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阮次山,祖籍海南,出生于中国广西,香港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


阮次山,美籍华人,祖籍海南,出生于中国广西,自小随父赴台湾。香港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他同时还为新加坡《联合早报》撰写专栏。代表作品有《震撼与考验:美国的抉择》《透视日本》《风云对话》等。

1946年出生于广西,父亲是国民党的中下层官员,曾在广西省的机关工作。1949年底,国民党政权全部撤出大陆迁到台湾。仓促撤退的国民党军政人员有的进了缅甸,有的进了越南。4岁的阮次山先随父亲离开广西到海南,又到了越南,然后才辗转到了台湾。早期国民党治理的台湾,一下子涌来那么多机关单位和人员,到处一片混乱。机关公务人员日子过得挺艰难。

阮次山有五个兄妹,家里孩子多,父母靠工薪养家糊口,生活过得勉勉强强。阮次山知道父母困难,从小就想分担。从12岁上初中开始就学着自己挣钱养活自己。


他在高雄中学读书时,校长很重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定了一个制度:谁要在校外投稿得到了稿费,凭稿费单就可到学校领取与稿费相等的奖金。这是多大的激励啊,阮次山便拼命写稿投稿。从那时起,所有学费都是他写稿挣来的。

但这种一篇稿件得双份稿费的“制度”并不是人人都可享受得到的。因为像阮次山一样写作能力强的人并不多。阮次山不但经济宽裕,而且成了学校里从物质到精神都很充实的“小名人”。

阮次山的父亲酷爱读书,哥哥嫂嫂都是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毕业,阮次山很早就受到新闻的熏陶,立下了当新闻记者的志向。进入政大新闻系后,他在班里的专业成绩名列前茅。政大新闻系有两个非常优厚的奖学金,一个叫陈布雷奖学金,一个叫陈博生奖学金,每学年的这两个奖学金都被阮次山尽数收入囊中。


1974年,28岁的阮次山大学毕业。当时整个台湾岛,新闻媒体就那么一二十家,到处充斥着过度竞争。大学毕业生谋个职位很不容易,而成绩优异的阮次山却一下有三个职位在等着,他选择了其中的台湾《中央日报》和中国广播公司两个媒体。1976年,阮次山又选择了跨海越洋,到美国深造。他在纽约期间半工半读,到纽约的《世界日报》试了试锋芒,积累了一些办报经验。

1978年获美国圣约翰大学东亚研究所硕士。 1979年回台湾就任“中国广播公司”新闻编制组组长。 1980年再次离台赴美,在纽约大学政治研究所博士班攻读。

1981年,华人社团聘请35岁的阮次山到洛杉矶创办了中文《国际日报》,任总编辑。后来又到《中报》当副社长兼总编辑。 从1987年起,他决定当专栏作家,同时给他开专栏的报纸刊物有9个,用稿最多的是新加坡《联合早报》,一周两篇。这一写就写了二十多年。曾有人评价其专栏文章“不奢华、不卖弄,却有着一针见血,药到病除的功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