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越没出息的人,越“死要面子”

鲁迅曾经说过:

“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过去拔住了辫子一样,纲举目张,全身都跟着走动。”


这句年代久远的话,用在今天,还是那么恰当。


曾经看到一个调查问卷:中国人最喜欢什么?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高赞回答不是“钱”,而是“面子”。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总有些人,面对生活、感情、事业时,不愿追寻实质的舒适、幸福、成功,只抱着不值一文的面子不放。


“死要面子,活受罪”,这“罪”受得值得吗?


越没出息的人,越“死要面子”


越没出息的人,越“死要面子”

有一种狭隘认知

叫“面子就是一切”


《冰点周刊》曾报道过一个名校学生喝酒致死的事故。


大一学生王耀栋跟同学去酒吧消费,这里的规定是,如果能在3分钟之内喝下6杯300毫升的鸡尾酒,那么500元以内的消费就可以免单。


在同学的击掌鼓励,以及周围一波盖过一波的“加油”声中,他在舞台中央一口气喝下了5杯酒。


随后,他走下台阶,干呕了几声,并摆了摆手,以示“到此为止”。


但周围的叫好声更大了,还有不少人打开手机,准备拍摄这见证奇迹的“辉煌一刻”。


随后,他喝下了第6杯。


然而,以为胜利在握的他,身体却开始不听使唤,脚莫名晃动,然后头一歪,重重地倒了下去,再也没有醒来。


其实,这种认为“他人的看法等于自己的脸面”的故事,早就在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里出现过。


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了在舞会上得到他人的注意和称赞,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


她在舞会上大放光彩,但随后却愁云密布,因为项链弄丢了。


她借钱买了新项链还给朋友。为了偿还债务,她节衣缩食,为别人打短工,整整劳苦了十年。


最后,她才知道,原来朋友借给她的项链是假的。


现实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和事?


简单来说,在他们的认知里,“面子”就是一切,排在首要地位,其他的,比如健康、自由、尊严等等,都是次要的。


因为别人在应酬场的一句“好厉害”,TA隐匿起自己的缺点,知难而上;


因为想要来一次“物质攀比”,TA升级自己的消费层次,营造出“你有我也有”的虚假繁荣。


可悲可叹。


正如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所说:

“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越没出息的人,越“死要面子”


越没出息的人,越“死要面子”


有一种残酷现实,是“你有多少分量,别人才会卖你多少面子”


黄渤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一个朋友的故事。


当年,两人都在酒吧驻唱。


这个朋友很努力,但唱得很差。


按照规定,一晚上要唱四首歌,但他经常是还在唱第一首歌时,就被台下的观众喝倒彩:下去吧,下去吧。


一边唱,一边被人轰,这个场面,非常尴尬。


但又不能当场撂挑子不干。


因为作为歌手,既要完成演唱量,又要满足消费者的一切要求。


所以,这个朋友的处理就是,唱完后走下台,然后紧跟着又走上台,深深地一鞠躬说:

“我下去了,再重新上来了,现在,给大家唱一首《喜欢我的人都好运》。”


台下的观众,都被他打动了,笑得稀里哗啦的。


就这样,他完成了剩下三首歌的演唱。


当晚的气氛非常好,他的收入也很不错。


黄渤的这个朋友,因为业务水平不够好,差点把演出搞砸。


好在他足够机智,心理素质也很强大,所以能“化险为夷”。


现实就是这样,你是什么“成色”,别人就是什么“脸色”。


苏东坡也曾因为“成色”遭遇“脸色”。


他外出游玩,走累了到寺庙休息。


庙里的接待人员见他衣着简朴,便冷淡地说:“坐”,并随手拿起一杯茶,说:“茶”。


苏东坡坐下来,边喝边和接待人员交谈,接待人员发现,这人有点才学。


为表尊重,他把苏东坡引至厢房之中,毕恭毕敬地说:“请坐”,并向底下的人吩咐道:“上茶”。


两人接着聊。


最后,他才得知,原来眼前之人,是鼎鼎大名的苏东坡。


尴尬之下,他连忙作揖,并邀请苏东坡进入一间静雅的客厅中,“请上座”,接着又吩咐道:“上好茶”。


从被随意对待,到被奉如上宾,苏东坡以自身才学得到了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


这个世界,从来没人靠炫耀和标榜赢取认可,你有多少分量,别人才会给你多少面子。


越没出息的人,越“死要面子”


越没出息的人,越“死要面子”


有一种可怕后果,是“你想拼命保住面子,结果却把里子都输了”


人们为什么会爱面子?


在我看来,一切的攀比、炫耀、攀附行为,其本质,还是源于自己内心的自卑。


我一个朋友的同学,曾两次被人“打脸”。


一次是在和一个资深作者合作了几篇稿子之后,她写了一篇文章;


尽数描摹两人之间的一些“亲昵”细节,坦言和XX大咖是闺蜜,熟悉到可以随时通电话、聊微信的地步。


不料该大神在圈子里拥护者非常多,有粉丝出于对TA名声的爱护,向TA验证此事真伪。


大神当然是否认了。


另外一次是合影事件。


她频繁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自己和项目负责人的互动照片,以示交情匪浅。


但很快有人实名留言:


互动只是工作需要,并不代表什么。


这个人身上有好几个标签,但暂时都没什么太好的成绩。


做新媒体的自由撰稿人,思维还是停留在传统纸媒时代,选题策划、语言风格,都不能通过市场的检验;


在公司上班,经手的项目,要么出不了结果,要么中途被投诉到更换对接人员。


自身不够硬,没有实力做支撑,难怪她想要附会别人来凸显自己,也难怪,别人丝毫不给面子,让她失了里子。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

“中国是个熟人社会,这种面子不仅是可以看的,也是可以用的,是人的资源和身份。


就像一个涟漪一样,一圈一圈的荡漾开来。


这或许是中国人爱面子的原因之一。”


但如果像朋友的同学这样,没有内在实力背书,只有依附于平台或他人强撑出来的面子,有几个人愿意买账呢?


越没出息的人,越“死要面子”

越没出息的人,越“死要面子”

真正强大的人,从不在乎面子


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说过,面子是统治中国的“三女神”之一。


“好面子”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这个行为反映的是人们对于“感情”和“尊重”的需要。


丢了面子,就意味着自己被否定,有了面子,就好像荣耀加身。


但其实,真正强大的人,从不在乎面子。


王健林创业初期,为了见一个人,把车停在那人门口,一等就是十天半个月;


马云为了推销黄页,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找客户,但大部分人连门都不给开。


当年的他们,弱小、无助,唯一能做的,就是放下“面子”,去死磕到底。


所以后来,王健林有“一个亿是小目标”的霸气,马云有和王菲合唱的豪气。


法国作家尤瑟纳尔说过:“世界上最肮脏的,莫过于自尊心。”


李嘉诚曾有一段至理名言:

“当你放下面子赚钱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懂事了。


当你用钱赚回面子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


当你用面子可以赚钱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是人物了。


当你还停留在那里喝酒、吹牛,啥也不懂还装懂,只爱所谓的面子的时候,说明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就像电影《霸王别姬》中说的那样:“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当你能坦然地,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不攀比不炫耀不依附;


只向内索求,变得自信又强大,自然就能赚得里子,还能让别人主动奉上面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