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黑格尔认为孔子的伦理道德缺乏哲学思辨,对此你怎么看?中国真的没有哲学吗?

葉丶唸


这个问题答案是确定而且唯一的。中国不仅有真正的哲学,而且中国的哲学远远早于其他国家的哲学就登上了哲学这座高山的顶峰。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清楚而且引以为豪的事情。

我们不否认,孔子的思想以伦理道德和政治为主,没有形而上的思辨内容,但是,如果仅以此来推论中国没有真正的哲学是 以管窥天、以偏概全。

中国的哲学自古就有。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1931年版)开篇第一句话“中国文化,至周而具规模”。从周开始,中国文化中哲学的有关问题就已经出现在不同的记载中。

再往后,到了老子,中国的哲学就已经非常系统完备而且极为成熟。即使是孔子的思想,到了后世宋代,从“北宋五子”开始,也对其形而上部分进行了系统的完善,所以,说中国没有真正的哲学实在是谬论。

“哲学”一词,来源自西方,希腊哲学家多认为哲学包括三部分:物理学、伦理学、论理学(逻辑学),后多认为哲学包括: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三部分。此三部分,在老子的思想中均有相应的内容,且论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足以代表中国哲学的气象。

下面,小编就简单讲讲老子的思想中关于宇宙本体、辩证法、认识论这三方面的内容。

一、老子思想核心——“道”

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老子》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所说的“道”,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或道理,而是一个高度抽象、形而上的概念,是纯粹的哲学含义。

老子所讲的“道”,就是最高本体、就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这一点,从《老子》书中对“道”的表述即可看出。

“先天地生”、“周行而不殆”,这体现了“道”的永恒性;“独立而不改”,体现了“道”是绝对的、独立的、无条件的;“至小无内、至大无外”,体现了“道”的唯一性。这些特性,都是哲学意义上的本体才具有的。由此可知,老子提出的“道”的概念,当之无愧的是哲学形而上的概念。

二、老子的辩证法——反者道之动

读《老子》一书,能够强烈的感受到老子的辩证思维,这就是老子留给所有中国人的一种方法论,一种智慧。正是在他的影响下,中国人特别善于辩证的看问题,特别能够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在黑暗中发现曙光。

“反者道之动”,就是老子辩证法的核心命题。老子用一个“反”字,就揭示了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原因、规律。“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认为万物都是阴阳相对的两个方面的统一体,而这两方面的的矛盾正是万物运动发展的原因所在。

同时,“反者道之动”,还揭示了事物发展是矛盾两个方面的转化,既对立统一又不断循环。“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这就是矛盾发展转化的一个具体表现。

三、老子的认识论——为道日损,为学日益

中国文化一个突出特点是整体性,尤其古代,没有条分缕析。老子的认识论将为道、为学都作为了认识的对象,因此,他提出来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

“为道日益”,为道,追求的是哲学问题的思辨、是形而上、超经验的真理,也是一种最高的境界,所以要“日损”,要不断的做减法,不断地克除过多的欲望和想法,才能获得“道”。

“为学日益”,为学,是学习,追求的是形而下的具体的知识,考的是日积月累、不断增益。但是,读书是为了做人,为道、为学虽然方法不同,但不影响一个人同时追求二者。

以上是小编按哲学的内涵简单梳理的老子思想内容。但,老子思想内容远非只有这些,只是为了向世人说明,中国古代哲学已经自成体系并且高山仰止。

当然,小编不否认,中国哲学发展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专门著书立说进行论述的很少。

这主要是由于古人重实行。“立德、立功、立言”,立言一事在他们看来,是实现不了“修圣人之德、举帝王之业”这一最高理想之后的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所以,古人大多用力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著书立说并无太多热情,然而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这个能力。

我们作为后人,应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不能盲目以外来者尽美,更不能因看到了他国文化的优点而妄自菲薄,否定自己的文化,这实在是一种错误之举。

如果您也喜欢传统文化,欢迎关注繁星国学,和我们一起走进经典之门!如果喜欢这个文章,不要忘记给小编点赞留言哦!小编先谢过了!


繁星国学


这是一个既有趣又很难的问题,我来试着回答一下,不一定对,但肯定是看得懂的大白话。

首先我要说,黑格尔说得没错,他说中国没有真正的哲学,就像一个中国人说德国没有正宗的甜豆花一样,完全是大实话。因为哲学是古希腊传下来的一套特殊的思维体系,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欧洲得以继承、保存和延续。同样由于历史的原因,这套思维体系没有在中国产生,如果不是外部的冲击,也不大有产生和发展的可能。

但是,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哲学,语气里颇有轻蔑的意味,这就有些没道理了。中国没有哲学,并不等于中国没有思想,没有智慧。黑格尔不假思索地把哲学与思想和智慧划等号,简直跟庸人无异。这一点,古希腊人搞得很清楚。他们明白,哲学不是智慧,而是“智慧之友”,是接近智慧的手段和工具。当年苏格拉底柏拉图师徒俩拼命用“哲人”的概念反对“智者”,依据就是这个——搞哲学的人必须谦虚,不能像那些智者,老是自诩真理在手舍我其谁。

可是,仍然有些人对黑格尔的话耿耿于怀,偏要争辩中国有中国哲学,印度有印度哲学,日本有日本哲学,印第安人有印第安哲学,诸如此类。他们中有人说,哲学最讲逻辑,而我们古代的“名学”不就是逻辑学吗?那说明中国哲学古已有之。我觉得有些好笑。逻辑只是哲学的一个特征,不是整体概括。又有人说,儒家最讲伦理,而伦理学正是哲学的一大研究内容,可见儒学就是哲学。我只能说,这些论辩都很片面,不得要领。东方的思想自有它的价值和意义,跟套不套上哲学的假发没任何关系。

至于晚近中国的哲学,那不过是依样画葫芦。即便在西方,哲学也不是永恒的,它有中断,有遗失,也有消亡。尤其是现当代,哲学早已不是各种知识的母亲,相反,它正在成为科学的奴婢。请注意,我没有半点幸灾乐祸的意思,事实就是如此。传统的哲学研究大致分为三部分,一是本体论,它是形而上学的基础,研究事物的存在与本质;二是伦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和规范;三是认识论,研究人的感知,包括经验、直觉、信念以及知识。但是我们会发现,物理学正在取代本体论,认知科学正在取代认识论,只有伦理学这一块儿还在勉强支撑。

不但如此,现在的哲学家对以往的哲学家也是非常不客气。比如黑格尔的哲学,在另外一些哲学家,譬如维特根斯坦、伯林、罗蒂等人看来也是垃圾。哲学的前途实在是不妙得很。有时候我甚至认为,如今全世界都没有真正的哲学——哲学在19世纪乃至18世纪晚期已经蜕变成管理学了。当然,要详细阐述这一结论,不是几百字能说清楚的。


西闪


中国哲学始终都存在一个“合法性”的问题。这方面的讨论日本开始的比中国要早,但是结论是同样的,如果我们限定在西方意义上的哲学来看,在中国,或者说东亚,确实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哲学。

大家通常会说,哲学是爱智之学,这是比较宽泛的字面义。但是如果我们从哲学的成立来看,对于整个西方哲学产生最根本的影响的是苏格拉底,那么苏格拉底作为哲学家的一个最关键的行为就是他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哲学的生活,而这种哲学的生活又导致他自己主动选择了死亡。苏格拉底这一事件并不能完全从悲剧性一面来认识,因为他强调一切美德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智慧,所以当他知道德尔婓的神谕认为他是最有智慧的人之后,那么他就要努力证明这个神谕是错的,于是他去寻找那些有智慧的人,却发现他们的智慧都是假的。从这里苏格拉底推论出来,他的智慧就在于他知道自己无知。于是最后他导出“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所去的哪个更好,谁也不知道,除非是神。”故此后世才有所谓哲学就是练习死亡的说法。因为哲学的确是对于生活的体认和省察,但是对于生活的体认和省察是建立在个体存在的基础上的,然而假如把个体存在作为哲学的先决条件的话,那么对于生活的体认和省察对哲学家个人而言,就变成第二位的了。第一位将让位给延续个体的存在,也就是必须使用一切手段来延续个体的生命。所以苏格拉底不能只受制于肉身的存在与否,而无视哲学本身的使命。所以如果无法理解生死问题在哲学中的矛盾与张力,是没办法理解为什么说哲学是练习死亡。同样也就无法去看清真正的智慧与代表生存经验的小聪明之间的分别。

我们回到中国思想。孔子也好,老庄也罢,他们当然也具有智慧,甚至孔子也表达过“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说法,这一说法与苏格拉底最后的申辩在一定程度上有内在的一致性,但是我们的确无法感受到那种鲜明的张力。这就决定了东方智慧与西方的哲学从根子上来说就不完全是一回事。这就类似东西方都有宗教,但是基督教就是一神的,而作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就会呈现出多神的倾向。我们没有必要因为西方有基督教而就要把道教改头换面成中国基督教。当然,我们也可以利用西哲的概念来理解和分析我们的传统思想,从现实层面上来看,中国哲学这一学科就是这样出现的,所以黑格尔说的对与不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哲学以后到底要走哪一条路。究竟是变成为哲学提供中国的素材的一个课题,还是在理解自身与哲学的界限为何的情况下,回归文化本位?这是未来每一个关注人文领域的人们都应该去思考的问题。


pku小动物


​“世界的本源是存有和纯无”是完全错误的辩证观点

规律存在于同类客观事物之中,没有客观事物就没有规律,没有物质也就没有客观事物,从而可以得出没有物质就没有规律 ,物质先于规律而存在,客观规律不能决定物质的起源,不存在“规律是因物质是果”。黑格尔提出世界的本源是存有和纯无,是对立统一关系,认为这一观点是辩证法原点。这一观点完全是自相矛盾、无稽之谈,“纯无”完全违背物质不灭定律,同化学的物质不灭定律不相容,与自然科学相抵触,这一观点是完全错误观点,必须立即抛弃!

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是形而上学的片面观点,因此黑格尔认为孔子的伦理道德缺乏思辨,也是形而上学的片面看法。

中国不仅古代有思想家、哲学家,孔子就是哲学家,如三纲五常,其思维方法已超越两点论、两个方面的辩证法。中国古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其中处方一般都超过两种以上药物,比总是使用两种配方的辩证思维、辩证法先进多了,李时珍早已把全面、系统的哲学思维方法运用到处方中,可以说中国古代在实践中运用哲学思想处理问题非常普遍。中国近代更有哲学家,毛泽东就是著名的哲学家,毛泽东思想就是哲学思想,其中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等等就是全面、科学、系统分析问题的哲学思想,比辩证法、两点论、绝对的一分为二先进了许多,完全是全方位、多角度、全面、系统、一分为n(n为具体合适的自然数,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科学、整体和局部的分析事物的方法,说中国近代没有产生著名哲学家完全是无稽之谈!

孔子思想落后于黑格尔辩证法,黑格尔辩证法落后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


开心果282484822


黑格尔说的有道理。孔子学说偏重于伦理学,缺乏哲学思辨。中国古代,没有产生严格意义上的哲学(与西方哲学相比)。不过,道家和名家的学说之中,含有一些哲学的成分。



孔子的学说以道德说教为主,往往用比喻等手法劝诫弟子。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都属于道德的范畴。西方哲学的目标是寻求所谓终极真理,往往以理性的逻辑推理为手段,排斥类比、情感等等因素。


道德说教是育人的,而所谓终极真理是更深层次的东西,是道德伦理的基础。比如儒家可以说,人的行为需从善如流,也就是说,就像水往低处流那样显而易见。这样的解释,在哲学上是站不住脚的。


就拿《论语》中的句子举一个例子吧。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显然,孔子是在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逝去,日夜不息,一去不复返。他说这番话的目的是感慨人生苦短,稍纵即逝,劝勉弟子珍惜时间和生命。可见,孔子的着力点还是在道德说教之上。



再看看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站在岸边说什么吧。他说: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的意思是说,宇宙万物(不仅仅指这条河流)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没有绝对的静止,也不存在绝对的不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无时不刻地变化。变是绝对的,而不变是相对的。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就是哲学的一部分。


孔子是从个别的例子(比如那条川)出发,然后,展开道德说教;赫拉克利特也是从个别出发(比如那条河),然后,推论出世上万物皆变化的一般的规律。从个别到一般,是哲学的一个鲜明的标志。



我国古代也出现过哲学的萌芽,比如公孙龙,就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诡辩命题:白马非马。白马是个别意义上的一匹白色的马,马是一般意义上的统称。公孙龙对此进行了缜密的逻辑推演,比如:


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马是动物,白是颜色。颜色的范畴与动物的范畴不是一回事。所以,白色的马肯定与马不同(白马非马)。


如此这般,通过几轮的反复论证(我们古人以为他在狡辩),公孙龙厘清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就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逻辑学中的个别和一般之间的相互关系了。


所以说,孔子的学说确实缺乏哲学思辨,但中国古代,还是出现过一点哲学的。


俚言杂谈


对牛弹琴,牛反而认为这人笨死了,没事拿把琴瞎弄,吵死了。中国人本身都很多人不能够理解孔子,更不用说一个中文不通的黑格尔。这个黑格尔只不过是缺少文明的西方人把他当回事,在我看来,黑格尔还不算是合格的哲学家。所谓哲学,是译西方的译义,我们中国人原不称哲学,我们叫做道理,简称道。比叫哲学更能够让人易于接受。西方人辩论哲理,我们称双方论道,看看,一对比高马分出文化程度的高低。我们看到现在的哲学辩论赛,双方象吵架?很注重抢着说用没了意义的言辞把对方压下去,这叫文明?这不叫强辞夺理么?我们的古人论道,多么的优雅,只要你把道理讲的明白,就是有理,你讲不明白,脱离实际就是没道理,没有道理就是野蛮的,不文明的。不是人类需要的。黑格尔一个不识汉字的洋土豆那有资格对中国的圣人品头论足。孔子思想在他死后二千年了,竟然没有一个人去搞清楚,竟然恬不知耻的跟着洋大人瞎起哄,真可怜可笑。



爱国客家人八乙乙


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搞清楚什么是哲学。从黑格尔因为孔子学说缺乏思辨,就断言孔子不是哲学家,进而又断言中国没有哲学这一点来看,黑格尔是把“思辨”作为哲学的必要条件来定义哲学的。根据“哲学”一词的希腊语义,希腊文Philosophia的含意是“爱智慧”。用“爱智慧”这个动宾词组表述和界定的事物,即是人类为了提高认识世界的思维能力,亦即为了更有智慧而进行的思想认识活动。从这一点来看,孔子当然是哲学家。但是孔子这个哲学家和西方的哲学家,比如黑格尔,更注重教化民众,也就是更看重提升大众的智慧水平。不过,这里也应该将东西方所理解的“智慧”做一个区分。西方哲学家们,或者说黑格尔所理解的智慧,是对事物的条分缕析,是分析的智慧,是分割的智慧。所以西方产生了科学。而这在孔子看来,是“器”的范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孔子的语境中,道才是哲学,而器不是。在中国人看来,事物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界也是一个整体,要认识世界,必须从整体是去把握,否则就会造成世界的不平衡。这阻碍了自然科学在中国产生,却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局观。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后世的程朱理学、阳明心学,虽各有千秋,但是总体上能够统一起来。可是反观西方哲学,他们都各成一家,难以调和。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摆脱了思辨的传统而变得更接地气,也更加符合中国人对智慧的传统理解,且找到了中国人最重视的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内在逻辑,所以被中国人接受了。而其他如黑格尔、海德格尔等的思辨技巧,反而被我们看成了思维游戏。

所以说,不要用我们的标准界定西方的哲学,也不要轻易顺着西方的思路而否定自己,而是应该相互借鉴,在坚持我们的整体观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有益的思维训练,提高我们的分析能力,对我们自己的发展是有益的。

最后,用费孝通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回答:“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


何浴吾德唯读与歌


当欧洲于十七、八世纪率先于东方进入工业化社会,西方理性哲学促进了近代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得西方人俯视的视角来看待因科技而落后的东方一一即东方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形成西方人唯我独尊的"西方中心论"以及"人类中心论"。黑格尔评价中国先秦时代的孔子的伦理道德缺乏哲学思辩,就连同样研究道德伦理的德国哲人康德也曾在演讲中提出:"哲学在整个东方都不能找到…因为美德和道德的概念从未进入中国人的头脑"。在这句话里,我用横线特别强调了"哲学思辩"和"概念"这两个词语,为什么呢?这个词语表达出西方哲人们对哲学解决和探讨问题的方法与中国先哲人截然不同。中国先哲们老子、庄子、孔子、孟子…一般都感性地直觉把握事物,以跳跃性、间断性思维方式去展开,用文学性文字呈形象性去表达宇宙、人生的终极思考,是一种文化形式的表达;而西方哲人们从古希腊始到近代形成了理性一科学地把握事物,并形成以概念化和形式化的方法论,他们解决哲学问题通过数学方式的逻辑推理和三段论,并形成一个严密学说体系。在西方哲人的眼里,哲学就是我们西方这个模式,不合乎此方法论规范的,就是非哲学,似乎哲学本身不是在探追宇宙、生命的真理(中国叫"道"),而是追求解决问题的一个中间"

方法",这种方法论成为近代西方哲学界评判"是否是哲学范畴”的标准,完全是本末倒置。这就是西方人非此即彼、不是正确就是错误的二元对立的偏极思维,与中国古代"中庸"之道、阴阳对立和谐的理念完全不同。

当然,肯定说中国传统是有哲学的,中国的儒、释、道都是中国人的哲学派系,并且形成儒释道三者融合一体的特征,只是中国的传统哲学重在对人生的探讨,而西方传统和近代重在自然探索,因为探究对象的不同,造就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表示方法的不同,这也就产生了各自哲学走向的不同,中国哲学融入了中国传统人们的生活中,有一种生活哲学的意味,并与文学融合在一起,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哲学。所以,中国传统中大哲学家一般都是大文学家或诗人,中国的哲学与中国的文文化紧密地揉合在一起,形为我们文化的灵魂。而西方哲学重在探讨自然物质,所以物质的属性、结构、成份和构造成为哲人研究之所在,这就要求用实是求是、严谨、推理等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形成科学。正因此,西方哲学一直以来(不包括现代)与科学结合在一起,形成真正意义科学哲学,往往大哲学就是数学家、科学家。科学就是西方传统哲学的范畴,西方哲学已陷入了科学中而终结了。

当今的中国文化学者、哲学专家们因为迷信:中国的的现代化必须西化,西化就不能要传统。正是这种"崇洋昧外"的心理,使得近现代的中国人习惯以西方人的视角和思维来看待和评判中国传统文化,悬不知东西方文化是完全相反的,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当你用西方人的眼光和标准来审视自己老祖宗的文化时,那么祖宗的文化在你的西方式视野里,已变得"不伦不类”,它所具有的特独性和优秀性就成了落后的糟粕,封建性的迷信,这就是当代中国文人的悲哀!


梦里花落知多少718


中国的学问,浓缩起来,就是道德两字。宇宙的秩序,就是你我来设计,也会设计成惩恶扬善。孔圣人以道德立教育,目的是,修睦敦伦,为万世开太平。黑格尔纵使口灿莲花,对世道人心没什么贡献。好人是教出来的,黑格尔你能教么?


五元哥


中国人以封建王朝为起源 帝王制为深厚文化背景 强调的是按服从 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行为上 而孔子的观点正好符合大而化之 和为贵 正好符合中国宗教信仰多 但是集中统一管理的特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