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從“上帝之死”到“人之死”——深入解讀福柯的哲學思想

尼采提出上帝之死到到福柯的人之死,整個社會生活的深刻的反思與批判與追溯,從哲學的角度顛覆人一直引以為傲的文明世界與知識,

尼采提出的反宗教反理性殺死了上帝,福柯功能化生產主體,及病理學知識對人的解構,殺死了知識範疇的人。他們建構了一種新的理論和認知,而福柯,他的思想也在否定既定的體系,而且在某些方面,且實現了對尼采人學的超車。

一、尼采的上帝之死

1、超越時代的反理性

在十九世紀末,歐洲社會不算最壞。啟蒙運動發出理性的光芒,尼采看清了人類的未來,他沒有用理性步步論述,依憑自己的直覺,宣告了他的發現:人將會逐漸走向虛無,首先是統治歐洲社會的宗教已被人們懷疑、顛覆,"上帝死了!上帝真的死了!是我們殺死了他!"

從“上帝之死”到“人之死”——深入解讀福柯的哲學思想

尼采

隨著知識的進步,生物技術,啟蒙運動,資產階級革命,人類從這個時候人們已經開始懷疑一切,已有能力懷疑一切,人們發現"上帝死了"。

教會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將一切變化,萬物成長。人的幸福歸結為一種超自然力量,上帝。第一原因是被賦予"上帝"的名份,是人自己主觀創造出來的,人生的有限與易變,讓人類感到無奈與恐懼。為了克服人生的這種恐懼,人類虛構出上帝,又以上帝的名義賦予世界該有的體制與制度,及運行的秩序。人類創造了上帝並沒有給人類帶來好處,反而控制了人類的思想與自由,成了壓制與束縛人類的枷鎖,促使人放棄了以前真的生活。

"上帝死了",尼采不光批駁宗教信仰,還反對了理性。人們總是認為宗教讓人相信與盲從,而理性卻催人自由與理智,宗教總在與理性對立。但尼采認為宗教與理性本質是一樣的,兩者同樣偽造了世界的結構與價值。宗教合理性只是賦予不同意義的兩個詞彙,在於你相信它就存在,你不信就對你不起任何意義。

從“上帝之死”到“人之死”——深入解讀福柯的哲學思想

2、人的道德形象之死

上帝之死同人的消失同義。尼采認為,人與上帝相互依存的關係,無法彼此孤立的,上帝只能是人的上帝,人只能是被上帝腳下的人。在人和上帝的關係中,人佔據著著的服從者位置,人和上帝的關係成為一種服從與被服從關係。作為服從者的人,被上帝免除了責任,也因此免除了因為免除責任而該得的懲罰。但人並不因此解脫,反而充滿了罪感、負疚和責任。

人類所有的文明,制度,宗教,總是處在上帝的俯視下,以上帝為標準,人無法擺脫上帝的咒語。人與上帝的親密關係相互依存,在這種關係中,如果一方失去意義,如果一方失去了存在意義,另一方也將墮入無意義之中。

3、超人理論

尼采的上帝之死,意味著一種作為道德形象的人之死。上帝死去了,上帝的信仰也便死去了,他施加於人一系列道德素質——也將死去

。於是,他定義了新的人的哲學,超人。它擺脫了人的責任、愧疚、痛苦、同情和憐憫這些道德負擔,擺脫了人的這些禁忌、束縛和內心的自我壓力,變得身輕如燕、無所顧忌、從容瀟灑、神志健全而又孔武有力。

從“上帝之死”到“人之死”——深入解讀福柯的哲學思想

然而當他的超人理論被希特勒用來種族屠殺的時候,他瘋了,所有的理論知識一旦被人所應用,成了一種武器,屠殺好人還是壞人,完全由權力的人來應用,尼采在反對理性的理論上也創造了其他的理論。

但是並不是理論的錯,只能是人這個東西。從來就沒有被完全的認知過。

二、福柯的人之死

1、人在知識形態的死亡

"人之死"是法國思想家米歇爾·福柯 在1926年10月15日-1984年6月25日在《事物的秩序》(《詞與物》一書中提出的一個關鍵概念,是指作為某種知識形態和觀念形態的人的死亡,以人為中心的學科的死亡。

現代認識型產生了人,也產生了關於人的新的經驗領域,這就是人文科學。現代認識在三個方向上敞開,這三個方向即:數理科學、經驗科學、哲學反思。人文科學並不在三者之中,而是在三者限定的區域內。就在這三個維度之中,為人文科學提供了空間,那麼如何定義本質意義上的人文科學?

根據兩方面:"一是限定性分析在其中得以展開的維度;二是那些把語言、生命和勞動當作對象的經驗科學據以能分佈的維度。" 實際上,人文科學只是就人是活著、勞動著、說話著的人,才關注於人。於是,在生物學、經濟學、語文學相鄰近的領域,誕生了心理學、社會學、文學和神話研究,構成了人文科學的三個領域。這三個領域也代表著不同的構成模式。

從“上帝之死”到“人之死”——深入解讀福柯的哲學思想

福柯

但是,20世紀,精神分析學與人種學相繼興起,這兩門學科在現代知識中佔據著一個特權地位。所有的人文科學只是通過不理睬無意識,期望著無意識隨著意識的分析而倒退著被揭開面紗,人文科學才能向無意識行進,而精神分析則是直接和有意地指向無意識的。精神分析位於無意識的維度內,而人種學則位於歷史性的維度內。人種學在文化中研究的,是結構的不變式。

人種學與精神分析並不是人文科學的組成部分,而是貫穿了人文科學的反科學,不停地拆解那在人文科學中創造和重新創造自己的實證性的人。而第三門"反科學",則能覆蓋精神分析和人種學的維度,這就是語言學。

因為從語言內部,從趨向於極點的各種語言遊戲中,顯現出來的正是"人的終結"。"人正在消失"人的終結,人的消失,這說明了什麼?要注意福柯並沒有說人已經消失,而是說"人正在消失"。事實上,人一方面自然科等所構建、所強化,一方面又不斷地受到精神分析學、人種學、語言遊戲的消解、解構。

2、用權力來反對人自身

福柯發現,人處於一種權力內部,這個權力使人散開,使人遠離他自己的起源;但這個力不是別的,就是人自己的存在的權力。現代性用源於人自身的權力來反對人自身。

福柯真正的創舉,在於從哲學與思想的間隙中窺到了權力的身影。

從“上帝之死”到“人之死”——深入解讀福柯的哲學思想

知識是雙刃劍。這是福柯"知識考古學"反覆強調的核心。知識考古學,就是"將歷史從現象學的控制下解放出來"——這是福柯的原話。後期的福柯用了一個更為精妙的詞取代"知識考古",就是"知識譜系

"。

知識譜系與知識不同,它充當著權力的代言者,它總以一種虛假形式出現知識譜系存在,其目的往往不是為了尋求真理,相反,它營造的是障眼法,一種以知識的規則,解構。諷刺的是,它唯一迷信的就是知識本身。權力通過知識型建構著人與現實之間的關係,可以說人的認知過程基本是被權力所主導。由此可見,基於這種認知的"現實",是被權力建構的人為現實,是意識領域,而不是現實自己。

3、功能化的生產性身體

福柯認為,身體並不是一個純自然之物,而是被建構出來的產物,是權力起到效果的結果,它和人類生物意義上的"肉體"存在著巨大差異。肉體渴望吃美味的食物,性慾,刺激。對應的是"人"或者"動物";但身體卻從事生產,規則,婚姻制度。是被制度,習俗規範的身體。身體對應的不是人,而是規則化的人,也就是"主體"。

福柯並不是在說"人類滅亡了",而是在說功能性、生產性的身體已經取代了自然唯物角度的肉體。或者說權力機器,其實已經內化到了我們身體當中。也就是說

,我們的身體在規訓的權力支配下,已經不再是那具吃、欲、貪的自然肉體,而是一種功能化了的生產性身體。這些身體是為某種生產的功能而存在,至於慾望,則是被壓抑和貶抑。就像電影裡所描繪的工廠流水線的工人,日復一日做一個零件,維持機器運轉。但機器到底生產了什麼,工人不知道,他只關心工資。

從“上帝之死”到“人之死”——深入解讀福柯的哲學思想

三、總結

尼采的上帝之死福柯的人之死,都是對於人類所建構的自認為科學的體系以及人本身的深刻的反省,整個的進化史中早就超脫了本身存在的意義,反而活在了人自己建構的複雜的體系之中不能自拔,我們拼命來證明它真或偽,殊不知這個本理論題本身就存在有問題,所以,無論是上帝還是理性,主觀賦予的名字。那他們都會死去,生活在世界上,究竟如何才能讓人獲得真正的幸福,是一個目前來說無法解決的問題,但卻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他們兩個就是對整個體系和人的思考,必將指引人們來真正認識世界。


參考文獻:

1、《福柯人之死命題中的人》

2、《從知識權力解析福柯的主體理論》

3、《文化研究關鍵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