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5 清朝一個七品知縣,狀告全國官員,最後全體官員求饒

清朝一個七品知縣,狀告全體官員,最後全體官員求饒

公元1839年,清朝道光十九年,山西省介休縣的林知縣向山西省告發了一些列官員腐敗行為。

這位林知縣所告的不是一般的小官,也不是一個兩個,他所要舉報的幾乎牽扯到整個山西官場的主要官員,而且還牽扯到了朝廷中的大學士湯金釗和尚書隆雲章。

清朝一個七品知縣,狀告全國官員,最後全體官員求饒

這個案子實在太大了,涉案官員的級別之高,人員範圍之廣,一旦驚動了朝廷,會引發官場大地震。

山西省藩臺張澧中接到舉報之後嚇出一聲冷汗,這個林知縣非常精通官場之道,他所採用的朝廷的正式公文,藩臺衙門是不敢私自扣壓的,而且這裡面材料證據非常充足,根本就無從抵賴。

張澧中只能向巡撫大人楊國楨報告,請問他怎麼處理這件事情。實際上,林知縣所舉報的人,張澧中和楊國楨都在名單之中。

那我們來看看這個林知縣所舉報的是什麼內容。他說,每次欽差大臣到我們山西省來,就比如湯金釗大學士和尚書隆雲章,他們來了之後,我們山西省就會向藩臺衙門借兩萬兩銀子作為招待費,事情結束之後再向下級單位府、縣層層攤派,最後落到老百姓頭上。但是這個他們最後攤牌出來的數目卻遠遠超過兩萬兩,能達到三到五萬。首先一點,兩萬兩的招待費已經算是天價了,吃什麼飯要用得著兩萬兩銀子?那麼剩下的錢是不是就被欽差大臣給吞掉了呢?還有省裡攤牌收上來最終是三到五萬,那麼多出來的幾萬兩是不是又被省裡的張澧中給貪墨了呢?

清朝一個七品知縣,狀告全國官員,最後全體官員求饒

根據當時的購買力來說,三萬兩銀子能夠在江南買好幾百棟小別墅了。所以,可以想像一下,這個數目是多麼驚人。如果朝廷查下來的話,重則殺頭,輕則至少罷官。所以說,這位林知縣所舉報的東西從法律本身來說是非常正確的事情。

但是實際上事情遠遠不是這麼簡單的。在當時來說,林知縣的舉報應該是奇葩行為,為什麼?因為全天下都知道這個事情,根本就不需要林知縣來舉報。不要說山西省,就是浙江、湖北、山東,乃至全天下的十八省全都是這麼做的。這是大家約定俗成的東西。所以,林知縣舉報的東西法理上正確,情理上卻令官員們不能接受。欽差大臣來了你不招待,那麼,你今年的考核怎麼辦?難道要等他參你一本讓你撤職嗎?省裡沒有好果子吃,難道還會給府裡、縣裡好果子吃嗎?搞不定欽差大人,大家全部都吃不了兜著走。所以,孝敬好欽差,是權利更是義務。

問題的關鍵就是皇上他老人家不知道這件事情,也不能讓他知道。現在這個林知縣要給他捅出來,怎麼辦?

只能找林知縣來協商,必須要擺平。巡撫楊國楨經過研究調查之後,才發現,實際上錯根本就不在林知縣這一邊,而在於張澧中。

清朝一個七品知縣,狀告全國官員,最後全體官員求饒

原來這位林知縣的官位被張澧中給搞掉了。事情是這樣,張澧中派了個姓虞的到縣裡去調查,林知縣非常懂規矩,要什麼給什麼,要錢給錢,要女人也給他辦好,臨走還給他把腰包撐滿。按理說林知縣做人很到位了,沒想到這個姓虞的回去之後,反而跟張澧中打小報告,讓張澧中告他一狀,最後把林知縣的官位給搞掉了。

林知縣為了報仇,就把整個山西省的事情全捅出來。

於是巡撫楊國正出面,讓張澧中這個山西省的二把手向林知縣低頭認錯,並且花一萬兩銀子買斷林知縣的告發材料,再把林知縣在任期以內的虧空全抹平。這才將事情全擺平。

這件事情被吳思的《潛規則》一書收錄。吳思通過這些事情最後告訴大家在中國古代社會,明文規定的法律法規並不能組建成真正的社會秩序。真正主導生活的實際上是那些灰色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