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明朝皇子们的名字,和化学元素周期表重合率那么高?

冯学余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意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问题。


题主发现的问题很巧妙,是啊,怎么就和元素周期表那么类似呢?但是你还没有发现更妙的一点,那就是所有的宗室,名字里居然都带着五行!不信?你看:


朱允炆、朱高炽、朱厚照、朱厚熜-火;

朱棣、朱佑樘、朱由检、朱由校-木;

朱瞻基、朱载垕-土;

朱祁镇、朱祁钰、朱翊钧-金;

朱见深、朱常洛-水。

怎么样,是不是十五个皇帝个个都带金木水火土呢?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朱元璋让他们这么干的。


《明史-表第一-诸王世表一》里记载:“洪武中﹐太祖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乃于东宫亲王世系,各拟二十字,一家为世。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金木水火土为序。 ”

也就是说,朱元璋怕他的子孙起名字起混了,于是就给每个儿子的世系都排了个家谱,而每个男孩子起名都必须以五行作为偏旁。

所以你知道了吧,这些宗室之所以=名字像元素周期表,并不是他们比门捷列夫更厉害,只是起名字没处起了,只能翻着字典找带金字旁的字,自然这些元素也就光荣上榜啦!


青言论史


我就知道这个问题会成为一个「智商收割机」,在知乎上让不少人交纳了智商费。

这么多人答题,就是网上这一搜,不审查、不核实,然后把人云亦云的不可靠结论搬过来。

诸如:

  • 朱元璋是【元素周期表之父】。

  • 徐寿翻译化学看《朱家族谱》。

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就我看到的资料,这些说法完全就是胡说八道:

《元素周期表》跟《朱家族谱》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这可以说这是一个历史问题,首先说一个很浅显道理:

如果不是简单、自明的历史常识问题,你下任何结论必须「言必有证」,要用靠谱文献证据证明,或者在证据的基础上进行推理。

是不是应该这样?我觉得这是一个正常人就能明白的道理。

简单、自明的历史问题,比如你说: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

我会毫不犹豫的相信,因为这是一个历史常识,很多证据能证明其可信程度高。

如果你说:秦始皇身高是175厘米。

这就不是自明的历史问题,你就要提供靠谱的证据来证明,或者你提供靠谱的间接证据,在进行推理证明。我才有可能相信你。

不然,你是如何知道秦始皇的身高?这就跟胡说八道没有什么两样,是不是这样的?

------------------------------------------

好,我们以「言必有证」这个简单的道理和标准,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朱元璋定下的朱家后代取名规则:

朱+辈分+五行,名字第三个字必须是带五行「金、木、水、火、土」为偏旁部首的字。

这完全可信,理由如下:

因为有很多可靠文献可以佐证,比如《明史》等。

《明史·表第一·诸王世表一》:明太祖建藩,子孙世系预锡嘉名,以示传世久远……洪武中,太祖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乃于东宫、亲王世系,各拟二十字,字为一世。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次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不拘。

而且明代皇子皇孙名字中确实是都有:金、木、水、火、土的偏旁部首的汉字。

如:「朱公锡,朱慎镭,朱同铬,朱同铌,朱安汞」。

这一点就不多谈了。我也承认。

二、因为老朱家子孙太多,偏旁为「金、木、水、火、土」的汉字不够用。

所以,朱家人创造了很多以「金、木、水、火、土」为偏旁的汉字。

因此,《元素周期表》中很多表示元素、从「金」的汉字,有机化学中从『火』的汉字,很多都是朱家人造的。

这种说法完全不可信,理由如下:

我对《明史》没有研究,我不知道《元素周期表》有多少字跟明代藩王的名字一样,我就用网上一些人提供的答案进行考证。

很简单,我只要在明朝以前的字典和文献中找到这些字,就证明不是「朱家造字」,是不是这个简单的道理?

比如以「死理性派」逼格自居的果壳网上转载的这个帖子:把所有的名字都列出来了,说「这些字以前没有」,「老朱家十足的创造力」云云,

红字就是朱家子孙名字中的字,算很多吗??目测也就是不到三分之一的样子。

经过考证发现:

这些字没有一个字是老朱家造的,相反在明代以前的字典:《说文》、《广韵》《集韵》《玉篇》《龙龛手镜》等等中反复出现:

还有什么【老朱家的发明了有机化学】:

我们就来考证一下有机化学中的「烷、烯、炔、烃」,结果是一样的,都是在明代以前就有的字,很多字典都收录:

我就服了:

《元素周期表》中的汉字,和有机化学中表示有机物的汉字,没有一个汉字老朱家造的,在明代以前的字典随便查都能查到。

为什么要把这个『功劳』算到朱元璋头上呢?

告诉我?

-------------------------------------------

三、近代科学家徐寿从西方翻译化学元素的时候主要参看《朱家族谱》。

不可信:这完全是张口胡说,一个证据都没有列出来证明,证据呢?

我是没有看到任何证据能证明这一点:徐寿翻译化学元素主要参看《朱家族谱》。

请用脑子想一想,中国字典以部首和读音分门别类。《康熙字典》上以「金、木、水、火、土」为部首的汉字,哪一个部首下面不是最少有一两百个汉字。

徐寿是参考《康熙字典》之类的字典书方便,还是参考《朱家族谱》《明史》方便?

另外,《朱家族谱》是很容易找到的文献吗?族谱是私域文献,而《康熙字典》这种公开出版的文献,更容易得到。

我实在想不到任何理由徐寿会去参考什么《朱家族谱》。

我们看看宋辽金时代的字典《龙龛手镜》金字旁的汉字有多少:

《龙龛手镜》一页大概有50-60汉字,金字旁的汉字一共收录了34页,也就是快两千个金字旁的汉字,这TM还不够朱元璋的皇子皇子孙用?


这还仅仅是金字旁的汉字,说什么子孙太多了,字不够用,完全就是信口开河。

我就想问一下:汉字造形声字很难吗?恐怕是小学生都会吧?科学家还要参考《朱家族谱》吗?

比如表示气体元素:氢同位素「氕、氘、氚」是科学家造的,造得简直天衣无缝:

形音兼顾,从字形还可以分析出氢元素同位素「氕、氘、氚」的质子和中子数:

  • 「气」表示气体元素

  • 「一撇」表示质子,
  • 「一竖」表示「中子」,

「氕」一个质子,「氘」分别表示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氚」就是表示一个质子和两个中子。

化学家和物理学家这么逆天的造字都想到了,需要去参考《朱家族谱》,把他们当弱智?

另外,还需要明白「同形字」的概念,字形完全一样,但是意义不一样。

  • 如:「柜」在古代表示一种树木,今天表示「储物柜」。

  • 「女红」的「红」,其实跟「红色」的「红」,其实是两个字吗?「女红」的「红」表示女人的针线活,读作「女工」。
  • 淡「泊」和停「泊」虽然都是〖泊〗,其实是两个字,恰好同形。

其实,化学家是不是参考了古代字典我都怀疑,就别谈什么《朱家族谱》了。

因为利用形声原理很容易造字,根本就不能排除化学家造了一个字,恰好与古字同形。

汉字演变过程中经常出现:造新字与旧字同形。

我再说一个例子:这是今天最新发现的四种元素:

(石田)、(气奥)可能是新造字,但是「镆、鉨」两个在古籍中就有,

你认为化学家有没有参考古籍?我觉得很可能没有,因为我觉得根本没必要,用形声原理很容易造出来。

假如明代藩王用了这两个字当姓名,你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能不能说今天的化学家参考了《朱家族谱》?

民国时代的物理学家胡刚复,根据热力学原理,灵机一动就造了一个〖熵〗字,完全没有必要参考古籍,但是古籍中就有这个字。

你能说当初造这个字的人,是热力学之父?

――――――――――――

好,经过分析和考证,再来回答题主的问题:

综上所述:

汉字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古人用过的字,有些很冷僻,有些废弃了。这其中有些字,符合形声表意原理,我们今人可以继续拿来用,表达一个新意义。

今人造了一个字,跟古字恰好同形,但是意义不一样。

这两种情况,都是非常正常汉字演变现象。

朱家子孙的名字跟化学元素汉字,就是属于这两种情况,不要过多的联想附会。

-------------------------------------------

这个所谓的【朱元璋是《元素周期表》之父】,是知乎上一个叫做「檀信介」的家伙胡扯的,不知道为什么就风靡了网络。

这是他最开始的答案:

最早的时候,我在他的答案下面质疑,他就改了答案,说什么「朱家子孙提高了这些字的曝光率,让这些顺利入选《康熙字典》,给徐寿提供了参考」等等这些鬼话。

其实,「汉字的边际效用」决定了汉字所谓的「曝光度」。

汉字的常用程度也就是所谓的【齐夫定律】,这是数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在此也就不讨论,有兴趣可以去百度。

比如:汉语〖的〗和英语的〖of〗都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字。「是」或者「is」排名第二。排名第一的频率是排名第二的两倍,以此类推。

朱家子孙使用的冷僻字,是边际效用极其低的,也许明代一百万字的汉语文本,只会出现一次。

在几百年前的以前,几乎没有报纸、电视,怎么可能提高曝光率?

明朝很多王子到了明朝的中晚期跟平民一样,比如刘备也算是王子,到了东汉也照样卖草鞋。

八大山人就是明朝王子,他如果不是画家,鬼都不会记得他。

你以为古代王子都跟今天英国的威廉王子一样,如同好莱坞明星人竟皆知?

这么愚蠢的话,就有人信?我是服了。

所以,让这些冷僻字、死字流传下来的关键因素是字典。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的产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约定俗成的产物。冷僻的文字说明在语言中也很冷僻。

比如:你每天可能要说1000个「的」,如果你不是懂化学的专业人士,但你也许三十年都不会说一个「烯」。


其实,我也抱着人艰不拆的目的,我也懒得戳穿他。

但是他的粉丝天天骂人,真的不堪其扰,真的没办法。

最可怕的是竟然上了知乎日报:

诶,湾湾电视台的导演和编辑脑子进水了,在电视上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这种结论几乎经不起那怕一丝一毫的质疑,你稍微动下鼠标核实一下,或者稍微用点常识想一下,也会发现问题。

为什么就能风靡网络?只能说:这个世界上的到处是人云亦云的人。

信息大爆炸时代,我们并没有变得更聪明,而是相反。就是因为信息太多了,我们就降低了信息的审查门槛。

所以,不要随便放弃自己的思维自主权,相信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即便看起来很新奇、有趣。

你一定要想一想:他说的结论,有没有用可靠的证据证明过?

这难道不简单吗?

根本就不需要你是什么领域的专家,只要你有这个敏感性,可以识别九成以上的错误、虚假信息。

你可能要说:

你装什么逼,你那么认真干什么?我们就是图个乐子,娱乐一下。真假对我无所谓,也没有损失。

如果这样想,就没办法了,我认为求真是人的天性。或者说我不喜欢被骗。即便没有什么利益损失,我养成了怀疑的习惯。

如果这是装逼,我就将这个逼装到底。

--------------------------------------------------------

人云亦云犯了错误,真的不要紧,其实我也经常犯这种错误。我惊讶的是这种很明显的错误广泛传播,没有人怀疑一下。

我并不是想针对任何人,真的不是。

我看到有位答主说我想当方舟子,竟然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徐寿没有借鉴」。

人类基本智力活动规则「谁举张,谁举证」,你举张,你就要举证。

如何能证明一个什么东西没有呢?逻辑上无法证明。

因为不能经验所有的时间、空间、所有事物。所以,科学理论是可以被证伪的,因为科学理论是经验的。

我说我对面有条隐形的喷火飞龙,你能举出证据没有吗?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上帝、外星人、飞天面条怪、葫芦娃、变形金刚不存在。难道这些东西都存在?

假如是这样,人类的社会的法庭、听证会、大学、科研机构都不需要了,因为什么都可以成立。

我曾多次说过,思考任何问题,一定恪守这个原则:谁举张,谁举证,非常之结论,需非常之证据。

也就是说:拿可靠的证据来证明,我随时愿意放弃自己的观点和结论。没有证据证明我就暂时不相信。

最后一定要记住:没有证据的举张,你可以不用任何证据进行否定。


小汉字见大历史


朱同铌,朱成钴,朱成铬……的确明朝许多皇子的名字当中都有着元素周期表的元素名,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要感谢他们的老祖宗,勤奋的明太祖朱元璋同志。

朱元璋在位时,不仅做自己的事,并且还为他的子孙后代,都规划好了。他规定子孙起名要按照木火土金水的偏旁来进行排序,所以给自己的 26 个儿子起名都带木字旁,然后孙子辈儿的采用火字旁来取名,曾孙辈的起名就用土字旁,再往下就是金字旁和水字旁了,然后循环后接着再进行循环。

不得不佩服朱元璋为维护统治血统纯正的的高瞻远瞩,但是他没想到一个问题,汉字是有限的,而后代子孙的是无限的,朱家的生育能力太强大了,明代皇家档案正式收录的人数,洪武初年是5人,到永乐年间增至127人,嘉靖三十二年增至19611人,而万历三十二年增至80000多人。当一两百年后,他的子子孙孙数量达到几十万时,汉字是不够用的。刚开始,子孙们还可以对名字进行挑剔,到了后来字都被用完了,且取名要忌讳祖先不能使用重名,最后大家被逼得没办法,又不能破坏祖先的规矩。所以,朱家的子子孙孙,就开始随便起名,只要能对应五行的就可以来当做名字,还有的干脆自己造字,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很奇葩的名字如:永和王朱慎镭、封丘王朱同铬、鲁阳王朱同铌、瑞金王朱在钠等。

1869年,化学家徐寿想把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引进到中国来。可面对一百多种生僻的元素符号,徐寿纠结了,怎样才能把它恰当地翻译成汉字呢?这时徐寿偶然看到了朱家家谱,他发现这本家谱中有很多名字都与金属矿物有关,有些甚至直接和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相同。徐寿于是从这本家谱中选出几十个与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符号所表达意思相同的字,直接拿来借用。对有些不太吻合的字进行了大胆地改造,如钾、钠、钙、镁、镍等。他自己又根据汉字的组合规律和元素符号的性质进行了创新,造出了形象逼真的汉字来取代相对应的元素符号,终于解决了这一大难题。

朱元璋定家谱时,一定想不到自己会为我国的化学建设做出这么大的贡献啊!





不当王爷好多年


这个事说来话长,古代大家族人多,不同代际间就需要分字辈,所以就有了特定的字在不同代间使用,朱元璋深深知道这一点,为了不和民间重复俗气,他自己研发了一套编码系统。

明太祖建藩,子孙世系预锡嘉名,以示传世久远……洪武中,太祖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乃于东宫、亲王世系,各拟二十字,字为一世。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次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不拘。

这一段是《明史》记载的,朱元璋给出的那20个字分别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然后按照五行木、火、土、金、水、木这样的顺序来,所以说第二代朱棣是木字旁,第三代是火字旁,再结合上面的辈分中的字,所以就有了第三代朱允炆这个名字。

那些金木水火土是不同的字辈,主要就是区分皇族。至于元素周期表那时候门捷列夫还没生出来呢,那是后人的附会之谈。


多云sky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先得要知道,元素周期表上总体分为金属性元素和非金属性元素,而且金属性元素还是不少的,而为什么明朝皇子们的名字会和元素周期表上重合率这么高呢?其实主要还是和周期表上的金属性以及有机类元素的重合率高,当然造成这么高的原因其实主要有以下这么几个:

元素周期表


一,明朝皇子的取名制度规则,以及庞大的人数。明朝皇子的取名规则其实很有意思的,都是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的循环来取名字的,也就是说他们每一代皇子名字当中必然要带一个五行偏旁的字,比如说当前是火字规则时,那么这一代皇子名字当中必然都会带有一个火字偏旁的字,其余也一样,而且我们知道明朝的皇子皇孙那是非常多的,而且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名字避讳的说法,就是说名字重复性的可能就不是太大,这也就导致基本上的带有五行偏旁的字都被用上了,甚至还得造字给他们取名字。

二,我们知道元素周期表这个东西,他是由我们中国人加以翻译的,那么对于一些金属性,有机类元素,翻译成我们中文必然是带有金属偏旁等相关的五行偏旁的,前面也说了五行偏旁的字基本上都是被明朝皇子皇孙们取名字用上了,所以说不管你怎么翻译,都是逃不出与他们名字重合的命运。

所以说,不是说明朝皇子的名字是从周期表上抄来的,而是说明朝皇子庞大的数量基本上把五行偏旁的字都用来取名字了,后来人为了翻译元素周期表也就不可避免的与之重合了,不然这个翻译还真的不知道用什么字了,毕竟一来翻译人员不可能去了解这么多,二来也是为了更加准确的翻译。


历史微探索


很多读者在看到明朝皇子们的名字时会发现一个惊人的问题,明朝皇子们的名字竟然和化学元素的名称重叠率非常高。比如明朝的皇子朱成钴,朱同铌等等,这些都是化学元素周期表里面比较冷门的元素竟然都被明朝的皇子用到了名字里面。难道是明朝的皇子在取名的时候参照了化学元素周期表吗?

化学元素周期表是清朝末年的俄国人发明的,传入中国的时候明朝已经灭亡了300多年。明朝的皇室虽然比较奇葩,不过却没有一个化学家。元素周期表中的这些字实际上是明朝皇室先发明的,在化学周期表传入中国时被抄袭走了。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封藩制度。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乃于东宫和诸王世系,各拟二十字,一字为一世。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系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太祖诸子已取木字旁,名故从孙辈起,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系、蓼王系不拘。

比如东宫太子朱标一系,字辈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木生火,所以朱标之子是允字辈+火字旁,如朱允炆;火生土,朱允炆之子朱文奎、朱文圭是文字辈+土字旁。

燕王,即明成祖朱棣一系字辈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朱棣之子,是高字辈+火字旁,如朱高炽、朱高煦;朱棣之孙,是瞻字辈+土字旁,如朱瞻基;朱棣之曾孙,是祁字辈+金字旁,如朱祁镇、朱祁钰……

这种命名的规律,在整个明朝都未曾变化。明朝的宗室人口增长很快。明初几代的子孙比较少,取名字还比较容易,到了后来的时候就开始麻烦了。朱元璋的子孙到了最后有近百万人,这么多人又不能重名,只能造字了。随着人数越来越多,造的字也越来越多,明朝的皇室族谱也几乎成了一本金木水火土偏旁的汉语词典。到了明末,由于命名越来越难,甚至出现了皇室的孩子已经长成学龄儿童,而名字还没有选好的事情。

到了元素周期表传入的时候,当时的科学家想要给这几个符号加上中文的注解,最好是带着金字旁的。这些字从字典里面确实不好找,但是拿到了明朝的族谱之后这些字就很容易找到了。明朝的族谱里面各种各样读音,各种各样字形的字都有。而且明朝距离元素周期表传入的时间比较久远,使用明朝的皇室的名字也不会得罪人。

这样一来二去明朝的皇室的名字里面的字就被用到了元素周期表里面,二者的先后顺序是元素周期表里面的元素根据明朝的皇室的名字起的名,而不是明朝的皇室根据元素周期表起的名字。明朝的皇室随着明朝的覆灭也就停止了这种造字的风潮,后来这些被创造的字大部分也被遗弃了,这些被收入元素周期表的文字应该是幸运的,一直保存到了今天。


邓海春


你这个问题应该反过来说,即化学元素周期表里的元素名和明朝皇子们的名字重合率高。

化学元素周期表不是我国原创,是译制过来的,即用一个汉字表示一种元素,翻译分音译和意译,两者兼顾更佳。

如果元素是金属属性,则用金字旁的字,并且这个字的读音尽量与外文读音相近,然后就在汉字里找吧。

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后早早就把后世子孙们起名字的规则给定好了,他的后代名字都是以五行,即金水木火土(注意不是金木水火土!)为偏旁的字,不只是皇子,各藩王家后代的名字也得按照这个规则起名字。

皇室和藩王的繁衍能力是不容小觑的,毕竟什么事也不用干,有祖上荫蔽,没事就生孩子。

本来以金水木火土为偏旁的字就那么多,古人又讲究避讳,就是名字里的字尽量不和祖上名字里的字一样。

那怎么办?造字呗!汉字有个特点就是一半表意一半表音,也就比较容易造字,比如镓字。

其实很多没有具体意义的汉字就是那个时候出现的,完全是为了不违背祖制起名字用的,这也正好用来表示化学元素,因为这些字原本就没有具体意义,用来表示化学元素反而更具唯一性,更准确。


东周列国故事集


其实这个题目恰好问反了,不是朱明皇族的名字抄袭了元素周期表的元素名字,恰恰是元素周期表在汉译的时候直接借鉴了朱明皇族的名字。


我们知道,朱元璋出身贫寒,在开始时连个正式的名字也没有,就一个朱重八的小名。在建立明朝之后,朱元璋也是煞费苦心、绞尽脑汁给自己的后代们建立了一套取名字的规则。

从朱元璋的孙子开始,名字都是非常有规律的,都是三个字构成。

第一个字是朱,这没啥好说的。

第二个是辈分名,由朱元璋亲自定下的,而且每一支都不一样。

比如说太子朱标这一脉,后代辈分名是这样的: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建文帝朱允炆。

比如说燕王朱棣这一脉,后代辈分名是这样的: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万历皇帝朱翊钧,崇祯皇帝朱由检。


比如说岷王这一支: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这一支里面后来诞生了一位共和国的总理。

……

第三个字属于自选的,只有一个要求,这个字必须带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偏旁。

朱元璋对于自己的后代们是比较厚爱的,规定宗室们由国家供养。在这种毫无压力的情况下 导致了明朝宗室的数量呈现出一种爆发式的增长,到万历年间,明朝皇族的数量达到了8万多人。这样就带来一个巨大的问题,带有五行偏旁的汉字不够,取名字难。

但是名字得取啊,汉字不够那就自己造。于是明朝皇族名字中就出现了很多新造的字,其中就包括很多带有“金”'字旁的字。

后来元素周期表传入中国,因为有些元素当时没有对应的汉语名字,就从朱明皇族的名字中借鉴。


小镇月明


这个问题就是个“逗比”,聪明的网友发现两件事特别像:明代藩府宗室的姓名用字和化学元素周期表里的元素名称。

比如“镭”“铑”等等(好多字打不出来,需要造,就不多举例了)。

元素表里的字有两大特征:一是字多非常,不是常见字;二是字多带“金”,金字偏旁的字特别多。这恰恰也与明代宗室成员的名字有点像(只能说有点像)!



于是有人搞了一个皇子与元素表同名的怪,实为逗趣,不料颇有答主,对此十分义愤。不必要嘛!笑点太高不行的。

我不懂化学(所有知识积累均来自中学,跟大家一样,早忘的一干二净,十分彻底),但细看元素周期表,不难发现,带金字旁的字最多,其他气字旁、石字旁的,也有一些。可见自然环境里,“金”(金属)最常见的,另外还有一些“石头”“气体”类的物质。

这让我想到中国的“五行”:金木水火土。是古人对大自然五种基本元素的高度归纳。

除了中国人的五行,印度人也有“四大”:地火水风;希腊人有“四原质”:水火土气。

相对于化学元素周期表,偏旁只有金、石、气,“元素”最少!这么一比较,是否更加有趣。我不懂化学,讲到这里赶紧都收住,更不可妄下结论,不然就要露拙了。



(五行运行分“相生”与“相克”两种/皇帝不称朕)

不管是不是中国人讲的“五行”,在对自然的归纳上还不够最“精炼”,至少从春秋战国时代以来,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构建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中国人凡事都讲五行。一个与本题有关的例子,就是朱元璋在规定后代姓名用字时,除了第一个字固定用“派儿”,第二个字则依五行(火土金水木)循环之法取固定偏旁的字。以第四子燕王朱棣(明成祖)一系为例,其子孙名字为:

朱高炽(火),朱瞻基(土),朱祁钰(金),朱见深(水),朱祐樘(木)——至此五行第一轮循环完,显系依“五行相生”的规律(如果是“相克”,五行顺序就要变了)。下面开始新一轮循环:

朱厚照祝、朱厚熜(四点水就是火),朱载垕(土),朱翊钧(金),朱常洛(水),朱由校、朱由检(木)。

不多不少,两轮循环完成,明朝灭亡。



从燕王一系的名字,可见明朝宗室取名的一般规律,就是名字的第一个字,即“派儿”,是依辈分不变的,变化的,是第两个字,但又规定了以“五行相生”的规律,选用带火土金水木偏旁的字。

这就有很大的限制了。

自然界的基本元素非常有限,可大明的皇子皇孙们,却在近三百年里繁衍无尽,到明朝灭亡时,其人数可能达到几十万之众。女性不要紧,男子取名就有大问题了。

明代,宗室成员的名字不是由爸爸妈妈给取的,而是实行“请名”制。即某藩府新生子孙达到一定人数,就由亲王集中奏报到北京,请朝廷颁赐名字。这事由礼部负责。

礼部时常为赐名犯难,固定偏旁的字毕竟有限,可宗室繁衍人数众多,字不够用啊!怎么办?办法总比困难多。礼部想出的办法,就是造字。反正只要偏旁部首无误,另外半边随便凑一下就行了,形成许多新字。

礼部这么做,不必担心造成社会上汉字用字的混乱,反正也就是远方的某个宗室用一下,他人一死,这字也就消亡了。我们今天还能遇到这些怪字,主要因为某个名字少见的宗室因为某事被史书(最多的是《明实录》)记录下来了。古代的书多是抄写,遇到疑难字不要紧,当然今天更不要紧,但碰见了,就必须“造”。word或WPS里的造字功能,其实就是部首偏旁配字。

没想到,在网络时代,元素周期表里的怪字和明代宗室成员的怪名字来了个撞脸(实际上撞得很有限,就是一个“金”字旁),一撞撞出个有趣的历史话题。说历史,当求真,但心态和面孔却不可板起来。(皇帝不称朕答题)


皇帝不称朕


之前便了解到了这个巧合,让人们以为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大部分汉字都是徐寿借鉴了明朝朱元璋家谱中的名字而定下的,其实很多字并不是徐寿造的,也不是明朝朱元璋家族的人造的。

现代化学的元素周期律是在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首先创造的,传入中国是在清朝,化学家徐寿翻译了《化学鉴原》等书,在翻译中,他发明了音译的命名方法,即把化学元素的英文读音中的第一音节译成汉字,作为这个元素的中文名称。例如,对固体金属元素的命名,一律用“金”字旁,再配一个与该元素第一音节近似的汉字,确定了大部分的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

(徐寿)

在大家看到元素周期表又看到明朝朱元璋家谱时就以为很多字是朱元璋家族创造的,比如秦王朱公锡、永和王朱慎镭、封丘王朱同铬等等。事情到这里会让大家觉得很有意思,朱元璋立下的规矩让他不经意间当了一回化学家。

(明朝部分皇子)

然而事情真相并不是这样。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中文名称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徐寿创造的,大部分是按音译确定下来的,而字的话古已有之。以下选一些来看看:

朱公锡的“锡”字:《说文解字》解释为“银铅之间也”,《史记•货殖列传》曾有一句“金锡连丹”。

朱慎镭的“镭”字:《广韵》解释为“瓶也,壶也”,《潘岳•马汧督诔》曾有一句“寘壷镭瓶甒以侦之”。

朱同铬的“铬”字:《玉篇》解释为“钩也”,《抱朴子•君道卷》曾有一句“武则钩铬摧於指掌”。

朱均铁的“铁”字:《说文解字》解释为“黑金也”。《墨子•备穴》中曾有一句“铁锁长三丈”。

朱同铌的“铌” :《玉篇》解释为“络丝柎也”。

朱安汞的“汞” :《集韵》解释为“丹砂所化,为水银也”。《说文解字》中也有“汞”的异体字,意和《集韵》相同。

朱恩钠的“钠”字:《玉篇》解释为“打铁”。《集韵》和《广韵》也都有此字。


朱弥镉的“镉”字:《集韵》解释为“与鬲同”,也就是一种古代炊具。

朱成鏻的“鏻”字:《集韵》解释为“健貌”。

朱琼烃的“烃”字:《玉篇》解释为“溫也”。《集韵》解释为“焦貌”。

朱勤烷的“烷”字:《集韵》解释为“火也”。

朱颙炔的“炔”字:《集韵》解释为“烟貌”。

(说文解字)

因此,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很多字都不是徐寿造的,也不是明朝朱元璋家族造的,很多字在汉朝《说文解字》或是宋朝《集韵》、《广韵》以及南朝《玉篇》等书中便已存在。而朱元璋定下后辈命名的最后一个字必须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循环为偏旁的规矩,于是朱元璋的子孙们就大量地使用了古已有之的许多生僻字,造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巧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