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2020年大学老师提升自我的第一份必读书单,请查收!

大年初一,小微先祝大家新春快乐!听说,大学老师放假也不会忘了提升自我,所以小微特地精选5本好书,希望各位大学老师的春节也有书香为伴。

教师日记

2020年大学老师提升自我的第一份必读书单,请查收!| 荐读

推荐书:《上课记》作者:王小妮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5年,在“也许我能试着做一个好老师”潜意识的鼓励下,诗人王小妮转而从事教育,走上一所海岛大学的讲台。2006年,她开始在上课间隙,随手记录下与学生相处中有趣的事情以及所感所悟。《上课记》便是作者2006至2010这五年间“教后感”的结集。

作为诗人,王小妮用更敏锐的心思去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经验,也耐心观察年轻学生的精神和思考状态。在本书的前言部分她这样写道:“记录和写作的过程,也是审视反省自己的过程,从一节课的准备开始到一个学期的终止,不断地自我调整修正,从一个传统施教者的角色渐变成一个讲述倾听讨论观察者的角色,这变化丝毫没有被动性,我想只有这样才可能更接近一个今天意义下的好老师。”

或许有人认为,书中收录的少则一二百字,多则一两千字的文章,像是一篇篇流水账。但其实细细品读,读者能感受到一名大学教师在五年间观察事物情感和角度的变化,同时也能看到一届届大学生不同心态和自身处境的变化,以及在这背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

在王小妮看来,其实每一位教师都能写出自己的“上课记”,只要他对教育工作投入了情感和价值观。这样的老师有很多,只是他们自己没记录,也没被别人记录。

民国老校长的远见卓识

推荐书:《大学之魂——民国老校长》作者:智效民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在我国现代大学的发展历程中,一些教育大家的教育理念、治校方针为我国现代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人格风范在治校过程中大放异彩,在历经了时代变迁的当下依然熠熠生辉。

《大学之魂——民国老校长》的作者在广泛搜集史料的基础上,为读者讲述了蒋梦麟、胡适、梅贻琦、张伯苓、竺可桢、任鸿隽、罗家伦、胡先骕这八位民国期间最具传奇色彩的大学校长的治校、治学故事。在他看来,虽然这些老校长做人做事各有千秋,但却有很多共同点——懂教育,负责任,重人才,没私心,有魄力。

例如谈到“懂教育”,近年来人文教育的缺失和应试教育的危害引起了教育界乃至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从这些民国老校长的治校故事中,我们能看到他们注重文理科沟通,倡导通才教育的远见卓识。比如浙江大学老校长竺可桢在上任后就提出,要设立中国文学系、史地系,一年级不分系,将通才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他认为,大学教育目标,绝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

《大学之魂——民国老校长》出版于2012年,“民国传奇校长的治校经历,把脉当下教育之病”是当时对这本书的推荐语。近年来,教育部一系列文件的出台,让高校对如何办好学校、做好教育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和更清晰的规划,也为当年的“教育之病”找到了“药方”。相信本书对八位教育大家的人生经历、教育思想和人格风范的梳理,依然能为新世纪的教育改革提供某种借鉴。

给大学生的19封信

推荐书:《十九札》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写给学生的19封人生信札汇编成书《十九札》,为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活提供指引。这19封信件的收信人,既有作者本系新生,也有在大二学业陷入迷茫的外校学生,以及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信件内容大到大学之意义、学术规划、科学与人文之辨,小到如何读书、写学术论文、整理资料卡片,多方面解答了各个专业、各个年级学生的困惑。

如在本书第一章“大学的意义和性质”中,作者对新生讲道:“大学的意义并不是单纯的职业训练,甚至许多课程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没有什么关系,大学要求它的学生——理性与科学系统的新的参与者做许多‘无用’的学习。”

在“关于提问”章节,作者反复提到“提问”的重要性。“提问不仅有学问中问学求知的动机,还有对课题的设置和解决方法的追寻,更有对精神成长的一种怀疑、辩驳和创造的积极鼓励。”

对高校管理者而言,本书的价值还体现在对如何做教育、做教师进行了深入思考。

《十九札》作为北大的通选课教材以及很多高校的“新生必读”书目,近20年来再版数次,2019年又推出新版,足见其在新生教育中的“经典”地位。而从一封封回信的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对教育的热爱与无私奉献,相信也能给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带来触动和激励。

互联网时代的学习变革

推荐书:《重新想象学习:互联社会的学习变革》作者:[英]格雷厄姆·布朗-马丁译者:徐晓红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作者格雷厄姆·布朗-马丁是教育设计实验室和“学习无边界”的创始人。该书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从现代化城市到连电都不通的农村,从印度的偏远山村到加纳的电子书革命,分享了来自中国、阿联酋、加纳、新加坡、英国、约旦、卡塔尔、黎巴嫩、巴西、印度等11个国家的教育创新案例。书中,世界教育、技术、设计等领域的思想家与实践者分享了他们对教育的作用、学习的本质,以及如何在互联社会中应对教学新挑战的看法。

书中讲道,地球正面临着资源与环境危机,许多国家也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应当让孩子懂得什么、掌握什么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另外,书中还重点阐释了目前教育评价系统的问题。书中认为,“目的”是衡量一个学生在一段学期结束之时所获得的成绩或熟练水平的标准化测试是最常见的评价形式。这种方式的原则就是用同样的方式测试所有考生,以此一致而可靠地比较所有考生的成绩。如果每个考生都一样,且测试内容可量化,那这种方式自然是无可厚非的。但在今天,在数字化互联的世界,一本书指向另一本书,一条信息指向另一条信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正在转变为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鼓励他们自主探究以解决问题的朋友。因此,学业的评价标准需要发生转变。该书指出:“今天的社会所看重的技能,比如创造力、企业家精神、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几乎都无法用现有的标准化测试体系来精确衡量。”书中呼吁教育评价体系进行改革。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介绍了数字技术的教育创新给加纳等国家带来的变化。这些国家的经验显示,通过援建学校及配套的平板电脑、电子书,虽然不足以弥合当地的孩子与发达国家同龄人之间的差距,却可以提供基本的教育服务,帮助减轻了平民家庭教育支出的负担。这对这些国家而言意义深远。

总之,该书的价值在于给我们提供了广阔且较为全面的探讨教育的空间和视角,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类型地区的教育状况和未来可能性。无论是专注教育领域的学者、专家,还是教育的利益相关者,这本书都值得一读。

大学何为 何为大学

推荐书:《大学何为》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诚如书名《大学何为》所言,本书其实就是从历史记忆、个人经历、精神建构以及社会实践等层面,来回答“大学何为”这样一个问题。

《大学何为》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平原所著的“大学五书”中的一本,这本书实际上是一本“大杂烩”。陈平原教授将近年自己所撰关于大学的文章结集成书,按照“大学之道”“北大情怀”“学院内外”三辑,把论文与随感、演讲与问答、历史与现实、宏大叙事与私人记忆掺杂在一起,就理想与现实、中国与西方、制度和精神等进行了论述和探讨。本书聚焦现代大学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冷静温和且客观理性的态度来讨论大学问题的复杂性及当下存在的问题。

例如,在第一辑“大学之道”的首篇文章,他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展开了论述。他认为“世界上的大学,千差万别,不是命定如此,更不是别无选择。恰恰相反,大学办成什么样子,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主动选择的结果”。他说,大学办得如何既“有外部条件的限制,但主观上的努力同样很重要”。那么,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呢?

大学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这种关注,最终落实在媒体上关于大学的集中报道中”。所以,他首先从媒体眼中的大学进行了讨论。他分析了为何大学会成为热点,并指出:传媒关注当下,需要热闹;大学追求久远,必须冷静。他说,办一流大学很难,需要社会的热情鼓励,需要大学中人的艰辛跋涉,需要积累,需要冲刺,而且还不一定成功。媒体代表公众的趣味,其关注大学,自有理由;大学必须有自己的立场、自己的目光与襟怀。他认为,所谓大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能简单理解为“订单式服务”;将大学全都推向市场,不是好主意。

他说:“正因为中国大学仍‘在路上’,既非十全十美,也不是朽木不可雕。这才值得你我去追踪,去思考,去参与。”

2020年大学老师提升自我的第一份必读书单,请查收!| 荐读

春节来临

或许你也有一份私藏

陪伴你、熏陶你、滋养你

除了小微特荐的这5本书

老师们

您还有什么样的私藏可以分享

本次分享有【奖品】领哦~

【获奖原则】

在本文文末留言分享

可以获得

2020年麦可思高教管理精美台历一本

活动截止时间

2020年2月3日12:00

等你哟~

作者 | 麦可思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