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孔子是家喻戶曉的聖人,被稱為累代帝王師。但他卻尊老子為師為龍

孔子理想遠大,身體力行。無奈生不逢時,仕途渺茫,後周遊列國,希圖找到一個伯樂,卻以失敗告終,不得已而轉入辦學,希望通過弟子們宣揚他的政治理念,實現他的政治抱負。在中國教育史上,孔子開民間辦學之先河,是中國私立大學的鼻祖。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者七十二人。

孔子是家喻戶曉的聖人,被稱為累代帝王師。但他卻尊老子為師為龍

孔子“述而不作”。但他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們,把孔門師徒思想和語錄整理記錄了下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的歷史地位極其崇高,被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聖人、至聖、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設立官學,孔子學說被作為“國學”,歷代傳承,其思想不僅影響中國,而且影響世界,並不斷被神化,祭孔也成為與祭天、祭封建君主祖先同等級別的“大祀”。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千秋唯孔子而已。朱熹感嘆:“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孔子一生從師無數,韓愈說“聖人無常師”,但孔門弟子在提到孔子的老師時,大多王顧左右而言他。《論語·子張》記載: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意思是說:衛國大夫公孫朝問子貢,孔子是跟誰學習的。子貢說:文王、武王的大道並沒有崩壞,尚在人間,無處不在。老夫子哪裡不能學習?非得要有固定的老師嗎?

孔子是家喻戶曉的聖人,被稱為累代帝王師。但他卻尊老子為師為龍


由此不難看出,孔門子弟迴避孔子“焉學”的話題,除了孔子確實善於學習外,把孔子塑造成橫空出世的“至聖先師”,尊一家之學說,也是儒家後學們迴避“焉學”的主要原因。

如果孔子在世,他大概不會向他的弟子們那樣,迴避從師這件事。孔子曰: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孔子的弟子認為孔子是“生而知之者”。


但孔子卻謙虛,他在《述而》篇裡說: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生前不像弟子們那樣諱疾忌醫。我們撇開司馬遷《史記》關於孔子問道於老子的記述,從儒家經典裡就能找到答案,儘管歷代的儒家經典被不斷增刪、篡改。《禮記·曾子問》說:

孔子曰:“昔者吾從老聃助葬於巷黨,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聽變。’既明反,而後行,曰‘禮也’。”

孔子明確承認,他從前跟著老耽,在巷黨那個地方幫人辦喪葬一事,老耽直呼其名:“孔丘,快把靈柩停靠在路的右邊,停止哭泣,靜以待變。”這是孔子年輕時跟著老子做下手,給人家辦喪事當司儀的記載。


孔子是家喻戶曉的聖人,被稱為累代帝王師。但他卻尊老子為師為龍

孔子的一生,最為尊崇的就是“禮”,這是儒家的傳家之寶。

《孔子家語》還明確地記載了孔子問道於老子出發前的情景:

孔子謂南宮敬叔曰‘吾聞老聃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之歸,則吾師也’ 今將往矣。”對曰:“謹受命。”

對於問道的過程卻沒作記載。對此司馬遷在《史記》裡做了補充:

孔子是家喻戶曉的聖人,被稱為累代帝王師。但他卻尊老子為師為龍

從司馬遷的記載裡,我們看出,老子對孔子主張的禮法、仁義之類都是骨灰級的末學,因為在老子看來: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而“禮“是忠信之薄,而亂之首”,意思是忠信程度差,是禍亂的開端。崇尚禮的人預設了種種的規範,不過是對“道”的浮華虛飾,這也正是愚昧產生的先兆。

孔子是家喻戶曉的聖人,被稱為累代帝王師。但他卻尊老子為師為龍

從司馬遷這段記錄裡,我們看得出,老子批評孔子太過張揚,不懂得收斂含蓄。最後還說了句最嚴肅的話:“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相當於說:算了,我也沒啥跟你說的了。

但孔子並不記仇。《孔子家語》雖然沒有記載“問禮”的細節,但卻記載了老子送別孔子時的一段對話:

孔子是家喻戶曉的聖人,被稱為累代帝王師。但他卻尊老子為師為龍

即便是《孔子家語》,記下的依然是老子對孔子訓導:縱觀當今天下,那些危及生命的,都是耍小聰明,喜歡譏議別人的人;那些把自己置於是非之地的人,都是些自以為是,爭強好勝,揭人隱私的人。哪能只為一己之私,而忘了父母,忘了君主呢?”孔子表示:“我一定謹遵老師的教導。”

孔子回去後,對弟子說:“……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孔子是家喻戶曉的聖人,被稱為累代帝王師。但他卻尊老子為師為龍

山東濟寧地區出土的畫像石,孔子見老子畫像石中間的小孩即孔子的7歲神童師項橐

據史書記載,孔子一生從師無數,有郯國的國君郯子,周王室的哲學家老子、音樂家萇弘,魯國的樂師師襄,魯國七歲神童項橐等。

但這些老師,給孔子印象最深,評價最高的就是老子:龍。


可見在孔子的心目中,老子的地位是多麼崇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