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胶东花饽饽代表性传承人张华:用面“揉”出精彩人生

胶东花饽饽代表性传承人张华:用面“揉”出精彩人生

胶东花饽饽代表性传承人张华

在胶东人的传统习俗里,每逢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蒸上一些花饽饽,将所有的吉祥福愿都凝聚其中。花饽饽作为一种民间生命力极强的造型艺术,生长和扎根于百姓生活,已成为民俗风情独特的表现方式。在2009年,胶东花饽饽民俗已被列入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祖籍栖霞的张华,就是这胶东花饽饽的代表性传承人。

年仅35岁的张华,接触花饽饽已有20多年,是观赏花饽饽的创始人、烟台开发区女企业家协会会员、芝罘区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年纪虽轻,但是对非遗文化传承却充满了热忱和希望。

胶东花饽饽代表性传承人张华:用面“揉”出精彩人生

张华作品《平安长寿》

学习花饽饽的艰辛历程

张华生于面塑制作世家,她的奶奶和姑姑都有一双巧手,能将花饽饽捏塑成千姿百态的形象,并且在当地小有名气。从小在奶奶姑姑的耳濡目染下,张华对花饽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小时候家里孩子多,小孩子都喜欢这些新奇的东西,奶奶就自己琢磨着做一些小猫小狗,既好玩又好吃。”张华说起这些,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由于家中男孩多、女孩少,姑姑就想把这花饽饽手艺传给张华,但是最初张华并不愿意学,认为年纪轻轻把做馒头当成一份工作是一件很丢人的事。

张华正式考虑要学花饽饽,还是在她生完孩子以后,当时她没有工作,就想到了姑姑对自己的希望,便下定决心将花饽饽作为自己的事业,这样时间上更灵活,方便照顾孩子,又能将花饽饽的手艺传下去,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但是家里人听到张华这个决定后,却都出乎意料地投了反对票。尤其是张华的父亲,认为她的性格比较直爽,而做花饽饽是个细致活,也是个力气活,认为她并不适合,也吃不了这个苦。

当时只有张华的母亲赞成,对她说:“闺女,想干你就干,不要考虑那么多,做不好咱就当馒头吃,不就是浪费几袋面粉嘛!”

为此,张华还跟父亲有了一个“赌约”,“如果你能把花饽饽这活儿做好,以后我什么都听你的。”张华父亲说。

张华憋了一口气,一定要证明自己。初学期间,她遇到了很多困难,调面和揉面就是她的一大难题,经常把细软的面团揉成一个硬疙瘩。不仅如此,初学揉面的张华不会用巧劲,在练习了3天后,她的整个胳膊累得都动不了,手掌也肿得厚厚的。

“那会儿实在是太累了,心里就想,如果我这样做一辈子,我的手不就残废了?”揉面揉不出形状的时候,张华想过放弃,但是想到姑姑对自己的期望,还有跟父亲的“赌约”,最终她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张华回家后,心想一定要找到让面不那么硬的办法,于是她经过一年的时间,研究出了属于自己的配方。现在张华将制作花饽饽作为自己专职事业,在烟台开发区成立了张华(喜饽饽)面塑艺术坊,2016年被评为烟台开发区凤城社区“民间巧媳妇”称号。

胶东花饽饽代表性传承人张华:用面“揉”出精彩人生

张华作品《富贵有余》

观赏花饽饽是一大创新

花饽饽看着简单,但是工序却十分复杂,像面粉的干湿度、酵母的添加量、调面时水的温度、发酵温度、醒面的时间、蒸的时间,甚至是面粉厂家的挑选,都有严格要求。而且,重量不一样的馒头蒸的时间也是不同的。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张华不仅会制作传统花饽饽,也尝试将时尚元素融入传统技艺。现在,张华创作的花饽饽主要有四大品类,分别是传统花式枣饽饽、果蔬花饽饽、绘画饽饽和观赏花饽饽。

“有时候想一个花样的时候,整晚整晚都睡不着,经常做完后看着非常好,但是没过几天就裂了。”张华最初做的时候,往往保存的时间很短,但要想让花饽饽放到展馆展览,让更多的人知道,就必须攻克这个问题。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现在张华所制作的观赏花饽饽,在风干以后,能够实现不霉、不裂、不变形,可以长期保存,是所有花饽饽的一大创新。

张华在创作花饽饽时,在保留老祖宗技艺的基础上,也不排斥中西合璧。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她还结合外国友人的习俗,做出了顺应外国人风俗的“蛋糕饽饽”,进一步弘扬胶东传统民俗文化魅力。

胶东花饽饽代表性传承人张华:用面“揉”出精彩人生

张华与她的作品

“好奇心”能够促传承

为了更好地传承,张华长期培训来自各地的学员,还在烟台开发区各小学中学以及各教育机构做兼职面塑老师,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学习非遗文化。

“以前的传承都是传给自家人,现在不是了。”目前跟张华学习花饽饽技艺的徒弟共有六个,三十岁左右的有两个,剩下的年龄都在四五十岁。“年轻人学这个的现在很少,因为学这个要吃苦,是个体力活,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受这份罪。”张华表示。

如今的机械很发达,甚至面粉都不需要人工搅拌,需要人们做的只是上锅蒸就可以,但在张华看来,机械永远替代不了手艺,花饽饽的价值就在于纯手工,美好的传统文化应该传承发扬下去。

张华一直倡导手艺应该在玩中学,这样才能一代一代长久传承下去。“手艺本身就会引起大家的好奇,好奇心才能让它走得更远,手艺与模具不同,有模具所有人都可以做,但是手艺却是有的人做得出来,有的人做不出来,这样就会激起学习的兴趣。”张华表示,这种好奇心在孩子身上尤为突出,每次教完他们一样东西,他们就会期待下一节教什么。

“让孩子们从小知道花饽饽这个概念是很重要的,最起码提起花饽饽,他们有印象的,只有这样将来他们才会去学。”张华认为,传承就应该从娃娃抓起,这样他们才能对传统文化有根深蒂固的印象。

在教学过程中,张华始终拒绝用太空泥代替面粉教学。“用太空泥性质就改变了,就不是花饽饽了。”张华也一直坚持这个观点,无论是给小朋友上课还是做展览,用的都是纯面粉,“离开面粉,就失去意义了,就不再是花饽饽了。”

为了传承发扬胶东花饽饽非遗文化,2017年张华还加入了烟台市慈善总会国际义工爱心服务队,免费授艺弱势群体,常带着自己做的一些小面塑去看望烟台SOS儿童村和福利院的孩子,并定期教授面塑课。

“潜心钻研,深入创新胶东花饽饽传统民俗文化,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至久远!”这是张华在心中默默许下的决心。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崔荔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