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不可遗忘的却很少被提及的大师——叶企孙

不可遗忘的却很少被提及的大师——叶企孙

不可遗忘的却很少被提及的大师——叶企孙

不可遗忘的却很少被提及的大师——叶企孙

不可遗忘的却很少被提及的大师——叶企孙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钱学森、钱伟长、华罗庚、、王淦昌、赵九章、李政道……一大批科学家可是声名远播,几乎无人不知;然而有一位我们最不应该忘却的科学家却不被人熟知,这位科学家培养出来了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科学家,在“两弹一星”元勋中有将近一半都是叶企孙的学生或者是他们的伯乐,有人称他是“大师中的大师”;也就是直到最近才特意了解了一下这位大师的生平,他是无党派人士,终身未婚,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的物理科学和教育事业;这个科学家真的可以用伟大来形容了,个人觉得一点不为过。

叶企孙原名叶鸿眷,1898年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官宦家庭,曾祖、祖父和父亲叶景沄都效力于清朝,叶景沄和黄恩培等人受清政府委派前往日本考察日本的教育,回国后创办了新式学校,着重在中国发展近现代教育事业。叶景沄对国学之精通,对西方科学认识之开明,是位很厉害的教育家;良好的家风要叶鸿眷培养了很好的素养,叶鸿眷从小就勤奋好学,又受家风影响,从小就习读古文,很早就带有明显的儒家知识分子的特质;受其父的影响,要叶鸿眷攻读传统诗书的时候也要叶鸿眷开始接触西方科学知识和应用;叶父生前写下遗嘱要求子孙:'慎择友、静学广才、行已俭、待人恕、勿吸鸦片、勿奸淫、勿赌博、勿嗜酒、勿贪财。后来的叶企孙一直把这个视为最宝贵的父亲留下的遗产;叶鸿眷七岁丧母,家里有七个孩子,他是最小的一个,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大哥进入北洋军阀政府;二哥天资平庸;这个叶鸿眷年幼天资聪慧,十分惹人喜爱,叶景沄几乎倾尽心力培养叶鸿眷,五岁就开始教他习字,很快又把他送入私塾学习;叶鸿眷九岁时叶景沄要他进入自己创办的上海县立敬业学校(今上海敬业中学)学习,也就是在敬业学校三年的学习叶鸿眷开始接触正规的教育和大量的西方科学知识。

在1911年初, 清政府将负责派遣留学生的游美学务处改为清华学堂,(这个清华学堂的资金来源主要来源于各国“退还”的庚子赔款,用于培养预备留学的学生;)并开始招收学生,未及十三岁的叶企孙,在敬业学校尚未毕业,便在父亲鼓励下,毅然报名应考,谁知一举考中,叶鸿眷就成为清华学堂的第一批学生。恰好在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刚进入清华学堂的叶鸿眷还不到一年,清华学堂被迫停课,在北京学习了半年的叶鸿眷只得返回老家上海避乱。

1912年初在家人的安排下叶鸿眷进入上海兵工中学学习,著名实业家吴蕴初当时就任教于此,教叶鸿眷化学;该校偏重于自然科学教育;

等动乱局势稳定,清华学堂改名清华学校,在1913年清华学校恢复招生,叶鸿眷再次报考清华,但是这次报考没有上次顺利,在体检环节叶鸿眷被告知其心律不齐,不能报考。但是叶鸿眷很快找到漏洞,发现体检表只有名字没有贴照片,叶鸿眷用叶企孙的名字再次报考,并要同学帮忙代为体检身体,很快通过检查;叶鸿眷再次成功进入清华,也从这以后叶鸿眷从此以叶企孙署名。对于这一次的作弊,也是叶企孙一生唯一的一次弄虚作假的行为,到晚年每回忆到这里叶企孙都感到羞愧不已。

不可遗忘的却很少被提及的大师——叶企孙

1913年叶企孙报考清华

清华是用庚子赔款建起来的,学生是由各省根据庚子赔款承担的份额决定名额,学制也是严格按照美国的教育体制来的,学制八年,分为中等和大学预科两部分,比较重视英语的学习,读完高等学业就可以出国学习了,出国留学的学生的英语水平大致相当美国大学二年级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人说这是不建在美国土地上的美国学校;叶企孙这次不是考取清华中等学科,而是直接考取了大学预科,在清华叶企孙一如往常之勤奋,成绩也是名列前茅;清华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可是叶企孙在1914年的体育测试中成绩不合格,直到1918年才从清华毕业;1915年近代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到清华任教,恰好是给叶企孙所在的年级教授物理,两人由此结识,这以后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友谊,叶企孙十分敬仰这位年轻的老师,不仅欣赏他渊博的学识,还有就是梅贻琦的为人、理想;叶企孙后来放弃自己擅长的国学选择物理作为奋斗方向很大程度上收到梅贻琦的影响,

叶企孙在清华的学习的时光对他的一生至关重要,叶企孙不仅在获得了严格的现代科学教育,更加坚信科学救国的信念,同时还结识了像梅贻琦这样的人。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深了他头脑中的民主意识,在当初的清华规模并不大,每届学生也就六七十人,每届都设立了一个级会,是模仿西方议会设立的,意在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叶企孙对此表现的很积极,曾多次被推举为级会领导,再加上后来的留美经历大大加深了叶企孙对西方民主的认同,深信思想独立、学术自由,这种思想很大程度上也造就了他晚年的不幸。

1918年清华毕业的叶企孙考取了庚子赔款的公费留学生,前往美国的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就读,叶企孙不是从物理系的第一级开始读的,而是直接插班到三年级就读;在一战后美国的实验物理获得了极大地发展,芝加哥大学就是作为美国三大实验物理研究中心之一。叶企孙选择物理也是受芝加哥大学环境的影响;

1920年叶企孙从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而后叶企孙选择进入哈佛, 师从著名物理学家W.Duane(W.杜安)和P.W.Bridgman(P.W.布里奇曼)进行实验物理的研究,叶企孙在美国的第一项研究就是跟两位老师用x 射线短波极限法(sw L 法)测定普朗克常数,这个普朗克常数被很多人测定过,但是这一次是比较精准的,最终得出的结果被国际上沿用了十几年。后来叶企孙又在P.W.布里奇曼的指导下进行压力对铁磁物质磁导率的影响的研究。最终在1923年完成了研究,并将此次试验的结果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并毕业,1925年被公开发表。也因为这项研究叶企孙成为我国从事现代磁学研究的第一人;叶企孙本来计划继续在美留学一年,但是因为父亲年事已高,希望他早日归国,叶企孙放弃原来的计划,离开哈佛后取道欧洲回国,期间欧洲停留了将近半年,游历了英、法、德、荷兰和比利时五国,参观了许多名胜古迹、博物馆、美术馆,拜会了许多物理界同行。1924年叶企孙回到中国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物理学家,回国后先到国立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任教,讲授力学、电子论和近代物理课程,后来发生政治风波叶企孙不愿卷入,恰好北京的清华学校成立大学部,1925年叶企孙离开了国立东南大学前往清华任教;

并不是说清华比国立东南大学好多少,因为好多在清华任教的老师都有留学经历,都对思想独立、学术自由的观念有着高度认同;恰好这个时期正是北洋政府时期,官员更迭频繁,政局很不稳定,好几任清华的校长多出身北洋政客,要清华为政治服务,有的校长还遭到了清华师生的集体反对,对清华就是那种家长式的独断的管理方式,对于教育发展规律根本不懂,这就引起清华好多执教老师的不满,当时有清华“三孙”一说叶企孙、陈岱孙、金龙孙(即金岳霖),还有一大批年轻的教授学者,这些人反对这种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受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1929年清华创立文学院,理学院和法学院,这三个院系分别由冯友兰、叶企孙和陈岱孙进行筹建工作,对于如何办教育他们基本观点一致;这些人多数是年富力强、活力正盛的年纪,十分渴望在清华有一番作为,也就很快在清华有了“少壮派”或“改革派”的提法,反对封建办学思想。他们提出改革清华:提高学术的重要性,反对官僚、政客干预清华,主张教授治校;他们只是在努力纠正清华的教育弊端,斗争先是在1928年清华成立“清华教授会”,包括“三孙”在内的等多位教授被选入教授会;接着在1929年初成立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有校长、教务长、秘书长和各院院长组成,这个委员会和教授会共同管理校务,这也预示着一个新的校务决定机制正在形成,如果没有这个委员会和教授会的许可,校长的好多话在清华是不起作用的,所以有人把这个看做“教授治校”的先例,叶企孙等人为建立这个体制做了很大努力;在北伐战争后,清华大学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南京政府派出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但是罗家伦在任职演说中惹怒了清华师生,直接爆发了驱逐罗家伦运动,僵持了一年半之久罗家伦最终离开清华;但是南京政府一时半会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北大校长职务就这么空着;在1930—1931 年一年多的时间清华没有校长,师生推举此时的校务委员会主席叶企孙为清华代理校长,执行校长职责,多数事仍然需要校委会和教授会决定,又过了一年,也就是1931年底南京政府决定任命梅贻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这个梅贻琦是更早的留学生,还曾经是叶企孙的老师,叶企孙十分清楚老师可以胜任校长的工作。梅贻琦上任后叶企孙与之配合的很默契,两人在教育、为人、处事上很多地方接近,梅贻琦尊重校委会,很多事情找叶企孙商量;当时有人看到叶企孙这么受梅贻琦器重,就讥笑梅贻琦和叶企孙是“狼狈”,虽说是贬义,但还是看出了梅叶二人关系之紧密。

不可遗忘的却很少被提及的大师——叶企孙

1929年在清华大学北院7号叶企孙先生住宅前的合影

不可遗忘的却很少被提及的大师——叶企孙

叶企孙不仅为物理系和理学院做了很多努力,还为清华其他院系的筹建、发展做出了大的贡献;同样是在三十年代初建设的生物系、地理系、心理系、工程系(后改名土木系)、机械系、航空系还有工学院,几乎这些院系的建立、发展在聘请知名学者等方面都留下了叶企孙的背影。叶企孙一直把聘任国内一流学者来清华任教为第一要务,在接任物理系主任后就想把物理界的著名学者聘请到清华教学,其中吃了无数次的闭门羹,但是还是聘请到了众多知名学者,如物理系的吴有训、萨本栋教授;数学系的杨武之和熊庆来教授;化学系的萨本铁、黄子卿和高崇熙教授等一大批科学家来清华任教,很快清华的师资阵容就十分强大;经过20世纪30年代的发展,国家多数物理学家多出自清华物理系。

叶企孙深知实验对于物理研究的重要性,为清华物理系想尽办法设立了几个实验室,并利用自己的一切关系凑出来实验需要的原料;如通过法国的留学生向居里夫人购买放射源;托人在美国购买电子管;物理系的各种实验室开始建立起来,物理系的师生各项研究也不断取得成果。

不可遗忘的却很少被提及的大师——叶企孙

1932年物理系全体教职工

叶企孙办教育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不搞花架子,不求美观比较务实;1932年叶企孙曾在《清华暑期周刊》上介绍清华物理系时说“本系之最浅至最深之课程,均注重于解决问题及实验工作,力矫现时高调及虚空之弊”。多次强调物理系的教学目的

(一)培植物理学之专门研究者;

(二)训练中学大学之物理教师;

(三)供给其他各系学主所需之物理知识。

创立理学院的时候也申明目的在于“除造就致用人材外,尚谋树立一研究科学之中心,以求国家学术之独立”。叶企孙看到国家物理基础教育太薄弱,还认为实验对于学习物理的重要性,他编写并自费出饭了《初等物理实验》讲义,设计了四十个供中学生做的物理实验。他推荐物理系的一些毕业生到各地中学去教授物理,发展物理基础教育。总之只要教育上对国家、对民族发展有利的事他都会支持和参与。

不可遗忘的却很少被提及的大师——叶企孙

叶企孙与陈岱孙、吴宓于卢沟桥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在那个动荡年代叶企孙的活动轨迹;叶企孙从小接受的教育爱国因素都影响着他,他本来国学功底不错,却选择了物理方向,因为当时的中国太弱了,任人欺负,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叶才会选择物理方向希望学成报效祖国;1933年热河失守后,叶企孙十分气愤,与另外四名教授商议,联名给南京政府发了一封措辞严厉的谴责的电报,谴责国军不积极抵抗的做法,甚至还呼吁追究蒋委员长的责任;1935年日本扶植傀儡策划“华北五省自治”,叶企孙与梅贻琦、陶孟和、胡适等人联名发了一封公开电报:“华北五省民众无意脱离中央之意”,试图粉碎日军分裂华北的图谋;不仅如此,叶企孙还支持学生到前线劳军,支援抗战,还曾经在课堂上说学习物理不要只搞理论研究,还要学会在抗日中学会利用自己掌握的物理知识。“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北大、清华、还有南开三所大学奉命南迁,先迁移到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后转移到昆明;本来叶企孙是要南下的,但是叶企孙在天津患病不得不留在天津养病,得到了学生熊大缜的精心照料,病情渐渐好转;也就是叶在天津期间清华决定在天津设置临时办事处,负责清华学生南下还有照看清华在天津的校产,办事处就是叶企孙负责,熊大缜做助手。也就这个时候熊大缜决定前往前线共产党的冀中根据地支援抗战,叶企孙是不愿意自己的得意门生直接去前线抗战的,但是此时中国遍地狼烟、战火纷飞,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叶也没有阻止熊大缜的理由。熊大缜经地下党组织的安排顺利到达冀中根据地,熊先在军区担任机械修理的工程师,后来转任军区印刷所所长;熊凭借他的专业知识和聪明能干的优点获得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的重视被提拔为冀中军区供给处处长,随即熊大缜在军区建立起兵工厂,动员了一大批热血爱国青年来冀中根据地抗日,还进行了炸药研究,研制出来的烈性炸药对抗日发挥了积极作用;不仅如此熊大缜还通过在天津的叶企孙请求老师引进技术人才和购买药品等物资,叶企孙直接答应了;这之后叶企孙来往于天津、北平之间,动员知识分子前往冀中抗日;叶企孙一度想亲自前往冀中抗日,但想法最终没有实现;这时的天津已经被日军占领,租界还算安全,叶企孙在日占区通过各种关系买制作炸药的原料、药品……,这项工作不仅危险,而且需要大量的钱,购买物资款项三万元是叶企孙通过东拼西凑凑出来的。叶企孙也在天津帮着晋中根据地制造炸药和装配电台等工作。1938年身在天津的叶企孙在天津的活动已经引起日本的注意;再有就是没有更多的资金来购买物资了;这时候恰好接到梅贻琦通知叶前往西南联大任教,于是叶企孙经由香港到达昆明,在香港叶企孙拜会了蔡元培,希望由他劝说宋庆龄支持冀中根据地抗战,筹集资金。到达后方的叶企孙依然是在积极宣传冀中根据地的抗日,依然是想办法为冀中根据地筹措物资;但是在叶企孙到达昆明后不久的1939年初国共关系紧张,各根据地成立锄奸部清理内奸,在冀中根据地的锄奸活动中根据一封密信怀疑熊大缜是国民党特务,直接被军区锄奸部逮捕,好多来自平津的知识分子被逮捕,根据档案记载对熊大缜的口供就有八十一页记录,关于熊大缜的档案材料三十二卷,然后对熊大缜的频繁的严刑逼供被迫说“叶企孙是国民党C.C.特务。”熊大缜最终被石块砸死,年龄永久的定格在了二十六岁。其他被逮捕的知识分子基本都被释放了,熊大缜被屈打成招的口供也为叶企孙的晚年悲剧埋下了伏笔。

不可遗忘的却很少被提及的大师——叶企孙

熊大缜

1941年-1943年叶企孙任南京国民政府最高学术机构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叶企孙还有另一个打算,希望通过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申明熊大缜的事,但是很快叶企孙就收到熊大缜被处决的消息,叶企孙不满官场上的各种做派辞职回西南联大教书。1946年抗日战争结束,清华、北大、南开复校,西南联大随之解体,叶企孙负责清华仪器、图书的迁移工作。然后再次担任清华理学院院长,1948年当选南京政府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国民党退居台湾,叶企孙并没有跟随国民党一块离开大陆,而是选择了留在清华。叶企孙是无党派人士,没有任何政治主张,只想专心搞学术,认真办教育。1949年出任清华校务委员会主席;1950年又被教育部任命改组后的清华大学校委会主席,组织上希望他利用自己的影响配合工作,主观上他也想为教育事业多做贡献,而且也付出了很大努力,然而他所坚持的学术独立、民主办学、教授治校的工作方法及办学方针,这与组织办教育存在一定差距,在次年对清华大学院系调整方案上就出现了问题,叶企孙不同意上面的调整方案,认为有诸多不妥不利于清华大学的学科发展,提出了不同意见,甚至还自己搞了套方案,这立即遭到众人的反对和批评;还有后来在明确把梅贻琦列为需要批判的“敌人”的情况下,叶企孙很了解老师的为人,一直在公开场合为梅贻琦的言论辩护;还有在萨本栋遭到众人批评的时候叶企孙却撰文为萨本栋叫屈,结果没有人会觉得叶企孙说得有理,而是遭到更多的批评;一次次的批评要叶企孙妥协,总结了下大家对自己的批评,作了两次公开检讨后才免于更严厉的批评教育。但是叶企孙在清华算是待不下去了,很快被调到北京大学任教,

不可遗忘的却很少被提及的大师——叶企孙

叶企孙身在北大

虽然只是换个大学,但是从学校领导人的角色变成了普通的教授,但这对叶企孙未必不是好事,做教书的教授胜过违心的盲从。叶企孙在文革前的一段时间还算稳定,在北大也没有大的变动,因为叶企孙不轻易发表自己的看法,不与人争论,只是专心教书和读书,培养更多的人才。还当选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叶企孙公开场合不与人争论,但是对一些问题还是有自己的看法的,搞科学、做学术、办教育不能照搬唯物辩证法,有些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科学家是有大成就的,认为李森科学说是伪科学等。对于许多宣传阶级、阶级斗争的书,他很不以为然,认为这些书完全是建立在阶级分析等基本假设之上的,不能当做事实来作为判断的依据,人们必须先接受这些基本假设才行,在整风反右运动时,他认为说了也没用,还可能会带来麻烦,从而没有成为“右派”, 但是他是同情右派的,对关于“右派”的处理办法也有不同的看法。

叶企孙真正的厄运是在文革开始后被人把熊大缜案再次翻出来被认定为叶企孙是“C.C大号特务”,冀中军区原司令员吕正操将军也被批判,接着对叶企孙就是被红卫兵各种批斗、审查,最后上面给叶企孙定的是“敌我矛盾,按照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的办法,叶企孙被放回了北大;在遭受一系列摧残后态度依然乐观,从不向别人抱怨自己的不幸,别人问及此事也是一笑而过;但是爱徒赵九章的死给了叶企孙很大的打击,最终叶企孙在一系列的变动中患上严重的前列腺肥大症,因为疾病一误再误,最终不治身亡。叶企孙死后只进行了一个小规模的追悼会,悼词只字未提叶企孙在我国科学事业和高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巨大贡献,更未洗刷叶企孙先生生前所蒙受的屈辱,作为叶企孙挚友的吴有训先生愤而退场,以示抗议。当时认定叶企孙是大特务原因是认为以前在抗日时候熊大缜的资金支持是经叶企孙的手最终由反动派提供。但是在后来钱伟长的文章中明确说了,叶企孙从天津南下经由香港到达昆明,其在天津逗留期间,叶企孙拜见了蔡元培,并希望通过他,在为冀中根据地募集资金一事上得到宋庆龄的帮助,这足以说明叶企孙的资金不是来自什么反动派,后来经由廖梦醒再次确认叶企孙在港是否向宋庆龄写过信?是否谈及为冀中根据地募集资金一事?宋庆龄身边的工作人员证实确有此事。钱伟长、何成钧、钱临照等教授后来联名把廖梦醒的证明信还有一份说明书一起上交给了有关部门,再后来河北省委平反了熊大缜案;那叶企孙头上的“特务”罪名也不存在了,叶企孙生前经常念叨希望“回”清华,直到1992年,数百名海内外学者联名呼吁为叶企孙立像并设立了叶企孙奖(钱是学者们自发筹措的)。

不可遗忘的却很少被提及的大师——叶企孙

1948年春,叶企孙先生到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家做客

不仅如此,叶企孙在中国科学史研究方面也很有心得,尤其是在于来华的李约瑟有过交往,李约瑟在他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第一册的扉页上写道:“此卷谨献给最热心的朋友叶企孙教授,感谢他在昆明和重庆那段艰难时期里给我提供的宝贵帮助”。五十年代以后,李约瑟又多次来华,到自然科学史研究室访问,叶企孙热情接待,李氏发表演讲,他亲任翻译。

不可遗忘的却很少被提及的大师——叶企孙

50年代末与李约瑟先生在北大地学楼前合影。前排左起:叶企孙,汤佩松,李约瑟

叶企孙是一个伟大的老师,因为他培养出来了多位著名的科学家;华罗庚就是得到叶企孙全面的提携,叶企孙力排众议,把当时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留在清华任教,之后又把华罗庚送往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华罗庚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恩师:“我一生得他爱护无尽”。

还有钱学森,钱学森当年考清华,“航空工程”这门课程得了高分,但是钱的其他诸如数学成绩不好,按理来说一定会落榜,但是负责留美学生招生的叶企孙看钱学森是个人才,稍加培养定能成大器,叶企孙破格录用了他,要钱学森进入清华学习,并建议要他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读航空工程,留学前的准备:叶企孙教授为钱学森聘请了以王士倬为首的指导小组,其成员有钱莘觉(又名钱昌祚)、王助,来做留学前的学业准备。

钱伟长进入清华本来选的是文史类专业,但是当他看到国土不断沦丧,决定弃文从武,学习物理能比学习文史更快报效祖国,但是清华校规是不允许这么做的,但是在叶企孙的帮助下成功转到了物理系,后来钱伟长直言:“我有很多老师,而叶企孙教授是对我影响最深的老师之一,叶企孙老师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关爱青年,以毕生精力为祖国培养人才。”

王淦昌成为知名的物理学家与叶企孙是分不开的,这个王淦昌算是叶企孙的大弟子,王淦昌刚考入清华选的是化学系,但是在叶企孙不断地劝导下改选了物理系,1930年被叶企孙推荐到德国留学,在柏林大学师从迈特涅教授。王淦昌在德国拿到博士学位,婉言谢绝了德国导师的挽留,毅然决然的回国。

赵九章是清华物理系第五届毕业生,留学德国依然得益于叶企孙的帮助;赵九章学成回国后成了我国大气物理、 地球物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并领导筹建了中科院卫星设计院,为我国的卫星研制立下汗马功劳。因此,80年代中国科学院向国家申报卫星研制的科技特等奖时,按成就大小的排名为赵九章、钱骥、钱学森、王大珩、陈芳允等,赵九章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卫星第一功臣"。

李政道更是声名赫赫;在李政道身上更能体现叶企孙因材施教的特点;等到推荐物理系赴美留学人员还差两人时,吴大猷负责挑物理学方面的人选,但他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只敲定了朱亚光一人;叶企孙就找吴大猷商议是否可以要李政道去留学?这时的李政道虽然年少聪慧、极具发展潜力;但出国留学的资历和标准都达不到,吴大猷也表示李政道刚读完二年级,可能无法出国读博。但是叶企孙看到李政道是不可多得可造之材,将来对国家大有用处。对吴大猷说:“我们不能为学历所限,李政道有这样的才华,可以去。”于是举荐了李政道赴美留学,若干年后李政道和杨振宁一起出现在诺贝尔奖领奖台上。

我国现代国防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的王大衍,他是在1938年赴英读的光学专业,曾经这样评价叶企孙:“在设置留学生的专业和名额上,叶先生有深谋远虑。在抗战前中国的光学工业是零,而国防需要光学机械,为此他设置了应用光学这个名额。”

不可遗忘的却很少被提及的大师——叶企孙

除了上述人才还有其他院系的许多学生得到过叶企孙的帮助。

为中国物理科学和中国教育培养了大批人才的一位大师,晚年却没有享有该有的荣光,反而含冤去世。虽然名誉已经恢复,但是他仍然需要大众熟知,获得跟他学生一样的荣光。

不可遗忘的却很少被提及的大师——叶企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