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一個影響西方意識形態的有趣老頭

一個影響西方意識形態的有趣老頭

古希臘是一個偉大的國度,出現過無數的哲學家、科學家和藝術家,在人類的發展史上,古希臘是最為重要的一筆,西方文化直至現在,在很多方面都受著古希臘文化的影響。亞里士多德是一個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他出生於色雷斯的斯塔吉拉,十八歲的時候來到雅典,拜柏拉圖為師,向柏拉圖學習了將近二十多年。公元前343年他被邀請去馬其頓做了太子亞歷山大的老師,直至亞歷山大死後雅典人開始反叛並牽連了亞里士多德,於是他從雅典逃了出來,最後死在了他鄉。

一、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

1、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的一個問題是“形式”和“質料”的區別。所謂“形式”和“質料”就像我們常說的“形式”和“內容”,用一塊石頭來說明比較好理解,石頭就是質料,而在石頭上雕刻上一些美麗的花紋,這就是形式。他認為,質料之所以成為一種確定的東西,正是因為有了某種形式的存在,但是構成這種形式的東西必定是有界限的,比如我們利用一塊石頭有用的部分把他雕刻成一隻石獅子,這個時候這塊石頭便成為了一個東西,而他的母體仍然只是一塊石頭。所有的事物因為獲得了形式而增加了現實性,沒有形式的質料不過只具備潛力而已。由此可以看出,亞里士多德認為缺少形式的事物對於人類來說毫無用處,只有當這種質料與形式結合起來才對人類有用處。如果我們把質料看作事物的內在本質,把形式看做事物的外在表現,那麼只有把本質通過形式表達出來才會有用處。

2、亞里士多德的神學。亞里士多德把我們稱之為形而上學的東西也稱作“神學”,而且和他的形而上學緊密的聯繫在一起,他認為事物有三種實質,即:第一種是人可以感覺得到,而且又可以毀滅;第二種是人可以感覺得到但是不可毀滅的;第三種是人既不能夠感覺得到,又不能夠毀滅的。第一中包括植物和動物,第二種包括天體,第三中就包括人類的理性、靈魂和神。怎樣證明“神”的存在呢?他的主要論據是所謂的“最初因”,他說“有一種永恆不動又獨立於人可以感覺的事物之外的實質......他沒有大小......不可分割......他無感覺,不可移動......”。在他的宗教觀念裡,神是幸福的、完美的、永恆的,他沒有生也沒有死,他沒有任何的目標,所有的生物都會在某種程度上自覺不自覺的感受到神的存在並對神充滿敬意,這種敬意正是生物得以不斷運動的原因。神成為所有事物的目的因。

亞里士多德認為靈魂是不朽的。在《論靈魂》一書中他說靈魂和肉體是結合在一起的,靈魂會隨著肉體的消失而消失,他認為靈魂與肉體的關係如同形式和質料的關係一樣,靈魂是身體的目的因。

一個影響西方意識形態的有趣老頭

二、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

1、亞里士多德說善就是幸福。他贊同柏拉圖的觀點即靈魂分為理性和非理性兩個部分,而且他還把非理性部分又分為生長的和嗜慾的。那麼既然靈魂有兩個部分,與此對應就應該有兩種德行即理智的和道德的。道德的德行是來自於良好的習慣,對於人來說這跟家庭的教養、遺傳有關,作為行政管理者的任務就是要通過培養公民善良的習慣,使公民向善。而公民獲得善良的習慣並不出自自願,而是被迫的,這很像我們現在的教育,絕大部分的孩子都是被迫接受教育。亞里士多德告誡大家,一個人在做善事時是快樂的。

再論德行時,亞里士多德顯得很中庸,他說“任何德行都位於兩個極端正中,而每個極端都代表一種罪惡”,惡是一種罪惡,相反極端的善同樣也是一種罪惡,這種論述比孔子講得清楚,更容易被大家接受。

2、在絕大多數人看來,凡是人,至少在倫理理論上都是平等的,而正義就包含平等,但是亞里士多德則認為正義包含“正當的比例”,他只是在某些時候才會顯得平等。

在父子關係中,如果兒子很壞,父親可以不要兒子,但是兒子卻不能不要父親,因為他承受的愛不是他所能夠報答的,他別是他的生命,這是父親給予的。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最好的人不是基督教的聖人,而是那些不低估自己的人,或者說是具有驕傲感的人。他對驕傲或是“恢宏大度的人給與了高度的評價。

亞里士多德雖然是柏拉圖的學生,在有些觀點上他贊同柏拉圖,但是在有些觀點上他也激烈地反對柏拉圖,比如他反對柏拉圖的共產主義。亞里士多德的理論有時候好像是一個普通的哲學門外漢的見解。表面上看,他的學說極其淺顯平易,但越是淺顯平易的東西越難以理解。他還有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政治學》,在《政治學》裡,他談到了國家、政府、國家與個人的關係甚至教育等等。

一個影響西方意識形態的有趣老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