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孩子到了初二有逆返心理,最好的处理办法是什么?

绿叶财富网


孩子初二有叛逆这很正常,家长不必焦虑,这说明孩子已进入我们常说的“青春叛逆期。

由于孩子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完全听命于家长,父母似乎早已习惯了孩子的做法。

而孩子到了青春期有了自己的思想,就不想再受到约束,往往跟家长对着干。作为父母好像还没意思到孩子已悄悄长大了。

青春叛逆期是每孩子成长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明白了这些,家长要做好心理准备,就要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孩子的叛逆。

我女儿再有一个月就要高考了,可她的叛逆期刚刚过去半年。

由于当时不了解一些正确教育青春期孩子的方法,孩子的爸爸对女儿管教很严,凡事都想管,结果女儿凡事都和老爸对着干,她的叛逆期长达六年。

到底是什么让孩子那么叛逆呢?我一直在反思,终于在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写的《家为何会伤人》一书中找到了答案。

他在书中写了给叛逆期父母的建议分享给你:

一、不要渴望彻底了解青春期的孩子,只要孩子守住了"好好学习不做坏事”这一底线,就不要凡事总想管着孩子。

二、不要总把眼睛盯在儿女的"问题"上,青春期的孩子自然会出现许多问题,这是青春期的发展特点决定的。

三 、尊重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假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展,给他们充分独立成长空间,他们的叛逆行为自然会消失大半。


扉扉细语


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根据孩子这个时期的成长特点,给他们最好的关爱。


我用自己的经验来谈一下怎么面对初二孩子的逆反心理?每对父母都会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

我女儿初一的时候,成绩还是挺不错的。是大家眼中的乖乖女,不会顶撞父母,跟同学相处得也十分融洽。但是到了初二,让我操心的事还是来了。开始有些叛逆,她叛逆和一般孩子有点不一样。听周围的家长说起自己家孩子的叛逆,一般是暴躁不安、动不动就摔门、锁门,不愿学习。我女儿则是父母讲的都微笑面对,但私底下,我还是做我自己的。有时候,我都很难猜测出她心里究竟在想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成绩一直在往下掉,不愿意和我交流的时候也多了。

先找老师交流,老师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更多,她们能更了解孩子

我去找了孩子的班主任,当时,一见到老师,我眼泪就掉下来了,因为着急。通过跟老师的交谈,我所了解的孩子竟然与我所想所每天看到的孩子竟然有相当大的差别。女儿的逆反心理,一是因为我们前一段家里事多,一下忽略了她,导致她也有了焦虑和不安,进而开始与父母对立。而我则以为孩子只是怕我们批评她成绩变差了,是为自己找原因。


找到孩子的原因后,我和老公就调整了心态。我们分工合作,他有空就他去接送孩子,我有时间,就直接去学校等她放学。通过这种拉近距离的方式,让她感受到,父母对她其实非常重视。

成绩是个P,快乐才是你的唯一

我也反思了一下,是不是自己步步紧逼着孩子的学习,才让她有了逆反心理。你越要我学习,我就越不学习了。你怎么说,我就不怎么做。于是我管住了自己的唠叨,不谈学习,偶尔谈谈人生理想。从她的微博和下载的一些APP上可以看得出,她感兴趣的是什么。我跟她聊这些,尽管最后都会绕到学习上,但这个圈子拐得很大,她慢慢就接受了。


比如说,她喜欢最强大脑的水哥,我就找资料,讲水哥读书时的一些趣事给她听。比如她想去日本,我就跟她相约,中考后,我们一起去旅游。她想上复旦大学,我们利用寒假时间就去了复旦大学校园走了走。

不要拿她跟别人比,她就是最好的自己

有的家长喜欢在孩子面前说别的同学怎么优秀,这是最让孩子反感的。尤其是初中孩子自尊心强,容不得贬低半点。所以,父母不要在他面前过多夸别人,更不能夸别人时,又否定自己的孩子,这是让孩子既伤心又愤怒的事。只要他有点小进步,就看在眼里,多表扬。我女儿每天放学回来,只要分享了她进步的点滴,我都会鼓掌,真心地拍着我的手,真心地为她开心。如此一来,她也为自己的进步感到开心,而且,能让父母开心,其实孩子也很骄傲。


就这样,女儿的逆反心理,慢慢在消除,也很认真地投入到自己的中学生活。初二,初三的孩子逆反心理是经常有之,家长既不要放大,也不要忽略,必要的时候,下点猛药,可能就被治愈了。

榛果老师:厦门榛果文社创办人。独立老师。专注亲子教育、阅读作文。给你最实用的教育方法,和你一起为孩子的成长加油!欢迎互动互粉!


榛果老师


我家女儿今年初中就要毕业了。初中的这几年一直相处得磕磕绊绊的。因为作为家长,我希望她能身体好、学习好,一切都很优秀。但从她的角度来说,我这纯粹多管闲事,强人所难。为了看手机、电视、电脑这种事情就吵过无数遍。我的想法是现在以学习为重,好的节目日后总还会有的。但女儿的看法却是每个阶段的经历是不一样的,我的生活也不可能除了学习一片空白。我们把孩子的情绪叫做逆反,其实,作为父母,我们的做法也有待商榷。

在这个时期,应该怎样与孩子相处呢?

一是保持良好心态。意思就是不要急,不要唠叨,商量着来。作为家长,看到孩子不符合期望值,就会暴跳如雷。但事实上,孩子不是我们翻版,况且我们小时候也不一定做得好。因此,即使孩子犯错了,重点是改正错误,而不是劈头盖脸地教育。

二是制定规则并执行。越是叛逆期,越需要制定规则。当然前提是家长也要遵守规则。慢慢地,家长的威信也树立起来了,孩子也懂得到底应该如何去做了。规则朝令夕改,同时,也要和孩子商量之后再确定。

三是多和孩子聊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到了初中,家长往往也会着急起来,张口闭口都是学习。越是这样,孩子越心烦。因此,不如多和孩子聊聊生活中开心的事情,找到共同话题,这样才能沟通感情,增进了解。

青春期的叛逆会比前两个叛逆期来的更猛烈,往往会是一瞬间,让大人对孩子束手无策。

我家女儿现在读初中二年级,她的青春期叛逆来的早一些,是刚升初中一年级的时候。那时候的现象是,大人无论说什么都听不进去,自以为是,以为自己能撑的了一片天,突然间和大人对着干,在学校里也突然间扩大了交往的范围,看什么都新鲜,好奇,晚上熬夜等等。一手不舍弃学习,一手又热衷于接触外面的世界。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差不多一个月,好在我们及时关注,彼此沟通,及时调整过来了。

1、家长及时关注孩子成长。很多时候,当我们发现孩子出现青春期的明显反应时是家长已经很久没有关注孩子了,以为孩子在学校里有老师就万事大吉,没有从思想上关心孩子,不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在学校里是什么样的情形。

解决方法:最好的教育是长情陪伴。家长朋友不要以工作忙碌等借口,放松对孩子的关注,要常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侧面多了解孩子在学校交友情况和学习情况等。

2、思想上没有和孩子多交流沟通。孩子的内心很柔软,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许多问题,如果大人一味的指责,埋怨,不是从根本上和孩子交心,做朋友,就很难走近孩子的内心。


MRChung


孩子通常会有3个叛逆期,4-5岁是第一个,8-9岁是第二个,提问中所说的初中二年级的叛逆便是属于第三个叛逆期,也就是青春期的叛逆。


青春期的叛逆会比前两个叛逆期来的更猛烈,往往会是一瞬间,让大人对孩子束手无策。


我家女儿现在读初中二年级,她的青春期叛逆来的早一些,是刚升初中一年级的时候。那时候的现象是,大人无论说什么都听不进去,自以为是,以为自己能撑的了一片天,突然间和大人对着干,在学校里也突然间扩大了交往的范围,看什么都新鲜,好奇,晚上熬夜等等。一手不舍弃学习,一手又热衷于接触外面的世界。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差不多一个月,好在我们及时关注,彼此沟通,及时调整过来了。


1、家长及时关注孩子成长。很多时候,当我们发现孩子出现青春期的明显反应时是家长已经很久没有关注孩子了,以为孩子在学校里有老师就万事大吉,没有从思想上关心孩子,不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在学校里是什么样的情形。

解决方法:最好的教育是长情陪伴。家长朋友不要以工作忙碌等借口,放松对孩子的关注,要常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侧面多了解孩子在学校交友情况和学习情况等。


2、思想上没有和孩子多交流沟通。孩子的内心很柔软,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许多问题,如果大人一味的指责,埋怨,不是从根本上和孩子交心,做朋友,就很难走近孩子的内心。

解决方法:多倾听孩子的心声,经验代替不了体验,要让孩子多体验,找出许多青春期叛逆造成不好的结果的案例,分析给孩子听,让孩子代入自己去感悟,去明辨是非,分清美丑。

3、对孩子的错误过于强暴的对待。许多家长还没有从孩子的童年中走过来,不接受孩子到了青春期的事实。平时孩子是亲宝贝,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就大吼小叫,高压指责,这样的行为和造成的严重后果是把孩子向外推。

解决方法:针对这样的情况,作为家长要从态度上端正自己,放低姿态和孩子交心,所谓知己知彼,才能了解孩子,做孩子的朋友,才能把我孩子青春的脉搏,适时找到解决孩子青春期叛逆的根源,对症下药。



4、不尊重孩子,没有从根本上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有的家长以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孩子的一切就是自己的,不承认孩子的成长,让孩子一切都要听自己的,想怎么安排孩子就怎么安排孩子,不了解孩子的世界。

解决方法:尊重孩子,从内心深处把孩子当成和自己平等的人对待,遇到事情多换位思考,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像孩子所想,和孩子做人格上对等的人。


孩子的青春期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孩子的青春期既然发生了叛逆行为,既来之则安之,家长不要谈虎色变,不要恐惧。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认真交心,用亲情和安心安慰和引导孩子,早日走出叛逆的阴影,走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三毛的教育视界


初二的孩子正值青春叛逆期(10-16岁的孩子),有逆反心理其实很正常。

之所以家长会经常谈到青春叛逆期这件事情,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会表现出比较强的对抗心理,不愿意听从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喜欢自己去解决一些问题。但因为认知的差异,父母难以接受他们的行为,导致两代人之间经常发生冲突。

我家女儿今年初中就要毕业了。初中的这几年一直相处得磕磕绊绊的。因为作为家长,我希望她能身体好、学习好,一切都很优秀。但从她的角度来说,我这纯粹多管闲事,强人所难。为了看手机、电视、电脑这种事情就吵过无数遍。我的想法是现在以学习为重,好的节目日后总还会有的。但女儿的看法却是每个阶段的经历是不一样的,我的生活也不可能除了学习一片空白。我们把孩子的情绪叫做逆反,其实,作为父母,我们的做法也有待商榷。

在这个时期,应该怎样与孩子相处呢?

一是保持良好心态。意思就是不要急,不要唠叨,商量着来。作为家长,看到孩子不符合期望值,就会暴跳如雷。但事实上,孩子不是我们翻版,况且我们小时候也不一定做得好。因此,即使孩子犯错了,重点是改正错误,而不是劈头盖脸地教育。

二是制定规则并执行。越是叛逆期,越需要制定规则。当然前提是家长也要遵守规则。慢慢地,家长的威信也树立起来了,孩子也懂得到底应该如何去做了。规则朝令夕改,同时,也要和孩子商量之后再确定。

三是多和孩子聊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到了初中,家长往往也会着急起来,张口闭口都是学习。越是这样,孩子越心烦。因此,不如多和孩子聊聊生活中开心的事情,找到共同话题,这样才能沟通感情,增进了解。


本头条号拥有30余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背景的专家学者,将与活动号(微信公众号:亲子沟通如何说)一起,致力于推动有品质的亲子沟通,“你问我答”功能已经开启。欢迎关注!


亲子沟通如何说


青春期真的是一个人最重要最酸涩的一个阶段,叛逆是每个孩子到了初中时期都要面对的问题,记得我自己就是上初二开始有了逆反心理,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变得好敏感好脆弱,父母的一句话都会引发波动甚至战争,就是必须顺着自己稍微有点不同的观点内心的小宇宙就会失去平衡那个阶段我知道爸爸妈妈也是很难过!变得小心翼翼,又极度抓狂,尤其和妈妈的关系变得很是紧张,正所谓青春期撞上了更年期,那个阶段也真的是伤了老妈的心,现在想想真的挺混的!觉得自己那时候太不懂事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好在我亲爱的老爸老妈陪我度过了那个极度尴尬的年纪。用他们的智慧与我斗智斗勇开导我引导我帮助我。。记得我那个大智若愚的老妈告诉我虽然有时候气到心脏病快发作但是她能理解我,正是犯混的年纪!呵呵!所以孩子青春期叛逆阶段父母应该多点理解和陪伴!陪她度过那个特殊的时期!!感谢我的老爸老妈!


山城红姐


回忆自己小时候,我在初二之前是不懂得出去玩的,所谓的玩耍都是在院子里和朋友一起骑骑自行车,捞捞小鱼,爬爬树,打打牌。

在我上初二的时候,初一时班上的同学这时候都熟悉了。开始有人告诉我街上有好玩的东西,打桌球、电子游戏、看电影……

于是放学以后会和同学一起去街边的小店玩。开始觉得很了不起,觉得自己和港片里面的人差不多。

——————现实的分割线——————

初中开始叛逆,是因为

1、这时候我们有了差不多成人的模样,却没有成人的智慧。我们可以自由在外面走动,家长不再担心有人贩子把我们拐走,但实际上我们很缺乏社会经验,又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心。

2、我们认识了更大范围的人,三教九流,不受家长控制。我们更多地受朋友影响,不愿意再听家长的老生常谈。

3、荷尔蒙的激增,我们控制不住自己。人生中第一次,我们忍不住地喜欢冒险,喜欢游戏,喜欢刺激。渴望变化到不能自拔。情绪波动之大,让我们疯狂。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正发生在这个年龄。



父母和规矩出成了眼中钉,是妨碍我们自由的束缚。

我们尽全力地想要摆脱这些,可我们不能。无能为力的我们只能和这些冷战。

这就是你们说的“叛逆”。

我不是要叛逆,我只是要自由,我想要尝试一切,去更广阔天地里飞翔!

————现实的分割线2—————

提前做好预防,给孩子看到这个世界的所有“面”。

不要过度保护他们,让他们看到世界的丑恶、无奈、让他们自己去形成自己的人生观,我们可以帮他们解惑,但千万不要强行灌输我们的思想给他们。

以互相理解为基础,设立底线,但底线之外,让他们去尝试,自己碰过的墙,一辈子都记得。

最后说说我自己的“后叛逆期”。

我很快就厌倦了在外面玩,时间稍久就发现没什么好玩的,因为玩得好也需要很大的投入,不投入我就只是给人做垫脚石和炮灰。

还不如上学学习,好歹我也学了好多年了,有点基础,然后自己回学校学习去了。


小屁孩爱学习


这么办:

一是孩子盲目成熟,自以为是,也真是很难教育。我见过一个家长,在我办公室把自己孩子猛打一顿……还是不改,竟然下跪……最后,孩子还是学坏了,初中辍学……现在这个学生已经成家立业,见了我就很后悔……当时主要就是叛逆期……

二是孩子自己也控制不了自己,尤其是孩子到了初二阶段,青春初期,懵懵懂懂,觉着自己已经什么都懂了……加上上网,早恋……接着会使家长一片茫然……不相信孩子会成为这个样……但这就是事实……

三是家长还需慢慢引导 ,急不得。心急喝不了热粥……一旦有苗头,就应当浇灭……家校联合,多听听老师意见……实在不行,就要陪读……

四是老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循循善诱,不只是灌输……可以给孩子商量着办,听取孩子意见……注意不要有掉队的学科……一旦有学科掉队,会急剧下滑……这是关注的重点……

总之,未雨绸缪是关键,循循善诱不强迫,家校携手得胜利……

追求有趣,趣答教育疑难困惑,随时交流,祝你成功。


追求有趣


这个问题,好像是一直以来最让家长头疼的问题。可是,却又是家长们最容易出现情绪问题的问题。上小学时候还好,长大了,初一初二的时候就开始所谓的“叛逆了”。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无解。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叛逆心理。其实,初一初二时候叛逆,不是孩子第一次叛逆。只不过在此之前的叛逆表现的不明显。

第一次表现叛逆,在一岁之前,那时候孩子会经常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想自己动手穿衣服,自己吃饭。只不过,这时候的叛逆家长眼里看起来很可爱。

第二次的叛逆,在三四岁的时候,刚上学认为自己长大了。经常要自己为自己做主。比如,自己认为穿什么衣服好看,就想穿。这个时候,有些家长会让他自己选择,也有些家长会控制他必须听话。理由是,孩子的选择不好,不美,不适合,会冷,会热,会饿。这些都是家长控制孩子的理由。而理由都是“为你好!”。这一次的叛逆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初中之后的叛逆。

从第二次叛逆之后,很多家长会认为孩子不乖了,不听话了。所以平时对孩子的控制也就大了,多了。孩子越是想表现自己的内心,越是看起来不听话。于是,这种模式就一直到孩子的第三次叛逆--“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心智趋向于成熟,独立的人格开始养成,这时候,他们最想表达的就是“我的事情我想自己做主”。可是,由于长时间以来,很多家长习惯于对孩子的控制,什么都让孩子听自己的,所以,所谓的叛逆就出现了。然而,这是正常的,如果,孩子到这个时候都不想表达自己,都不想自己为自己思考,那他的人生将会有谁做主?

所以,在这里,我要告诉那些家长的是:

1.孩子长大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让他自己去做,哪怕是会碰壁,那也是他人生中成长的财富!不要做温室里面的花朵!

2.父母这个时候(其实,应该从小时候)要给予孩子人格上的尊重。之所以会叛逆,是因为,孩子认为“在父母的眼里没有我的存在”。要尊重他的人,让他在父母这里要有人格的存在,那么,他会从心里很父母在一起,感情上就不会分离。

3.给孩子适当的“自由”,不要管的太死,什么都要听你的。哪怕是每天吃什么,穿什么都管。孩子认为穿某件衣服漂亮,父母认为穿着会冷。这都不在一个平台上的沟通,是没有效果的。让他自己去尝试自己的生活,相信他,冷了,他会自己加衣服的。

4.不要把学校老师“见家长”看的那么严重。这个时候孩子最容易被家长。老师见家长有时候可能是为了交流。即使是孩子做错了,哪怕是错的很严重,见家长没有面子了,也不要看的多严重。很多家长会把在老师那里的情绪发泄在孩子的身上,认为是孩子让自己在老师那里没面子。

我就是深受其害的。初中时因为一件小事被叫家长,而不懂的这些道理的家长放着很多同学的面对我大发雷霆,让我的自尊心深受打击。从此,恨那个老师,一直恨了很多很多年。直到我学习了心理学,学会处理这些情绪,才慢慢的化解。

其实,在老师那里,他们关注的只是老师的那部分,比如学习,比如迟到,比如上课睡觉,比如穿的不符合要求,这些都不影响你的孩子将来成为你的骄傲!而在父母这里要关注的,恰恰是孩子的一生!


飞哥实用心理学


至于初二的学生出现叛逆行为,本人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学生本身。进入初中以后得学生,开始进入了青春期,随着自身生理的变化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感受到自身力量的增长。随着力量的增长学生开始想要表达自己的诉求,开始反对家长的安排。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想得到家长的认可。

在这种思想意识的长期支配下,如果家长不能及时调整教育方式,孩子的对抗行为会越来越强烈,形成叛逆行为。

第二、学校因素。进入初中以后,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相比小学有很大的变化,很多事情需要学生主动去约束自己,如果学生自我控制力较弱,那么在班级里老师的关注度就会降低,学生就可能就会用叛逆行为来引起老师同学的注意或者放任自己。

第三、社会因素。青春期的学生,开始审视自身的力量,发现喜欢的事物,模仿崇拜的人物,崇拜英雄人物。于是就开始喜欢追星,喜欢模仿高年级的学生或者大人。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有猎奇心理和追求成人社会的认可,就会靠一些奇装异服或者模仿黑社会电影里打架或者抽烟喝酒。在这种意识影响下怎能不叛逆。

第四、家庭因素。初中学生的家长一般都处在事业上升期,比较忙平时没有多少时间陪孩子,忽略了孩子成长阶段家长陪伴的重要性和榜样作用。

初二学生处在关键时期,是学生学习的分水岭。面对学生的叛逆行为,没有百试百灵的万能药。只能从具体情况来分析。但可从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针对孩子的叛逆行为,进行开诚布公的沟通,要求家长与学生人格上是平等的。通过这次沟通让孩子明白做事的规矩与底线,底线不可以触碰。

其次,多和孩子学校老师沟通,把握学生心理心态的变化,方便家长引导调整学生的方向。尤其注重周边同学朋友的行为。

再次,家长抽出时间多和孩子探讨问题,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进行讽刺挖苦,而是引导建议。

最后,对于犯下的错误,不要容忍,对事不对人,做错事要承担责任。不要觉得孩子大了,打不得骂不得。严厉并不是一件坏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