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頤和園、靜明園老照片,張張珍貴


耕織圖碑,位於頤和園西部的“耕織圖”院區內,碑陽刻“耕織圖”三個大字,碑陰刻《耕織圖口占》,詩云:“玉帶橋西耕織圖,織雲耕雨學東吳。每過便爾留清問,為較尋常景趣殊。”落款為“乾隆癸酉夏御題”,即乾隆十八年。照片為20世紀50 年代拍攝的耕織圖崑崙石。碑高1.90 米,寬1 米,厚0.64 米,基座高0.65 米,長2.60 米,寬1.05 米。

萬壽山昆明湖碑,位於轉輪藏院內,轉輪藏位於萬壽山上,西部緊靠佛香閣,與佛香閣西邊的五方閣一組建築互為對稱。此建築始建於乾隆年間,1860 年和佛香閣一起被焚燬,光緒年間重建。照片為民國年間的萬壽山昆明湖碑,碑高9.87 米,碑陽正書“萬壽山昆明湖”六個大字,碑陰為《萬壽山昆明湖記》。 

清末拍攝的頤和園寫秋軒。寫秋軒建成於乾隆二十年,位於萬壽山東側的半山腰上,正殿三楹,建於高臺之上,兩側以爬山廊連接兩配亭。東亭名“觀生意”,西亭名“綠畦”,皆四角重簷攢尖頂。照片中寫秋軒上方是“重翠亭”,“重翠亭”再往上則是“千峰彩翠”城關。寫秋軒1860 年被英法聯軍燒燬,光緒年間重建。


芸亭位於景福閣西側,萬壽山東坡,建於光緒年間,是萬壽山東坡欣賞昆明湖最佳的地點之一。此亭是兩座六角亭連在一起的雙亭式樣,也稱為“姊妹亭”,是慈禧八月十五賞月之處。照片為民國年間的芸亭。

萬壽山前山中部,從雲輝玉宇牌樓起,經排雲門、排雲殿、佛香閣和智慧海,逐次高升,成為頤和園中最為壯觀的主體建築。此圖為西德尼·戴維·甘博於1919 年拍攝的雲輝玉宇牌樓。

拍攝於民國初年的排雲門前銅獅,銅獅高1.96 米,長1.59 米,寬1.11 米。此二獅原為圓明園宮門前的銅獅,1899 年前後被移放至排雲門前至今。

阿道夫·伊拉莫維奇·鮑耶爾斯基於1873 年前後拍攝的靜明園定光塔及“雲外鐘聲”景區。“雲外鐘聲”為靜明園十六景之一,西山寺廟眾多,可聆聽遠近的鐘聲。“雲外鐘聲”的題名出自張繼《楓橋夜泊》的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拍攝於20 世紀60 年代,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一張靜明園照片,攝影師在靜明園華藏海塔下,由南向北拍攝了“定光塔香巖寺”及“雲外鐘聲”景區。從這張照片我們可以得知,靜明園在咸豐十年英法聯軍焚燬中受損相對較輕。

約翰·湯姆森於1877 年拍攝的華藏塔和定光塔,在定光塔後面還可以隱約看到十字亭。在兩塔之間偏左一點的建築是“澄照”“函雲”城關,偏右修在半山腰的建築是“雲外鐘聲”。

“庚子事變”期間的定光塔,照片中有六位聯軍士兵荷槍實彈地站在塔下合影。

西德尼·戴維·甘博於1919 年拍攝的“雲外鐘聲”景區及定光塔。

圖文摘自《西洋鏡下的三山五園》,中國攝影出版社2017 年10 月第1 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