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1 沒有文化,怎成書法?

沒有文化,怎成書法?

在中國文化史上,書法的地位非常高。藝術家不僅將琴棋書畫看作把握人生的藝術技能,更是把這些看作有限生命詩意生存中的高妙境界。

進入現代以來,中國書畫和西方世界藝術趣味的衝突日益加大,東方境界正在被不斷貶抑和自我輕視,與西方流行文化相比被人視為無足輕重。所以,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書畫變成了專家書家保留中國傳統文化命脈的一種艱辛努力,也成了諸多退休老人安度晚年的餘光。這兩個極端使得書法藝術的大部分文化精神失傳和落空,書畫文化遭遇到了加速失落的命運。

現在,一些人過分強調書法技法、結構、形式、視覺衝擊力,深究起來,無疑受到百年前形式主義思潮的影響。二十一世紀最新西方理論是“生態美學”“生態文化”,倡導重新迴歸家園,對反文化反自然狀態加以批判,重新確立優美典雅的美學風範。中國書法的“先鋒”跟隨百年前的西方而大談形式主義,事實上早就成了過時的“後衛”。這真是令人感到恍若隔世的悲哀。

沒有文化,怎成書法?

書法的止於至善

古代文人從不為寫書法而寫書法,他們在書法中寄託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和高尚氣概。

如蘇東坡《寒食帖》: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寫如此慘痛的詩,東坡卻寫得瀟灑神俊,如果今日書家就會變成一種爆裂情緒的噴發和一片狼藉的書法痕跡。這幅字之所以成為“天下第三行書”,代表了東坡“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的中國文人的高風亮節,一種重壓之下絕不低頭的強悍的精神力量。

沒有文化,怎成書法?

書法家最難的不在於技巧,而在“不自知”和“止於至善”。

有的書法家得到傳統一點筆墨,就狂妄地認為自己超越了王羲之,超越了孫過庭,這種超越應緩行。在西方對古希臘、莎士比亞、歌德從來不敢狂妄用“超越”一詞,季羨林先生說,“真正的經典是不可超越的”,只能做到有限的努力在某方面有自我的個性區分而已。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池水盡墨”的張芝,“池水盡黑”的王羲之,“技近乎道”的中國曆代書法家,他們所努力臻達的境界就是精益求精、止於至善。至善不僅是技法,因為比技法更高的是道,如果書法離道,書法就淺了。孫過庭對那些歪門邪道的各種奇怪之書深惡痛絕,他反對寫字如繪畫:

“龍蛇雲露之流,龜鶴花英之類,乍圖真於率爾,或寫瑞於當年,巧涉丹青,工虧翰墨。”

而對一些書藝不高,僅憑附權貴名人抬高身價的書家提出尖銳的批評——“身謝道衰”,人死後其書法價值就衰退不堪,實在是警策之論。書法的四個維度。

書法有四個維度,在今人心中已經模糊,所以要重新提出。

第一,書法之“書”應回到《六書》本意,書就是文字。

如果下個定義的話:書法是“文字表達深度文化內涵的典雅書寫”。包括三方面:

首先,一定要寫文字,在篆隸行楷草中筆歌墨舞;

其次,它必須包含深度的意義內涵——經、史、子、集名句和自己情感迸發的上乘詩文;

再次,它必須典雅地書寫,比如寫得很爛,寫得很怪,寫得八病從生,氣象很弱,就不能叫書法,只能叫作寫字習作,甚至是很劣質的習作。

如果某位書家不寫文字就最好叫作抽象畫。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千變萬化,窮盡漢字的變化之功能,但必須寫的是文字才能叫書法。

沒有文化,怎成書法?

書法被譽為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首先書法是以漢字為載體的藝術形式,這是其他藝術形式所不具有的。書法將漢字的藝術美發揮到了極致,篆書、隸書、行書、楷書、草書等種類繁多,形態各異。

在古代,但凡能讀書認字,都能寫一手不錯的書法,可以說書法是中國最具有群眾基礎的藝術形式。從某種意義上說,書法一端連著漢字魔方,一端連著經史子集。書法之“書”字就是文字,書法是文字的審美書寫,文字背後有著偉大的意義。如今,漢字文化圈名存實亡,如果今天不重視漢字,不重新修復漢字文化,不重新再提倡中國漢字文化圈,我輩將愧對歷史。

沒有文化,怎成書法?

第二,書法不僅不可沒有內容,而且必須是含義深蘊的內容。

正是書法,將已經中斷的古代經、史、子、集重新引進當代人的生活空間。今天在很多地方已經看不到古文,專門保存古代漢語中文化正能量的就是書法:“立己達人”“極高明而道中庸”“心遠地自偏”“厚德載物”“道不遠人”等,都使已經中斷千年的歷史,重新走進今天的生活。

文字尤其是書法書寫的文字保存了歷代的經典,古漢語被現代漢語白話文所替代,但是書法家寫的書法中卻保存了先秦諸子、孔孟老莊、唐詩宋詞及名言警句的精神氣脈。無視這一文化內涵的重要意義,只重視形式主義的以偏概全,將對書法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沒有文化,怎成書法?

第三,應注意書法公共空間的問題。

古人書法作“案上觀”,今天書法作“壁上觀”,確實,視覺發生了變化,但是要看到更大的變化,那就是公共空間。

今天人文社會公共空間中書法沒有太高的地位,書家題字基本上都是店鋪名字,很多地方都是採用美術字,甚至用的電腦字。其實,書法的空間很大,公共空間很寬闊,書法的本體是“書寫性”,它是中國人在這個機械數字世界中徒手書寫的藝術。書法八面出鋒,陰陽向背,點化之間,血性畢現,才情勃發,神駿之極。書法成為一個文化人最逼真的心電圖,像懷素一樣“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完全是敞開心扉,舒散懷抱。

我們應該珍惜在這直線條的現代世界中獨存的徒手線條的藝術。

同時,在電腦網絡時代,需要恢復中國書法的公共空間,使書法不僅在畫廊、拍賣機構、書畫市場、民間交易中出現,而且應該在中國大中小學課堂中出現,在百姓們日常生活中出現。

書法是“技近乎道”的——書寫的內容是中國接近斷根的中國經史子集的文化內核;張掛的地方是亭臺樓閣、佛廟道觀,大門中堂、酒肆文軒等。普及程度為國人之最,老中青幼皆宜。隨著中國文化的重新崛起,書法一定會在東方文化的世界化中大展身手。

沒有文化,怎成書法?

第四,中國在海外宣傳中國文化形象中,書法形象的文化軟實力不可低估。

筆者在參加西湖申遺時,一個外國主評委說:

“西湖這樣狹小不潔的湖憑什麼要申遺,北歐這樣的湖有兩千多個。”

我說:“您錯了,西湖不是你們北歐的自然湖,它是中國南宋以後的文人湖、文化湖、書畫湖、詩詞湖。”

西湖去年申遺成功,就在於外國人真正明白了,原來亭臺樓閣那些對聯,那些詩詞曲賦,那些文人,白居易、蘇東坡們構成了西湖之魂。中國的亭臺樓閣是書法文化拓展的巨大文化符碼,設想一下,如果黃鶴樓沒有對聯沒有牌匾,岳陽樓沒有書法匾額,昆明湖沒有長聯,它們最後還剩下些什麼?可以說,中國書法發展的最大空間當是整個世界,這要從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角度去看。現在海外的孔子學院培養出了六千多萬能夠寫漢字,讀漢語的人,但是不會寫書法,應該去做這個工作。

沒有文化,怎成書法?

書法的“正大氣象”

長期以來,中國文化界受美國嬉皮士文化和政治波普藝術影響,有一股不小的審醜之風在藝術界頗為流行。比如書法西化主義,把中國書法的文化根基連根斬斷之後,把這根藤接在西方現代藝術上。

在“西式書法”的展廳裡,很多參觀者都很困惑,因為不知道書法西化主義要讓人看什麼。不妨說,書法西化主義在中國,它可以探索,但卻是一條書法歧路。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書法今天的出路不在於將自己嫁接在西方現代藝術這“西方的醜學”上,而是讓全世界的人學會領略東方書法的韻味和精神深度,起碼在多元時代學會尊重中國書法文化,學會尊重和欣賞這種差異性文化形態。中國書法應該擁有這種自我意識和自信。

書法應堅持“正大氣象”。

沒有文化,怎成書法?

要做到書法脈絡“正”而又不死板、不僵化是很不容易的。

做到“大”,“大”不是字要寫的大,而是氣象要大,內涵要大,這和一個人的人格、精神有很重要的聯繫。有人擺佈的痕跡和匠氣很明顯,但“正大”實際上也說明了內心高遠寬博的展示,自然而然的流露,不是刻意出來的。

“氣”是孟子的浩然之氣,“象”是大國崛起的精神形象。有大氣象的作品會給人一種鼓舞、一種感動、一種震撼。

書法家也罷,書法愛好者也罷,走上正大氣象道路時也陶養著自己的人格襟抱,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書法就成為自我浩然之氣的真實流露。可以說,“正大氣象”是書法家的光明大道,也是大國崛起中國家形象的世界展示。

來自書法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