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玄武门之变以前,李世民势力明显不如太子李建成,他是怎么取胜的?

月光侃历史


正如题主所言,玄武门事变之前,李世民已经在和李建成的斗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而且形势已经岌岌可危,

玄武门之变可以说是李世民的搏命一击。

在形势极为不利的情况下,李世民是如何取胜的呢?

一句话总结,李世民是个情报高手,正是李世民策反了本属于李建成亲信的两个小人物,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旭哥将从玄门之变前的形势和李世民取胜的主要原因,来回答题主的问题。

玄武门之变前的形势

在玄武门事变之前,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争斗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唐朝建立的过程当中,分别形成了以李建成为首和以李世民为首的两股势力庞大的政治军事集团。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唐王朝建立,李渊随即册封李建成为太子,也就是李建成成为了李渊之后,唐王朝政权的合法继承人;加之,李建成长期留守长安协助李渊处理政务。由此,围绕李建成形成了一股以文官集团为主要力量的庞大政治集团。

李渊称帝时,天下远没有平定,唐朝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因李世民素来善于用兵,平定天下的重任自然而然的落在了李世民肩上,李世民也不负众望,先后平定了陇西的薛仁杲集团、击败刘武周、在虎牢关一战歼灭河南的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的集团。

可以说,唐朝的天下基本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以至于李渊也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封赏李世民,只得创造一个“天策上将”的官职封给李世民,并允许李世民自置官属。由此,围绕李世民也形成了一股以武将为主要力量的政治军事集团。

第二阶段,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长期斗争中,李建成逐步取得斗争的主动权。

李建成集团和李世民集团之间的争斗,就像两支实力基本相当的足球队,在踢一场漫长的足球比赛,而裁判员就是李渊。

从公元622年起,双方就不断出招,作为裁判员的李渊,时而偏向李建成,时而偏向李世民,双方虽然剑拔弩张,但比赛还可以照常进行,一切都还在裁判员李渊的掌控当中。

到了公元626年,双方已经精疲力尽,都没有再踢下去的兴趣了,准备搏命一击。而此时,李渊也逐渐偏向了李建成,不断打压李世民集团的核心人物,将房玄龄、杜如晦等贬黜离京。

到此时,李建成在双方的争斗中逐步掌握了主动权,李世民处于明显的劣势。

第三阶段,李世民形势岌岌可危,搏命一击,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实际上在李世民处于明显的劣势后,长孙无忌、高士廉、侯君集、尉迟恭等人,就不断劝说李世民采取果断行动,奋力一搏,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但李世民一直犹豫不决,直到公元626年6月29日,发生了一件大事。

突厥郁射设带领数万骑兵驻扎在黄河以南,突入长城边塞,李渊采取李建成的建议,让李元吉挂帅出征,并让李世民的心腹尉迟恭、程知节、段志玄、秦琼等人随行。这样李世民在京城,就成了光杆司令。

同时,李世民获取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准备利用兰池为李元吉践行的机会,对李世民动手。

由此,李世民不得不下定决心,率先动手,将秦王府将士和已经被贬离京的房玄龄、杜如晦秘密召回,策划了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取胜的主要原因

谈起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取胜的原因时,人们通常会想到李世民的精心布局、雄才大略、以及李世民抢先下手占得先机。

但旭哥认为李世民取胜的主要原因,是李世民是个情报高手,策反了李建成集团看似不显眼、却十分重要的两个小人物。

第一个人物是王晊,当时在李建成的太子东宫担任率更丞,也就是主管计时的官员,算得上李建成身边人士,虽然官位不高,但时常在李建成身边,能够掌握李建成的动态。

李建成和李元吉谋划利用兰池践行的机会,杀害李世民,这个至关重要的情报就是王晊送给李世民的,这才有了李世民谋划玄武门事变,抢先下手。

如果没有王晊,可能也就没有了玄武门事变,李世民在兰池可能就一命呜呼了。

第二个人物是常何,当时担任的职务是禁卫总领,也就是宫城卫队的指挥官,常何本是李建成的心腹,但早已被李世民策反。也就是说玄武门事变时,宫城卫队已经倒向了李世民。

李建成对此事却毫不知情,这也是李建成敢于大摇大摆的走玄武门进宫的原因,这也是李世民能够在玄武门策划伏击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基础。

所以,常何虽然是个不大不小的官,却在玄武门事变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历史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相结合,偶然性往往决定了历史的发展趋势,而偶然性通常是由小人物决定的。

结语:

历史从来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玄武门事变的真相也许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但成王败寇,正是玄武门之变的胜利,李世民才能够展现他的帝王之才,以非凡的文治武功彪炳史册。

如果回看玄武门事变的发生,作为父亲的李渊,是负有重要责任的,正是他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摇摆不定,一手培植了双方的势力,才酿成兄弟相残的悲剧。



长安旭哥


李世民取胜的原因只有一个:出其不意。

李家这两个儿子都非常出色,大可称作“人中龙凤”。因为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所以李建成在历史上的痕迹比较少,仿佛他真是一个无能太子,只会暗害大有声望的李世民。

其实不是这样的,李建成也为大唐做了许多事。

李建成是李家的嫡长子,李渊对他极其倚重。当年起兵前,李渊是太原留守,李世民和他一起在太原,李建成则带着李家族人居住在河东。不管李世民、刘文静、裴寂等人怎么劝说,李渊都犹豫不决,没有下定造反的决心。

直到李建成到了太原,也劝他反,他这才同意了。可见李建成对李渊的影响很大,如果李建成不靠谱,李渊不会这么看重他。

晋阳起兵,李渊派李建成和李世民去招募义兵,是以李建成为主,李世民为辅。李建成不负父望,招募到了许多义兵,并且整顿军纪训练新兵,极有成效。

李世民军功赫赫,李建成也极有军事才能。那时西河郡丞高德儒不肯降李家,李建成只用了9天就平定西河,并且这9天还包含来回往返的时间。

攻克长安、多次打退突厥的入侵、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这些都是李建成的功绩,只是后来李渊称帝,立李建成为太子,他认为太子是国之储君,不应该再亲上前线,李建成这才从军事转向政治。

政治方面,李建成更是个中好手,可以说唐朝初年的很多政策都有他的影子,极得大臣的拥戴。虽然此时李世民已经是秦王,在军中威望极高,但在朝中,众臣认可的是李建成。

至于李渊,更是从一开始就将李建成视为继承人,他虽然宠爱李世民,对李建成却更好。

这也是李世民为什么要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原因,因为在政治上、父亲的宠爱上,他都没有胜算,只能通过武力政变,从肉体上消灭李建成。

玄武门之变能成功,在于出其不意。无论是李建成、李元吉或者李渊,他们都想不到李世民会做出这种事,也就没有防备。简单来说,这就是个意外。

如果李建成事先知道,胜利的是谁很难说。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这个问题提的好,说明提问者至少是对那段历史比较了解的?

玄武门之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实力对比


第一,军事力量。


1、李建成:自从李渊在晋阳起兵之后,李建成西取长安、北御突厥、东去山东、平灭刘黑闼,可谓战绩斐然。


2、李世民:收服瓦岗、剿灭王世充、窦建德河北广大地域。


从表面上看,他们的实力不相上下。但是,如果我们细分析就可以看出各种端倪:


1、西取长安时,是李渊刚刚起兵,可谓是兵微将寡时期,李建成可以拿下长安,可见其军事指挥才能。


2、北御突厥,相对于李世民剿灭河北地区农民起义军来说,难度更大,有些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突厥的战斗力,远远不是农民起义军可以相提并论的。


所以,可见李建成的军事实力是远超李世民的。

李建成戎装

第二,政治力量(文官集团)

1、李渊称帝后,策封李建成为太子。便让李建成以太子身份监国,自己则很少再涉足朝政。


李建成也从此不再涉足征伐之事,全部交由李世民和李元吉处理。


2、在李建成监国之后,大力培养和提拔文官集团,使得当时满朝的文官集团都一边倒的投向李建成。著名的名相魏征就是其中之一。


可想而知,以满朝文武官员的实力去与李世民一个秦王府的幕僚集团的实力想对抗,孰优孰劣,一望便知。

监国的李建成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李建成和李世民对待对方的态度

首先,李建成看待李世民的态度

第一,有实力,心太软

以魏征为首的太子府的文官集团曾经多次向李建成谏言“李世民不除必成大患”。

李建成则认为“同是同胞兄弟,不忍加害,有事秉明父皇便可,不必放在心上”。

也就是说,如果当时李建成想出掉李世民的话,是有实力随时可以出掉的。但是,他没有。

名臣魏征

第二,泰然处之,大意失荆州

在玄武门之变前夜,包括李元吉等人在内的所有人都认为其中有诈,让李建成多加防范。

李建成却认为“我们没有杀秦王之心,秦王也必不会害我”所以,单身前往,在李元吉的坚持下,才让李元吉陪同前往。

齐王李元吉

我们再来看李世民的态度

第一,在没有考虑发动玄武门之变之前。

房玄龄、长孙无忌、程咬金等人都曾对李世民说过类似的话“如果秦王再不动手,我们就要各自逃命了,因为这样持续下去,我们必然会被各个击破,没有一个人能得善终。”


第二,在玄武门之变前夜

有人要为这次行动起卦,被长孙无忌阻止,其理由是“如果卦象不好,难道我们就不做了吗?”也就是说,无论成败,他们都必须得做。

长孙无忌

最后,我们来看决定发动玄武门之变之后,李世民所能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第一,当时的禁军全部由李渊自己掌握;

李世民只能收买其中一个门吏而已。


第二,当时大唐帝国的所有军队,都只能由李渊和李建成调遣;

而李世民所能调到的只有自己秦王府的府兵。


第三,李建成的文武幕僚都在太子府,齐装满员,并且有李渊的满朝文武做呼应;

李世民,只有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人在身边,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是现从外地秘密调回来的,程咬金等将领更是远在州郡做刺史,根本无法帮助李世民。

李世民

综上所述,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之前,与太子李建成的实力对比实在是悬殊至极。正所谓是一场不对称战争,作为实力弱的一方如果正面硬钢无异于以卵击石,所以李世民只能采取偷袭的办法,别无他选。


而玄武门之变则就像梭哈,赢了全拿,输了全没。可以想象,如果玄武门之变失败或者败露,太子李建成还会不会像之前那样对李世民手下留情?以他的实力想要灭掉李世民,应该也是易如反掌。


重头再来趣说历史


取胜的关键在于李世民拥有赌徒心理,而且是那种具有强大心脏的赌徒,还有就是拥有极准眼光;下面还需要用2个时间段来说明下:

第一个时间点,我们来划划重点,在当时两人的年龄差距是10岁,此时李建成28岁,也就是说李世民当时仅仅只有18岁,我们可以看到因为年龄的情况,李世民在夺嫡称帝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优势,这是从最大势来讲的,李世民此时拥有的政治资本相对于他的大哥来说几乎可以忽略;

第二个时间点,就是李渊称帝到玄武门之变仅仅5、6年时间李世民是怎样从一个一无所有的二皇子变身成为一个逼迫老爹退位,杀死大哥后,自己即位的重要时间段;我们很容易发现年仅18岁的李世民在文臣武治方面的经验远远不如老大李建成,作为老爹的李渊怀着一颗提携后辈的心,让自己大儿子主内朝廷,分担一些自己的压力,老二去外面进行“收复”,这样的政策开始了唐王朝战车的前进;

但是李渊远远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害处,他就没有想过自己用了短短一年时间就能登基当皇帝,他就没想过如果拥有兵权甚至部分兵权的话,自己这得知容易的皇位也会被赶下台;他更加没想到自己的儿子也会在短时间内拥有强大到能够威胁自己的实力;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胜利的原因有点类似于木桶效应,李世民用能够奇准的眼光,倾尽所有,赌上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来将最短的那根木头折断,所以要回答李世民是怎样获胜的我只能说是

:“在对的时间,对的人,对的事上,他都赌对了。”


术业专攻


这个世界上最后取得胜利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注重细节,并且在一开始就已经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把握好每一个机会,最后方可一举拿下自己想要的东西,取得成功。

毫无疑问,李世民的胜利也是如此,玄武门之变看似是一个最后的亡命之赌,可是他对玄武门之变做的准备,已经十分充分,可以说不成功都实在困难。有人说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其实实力不及李建成,他最后是如何通过自己努力取得胜利的呢?且听我一一分析。



一、李世民与李建成的斗智斗勇

李世民是一个聪明之人,在他的父亲与隋朝军队开始作战时,李世民就已经对国家未来进行规划,多次劝诫父亲李渊自立,可是李渊一直犹豫不决,直到最后李世民想方设法将杨广的妃子弄到李渊床上,李渊才被迫无奈造反。

在造反过程中,李世民是最厉害的一员猛将,不管是击败王世充、窦建德还是刘黑闼,李世民都立下汗马功劳,在取得大唐江山的过程中,李世民基本拿下一半以上江山,原本李渊答应建立唐朝就立李世民为太子,但最后李渊食言立了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


从李建成成为太子之后,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实力逐渐有悬殊,一开始李世民比李建成实力更强,因为李建成成为太子,得到正统支持,一些墙头草大臣也转去支持李建成,还有一部分持中立观望的态度,促使李世民实力不及李建成。

李建成已经在实力上对李世民形成压制,但是李世民依旧是一个影响李建成太子实权的最大障碍,所以李建成以及李元吉想方设法要收拾李世民,曾经多次采取行动,比如用烈马想要害死李世民、还有派人刺杀李世民,甚至想用毒酒毒死李世民,好在李世民福大命大,最终逃过危险存活下来。


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李世民开始不断策划,想要借助玄武门之变进行最后的较量,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经过周密的计划安排,玄武门之变顺利进行,并且取得成功,李世民因此得到李唐江山,成为唐朝第二个皇帝,开创贞观之治。而李建成则就此去世,留下诸多遗憾。


二、李世民为何取得胜利

关于玄武门之变以及李世民取得胜利这件事情,其实并非偶然,而是一场有预谋的长时间策划,最终取得那样的成功并不奇怪,一切都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为何这么说呢,主要就在于以下三个原因。

1、李世民得人心

李世民从开创唐朝疆土开始,一直带兵打战,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与那些开国功臣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大家在后来对李世民比较支持,尤其是尉迟恭等老将,更是对李世民忠心耿耿,在后来玄武门之变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正因为李世民得民心,所以即使经过玄武门这样残忍的政变获得胜利,最后也没有人反对他,除了李建成旧部罗艺出来造反一下,其余大臣还是纷纷归顺李世民,就连魏征这种级别的人物,也乖乖归顺李世民,可见李世民多么得民心。

要是换一个人,估计经过这样的政变,很难恢复稳定,必然会有很多人打着各种各样讨伐的旗帜对其进行讨伐,毕竟古代对于争夺皇权的正义性还是看得比较重。

2、李世民善于用人

玄武门之变中的主要人物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等大臣,都是一路追随李世民的,李世民懂得每个人的优缺点以及利益关心点,巧妙知人善用,让大家发挥自己的优点。

此外,李世民还去给远在边疆手握重兵的李靖与徐茂公两人带话,希望两人支持自己,虽然历史资料上没有明确记载两人支持李世民,但是从后来的种种事实来看,两人已经默许。

李世民就是这样有魄力,哪怕玄武门之变前夕,杜如晦与房玄龄迟迟不愿出来与大家汇合,李世民也不着急,他派尉迟恭带着剑去请两人前来,两人见此阵势,立即跟随尉迟恭前往。



试想当时李世民要是稍微犹豫一下,估计杜如晦或者房玄龄就会泄密导致整个事件失败,所以说李世民在用人方面确实很厉害,他能够清楚知道人的优缺点,知人善用,巧妙利用人性对不同的人进行制约,让其最后只能好好听从李世民的安排。

3、果断坚决

李世民是一个果断坚决的人,他决定的事情就一定果断处理,不像李建成那样犹豫不决,魏征多次提醒建议李建成要对李世民下手,可是李建成一直没有下手,在犹豫不决,才导致李世民养精蓄锐,有充足时间策划玄武门之变,最后将李建成一举拿下。

成大事者都应该果断一些,很多时候时间决定了机遇,一旦犹豫不决错过最佳时机,想要再次得到机会,就十分困难,更何况有的机会稍纵即逝,一旦错过永远也无法找回。


结语

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较量,一直都是研究唐朝历史的一个十分具有争议的话题,我们绕不开,也很难完全搞清楚当时双方的真实想法与实际情况,毕竟很多记载已经不复存在,我们只能从历史碎片中窥探到当时一些点滴!



嗔痴历史观


说李建成的实力比较强是对的,但是说李建成完全强过李世民的势力却也不准确。

玄武门之变之前,太子李建成拥护者其实不少,而且其中不乏能臣,大家熟悉的就有太子洗马魏征、左翊卫大将军罗艺、副护军薛万彻、东宫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太子詹士裴矩

、太子卫率韦挺等人,在政治和军事实力上的资本可以说是很雄厚的。严格来说,秦王李世民的实力要远远强于李建成,原因就在于李世民在军队里的威望很高,倘若没有李渊的插手,李世民集团真的硬碰硬跟李建成集团干起来,李建成还不行!

但是问题来了,这是在宫城之内啊!李世民势力再大,也不可能率领大规模军队进宫,这跟摆明了造反有什么区别?所以,如果只看两兄弟在宫城内的纸面实力,李建成是要强过李世民的。

然而,李世民还是赢了,在玄武门一举挫败李建成,最终得了天下。其中,他能够成功的原因我认为有这么几个:

第一、精心策划。史书都是为尊者讳,李世民当了皇帝,总不可能史书说他是篡权上位的吧。所以,玄武门之变的真相应该与史书记载不是很相符。我认为,玄武门之变李世民集团应该是蓄谋已久的,他们知道了李建成何时进宫,经过何地,甚至连他们带领的护卫规模都一清二楚。要真是李建成先发难的,他会傻到就凭着几十号人就想拿下纵横天下的李世民和尉迟恭?

他是太子哎,不是傻子!唯一的可能性就是李建成事先完全不知道李世民对他的不利企图,在毫无防备下,被李世民守株待兔了。

第二、实力悬殊。这个实力悬殊,我们仅仅说在兵变时候双方的实力。李建成方面,也就是李元吉和几十个护卫军了,行不成像样的战斗力。而李世民这边呢?动用了天策上将府的兵力,领兵的将军呢,每一位都是在战场上独当一面的大将!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玄武门九将)。不要说还有足够的兵力了,单单是这几个人凑一块儿,打败李建成率领的护卫也足够了!

第三、最及时争取了李渊的支持。

其实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才是最危险的。李建成李元吉是被控制了,但是他们的手下却没有,玄武门之变之后,消息一传出,东宫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太子卫率韦挺立即率领几千大军围攻秦王府,秦王府岌岌可危,李世民更是危在累卵。要不是尉迟恭及时亲自进宫面见李渊,最大程度上使得(也可以说是迫使)李渊承认了既定现实,李世民很有可能会功亏一篑。

第四、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已经投靠了李世民。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有了常何作内应,兵变才能如此顺利,胜利才有了保证,如果没有常何,那么就算李世民拿下了李建成李元吉,恐怕也会被立即闻讯赶来的太子宫势力碾压掉。有了常何,才替李世民守住了玄武门,为争得皇帝支持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玉树临风的九郎哥哥



其实在玄武门之变以前,基本上李世民的势力是要比太子李建成强的,准确来说只是在玄武门之变前夕,太子李建成的势力才对李世民开始占据上风,因为当时李世民几乎被架空了。

接下来宋安之先来说说双方实力对比的演变过程。

李世民因为功劳太大,唐高祖李渊封其为天策上将,自置天策府,和太子李建成的东宫差不多,可以正大光明的招揽人才。

在玄武门之变以前,站队李世民的有: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侯君集、张公谨、公孙武达、李孟尝、高士廉、秦叔宝、程知节、屈突通等等。

外援则是洛阳张亮和幽州王君廓。

太子李建成在拥有齐王李元吉支持下,自己的支持者是:薛万彻和冯立等,还有李元吉派系的谢叔方。

外援则有幽州大都督庐江王李瑗和河北的前宫千牛李志安。

认真来说虽然太子李建成是法定的储君,所以很多人围绕在他身边支持他。但秦王李世民毕竟是唐朝最大的开国功臣,在南征北战过程笼络了不少人才,对比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这个联盟,他都稳占上风。

当然这一切在玄武门之变前夕发生了变化,因为李世民势力太大,李渊开始扶持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来打压李世民。

于是武德后期的大战役统帅,李渊开始有意起用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担任,刻意不用李世民。

发展到玄武门之变前夕,齐王李元吉负责抵御突厥犯边,是“令秦府骁将秦叔宝、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等并与同行,又追秦府兵帐,简阅骁勇,将夺太宗兵以益其府”。是要借着这个机会夺取李世民的秦王府精锐,来架空李世民。

而在此之前,太子和齐王就公开招降李世民派系之人,拉拢好了就不说了,拉拢不成,就陷害。比如说将尉迟敬德下狱,还有将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个顶级谋士逐出秦王府。

所以说在玄武门之变前夕,太子和齐王的势力才开始稳压李世民,因为李世民已经处于被架空的边缘。不过李世民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而是趁自己还没有被彻底架空,号召旧部,孤注一掷的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

现在大家看明白了吧?


宋安之


其实有一个很尴尬的点,就是李渊上位不是上古时期,历史已经发展到了唐朝,并且李渊也不是文盲,他不仅会看兵法,也会看史书。这样一来,例朝历代关于太子的抉择上,也多少会给李渊不少启发。所以李渊能立李建成,并且在平隋的很长一段时间也不改立李二,证明李建成既不是智障,更不是无能之辈。

而李建成手下的能人也不少,我们熟悉的魏徵就在李建成麾下,以魏徵的知名度,大家也知道他不是那种会为了权势去择主的人吧。所以李建成能在太子位上坚挺许多年,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而在李二蠢蠢欲动时,反而是李建成空有权势,与李二相比却缺乏一定的军功,所以李建成要做的就是找准机会为自己“捞”一些功绩。

因此,在玄武门政变之前,李建成已经皆尽能力在镇压刘黑闼的叛乱中发光发热,但李二身上又一个闪光点是李建成怎么也比不了的,就是李二每逢攻破一座城池后,他关心的根本不是财宝和底盘,而是去搜寻城中的人才。李二本身也是个个人魅力不小的人,所以在征战的多年期间自己收了不少人才,也在长年期间,培养出了一支专属于秦王的尖锐势力集团。

所以当李渊意识到这个二儿子根本没有辅佐大哥的意思时,已为时已晚。

玄武门是尽出皇宫的要道,在这里生事的话能编不少的段子。我们可以认为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妒忌李二要杀死这个弟弟,也可以认为李二憋不住了,什么大哥、弟弟、父亲都不放在眼里,无论怎样,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和李元吉宣布下线,李渊也慢慢宣布退位,大唐尽归李二之手。

所以,李二的势力或许比不上李建成,但李二懂得收买人心,审时度势,单纯这两点就够李建成学半辈子了。



逻辑文史游


看似属于李建成的狂欢,倒不如说是为李世民奠基。

实力只是相对而言,势力的大小也要视情况而定,但是政治斗争,除了明夺,当然离不开志智取,李建成实力确实强,但是呢?李世民一点也不孬,而且很显然,在整个朝政之中,李建成的拥护者显然更多,势力范围也更广,但是绝大部分取决于他本身太子之位的威望。

整个朝廷之中的太子皇权之争,也就相当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看似李建成拥有诸多优势,但是这些优势也可以转瞬即逝,只要李建成发生意外,所有人就会瞬间倒戈,而李世民则不一样,由于他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而且手握重兵,早年为整个大唐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当然少不了拥护者与支持者,而这些人更多的是共患难,生死与共的兄弟。

当时的玄武门之变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李建成本来势力范围很大,但是他还是对李世民不放心,毕竟如果即使自己取得了皇位,但如果不拿回李世民手中的军权,也会有很大的潜在威胁,所以以期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李建成终究还是对李世民首先下了手。其实本来对于太子之争,李渊自然是心知肚明,只要闹得不太过分,也都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但怪就怪在李建成太贪心,也太不自信了。

其实当时的李建成在拉拢自己的势力范围的同时,也和李元吉犯下大错,晚年的李渊,为了弥补前半生的缺憾,自然也在众多嫔妃面前,乱花渐欲迷人眼,所以为了进一步扩大李家皇室的天下,也主动扛起子孙满堂的重任,与众多嫔妃生下小王子,但是这些嫔妃娘娘们肯定知道,将来的天下肯定是会掌握在太子李建成,或者是秦王李世民手中,所以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前途,也就提前想办法与这两位攀附关系,李建成当然比较好说话,而且李建成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当然也乐意与这些贵妃娘娘们打好关系,而且还时不时的拿金银珠宝贿赂她们,李世民则不然,他有自己的谋划与打算。

李世民越是安静,李建成就越是恐慌,毕竟军权都掌握在李世民手中,只要自己的父亲不在了,那么后果可想而知,所以李建成打算和李元吉两人,主动出击,合谋削弱李世民的兵权,当时正好赶上突厥入侵,所以李建成也就借此机会向父亲谏言,认为应该让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出征,一来可以借机表现,二来当然是变相从李世民手中要兵权,对于李建成的这点心思,李世民当然明白,自然是不肯轻易妥协的,这样一来,李建成又找到了机会,他就趁机向自己的父亲表明心意,说李世民此举显然是有想要造反的嫌疑。

当时李渊面对李世民与李建成太子之争,确实有点烧脑头大,所以李渊也就召见李世民询问此事,但是李世民当然不会轻易认输,而且反将了李建成一军,借着李建成李元吉与后宫嫔妃们的关系,李世民告诉自己的父亲,说李建成他们秽乱后宫,这可得了,李渊当然接受不了这一现实,所以也就最终决定第2天与李世民,李建成当庭对峙。

怎么说?李建成对于这样的结果一点也不意外,所以也正想着第2天一举拿下李世民,但是哪里想到,第2天事情的变化让李建成更懵了,第2天一大早,李世民派出的将士们,就已经埋伏在了李建成李元吉所出现的必经之路,等到二人刚一露头,李建成就已经被提前杀死,而李元吉反应过来之时,也为时已晚,只能对李世民听之任之。

而此时的李渊,显然对于这件事毫不知情,正在此时,浑身是血的尉迟敬德闯了进来,李渊大惊失色问道:外面究竟发生了何事?接下来尉迟敬德也就一五一十禀告了李渊,太子李建成造反被秦王李世民一举拿下,此时的李渊尽管知道这其中有变故,但是事已至此,不将皇位传给李世民,又能给谁呢?


历史红尘


两方势力也不能说是差距很大吧,李建成只是多了一个父亲李渊的支持和太子的头衔,其他的地方和李世民也相差不大。



比如,李建成可以光明正大的招揽人才,李世民也可以;再比如李建成这方有人支持,李世民那方也有。

当然,玄武门之变前夕如果没有一个叫王晊的人,那么接替李渊位置的就不是李世民了,而是李建成。

所以,我感觉李世民能够在玄武门之变上取胜有以下两个原因:

  • 王晊的情报是一方面

王晊其实是李世民安排在李建成身边的眼线,他在李建成的东宫担任更丞一职 。



玄武门之变前,李建成的计划是想借此控制秦王的兵马,并准备在昆明池设伏兵杀秦王。

并且李建成的计划也算是成功了一半,因为他曾经去收买过尉迟恭,但是却被拒绝了。

李建成被拒后便开始诬陷尉迟恭,最后还是由李世民再三请求李渊,尉迟恭才得以幸免。

除尉迟恭之外,李建成还诬陷了秦王府的程咬金、房玄龄和杜如晦。

又谮左一马军总管程知节,出为康州刺史。又以金帛诱右二护军段志玄,志玄不从。建成谓元吉曰:“秦府智略之士,可惮者独房玄龄、杜如晦耳。”皆谮之于上而逐之。《资治通鉴》

所以,李建成也算是控制了李世民的兵马,那他之后的步骤自然就是暗杀李世民了。



但是让李建成没想到的是;他的计划早就被王晊告诉给了李世民。

率更丞王晊密告世民曰:“太子语齐王:‘今汝得秦王骁将精兵,拥数万之众,吾与秦王饯汝于昆明池,使壮士拉杀之于幕下,奏云暴卒,主上宜无不信。吾当使人进说,令授吾国事。敬德等既入汝手,宜悉坑之,孰敢不服!’”《资治通鉴》

正是因为有王晊,李世民才能明白李建成那一方的进度,才能掌握先机。

  • 第二个原因就是李世民掌握先机后,先下手为强。

世人都说李世民弑兄逼父是他人生的一个污点,但我不这么认为。

当时的李世民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情况了,如果李世民不杀李建成,那死的肯定是自己。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李世民在玄武门外一箭射死李建成这一事件。



当然,虽说李世民当时是占尽了先机,但是他当时在玄武门外的情况也是异常危险,差点也被李元吉的箭射死。

总之,李世民能取胜,可能有运气这一因素,但是和他前期的布局有着重要的联系,就比如那位被他安排在东宫的王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