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西伯利亚和贝加尔湖原来都是中国的却为何成了俄国领土你知道吗?

有过中学学历的人,应该都知道在清朝康熙年间,中国与沙俄之间发生过一次不大不小的战争。


西伯利亚和贝加尔湖原来都是中国的却为何成了俄国领土你知道吗?

尼布楚条约中的中俄疆域


这就是雅克萨之战。

回顾战争过程:

公元1649年,清顺治六年,俄罗斯流民哈巴罗夫说服雅库斯克长官率70沙俄士兵进抵黑龙江,抢占当地达斡尔人城寨——雅克萨。

当地人民奋起抵抗遭到俄军无情镇压。

次年,俄军增至200多人,继续沿黑龙江向下游入侵至赫哲人城寨——乌扎拉。

俄军士兵在城寨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地民众死伤数千人。


公元1652年,顺治九年,宁古塔章京海宝率兵两千余人前来围剿。由于双方军备相差较大——清军以大刀长矛对阵沙俄的火炮和火枪。

战果则是:杀敌不足10人,打伤数十人,而己方损失数百人,最终撤退,海宝以"战不利"之罪被处死。

哈巴罗夫也因有死伤,需要休整,被迫退回雅库斯克。


1658年,顺治十五年,沙尔虎达率二百鸟枪手和两千余步兵,乘战船出击,与沙俄军队激战于松花江,俄军首领斯捷潘诺夫被击毙,俄军死伤百余人后撤退。


1660年,顺治十七年,宁古塔防御主将级别从章京提升至宁古塔将军,并肃清黑龙江区域内大部分俄军势力——仅余上游的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


由于,俄军在当地,开发耕地,粮食基本自给自足;又有当地人(车臣汗国,就是今天的车臣共和国,当时归中国)与其交易日常用品,使其生存无忧。

而中国军队在当地没有驻军,如果远征过去,俄军则会主动撤退,等到中国军队退回,他们再回来。

西伯利亚和贝加尔湖原来都是中国的却为何成了俄国领土你知道吗?

雅克萨之战中的中国军民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

康熙在勒令车臣禁止与俄军交易后,亲往盛京与宁古塔将军萨克苏问询俄军情况后。勒令俄军士兵限期退出雅克萨等地,无果后,于当年四月,发兵三千余人,携鸟枪、火炮、藤牌等兵械,由将军萨克苏和副都统彭春、郎台率军前往讨伐。

西伯利亚和贝加尔湖原来都是中国的却为何成了俄国领土你知道吗?

康熙

俄军首领托尔布津自恃城堡坚固,有兵四百余人,火炮数门,对清军的通牒置若罔闻。

清军集中列炮于城北,一阵齐射后,雅克萨城墙崩塌,俄军也伤亡惨重,这时,俄军首领托尔布津摇尾乞降。

经商议后,萨克苏等人,允许俄军弃械后,撤往尼布楚。

萨克苏率军撤回瑷珲并在瑷珲筑城、戍卫。

西伯利亚和贝加尔湖原来都是中国的却为何成了俄国领土你知道吗?

清军监督投降的俄军

公元1685年,康熙二十五年,俄军八百余人再次入侵雅克萨,并重新修筑城墙。

萨克苏再度发去最后通牒,托尔布津自恃这次兵多,所以,仍然不予理睬。

当年七月二十四日,萨克苏兵围雅克萨,围城炮轰,托尔布津当场阵亡,由其副手怀敦接替指挥。

萨克苏判断俄军抵抗顽强,可能有援军,所以,派清军在三面陆地掘壕以据,并在江面设炮兵,过往船只一律轰击。

一直打到八月二十五日,沙俄女王叶卡捷琳娜一世,主动提出"议和"。

西伯利亚和贝加尔湖原来都是中国的却为何成了俄国领土你知道吗?

叶卡捷琳娜

康熙皇帝接受后,命萨克苏放出被围在雅克萨城内的仅存的六十六名俄军士兵。

西伯利亚和贝加尔湖原来都是中国的却为何成了俄国领土你知道吗?

雅克萨之战进军示意图

之后,两国缔结《尼布楚条约》

条约规定:

1、两国互不接受逃亡者。

2、边民不得越境,有越境者可根据本国法律处死。

3、双方有"文票"者(护照)可以进行边境贸易。

4、雅克萨属于中国领土,永久摧毁雅克萨城。

5、从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岭南属于中国,岭北属于俄罗斯。西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南属中国,北属俄国,额尔古纳河南岸之黑里勒克河口诸房舍,应悉迁移于北岸。

此条约一直到清末,中俄重新签订《北京条约》后,作废,之后的中俄边境就是现在的边境线。

这里就要强调一下,这第5条了,有了这条的存在,说明了满清政府主动放弃包括西伯利亚和贝加尔湖在内的数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那么,为什么我们在打赢了雅克萨之战的情况下,还要主动割地呢?而且一下就是将近一半的领土。

西伯利亚和贝加尔湖原来都是中国的却为何成了俄国领土你知道吗?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原因在于:

1、西伯利亚和贝加尔湖地区,对于当时的满清政府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交通不便,且气候恶劣,基本没有驻防军队。

2、当地地广人稀,对于当时的满清政府价值不大。

3、当时,蒙古葛尔丹正在蠢蠢欲动,康熙为了能够尽早的抽出精力集中力量对付葛尔丹,所以对《尼布楚条约》中划定的疆域范围,只要东北不失,就都能接受。


因此,《尼布楚条约》是我们在战胜的情况下签订的"割地条约"。


康熙皇帝,也因此,被从"千古一帝"的候选人名单中被摘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