,这样一个未来的主宰者,注定是一个仁君,他可能会令天下休养生息,把“文景之治”作为为君模板,不会杀伐过重。

朱元璋教导太子说:“古代像商高宗、周成王这样的君王,都知道小民的疾苦,所以在位勤俭,成为守成的好君主。你生长在和平时期,更应该知道百姓疾苦。”太子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之下,治理天下不会差到哪里去,就算不把天下治理得富庶无比,至少他会与民休养。

朱棣和其他皇子一样,接受过最传统的封建教育,也懂得民间疾苦,朱元璋对于皇子的教育还是值得称赞的,但是朱棣有镇守“北地”的经验,注定他的手腕更加强硬

朱棣出生的时候,他老爹朱元璋和陈友谅争夺天下如火如荼,连名字都来不及给他取,可以想见,当时朱元璋是多么忙碌,朱棣就是在这种被放养的情况下长大的。

太祖皇帝都要登基了,才想起儿子没有名,于是敬告天地祖先,才给几个儿子取了名,此时朱棣都七岁了。朱棣十七岁的时候,朱元璋外放他去安徽凤阳老家实习,了解民间疾苦,朱棣也算是在基层锻炼过,“民间细事,无不究知。”他做了皇帝后,还经常对自己的儿孙说起这些往事。

朱棣和诸位皇子一样,都接受过正统教育,朱元璋也亲自训诫于他们,朱棣从老爹那里,接受了完全正统的封建教育,朱元璋曾有一段明确的自白:朕于诸子常切谕之:一、举动戒其轻;二、言笑厌其妄;三、饮食教之节;四、服用教之俭。怨其不知民之饥寒也,尝使之少忍饥寒;怨其不知民之勤劳也,尝使之少服劳事。



朱元璋为了防止外敌入侵,就分封了几位皇子为藩王,其中朱棣就被封为“燕王”,他所管辖的地方,大家可以想象,一定是强敌环视,虎狼之师,但是朱棣居然把这地方管理得很好。

从朱棣这些表现来看,也是颇有些做明君的潜质,至少他和诸位皇子一样,也受到过正统教育,而且知民间疾苦,知道为君之道。从他当政后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他老爹对他的言传身教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如果朱标不早逝,燕王不会反,也不会有后来的“靖难之役”,朱元璋也不会杀功臣,朱标会用自己的威望,做好一个“仁君”

朱标如果不早殇,其威望完全可以压制众多权臣,毕竟他是名正言顺的太子,是朱元璋亲自指定的接班人,而且他也确实做到了仁爱团结,群臣也不可能有不服气的地方,就算朱棣也不可能轻举妄动,朱标是有正式授权的皇帝,可以手握乾坤,发号施令的正统接班人。

他能压制权臣,就能震住各地藩王,如果朱标在,各地藩王也不可能会造反,更不会发生朱允炆因为削藩,而发生靖难之役,朱棣也不能造反,也不敢造反,因为他不是正义之师,如果他真要这么做,支持他的人也不会太多。


所以朱标不死,靖难之役不可能发生,朱棣也不会有机会获得皇权。历史虽然没有假设,但是我们可以推理,从朱标的仁慈来看,他肯定会以“仁”作为治国之本,不会发生大的杀伐,更不会以武力去征伐任何国家,他会与民休养,而且他做太子监理国家的时候,朱元璋对他也有赞赏,朱元璋开疆拓土,开创大明王朝,当然需要一位“仁慈之君”守住基业。

而朱标更不会削藩,引起边疆动荡,朱棣不会谋反,也不敢谋反,反而他会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的守好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做一个逍遥的北地“燕王”。



朱标如果早一步登基,更不会发生朱元璋杀开国功臣的事情,他只会按功行赏,安抚有功之臣,即使他想解决功高盖主的事情,他也不会大开杀戒,他可能会用更温柔的方式解除功臣的权利。朱标的仁德会感动更多的人,有这些开国功臣的辅佐,再加上各地藩王忠心为国,保卫大明疆土,朱标未必不会做得比朱棣更加好。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毕竟朱标没有活着登上帝位,所以这一切只是推论。朱元璋亲自指定的接班人,必然也是通过各方面考核后,适合做继任者,才委以重任的,而且他也确实是适合在这个位置上坐下去,他英年早逝后,朱元璋都不愿意把皇位传给别人,都要把皇位给他儿子朱允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朱标确实当得起未来的接班人。


历史是一场直播,没有回放,也没有假设,既然发生了,那他就应该这么演下去,朱标不死,大明朝也许会更好,但是也说不一定会因为仁慈滋长更多的贪婪者,因为没有发生过,所以可以一切都只是推论而已。


逆风解语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其实有句话一直流传得挺广的,那就是“历史没有假设”。不过既然问到了这个问题,我就来斗胆回答一下。我们都知道,朱棣开创了“永乐盛世”,随后其儿子和孙子开创了“仁宣之治”。那么如果朱元璋钦定的皇子朱标没死,大明会不会更好呢?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朱元璋的培养目的和培养方式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来看看朱元璋想把朱标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话说朱元璋带着朱标去了很多地方,例如说朱标十三岁的时候,朱元璋带他去了自己的发家之地濠州。朱元璋的目的是这样的:

“其因道途险易以知鞍马勤劳,观闾阎生业以知衣食艰难,察民情好恶以知风俗美恶。”

也就是说朱元璋希望朱标通过亲身游历的方式体验一下民间疾苦,知道老百姓的生活的不容易。说实话,我们看历代的皇帝到了后期往往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因为久居皇宫之中没有贴近民众,因此根本不知道民众的生活是怎样,民众需要什么。而此时我们可以确定一点就是,朱标已经有着深入民间的经历并且明白民间疾苦了。

朱元璋培养目的一:让朱标明白百姓的疾苦,进而让朱标得以“哀民生之多艰”。

这里面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什么,在史书上是如此记载的:

“又指道旁荆楚曰:古用此为扑刑,以其能去风,虽伤不杀人。古人用心仁厚如此,儿念之。”

朱元璋的话的意思是,荆楚这个东西,古代人用来行刑,认为它能够起到惩罚的效果又不至于伤人性命。古人的用心仁厚如此,儿子你要时时刻刻记住他。

怪哉!朱元璋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都很清楚,残忍嗜杀冷血。能杀人绝对不多说话。仁慈这个词语似乎就没跟朱元璋沾过边。但是在此处,朱元璋却教导朱标要仁厚有爱心,尽量不要去杀伤人命。从这个记载中,我仿佛感觉到了朱元璋明白自己是一个嗜杀之人,但是已经改不了这个毛病了。朱元璋明白乱世须用重典,因此自己多杀;而此后朱标即位,需要的不是嗜杀的君主,而是能服人的君主。

朱元璋培养目的二:让朱标成为一个宽厚仁慈的君主,通过“以德服人”而不是“以杀立威”。

我们知道,在这个培养过程之中实践很重要,同样老师也很重要。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因此朱元璋在给自己的太子朱标选老师的时候也是多方面综合,小心翼翼地选取老师。朱元璋选取的老师的阵营是怎样的呢?据史书记载:

“于是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

这仅仅是我截取的一部分,当时朱元璋选取了手下丞相李善长为太子少师,天下第一名将徐达充当太子少傅,武艺高强作战勇猛的常遇春为太子少保。

我们设想一下,朱标从这几个老师身上能学到什么。李善长学识渊博,善于治国,因此朱标能从他身上学会知识以及执政手段;徐达晓畅军事,熟读兵法,因此朱标能从他身上学会兵法和韬略;徐达武艺高强,作战勇敢,因此朱标能从他身上学到武艺和为将之道。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通过这种师生情谊将朱元璋的一批开国班底逐渐演化为朱标的班底,实现权力的逐步转移。

朱元璋培养目的三:让朱标成为一个文武双全,既会治国,又会领兵打仗的双全之才。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培养大臣对于朱标的忠心。

朱元璋一辈子操劳,在自己临死之前,基本上将整个大明的制度都规划得井井有条,滴水不漏,为自己的子孙打下来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朱元璋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继承自己制度的守成之君,而不是另一个朱元璋。因此朱元璋曾经下诏书给朱标:

“守成之君,生长富贵,若非平昔练达,少有不谬者。故吾特命尔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朱元璋认为守成之君因为长于富贵之中,因此往往缺少训练。决定启动对于朱标的处理政务的训练。

朱元璋培养目的四:让朱标成为一个合格的守成之主,按照朱元璋拟定好的政策方针让大明不断运转下去。

因此我们可以想象,通过这样复杂的训练的朱标自然是一个合格的君主,可能不如朱元璋出色,但是在他手下的人民会很幸福。

二、朱元璋的训练成果如何

那么经过了朱元璋如此紧张刺激的培养之后,朱元璋对于朱标的培养效果如何呢?

首先,依我看来,朱标确实是一个非常宽容仁厚的人,他的天性善良,丝毫没有继承自己父亲朱元璋残忍嗜杀多疑的毛病。(反倒是朱棣继承了朱元璋的毛病)据记载:

“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

也就是说,朱标一向与人有爱,面对着自己的弟弟犯了错误,朱标往往都维护自己的弟弟;甚至有的弟弟被控告有谋反的想法,这可是威胁朱标太子位置的举动,但是朱标依然帮他说话,甚至还痛哭流涕。由此我们可见朱标对待弟弟们确实很好,而且是个非常宽厚的人。

其次,朱标此人比较有原则而且施政宽厚,与其父大不相同。在一些民间史籍中有这样的记载:

“朱标施政宽厚,多行宽通平易之政,因此朱元璋十分不满。但是朱标坚持自己的方针,多次与朱元璋争吵。”

因此就这样看的话,其实朱元璋的培养还是蛮成功的,朱标确实成为了朱元璋心目中的那种宽厚仁慈的君主,并且还有着自己的原则,并不是过于软弱。

三、历史的假设:假如朱标当了皇帝

然后现在我们可以进入一种想象了,历史其实还是需要想象力的。假如朱标当了太子会怎么样呢?

首先,朱棣肯定是不敢作乱了。因为朱标作为大哥,有着长兄的威严,而且多年建国,笼络了一批文武大臣,说不定朱标本人打仗还非常厉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朱棣是万万不敢作乱。

其次,仁宣之治这样的盛世会提前到来。说实话,朱棣执政的时候他本人好大喜功,例如说下西洋,例如说北伐蒙古,这些都是花钱很多而且非常消耗民力的事情。如果是朱标即位的话,我想朱标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了。因为朱标是朱元璋培养出来的守成之主,自然会按照朱元璋的制度行事,可能明代就会出现那种“无为而治”的状态了吧。随后经济发展富足,人民生活安定。

不过我猜想,多年之后必然会出现一个类似于汉武帝的皇帝,继续进行其伟大功业。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日航通鉴


朱标是朱元璋的第一个儿子,在朱标十多岁的时候,朱元璋就把朱标视为接班人了。当时朱元璋还给他请来了最好的老师,来着力培养他。

朱标这个人为人也很谦虚,爱学,是一个合适的皇位接班人。所有的文臣武将都很拥有他,在朱元璋有事外出的时候,朱标都能把国事处理的很好。

这样的朱标肯定是有一个很好的前途的。

若是他没有死的话,朱元璋的老臣都在辅佐他。按理说有这样一个万民拥护的新皇帝,他肯定是可以把大明给治理的更加繁荣昌盛的。

毕竟历史上,每一个强大的国家,都是有能臣和明君共同成就的。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国家统一了。这时候的国家想要进一步发展就需要诞生一个明君。

朱标恰恰就是这样的人,他就如同汉朝时期的汉文帝,是一个有韬略的人。他也会像汉文帝一样,肯定是可以带领大明走向鼎盛时期的。

当然了事实上朱标比朱元璋死的还早,一切美好的计划,都成为了泡影。这时候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是朱元璋想不到的。

可以说正是朱标的死,给朱元璋带来了很大的打击。

因为朱元璋不得不考虑换接班人的问题了,也许,他是太喜欢这个长子朱标了,这个皇位他是铁了心的让朱标的后人来当了。

因此,他在跳过了所有的儿子,让孙子朱允炆来接替了皇位。可是,朱允炆毕竟是孙子辈的,他比较年轻。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为了给朱允炆扫清障碍,他就选择了杀功臣。

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杀功臣的结果,就是在自己的儿子朱棣反自己的孙子的时候,竟然导致了朝廷没有什么人可用了。

当时围在朱允炆身边的,都是一些年轻后辈。在朱允炆决策的过程中,导致他和朱棣发生了强烈的对峙。

朱棣彻底的要造反了,在这种情况下。朱棣最终把朱标给赶下了台,然后当上皇帝,开始全力执掌大明的。

朱棣当了皇帝之后,大明又开始走向了正轨。当然了朱棣造反的这几年,肯定阻碍了大明经济社会的发展,若是一直都是朱标在执掌大明,大明肯定发展的会更好。


汉史趣闻


朱元璋倒是真想把皇位传给朱标

可条件不允许呀,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的时候病逝了,时年37岁,英年早逝。


6年以后,也就是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也病逝了,然后朱标的次子――皇太孙朱允文继位(老大朱雄英早早就病逝了)。

朱标是朱元璋称帝以前就出生的,朱元璋称帝后,将其封为太子,对这个儿子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希望他能够继承大统,所以给他请了很多名师,学习儒家之学。

明朝开国文臣之首、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就是他的老师之一。绝大部分人应该都学过教科书上宋濂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就是此人。

朱标从小接受精英教育,深谙儒学,宽厚仁慈,如果他没有病逝,且顺利继承皇位的话,很大可能性会施行仁政。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朱标即位,他将是大明朝第二位皇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位期间杀戮太多,能臣干将几乎被杀戮殆尽,民间法度更是严苛至极,尤其是在位后期,对于百姓的赋税是越来越重,民不聊生。

因为朱元璋是一个根本不懂财政的皇帝,却偏偏要实行一系列自认为好的经济政策,比如,从他开始,几百年来偌大的明王朝的财政支出,竟没有军费支出这一项,美名其曰“自给自足”。地方上除了每年给朝廷上缴一定的赋税外,其余的多了地方上自己拿,不够的自己垫,反正朝廷不多要,但也不会给地方下发军费。这就给地方上极大的贪污空间,百姓的税越收越多,上缴的钱越来越少,帝国的正常经济运转越来越无力……财政问题也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这些暂且按下不表。


朱标在朱元璋执政后期曾上书谏言,请求减免赋税,在朱元璋又一次诛杀大臣时出言相劝等等。这些都隐隐显露出他是个“仁君”的本质,恰恰,大明朝刚建国几十年,又经过朱元璋时期,需要这样一位仁君执仁政,休养生息。可是,他早逝了。种种期望皆化为虚无。

朱棣是明朝少有的明君,开创了“永乐盛世”,但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有巨大的争议。

曾是燕王的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将建文帝(皇太孙朱允文)赶下台,夺取了皇位,又斩杀无数大臣,这使得他颇受后人争议。

但是,他在位期间,确实干出了不少政绩,后人称其开创了“永乐盛世”,将明朝的发展推向顶峰。


在政治上,他设立了内阁。明朝开国伊始,朱元璋为了加强君权,削弱相权,废除了丞相,将权力牢牢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但同时引发了一个问题,每天呈上来的奏折无数,他一个人批折子,工作量未免也太大了。

到了朱棣这里,他想到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既要巩固君权,但又不能把自己给累死,于是想了个办法,从翰林院选拔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先行处理奏折,将处理意见用条子附在奏折上,再交给皇帝,是为票拟,皇帝才是最终决议人。而这些大学士,内阁首辅、次辅全都由皇帝任命,这样一来,既减轻了皇帝自己的压力,又保证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明成祖朱棣设立的内阁制自明开始,直到清朝雍正的军机处出现,一直都是中央上的政治机构。

除了这些,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等修撰的《永乐大典》,被称为如今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百度百科


正是历朝历代有意识的修史著书,中华几千年的文明才得以存留下来,所以明成祖朱棣下令修《永乐大典》真的是一项为后人称道的政绩。

其次,我最想说的是,明成祖朱棣是明朝少有,或者说仅有的一位重视海上贸易的皇帝。

郑和七次下西洋便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虽然明成祖时期只允许官方朝贡贸易,不许私人出海,但对于朱元璋时期严厉的海禁政策来说,在当时顶着“祖宗之法不可违,祖宗之法不可变”这样巨大的压力环境下,这已经是向前迈出了巨大的一步。而从明初严禁海上贸易到永乐时期对海禁的稍稍放松之后,明朝后代皇帝对于海禁的力度越来越强,东南沿海倭患无穷少不了海禁的原因。

从这一点上,明成祖朱棣确实做得好。

正如《大明风华》里朱亚文饰演的朱瞻基对朱棣说:是非曲直,后人评说自有公道。如果朱标顺利即位,大明朝会平平稳稳的度过几十年,但这样一来,也许不会出现鼎盛的“永乐盛世”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史一下没事儿


朱元璋若是把皇位给了朱标,我认为朱标未必会把大明治理的比朱棣更好。当皇帝可是一个技术工种,谁当的好拼的不是名正言顺,拼的也不是人品,拼的那是一个综合实力,朱棣和朱标谁的综合实力更高,我觉得朱棣更有优势一些,理由如下:

1、所受待遇

朱标作为朱元璋的嫡长子,可谓根正苗红,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朱元璋在自立吴王的时候就把朱标立为世子,那年朱标不到10岁。朱元璋称帝,朱标被立为太子。朱元璋对朱标可谓宠爱有加,并对其寄予厚望,为他配备最优秀的教育资源、给他充足的历练机会、为他选择最能干的太子辅臣。朱元璋在江山逐渐稳定以后,杀了很多开国功臣,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要为朱标铲除继位隐患,为其铺平前进的道路。朱元璋对于朱标可谓用心良苦、无微不至。朱棣就没那么幸运了,出生的时候朱元璋与陈友谅正打得不可开交,甚至对这个新生的儿子都来不及看上一眼,直到这个儿子7岁了,才正式给他取名为朱棣。作为皇子,朱棣并没有多少存在感,10岁的时候被册封为燕王,在其大哥朱标努力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好皇帝的时候,他就早早的投身军营,准备为了维护天子权威而征战沙场,这也许就是朱棣一生的宿命。朱元璋偏爱朱标,朱标如果不是早逝的话,登上皇位是理所当然也是众望所归的事情,但是这只能说在名义上、在群众基础上,朱标取得皇位的几率大于朱棣,不等于他在继位以后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皇帝。


2、早期经历

朱元璋戎马半生,在艰苦卓绝的战场上打下了大明江山;称帝后果敢决绝,杀了很多该杀的和不该杀的功臣。后边他该考虑的是如何坐稳朱家江山:坏人都让我来做吧,接下来的大明皇帝一定要是一个仁义有德的守成之君,再让他的兄弟们为他藩守边境,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大明基业,千秋万世,当可长享福祚,垂之后嗣。于是朱标开始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朱元璋为其修建本堂,内藏古今各种书籍,征四方名儒教育太子,又选才俊之士充任伴读,太子的一言一行,都被要求按礼法行事。朱标在被慢慢培养成仁义之君的同时,朱棣也正逐步成长为一名可以征战四方的优秀将领,在其参与和领导的多次军事行动中,战绩颇丰,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其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军事能力和取得的赫赫战功为其在军队中积攒了非常高的威望。一个治国、一个护国,颇有点汉景帝和梁孝王的关系,若能真正兄弟同舟共济,君臣相得益彰,倒也不失为一段佳话。假如朱标没死最终登上皇位,朱棣衷心辅佐,那么朱标应该会是一个不错的皇帝,然而他未必能比朱棣治理的更好。朱标在“学堂”所掌握的治国理论与朱棣在战争中经历的生死实践,到底哪一个更实用?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后者往往更为有效,汉武帝、唐太宗、清圣祖在军事方面功勋卓著,在治国方面也豪不逊色,最终成为一代明君。而与朱标类似的帝王就鲜有特别出色的。



3、性格特征

朱标与朱棣的性格反差极大。在历史记载中朱标为人宽厚、孝友仁慈,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符合了朱元璋对太子的要求。朱棣的性格就张扬多了,据说在朱元璋众多儿子当中,朱棣的性格是最像朱元璋的:猜忌多疑,隐忍心狠。两相比较,朱标是儒雅和善的谦谦君子,朱标是睚眦必报的凶神恶煞,人们当然更喜欢前者。但是好人不一定能成为好皇帝,甚至可以说好人一定做不成好皇帝,历史上大凡有成就的帝王,在道德方面基本都不是善良人,甚至有的劣迹斑斑,这主要是由于皇帝的这个工作特点决定的:面对的形势复杂多变,管理的事务千头万绪,手下的官员又各不相同,需要皇帝具备快刀斩乱麻的勇气和能力,从这点看历史最终选择朱元璋和朱棣不是偶然的。



4、治理能力

朱标死的早,但他从小在朱元璋的培养下开始接触政务,治国理念方面尽管和朱元璋有些冲突,但后来朱元璋能够放手让太子独立处理政务,可见对他的治国理念和治理能力都是比较认可的。朱棣在当皇帝之前一直在军事领域比较有建树,后来成了藩王,在政务和军事两方面都得到了极大锻炼。至于后来登上帝位,在位期间将由靖难之后的疮痍局面发展至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永乐盛世”,其治国能力在历史上也是比较优秀的。如果朱标当皇帝能否取得这样的成就,还真得打个大大的问好。



总结:

朱标这一生太顺了,顺的甚至有点乏味,既没有戎马倥偬、也没经历过生活磨难,一切都是规划好了的生活。朱棣则不然,战争的洗礼和生死的淬炼,使他的意志力更加坚强,也使他更能适应残酷的环境,更能面对复杂的形势。所以说若是排除朱标的太子身份,让朱棣和朱标在同一个起点上,朱标当皇帝未必能把大明治理的比朱棣更好。


沧浪水清缨浊足


这种问题不是特别容易对比,如果说朱棣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那么或许我们可以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问题是朱棣也很厉害。

咱们先说一说朱棣:当皇帝之前,他是一个武将,率军北征,取得了很好的军事成绩,不仅如此,朱棣从朱元璋那里接受了封建正统教育。对此,朱元璋曾有一段明确的自白:朕于诸子常切谕之:一、举动戒其轻;二、言笑厌其妄;三、饮食教之节;四、服用教之俭。怨其不知民之饥寒也,尝使之少忍饥寒;怨其不知民之勤劳也,尝使之少服劳事。而朱棣在当藩王之前,曾在“中都”凤阳居住过三四年,那里的百姓生活贫苦,在这里居住的这段民间生活对他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他后来在征战之中可以不为严寒,在当燕王的时候可以善待百姓、士卒,甚至有“仁王”的美誉,这些都与他受到的教育和底层的生活离不开关系,或许他缺少了朱标接受的“帝王”教育,但有些人天生就是大手笔,就是帝王的材料。朱棣成为皇帝之后的一系列表现,也足以证明,他确实是具有做皇帝的天分,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派郑和七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以及对南海的经营;组织编纂《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控制,整体来看,朱棣无论是在当皇帝之前,还是之后,他的一系列的行为,都可以表现的出他超强的统御能力。而至于朱标所接受的“帝王”教育,我觉得也不能成为朱棣的弱点,毕竟朱元璋也是草根出身,他自己当皇帝的时候也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君王”行为准则,朱标接受的教育是好还是坏,是否比朱棣更强就确实不好说了。

咱们再来看看朱标,朱标一直就被朱元璋所当成继承人而培养。朱元璋称吴王时便将其立为世子,那个时候的朱标只有9岁,这个时候他开始随宋濂学习经传。自幼受到传统封建思想教导,朱元璋对他寄予的厚望是其他的儿子所不能比的,对朱标的培养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朱标13岁的时候,朱元璋令其赴临濠祭拜祖墓,希望藉机训练他将来为人君的本领,临行前朱元璋教导说要知道小民的疾苦,勤俭执政,成为守成的好君主。而朱元璋称帝后,立朱标为太子后对他的教育就更重视了,给他的东宫班底可以说是集合了明朝开国的所有能臣名将,而且不再东宫外另设府僚,目的就是朱元璋不在的时候,由朱标监国理政方便各将军丞相辅佐。还选拔青年才俊同朱标一起读书学习,并让德行高雅的名士对朱标进行“为君、为人”的教导,所以朱标尽管生于安乐,但并无纨绔之习。他长大后,温文儒雅,慈仁殷勤,颇具儒者风范。而且治国理政期间也能够很好的处理政务,对自己的兄弟也是竭尽所能的照顾,完全具备做“仁君”的潜力。

接着我们再看看朱元璋,做这个假设,朱元璋是不可能被跨过的。朱标是一个英年早逝的太子,而朱标的英年早逝对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继承人,和朱元璋为了稳固朱允炆的地位而大杀功臣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朱标死后,朱元璋担心朱允炆没有能力压制那些功勋而发动了骇人听闻的“蓝玉案”,蓝玉案中所涉及到的功臣勋贵,不仅包括蓝玉一人,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立有大功的傅友德、冯胜也都因蓝玉案而被诛杀。我们可以根据蓝玉、朱标之间的关系做一个推断,蓝玉等人是朱元璋为朱标培养并且保留的一个武将班底。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皇帝不希望能做到李世民那样的成绩,但是做到那样扫六合的功绩武将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蓝玉或许是朱标继位后,扫清漠北,稳固拓展北方领土的重要统帅,朱元璋的设想应该是很完美的。以众藩王作为镇守重要边镇的领军人物,进可攻退可守,还可以牵制其余武将,而蓝玉、冯胜等人则是把领土往北方拓展的北征领军人物;以沐英等人作为镇守南方,并拓展南方领土的统帅人物;汤和则可用来守卫东南沿海,而且以汤和的资历足可以震慑其他武将,但人算不如天算,因朱标去世,为了让朱允炆有一个稳定的朝局,朱元璋最终发动了“蓝玉案”。沐英、汤和等人相继离世,在军事战略上彻底打破了朱元璋的部署。而爱屋及乌的朱元璋,把对朱标的爱,完全的寄托在了朱允炆身上,根本不考虑朱允炆是否有做皇帝的能力和威望。还给朱允炆配备了一批,不切实际,能力一般,理想远大的“纯”臣来辅佐,什么黄子澄、齐泰、方孝孺这些人,只能说骨头很硬,为人很正,但是能力很一般,起码不是良佐之才。最终朱允炆还是败给了朱棣,而这些人也还是死在了朱棣的手里。

有学者说朱棣做皇帝,对于明朝是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的,后世有过这么一个结论,“方孝孺案”使得明朝的人失去了骨气,但这也是一个推论,至于是否真的是因为方孝孺而丧失了明朝人的骨气;还是由于八股取士,而导致文化人独立思考能力缺失,最终丧失了骨气;无论是那个原因,反正骨气是没有了,而这一点是否缺失是因为朱棣所导致的,我个人无法给出定论,因为后来的明朝也出现于谦、杨继盛、史可法这些铮铮铁骨,没有骨气的人什么时候都存在,我觉得和“方孝孺案”或许有关系但关系不大,因为杀了方孝孺朱棣该选拔人才照样选拔人才,在他时期所选拔的“三杨”历经数代,为大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说人们说杀了方孝孺就等于杀了天下读书人的种子一说,个人觉得站不住脚。因此,我觉得“方孝孺案”的负面影响不能算朱棣的减分项。

再说一个,朱标一项以“仁”而著称。按照朱标一贯的表现来看,他如果继位,朱元璋所假想的军事战略我觉得不一定能够实现。有人曾假设朱标如果继位他在“武功”方面表现的或许比朱棣更优秀。我觉得这一点有点太臆想化了。我不敢说一定,但大概率上来说,朱标不会超过朱棣,朱标一向以来的个性,以及朱元璋对他的培养,他就是守成君主。做不到朱棣的开拓,朱棣对于明朝领土的开拓,和边界的稳定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而如果把朱标与朱棣做一个对比,起码“武功”方面,朱标应该是不如朱棣的。

至于说“文治”嘛,咱们可以看看朱标受到的教育,和他的东宫班底,我可以说朱标是一个众感情的人,也是一个仁厚的人,也尊重文人,但朱标有一个特点是不能忽视的,就是“礼法性”朱标太过于注重礼法,可以说,朱标做皇帝黄子澄、方孝孺等人应该依旧是重臣,他们是忠臣,是聪明人,也是有文化修养的人,但他们不一定能做得到是良臣。作为臣子,他们的作用是辅佐,看看朱标的班底,还有他身边的人,几乎都是学士的风格,太多不切实际之人,即便是他的老师宋濂,论学问刘基、李善长、胡惟庸都不及他,但治国理政的能力这三个人又都在他之上,朱标的有点恰恰也是他的缺点,正因为他太正统,或许他的身上不会有朱棣那种不及一格降人才的气魄,也不会有朱棣那种大刀阔斧改革的勇气,至于“郑和下西洋”“亲征蒙古”这些事在朱标之前的表现上看不出来他的身上有做这些壮举的潜质。

有些人天生就是做皇帝的料,天生的大手笔,秦始皇如此,汉武帝如此,朱棣也是这样。纵观中国历史,成就在朱棣之上的皇帝也不超过10个人,又怎么能保证朱标就是这10个人里面的一个,难,太难了。朱标是很多人心中的那一点“朱砂痣”,他的英年早逝是很多人心中的一个遗憾,而他的仁慈也让他和朱棣“暴戾”的一面形成对比。可是客观的说,朱棣的表现已经很优秀了,朱标要是想超过他,那太难了。所以,如果朱标做皇帝,或许也仅仅是或许,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超越朱棣,但绝大可能会不及朱棣的。


随意言之


朱标是明太袓朱元璋的嫡长子,其母是马皇后。朱元璋十分喜爱朱标,开国后即立朱标为太子,并诏令名儒、宿将教导辅佐朱标。

朱标性情儒雅,虚心向学,成年后,曾参与处理政事。曾多次斡旋化解朱元璋与镇守地方藩王诸子的矛盾,在众兄弟间威望很高。

朱标宅心仁厚,在一些政事上的处理意见与朱元璋相左。朱元璋处理谋反案时,株连过重,也有为朱标将来即位执政布局之意。

朱标因病早逝,终年三十七岁,朱元璋痛心不已,将其子朱充炆立为皇太孙。1398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即位,史称“建文帝”。

朱允炆即位后,面临各地叔辈藩王势力过大的形势,而采用“削藩之策”。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名,起兵夺取了皇位。朱棣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

假若,朱标并未早逝,朱元璋传位于他。他也将面临藩王势力坐大,北方蒙古侵扰的问题。朱标与朱棣相比较,还是缺少杀伐决断的魄力和多年征战的谋略。但历史还是没有假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