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澶渊之盟和绍兴和议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milk_翔


回答此问题须先了解两个和约的內容,1004年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带领大军南侵,宋真宗在寇准等的逼迫下北上亲征,两军会于澶州,在宋军的奋勇反击下,双方呈胶着状态,遂签下《澶渊之盟》。


盟约规定,宋辽永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实际年龄论大小,两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不再在边境再建城池而开放互市贸易,若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窝藏,宋朝每年向辽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后增至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1140年金兵南侵,南宋军民奋起反击,在顺昌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了金军。岳飞又取得郾城大捷,打败了金军的主力,先后收复了郑州、洛阳等城,北伐收复失地呼声高涨。出于多种考虑,宋高宗秦桧等坚持议和。


在解除岳飞、韩世忠、张俊、刘錡等兵权,并答应杀岳飞的前提条件下,1141年(绍兴十一年),南宋与金国签订和议,约定两国东以淮水中流,西以大散关为界,宋朝割让从前被岳飞收复的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国进贡银廿五万两,绢廿五万匹。和议成后,金国册封高宗为宋国皇帝。


《澶渊之盟》和《绍兴和议》二者相同点都是南北和谈,不同点在于前者较平等,后者是屈辱条约,澶渊之盟是比较平等的和约,其中的岁贡财物北宋仅二个大县税赋就能支撑,占军费支出的千分之五,并且在两国贸易中,宋有压倒性优势获得贸易顺差,岁币于宋压力不大。签此盟约存在缓解压力,积蓄力量先和后战,变成另一个唐朝渭水之盟的可能。(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而绍兴和议是宋高宗在己方军事占优的局势下,为了避免兄长钦宗回朝争位,也为了防止武将专权,为巩固皇权而不顾形势坚持议和的,以长江为界的南朝对上北朝,有很多客观原因导致一直弱势,南强北弱只会偶然出现,如刘裕北伐和绍兴和议之前,机会一旦失去,又会陷入军事北强南弱的惯性,可以说,绍兴和议一成,南宋再无统一中国可能,后来的隆兴北伐开禧北伐都是很好注脚。绍兴和议是苟延残喘的议和。

以今人眼光审视逝去故事,镜古烛今,我是南方鹏,欢迎关注。


南方鹏


宋朝自立国之后就长期与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对立,在两宋历史上曾经签订过两个非常著名的条约,分别是北宋真宗时期的“澶渊之盟”和南宋高宗时期的“绍兴和议”。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澶渊之盟和绍兴和议的主要区别包括:

第一、签订背景不同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国承天萧太后带着辽圣宗耶律隆绪御驾亲征,他们率领二十万大军一路南下,直接打到了黄河边。大宋朝廷在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寇准软硬皆施,让宋真宗也御驾亲征了。最终,在双方都认为自己必败的情况下(具体过程国史君(国史通论)曾经在之前的文章中有过详述),签订了“澶渊之盟”。

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的形势,对南宋来说是一片大好——金国最著名的将领,如完颜宗望、完颜宗翰、完颜昌等人都以去世,完颜宗弼(即金兀朮)在顺昌败给刘锜的“八字军”,在郾城和颍昌败给岳飞的“岳家军”。在金国不利的情况下,赵构抓住机会,签订了“绍兴和议”。

第二、条约性质不同

可以说,澶渊之盟是平等的,绍兴和议是不平等的。澶渊之盟中规定,一、宋辽两国互称兄弟,大宋皇帝虚长几岁,是哥哥。二、双方确定边境线,以后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三、开放榷场,平等互利;四、宋哥每年给辽弟银绢三十万两匹。

绍兴和议签订前后,赵构解除了岳飞、韩世忠等人的兵权,随后岳飞等人被杀;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宋朝的新任皇帝需要得到金国皇帝的册封;岳飞收复的三个半州郡归还给金国;宋臣每年给金君银绢二十五万两匹;所有“叛逃”至宋国境内的北方人,均需遣返。

第三、影响不同

澶渊之盟签订之后,宋辽两国保持了长达百年的和平,双方都是受益者,实际上,宋朝在这场货币战争中获得了毋庸置疑的胜利。绍兴和议签订后,宋朝在名、利两方面惨败,并且留下一个深远的影响——北方汉人不再认为自己是大宋子民!


国史通论


中国古代的民族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原王朝的一个重大问题之一,汉朝和匈奴纠缠二百多年,唐朝和突厥混战一个世纪,明朝更是从头到尾都与蒙古势不两立。但是有这样一个王朝,三百年来始终与北方的诸个民族政权接连过招,甚至被两次灭亡,这就是宋朝,宋朝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处理的最为失败的朝代。两宋时期,宋朝政府先后与北方的辽朝和金国签订了《澶渊之盟》和《绍兴和议》,两个和议虽然都是双方妥协退让的媾和结果,但是却存在着很多的不同:

首先,《澶渊之盟》和《绍兴和议》签订的背景不同:

澶渊之盟签订前,辽国承天皇太后萧氏和辽圣宗耶律隆亲率二十万大军一路南下亦欲灭宋,而面对国家存亡之机,宋真宗也亲自来到前线御驾亲征,最终,宋朝挫败了辽国的进攻,但是双方都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消灭对方,并且双方也都认为自己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必败无疑,《澶渊之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签订的。而《绍兴和议》是在岳飞、宗泽、韩世忠等将领大败金军,南宋王朝形势大好的情况下签订的,此时双方军事的发展对于金朝极为不利。



其次,《澶渊之盟》和《绍兴和议》签订的性质不同:

相对于《澶渊之盟》签订双方的平等性,《绍兴和议》则显得是一个极为不平等的和议。虽然两个和议都明确提出宋朝给予“北国”的岁币,但是《澶渊之盟》中约定双方为兄弟之国,宋朝时兄,辽国为弟。但《绍兴和议》却规定宋朝向金国称臣,并且要求宋朝皇帝世世代代,谨守臣子礼节。从兄弟到君臣,其不平等性和其明显。


第三,《澶渊之盟》和《绍兴和议》产生的影响不同:

《澶渊之盟》签订后,宋朝和辽国保持了长期的和平,直到辽国灭亡,双方边境载在未发生较大规模战争,而边境上榷场的开放也使得宋辽双方获利颇丰,不仅加强了两国人民的交流,也使得两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相反,《绍兴和议》签订后,不仅是金朝占有北宋故地合法化,也使得南宋方面名利双失,不仅丧失了大量国土,同时,大批能战善战的将领被削除兵权,南宋政府从此安于偏安一隅。




历史课课代表


澶渊之盟、绍兴和议本质上是没区别的,都是“妥协苟安”的产物。

(1)澶渊之盟在历史上有其优点

澶渊之盟宋辽兄弟之国、绍兴和议为君臣之国。澶渊只是放弃了幽云、绍兴则放弃了整个北方。有人认为,在当时的辽与其他国家交往中,辽国自称中国、他国也认为辽国即中国。因此,辽宋是中国的两个政权。

元朝更是将辽、宋、金都作为“正统中国政权”。由此,辽宋之间在盟约建立后的百年和平。

双方逐渐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互相影响,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统一。辽国为日后金国的“儒家化”也奠定了基础。而辽金地域更是对忽必烈建立“元朝”产生诸多影响,由此,澶渊之盟有其进步意义。

从这一角度说,我承认澶渊之盟有其历史意义。

(2)澶渊之盟尽管有其历史进步,但本质仍然是妥协苟安,不宜过分拔高

正如我在“宋辽签订澶渊之盟,30万岁币换来百年和平到底值不值”这一问题说的那样,澶渊之盟虽然在经济、社会上有其价值,但却因为宋朝统治者丢失“历史责任感”,宋朝立国一个半世纪就灰飞烟灭了。

宋朝无论地域还是经济以及军事科技等综合实力看,它更有可能统一,结果却没有。这就要我们讨论何以没有。宋朝包括南宋地方政权主要出在思想问题,其统治根本就在于“丢失历史责任感”,放弃“统一”只求苟安。

(3)绍兴和议无论从历史意义还是现实意义上更没有任何先进性,可以说,只要赵构能当皇帝,你就是给他一个省也会照样心安理得

如果说澶渊之盟还有自己的历史价值,我们且能够一定承认的话。金宋和议中南宋地方政权为了自己的统治,其“历史责任”丢失得更是无以复加了。

在“隆兴北伐”过程中,作为太上皇的赵构仍然对此持反对态度,宋孝宗在位期间难以一展抱负,最终含恨退位做了太上皇。不能不说,“绍兴和议”只是赵构为了自己的皇位,继续继承宋真宗后“妥协苟安”政策的权谋之策而已。


坐古谈今


完全不同,虽然《澶渊之盟》与《绍兴和议》都并非宋朝本身主观意愿,然而两者带来的影响是彻底不同的。《澶渊之盟》可以说是一种缓兵之计,甚至说是宋朝得到了真正的好处。然而《绍兴和议》就是真正的屈辱。

很多人认为《澶渊之盟》是不平等的,然而事实上呢?我们仔细看一下条约的内容。

第一,辽宋约为兄弟之国,辽以宋为兄长,宋每年给辽银10两,绢20万匹作为岁币赏赐。

第二,双方确定边界,宋朝收回幽云十六州中的一部分,以白沟河为界。


当时辽宋之间征战多年没有胜负,双方都损失惨重,而澶渊之盟的背景正好是契丹人在萧太后的率领下大规模入侵的时候,宋真宗被寇准强迫御驾亲征去了前线。

宋朝收回了原本在五代十国就已经丧失了的幽云十六州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虽然宋朝每年要给辽30万的岁币,但要知道,与开支巨大而且不知道结果的战争比起来,30万对宋朝国库而言,不过九牛一毛。

更尴尬的是,因为双方常年的和平,边界贸易兴盛起来,辽大量的财富又流入了宋朝。


然而《绍兴和议》则完全不同,当时南宋的军队节节胜利,打的金朝不断败退,但是宋高宗害怕岳飞迎回徽钦二宗,威胁其皇帝位,强行让岳飞撤兵,结果收服的江山再次落入金国手中。

《绍兴和议》的内容,完全就是屈辱:宋向金称臣纳贡;以大散关——淮河为界,北方全部割让给金;宋每年给金大量的岁币。

结果南宋彻底失去了北方的马场,然而金人又不像契丹人一样信守承诺,最终还撕毁了合约,让南宋“赔夫人又折兵”。


澹奕


用现代眼光来看,北宋的澶渊之盟和南宋的绍兴和议本质都是和平协议,没有本质区别
澶渊之盟

从辽朝的角度看,辽朝是契丹灭后晋在汴梁成立的,因此辽朝因为在后晋的合法性是辽,而非后汉。后汉是从辽朝叛变出来的,和后晋没有关系。后汉、后周、北宋都是伪政权。

从北宋角度来看,契丹是外来民族,从来没有得到中原的合法性;北宋才是后晋后来的继承者,而非辽朝。

在燕云十六州问题上,辽朝认为燕云十六州是后晋得以建立的前提,是后晋割让并承认的辽国土地,若北宋以后晋后继人自称,就应当承认燕云十六州是辽朝土地;北宋认为燕云十六州是汉唐传统汉人生活地区——但实际上从五胡十六国直到五代,燕云十六州的胡人非常多,不能认为是非汉人地区。

在后周、北宋攻取燕云十六州失败之后,辽朝进行了反击,最后双方达成了一个本质是承认燕云十六州是辽朝土地的和平协议:澶渊之盟。

因此,表面上看,澶渊之盟是兄弟结盟、只送岁币、不割地,但北宋承认燕云十六州非北宋土地,在本质上就是割地。

绍兴和盟

北宋在蔡京改革下,财政得到恢复,手里有了钱,加上东北的完颜阿骨打反叛辽朝,建立金国。看到辽朝难以遏制金国的崛起,北宋于是就有意撕毁澶渊之盟,不再承认燕云十六州是辽朝土地,并和东北的金国建立了海上之盟。

海上之盟是北宋和金国的一个平等条约:

1、双方南北夹击辽朝:金国攻打上京、中京,北宋攻打燕京和西京——这条,金国实现了,但北宋没有实现;

2、北宋将给辽朝的岁币转给金国;

3、约定燕云十六州归北宋。

海上之盟和澶渊之盟一样都是兄弟同盟、只有岁币,不但没有割地,还收复失地。

虽然金国要求北宋以20万白银、30万绢、一百万贯钱的代价得到燕京,但这不算无理要求,谁叫北宋自己攻打不下燕京——更多反省自己的责任吧。

即便是被掳掠过的空城,以北宋的财力,填充燕京不成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北宋一心想要不属于燕云十六州的平州,并册封投降金朝的张觉为世袭节度使——这是完颜阿骨打严肃拒绝的。

作战不力,还闹事,这就是海上之盟实践时的北宋。如果燕云二州是北宋攻取下来,金国自然没有什么话说。可金国自己攻下的燕云二州,肯定不会心甘情愿把自己搏命得来的土地白白让给别人——可完颜阿骨打还是如约给了北宋,当然要北宋支付一点费用,合情合理。

金宋开战,金宋海上之盟的信任越来越薄弱。随着宋钦宗不肯履行割让太原四镇,金朝越来越不相信赵氏能够履行金宋以黄河为界的约定:

即山西、河北、山东归金国,河南、陕西和江南、巴蜀归北宋。

在第二次汴梁之围中,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决定废赵氏另立,不再信任赵氏。即便是在张邦昌转身就让位给赵构,金国依然不肯承认赵构即位的合法性,哪怕是宋徽宗上书要求。

为了是否承认赵构即位合法性的问题,金宋进行了15年的战争。金国不惜直接治理河南、陕西二地。

绍兴和议的本质就是金国承认南宋的合法性,即靖康之变中金宋谈判的遗留问题。

第一次绍兴和议,本质是金国承认南宋的合法性,并重回靖康和约。

第二次绍兴和议,本质是金国承认南宋的合法性,但废弃靖康和约而立新条约。

澶渊之盟、海上之盟、绍兴和议的比较

从内容上看,澶渊之盟和绍兴和议都有:边界划分、国家地位关系、派遣使节、岁币四方面内容。

从边界划分看,澶渊之盟是以燕云十六州为边界,海上之盟还是以燕云十六州为边界,靖康和约是以黄河为边界,绍兴和议以淮水为边界。

从国家地位关系看,澶渊之盟、海上之盟都是兄弟关系,靖康和约、绍兴和约并非平等的兄弟关系,都是册封与被册封的宗主国、藩属国关系。

从派遣使者来看,澶渊之盟、海上之盟是互派使者问候,靖康和约、绍兴和议是单项派遣使者问候(金国不派遣使者问候)。

从岁币看,澶渊之盟、海上之盟、靖康和约、绍兴和议都有岁币:澶渊之盟、海上之盟岁币都是10万银、20万绢。靖康和约数目不详,绍兴和议是25万银、25万绢。

综述

澶渊之盟,绍兴和议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和平协议,不同的是皇帝面子和地位——但这重要吗?能上升到国仇家恨、民族自尊心的程度吗?

澶渊之盟、海上之盟,都是地位平等的关系。但北宋不但没有能力按照约定夺取自己想要的燕云二州,还扭扭捏捏的不愿意支付雇佣金军的费用。更在云州还没有得到的情况下,不是积极稳固两国的关系,而是为了一个平州将原本脆弱的金宋信任摧毁。

完颜宗翰和宋钦宗在汴梁谈妥的靖康和约,因为金太宗不立赵氏的决定而没有得到执行。金国所立的张邦昌、刘豫都没有能力有效的治理河南、陕西二地,只能依靠金国进行治理。最后金国在要不要河南、陕西二地犹豫了一下,最后承认南宋的合法性,达成绍兴和议。

从历史角度看,海上之盟是对北宋最有利的,但最先破坏它的竟然是北宋;澶渊之盟次之,靖康和约和绍兴和议都是退步。

澶渊之盟是辽宋关于燕云十六州问题,绍兴和议是金宋关于南宋地位问题。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