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王劲松《战国风云》首播引争议,野心太大恐怕适得其反

据《旧唐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这么流传千古的一段话:

“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王劲松《战国风云》首播引争议,野心太大恐怕适得其反

历史从来都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埋首故纸堆,或许我们会发现一些被忽略掉的密辛旧事,再看今时,一切可能大有不同。

由金铁木执导、王劲松老师主演的《战国风云.燕国篇》今天迎来首播,与预告片刚出来时一片欢呼期待之声不同的是,《战国风云》在播出后即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这样一部主打剧情的历史纪录片到底呈现了一种怎样的姿态呢?

王劲松《战国风云》首播引争议,野心太大恐怕适得其反

《燕国篇》选取了战国末期,燕国三位君主的分段式故事。

第一个是燕王哙,因燕国长期弱小,又与齐国这样的强邻为伴,所以想效仿上古尧舜禅让之举,把王位禅让给了“贤臣”子之。结果因为太子姬平与子之长期争斗,造成燕国内乱,齐国因此趁虚而入,攻占了燕国都城。

第二个故事是在齐国撤军,燕国内乱结束之后,燕昭王上位。燕昭王励精图治,招贤纳士,强大国力,想要复仇齐国。

王劲松《战国风云》首播引争议,野心太大恐怕适得其反

此时,奔波多国而不得重用的苏秦,却得燕昭王礼遇有加,苏秦遂引以为伯乐。为报知遇之恩,苏秦潜伏齐国多年,终于引五国攻齐,完成燕昭王多年夙愿。

第三个故事是燕国末代国君燕王喜,为了阻挡秦王嬴政的攻势,不惜把自己的儿子太子丹送到秦国为质。几年后,太子丹逃回燕国,并组织策划了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事件。

随后事败,燕王喜为了保命,不惜杀了太子丹,以求得到秦王嬴政的怜悯。结果自然未能如愿,以肉饲虎的下场,从来都是极其悲惨的。

王劲松《战国风云》首播引争议,野心太大恐怕适得其反

金铁木导演的《战国风云.燕国篇》仅仅用了60多分钟的时长,试图讲述战国末期燕国数代人近百年的国运兴衰,野心不可谓不大。

不过这强大的野心,却并没有足够的“干货”来支撑。

“战国七雄,燕国最为古老,传统因此根深蒂固。时代的车轮在滚滚向前,而燕国一直无法摆脱上古的王道思想。在一个霸道的时代,它矛盾、纠结、沉沦。燕国之亡,亡于传统。”


王劲松《战国风云》首播引争议,野心太大恐怕适得其反

这样的论调,和开篇燕王哙历史教科书一般的叙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可否认是一种尝试。甚至为了支持这个论点,《燕王篇》用了大量的篇幅描述了燕王哙的禅让,以及燕昭王时期燕国名将乐毅伐齐成功,却剩余两城围而不攻的事例来进行佐证。

但“燕国之亡,亡于传统”,站得住脚么?

不尽然,虽然历史悠久,但地处边陲远离争斗中心,且历代燕王大多无所建树,燕国之弱,非一日累积,也远非一句“谨守周礼,亡于传统”可以概括的。

王劲松《战国风云》首播引争议,野心太大恐怕适得其反

燕昭王的励精图治,太子丹策划的荆轲刺秦,是挽救弱小燕国的为数不多的有效尝试,他们传统,但绝不是“亡于传统”。

秦奋六世之余烈,所要剿灭的,是阻挡统一的任何势力,这才是历史的大车轮,至于他国之亡,是亡于国力的塞滞不前,整体的不思进取。

王劲松《战国风云》首播引争议,野心太大恐怕适得其反

《战国风云》如不能打破这粗暴简单的单面史观,那么,还不如看《大秦帝国》系列电视剧来的痛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