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洗澡搓下的“泥”是什麼?

Lehmen


就算每天洗澡,洗完澡一天也沒有出門,可是再洗澡的時候照樣會搓下髒東西,這象“泥”一樣的東西是什麼?為何總是洗不淨呢?


搓下的東西在全國各地有不同的叫法:灰、澡泥、泥兒、皴痂、垢痂、黑痂、魚魚等等都是它,學名叫作“上皮角質層”,早時被叫作“皴(cūn)”,更有叫其為“人渣”。


說白這個“泥”,就是死皮脫落而形成的。你主成分由皮屑、油脂、汗、灰塵組成。總是洗不淨是因為新陳代謝時時進行,皮膚呼吸一刻也沒有停歇,分分鐘都有新的代謝物產生。即便每天洗澡,隔天還會有新代謝物覆蓋在皮膚的皮面,生生不息。一個成年一天大約會產生2克左右死皮,一個人若是活個六七十歲的話會產生三四十斤的死皮。


皮屑,也是我們說的死皮,它也並不是一無所用廢品,它最大的作用就是保持機體韌性、物理強度,防護外界、隔離抗原等。在表皮深處有一層基底細胞,晝夜不停地分化出表層的角質細胞,,在新陳代謝作用下,表層老化的角質細胞逐漸移向表面而死亡,就形成了死皮,也是我們擦下的“灰”。



油脂,由皮脂腺分泌,成分與動物油相似。人體每週分泌的油脂150—250克左右,會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薄膜。以油脂的多少一般分油性皮膚和乾性皮膚,油性皮膚的人,油脂的分泌就會多一些;乾性皮膚的人,皮屑多一些。


汗,汗是汗腺分泌出的一種稀淡液體,熱刺激汗腺分泌汗液。皮膚是人體散熱的主要渠,當外界溫度高於皮膚溫度(33℃)時,人便會以出汗散熱。情緒緊張、飲水過多、身體活動,都能刺激汗腺分泌汗液。


為什麼汗水為何沒將灰塵沖掉,反而把灰塵黏在皮膚表面了呢?這是因為人體的汗液中除了有水,還有很多的油脂,而空氣到處都有“遊蕩”的灰塵,在油脂的作用下與灰塵一起混合黏在了皮膚表面。這也就是為什麼乾重活汗多的人,身上更容易髒,洗澡時搓出的“泥”更多的原因。


洗澡搓“泥”可以舒筋活血、改善睡眠、提高皮膚的新陳代謝,在北方用澡巾搓澡,而在南方往往只是沖澡。那麼洗澡要注意此什麼呢?


水溫

洗澡時水溫一般以30——45度左右為宜。太燙的水溫及傷及皮膚會破壞皮膚表面的油脂,加劇皮膚乾燥。洗冷水澡或冷熱水交替沖澡,一定要視自已身體情況而定,且不可逞強。


順序

洗澡正確的順序是洗臉——洗澡——洗頭。一般人都是先洗頭,這個是錯誤的。尤其冬天溫低,血液會集中在內臟和頭部,先洗頭易誘發腦血管疾病。洗澡前可用熱水澆澆腳,待腳溫和後慢慢往身上淋水,給身體一個緩衝的過程。


時長

泡澡一般20分鐘為宜,天天沖澡的三五分鐘即可,最好別超過15分鐘左右為好。泡澡時間過長,容易使人疲勞,易會使皮膚表面失去油脂保護而乾燥、發皺、脫水、過敏等情況。


頻率

冬季每週1~2次為宜,夏天可每天短時沖澡。洗得過少不衛生可能引至皮膚乾燥瘙癢,過勤又會破壞皮膚表面分泌的油脂及正常寄生在皮膚表面的保護性菌群,破壞皮膚的抵抗力。


浴液

選用中性的溫和的浴液為好。潔力強的浴液會損害皮膚的保護層誘發皮膚乾燥、過敏等皮膚問題。沐浴後可塗些滋潤的護膚品。




禁忌:

1、醉酒後忌馬上洗澡

酒後洗澡平衡力差易摔倒,若酒精暈在廁所容易造成窒息,酒後熱量沒排出去,會加重醉酒的狀態。


2、運動後忌馬上洗澡

運動後身體需要散發熱量,用涼水洗澡會讓毛細血管驟然緊縮傷身,熱水澡會產大腦缺氧產生暈厥感。


3、飯後忌馬上洗澡

飯後腸胃正在消化,馬上洗澡會刺激腸胃,容易消化不良。飯後2小時洗為佳。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它承擔著保護身體、排汗、感覺冷熱和壓力的功能。每一寸肌膚都有神經,小心呵護認真照顧,要愛護好身體哦!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有書共讀


記得我小的時候,家裡沒有24小時熱水,也沒浴霸,我的父親只能每週或者隔幾周帶著我到鎮上的澡堂子去洗澡。那時候澡堂子裡有一位“大漢”,是負責給大家搓澡的,父親經常讓他搓一搓,還能搓出一些“泥”來,父親搓完說很舒服。年少的我是一定不會讓他搓的,因為太疼。長大後,來到了城市,才發現搓澡是一個職業,搓一次50-100元,而搓完了,確實很舒服,每每看到搓下來的“泥”,我很困惑,我總是洗澡澡啊,為什麼還有那麼多“泥”?我相信這也是大家的困惑。於是我查閱了相關文獻和書籍,現在和大家一起學習一下。

其實,這些“泥”主要並不是我們常說的塵土。而是我們皮膚的表皮新陳代謝的產物-老化的角質細胞。正常人體的表皮深處有一種細胞叫基底細胞,它一直在不停的分化出角質細胞,這些角質細胞負責保護全身,在其新陳代謝的過程中,不斷的向人體表面活動,最終老化和死亡,而最外層老化、死亡的角質細胞,就是我們搓出來的“泥”的主要成份。值得注意,這是人類的正常新陳代謝,不是有病的表現。當然除了老化、死亡的角質細胞,“泥”還包括了油脂、汗、灰塵等,這個是不難理解的,因為大家都出過汗,明白皮膚和毛孔都會呼吸,呼吸的同時會排出多種分泌物, 如這其中就包括了油脂、汗水等。而灰塵,大家就更能理解了,人在塵世間,看的到的,看不到的,尤其是在霧霾的今天,我們生活在空氣環境中,灰塵是無處不在的,而裸露的皮膚沾染到環境中的灰塵,誰也避免不了。

所以,大家現在都知道了搓出來的“泥”是什麼了吧?適當搓一搓吧,但是不要太用力呦!


張之瀛大夫


我們洗澡的時候,通常會搓出很多的“泥”,這個泥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身上的泥=皮屑+油脂+汗+灰塵。據統計,每過一小時我們的皮膚就會代謝掉7.6萬個角質細胞。


我們人體的各個器官每時每刻都在運作,幫助人體進行新陳代謝,代謝在體表的產物就是皮屑。


體表的皮膚和毛孔都會呼吸,呼吸的同時會排出多種分泌物,如油脂、汗水等。同時,我們生活在空氣的環繞中,裸露的皮膚沾染到空氣的灰塵雜質,再正常不過了。



但是有些人搓出來的泥多,有些人就少,這跟個人體質有關了。當然,不同的人由於體質、環境、活動經歷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泥”的成分構成也不一樣。


最常見的區別:油性皮膚的人,油脂的成分稍微多一些;乾性皮膚的人,皮屑多一些。


新陳代謝產生的皮屑和皮膚呼吸的分泌物無時無刻都在進行著。即使每天洗澡將皮膚上附著的這些東西都搓乾淨了,第二天還會有新的覆蓋上來,生生不息。


不管你動還是不動,出汗其實都在默默進行著,體溫或是情緒上的輕微變化都有可能導致出汗,只是有時候我們自己感覺不到罷了。


特別是在晚上休息的時候,控制體溫、心率等的自主神經可能會加速運轉,進而使汗腺分泌汗水。


洗澡時適當搓一搓,可以及時地清除皮膚上附著的排洩物和灰塵。脖子、耳後、腋下、手腳關節處等,這些平時流汗較多但又不容易經常清洗的地方重點搓一下,但 不要過度。


因為角質膜是皮膚的屏障保護層之一,它的作用是減少水分蒸發,保持肌膚溼潤,而且還能夠抵禦各種微生物的侵襲。



如果平時搓澡過度,就會破壞這層 天然的保護膜,導致肌膚敏感,出現紅血絲。同時還可能加劇皮膚乾燥,甚至誘發瘙癢症等。


夏天一般每天沖洗一次即可。但若是油脂分泌旺盛,或是出汗較多的人,可以多衝洗幾次。老人一般皮脂分泌較少,可以適當減少洗澡次數,但也應保持每天擦一擦的習慣。


洗澡時間不宜過長,淋浴主張3~5分鐘,盆浴20分鐘左右,過長則會脫水,過短會達不到洗澡的效果。


水溫以30℃~45℃為宜。以感覺舒服即可,太熱對皮膚造成負擔,太冷容易溼寒氣侵入身體。


有書課堂


洗澡搓下來的條子是什麼成份,本期頭條回答已經有了許多正確答案,不再贅述。

可這條子的各種叫法,卻是彰顯文化的窺豹之管。到百度上百了一下,答案多多,百花齊放。

本哥知道不多,只曉得以下幾種:

1. 漬兒泥,或者,漬泥——聽相聲時聽來的,應該是京津核心地區代表國語的說法。

2. 麵條——小時候父母為俺們洗澡的時候打趣的說法,形容從好多天不洗澡的孩童身上搓下來比較長的漬兒泥。

3. 革膩——川黔地區民間對漬兒泥的一種叫法,很有古代文言文的深厚底蘊也很有現代自然科學性,“革”就是“皮”,“膩”就是比較牢固地附著在基面上的一種由有機物與無機物構成的複合材料,如膩子。

“革膩”,也就不難理解為一種比較牢固地附著在皮膚上的複合材料,其中既有油脂、蛋白質、氨基酸等有機化合物成份,也有硅鈣灰粉、汗液中氯化鈉等無機質成份。

因為“革膩”在皮膚上附著得比較牢固,所以要將其從皮膚上去除掉,單靠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鈉為表面活性成份的洗滌劑是很難奏效的,所以就必須在洗澡時運用加水潤溼後“搓”的工法,這樣,在川黔地區民間自然就誕生了名詞“革膩”對應的動名詞叫做“搓革膩”。

至於為何要運用“搓革膩”的工法才能將“革膩”從皮膚表面去除,是因為“革膩”在皮膚上的附著性較大,而較大的附著力又是因為較長時間不洗澡所致,所以說,只要當地不缺水,大家還是勤洗澡,這樣就不會耗費大量的水資源來搓革膩了。

而至於印度阿三有許多大咖依靠數十年不洗澡來向神靈表白自己虔誠與皈依,那是一種值得尊重的崇高信仰,跟俺們全國同胞都在搶著燒頭注香敬財神爺的信仰是一樣崇高的。

總結:條子還有什麼叫法,拋磚引玉求答案……(注:百家爭鳴,文明用語。)




完美大喵哥


中國南北差異比較大,例如南方喜歡天天洗澡,而北方喜歡隔幾天去澡堂搓澡,每次都能搓出一點“泥”來。

那這種洗澡搓下來的泥,到底是什麼東西呢?

要想搞清楚搓下來的泥是啥,就得先了解皮膚的新陳代謝。

在咱們皮膚的表皮深處,有很多基底細胞,它們不斷的分化角質細胞。這些角質細胞手拉手連接在一起,保護我們的身體,免受外界的侵害。

和打仗一樣,這些角質細胞會慢慢往表皮移動,最後老化的角質細胞就大片大片的脫落。所以我們衣服上會有小皮屑,洗澡的時候還能搓出泥來。

人體的每個器官,每時每刻都在運作,皮膚也不例外。

每1分鐘我們皮膚就會掉落50個皮屑,每過一小時皮膚就會代謝掉7.6萬個角質細胞,人的一生脫掉的皮高達20公斤。

加上皮膚和毛孔都會呼吸,會排出多種分泌物,例如油脂和汗水。

所以一個不喜歡洗澡的人,皮膚表面的泥就會越來越多。這時候去搓澡,搓下來的泥,大部分是皮屑加上皮膚油脂,還有汗液和吸附的灰塵。

那是不是就代表我們洗澡的時候,可以肆無忌憚的搓搓搓了呢?

角質層是皮膚屏障保護層,可以減少水分蒸發,保持皮膚溼潤,還能抵禦各種細菌的侵害。

如果平時每天都搓澡,就會破壞角質層,導致皮膚變敏感,出現紅血絲,甚至還會引發毛囊炎。

所以洗澡的時候不建議過度搓洗,輕輕搓洗就好啦。


找靚機科普君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情況,每次在自己家裡洗澡總感覺洗不乾淨,搓不下來“泥”,總覺得澡堂裡洗的乾淨,搓澡師傅會搓下來很多“泥”來,那樣才覺得特別爽。


可是,你發現沒有?剛剛搓完澡的人皮膚都會變紅、有時甚至覺得有點疼,其實較大的原因是搓澡師傅用的勁比較大,所以才能搓下來“泥”。




那洗澡時搓下來的“泥”是什麼呢?

主要是脫落的皮膚碎屑、灰塵及汗等物質,適當搓洗是好的,可如果搓得太過分,把皮膚都搓紅了、搓痛了,就有可能破壞皮膚本身的保護屏障,導致皮膚變得敏感,加劇皮膚乾燥,嚴重的會誘發瘙癢症等。



圖乾淨使勁兒搓,傷害皮膚角質層:

其實皮膚表面的角質層、脂質膜共同構成了皮膚的屏障保護層,不但可以保護機體免受外界損害,還能防止體內營養物質尤其是水分的喪失。


使勁兒用搓澡巾搓就會破壞這層保護膜。如果洗後用手指搓皮膚能聽見吱吱的聲音,就說明搓洗過度了。


建議:

勤洗澡,而不是“攢著洗,用力搓”,可用柔軟的海綿蘸沐浴露輕輕擦洗,只在肘部、膝蓋等角質層厚的部位使用搓澡巾即可。


如果一定要搓澡、搓背、搓爽快,不要天天搓,一週不超過2次就好。


所以,洗澡時適度清潔就好,不用使多大勁兒,也不用每次都搓出點兒東西來才甘心。


畢竟你也不能把自己搓瘦吧?搓澡有風險,用力需謹慎呦。


作者:邢麗霞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中藥師中醫學學士


營養百事通


不知道朋友們是否和我一樣,經常對洗澡從身上搓下來的泥驚訝。有的時候不出門,天天洗澡,還是能從身上搓下來一層泥。這是身體在排毒麼?

這些泥是啥?

皮屑、油脂、汗、灰塵,這是“泥”中的四大主要成分。人體總是在不斷地新陳代謝,代謝在體表的產物就是皮屑。體表的皮膚和毛孔都會呼吸,呼吸的同時會排出多種分泌物,如油脂、汗水等。同時,人生活在空氣的環繞中,裸露的皮膚沾染到空氣的灰塵,再正常不過了。

小貼士:日常生活中如何應對皮膚瘙癢呢?

皮膚瘙癢大多是炎症的表現,瘙癢的時候非常的影響工作和生活,這個時候可以用少量的蘇子油塗抹在皮膚上,過一會就好了。

如果是經常有嗓子發炎、皮膚瘙癢等問題的人,可以少吃富含飽和脂肪酸的食物(比如紅肉),多吃含有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深海魚、蘇子油、亞麻籽油等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可以緩解、抑制炎症、瘙癢的發生。尤其是蘇子油,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歐米伽3含量最高的食物,歐米伽3(α-亞麻酸)的含量可以達到65%以上,是橄欖油中歐米伽3含量的80倍,是核桃油中歐米伽3含量的6倍。

每天5ml的蘇子油,無論是口服還是拌酸奶,都可以起到提高身體免疫力,預防炎症和過敏的作用。尤其是孕婦和嬰幼兒,經常食用蘇子油,α-亞麻酸可以促進腦細胞的活力,有助於提高記憶力,改善疲勞。


操勞的一生


主要成分是死皮,也就是死掉的人體表皮細胞,可能還混雜了外界的灰塵。


我們看這張人體皮膚組織的圖片,可以知道我們搓的就是表皮的角質層和汙垢。

​一直搓一直有,那說明你死皮很多,也就是新陳代謝的速度很快,或者很久沒洗澡身上太髒了。

如果搓得夠久,皮膚就會發紅皮下毛血細管會出血,原因是死皮搓光了就搓到正常的細胞了。

搓的力氣太大會把皮上的皮脂搓掉,不利於皮膚的的保溼,容易乾燥脫屑


Simon醬板鴨


搓澡是北方澡堂裡隨處可見的一件事情。感覺搓澡時不用澡巾搓下點什麼就不值得進一次澡堂。身上總是會搓下好多的“泥”。那麼搓下的這些“泥”到底是什麼呢?

要弄清這些“泥”是什麼,就先要了解皮膚表皮的新陳代謝。正常情況下,皮膚表皮深處有一層基底細胞,會不斷分化出角質細胞,這些角質細胞緊密相連,日日夜夜保護著我們的身體免遭外界侵害。在皮膚不斷的新陳代謝中,這些角質細胞又慢慢移向表皮,逐漸走向死亡。而變為老化的角質細胞後,就自然成片脫落。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抖落衣服時會有“皮屑”,洗澡時會搓下“泥”。這些“皮屑”“泥”都是來源於表皮新陳代謝的產物—角質細胞。

我們人體大約每一分鐘就會掉落50個小的鱗狀皮屑,一生脫皮可達20公斤之多。因此,對於多日不洗澡的人來說,皮膚表面會產生很多老化的角質細胞,即“皮屑”。“皮屑”越多,洗澡時搓下的“泥條”也就越多。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洗澡時為了洗的乾淨。用絲瓜筋搓擦,這是不科學的。洗澡不可過度搓洗,搓的太猛反而會使皮膚表面變薄嫩,減弱皮膚抵抗力,易患皮膚病。正確的做法是水溫適宜,洗澡時輕輕搓洗。而對於經常洗澡,特別是天天洗澡的人就沒必要搓洗,用水沖沖即可。

本期答主:馮海燕,醫學碩士

歡迎關注生命召集令,獲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識。


生命召集令


關注【糖小姐的閨蜜圈】閨蜜美,世界才美...

不!你會比閨蜜更美!文末有驚喜!

每次洗澡都會從身上搓下一條條“小泥鰍”,總覺得身體不乾淨有這麼多的泥什麼的,這東西正確的叫法是“皴”[cun],主要成分是皮屑、油脂、汗、灰塵等,人體器官每時每刻都在新陳代謝,之後產生的就是皮屑,人體毒素通過脾胃代謝送出,分泌出來的油脂汗水等,也有皮膚暴露空氣中沾染的灰塵。

喜歡吃油膩食品,不怎麼愛運動的人搓出來的皴要比常人多許多,這類人往往覺得身體沉重,四肢無力不願意運動,然而越不愛運動身體積鬱的溼氣就更多,導致溼氣侵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病變。

不管你今天搓洗得有多幹淨,因為新陳代謝產生的皮屑和皮膚呼吸分泌物無時不在進行著,第二天還是能繼續搓洗出新的皴。很多人就想全部搓掉,實際上搓皴需要適量,把皮膚搓傷了容易溼氣入體,體質變弱,身體抵抗力變弱,導致各種身體不適。

不管你是動還是不動,出汗都在進行著,情緒上的變化和體溫細微變動都會導致出汗,只是我們無法清晰的感知而已,在睡覺階段,控制體溫、心率等自主神經甚至加速運轉,致使汗腺分泌出汗水。

洗澡講究健康,在洗澡的時候最好不要先洗頭,血液集中在內臟和頭部,馬上洗頭容易導致頭部血液流通不暢,長期的話容易引發腦血管疾病,正確的順序是先洗臉,再洗身體最後才是洗頭,經過一段時間熱水的沖洗,頭皮和頭髮在水蒸氣中得到一定的滋潤,更利於頭部清潔和頭皮的健康。

洗澡時間最好不宜過長,最好控制在15-30分鐘為宜,防止時間太長造成脫水現象,水溫也要控制在38攝氏度到41之間,水溫過高使得身體表皮血管擴張,心腦的血流量減少導致缺氧。平時多運動,控制飲食選著清淡些的食物,避免潮溼的環境,最大限度的給自己祛溼。

給看到最後的你一個麼麼噠~任何疑問的地方歡迎留言評論我們來一起種草拔草!關注【糖小姐的閨蜜圈】,私信回覆“糖小姐”,你想要的全都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