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探尋歷史上以假亂真的趣事

引言

中華上下五千年,過往的歷史之中,無論是在哪個朝代,哪個時期,都有文人志士、帝王將相湧現而出,在歷史的篇章上留下屬於他們的筆墨,留下許多被後人所傳頌的故事。像是"樂不思蜀",像是"破釜沉舟"……一個個的典故傳承至今,依舊為人們所稱道。但是這些人們所熟知的歷史典故,並非都是真實發生的事情,很多都是被後人所捏造的,有的是為了進行美化,有的則是為了刻意抹黑。

比如說大家都知道的"空城計"一事,馬謖因為驕傲自大,失守了街亭,導致諸葛亮等人被司馬懿的大軍重重圍困,司馬懿的十五萬大軍兵臨城下,諸葛亮一方的武將卻都派出在外,無法回防,若是正面作戰,肯定是打不過的,所以諸葛亮便兵行險策,命令軍士們將城牆上的旌旗藏了起來,並且大開城門,命令兵士在城門外灑水清掃,自己則是在城樓之上彈琴作樂,露出一副雲淡風輕,不將這一眾士兵放在眼裡的樣子。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探尋歷史上以假亂真的趣事

空城計

司馬懿見諸葛亮如此淡然,還大開了城門,立刻命令軍隊停止前進,司馬懿與諸葛亮交戰了半輩子,他知道諸葛亮用兵,向來都是以謹慎為主,面前雖然城門大開,不設防備,但其中肯定會有埋伏,所以猶豫了一番,沒有貿然進攻,而是率兵撤退了。此時得到諸葛亮消息的趙雲已然帶兵回援,擊退了司馬懿的軍隊,成功解圍。

所謂"空城計",用的便是一種心裡戰術,正所謂"實者虛之,虛者實之。"在己方無力守城的情況下,故意向敵人暴露我城內空虛,使對方生疑,不敢貿然行動。諸葛亮正是利用了司馬懿生性多疑的特點,反其道而行之,才能不費一兵一卒,便嚇退了司馬懿的大軍。"空城計"一戰,諸葛亮威名遠揚,智謀為人稱讚,但實際上,在真實的歷史記載中,諸葛亮根本沒有用過空城計,用空城計的另有其人。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探尋歷史上以假亂真的趣事

諸葛亮

曹操趙雲的空城計

歷史上真正的街亭戰役,曹魏一方率兵打仗的主將是張郃,並非是司馬懿,街亭之站時,司馬懿遠在千里之外,又怎麼可能成為諸葛亮"空城計"中的人物角色呢?所以我們所瞭解的諸葛亮巧用空城計,嚇退司馬懿,不過是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時自己的杜撰罷了。但是在三國時期,的確有人使用過"空城計",這個人還不是外人,正是蜀漢的死對頭,曹操。而曹操的空城計是與呂布交戰時使用的

呂布可謂是三國時期的一員猛將,與曹操也是死對頭,經常與曹操交戰。在一次戰鬥中,呂布陳宮兩人,率領著一萬人馬來攻打曹操,可當時正值麥收,曹操的軍士都去割麥子,準備糧草了,兵力不足。情急之下,曹操便將女眷們派到了城樓之上。呂布與陳宮二人,看到滿城的鶯歌燕舞,不遠處還有一片茂密的森林,便料定曹操暗藏伏兵,當即撤退。不過第二天他們就意識到自己中計了,又率兵攻來,這一次曹操已然調集了軍隊,真的埋伏在了密林之中,大敗了呂布的軍隊。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探尋歷史上以假亂真的趣事

曹操

在三國時期,還有一位武將使用過空城計,他就是蜀國的趙雲。劉備和曹操爭奪漢中時,戰況激烈,黃忠自告奮勇,要去截下曹操的糧草,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若是曹操沒了糧草,此戰必輸,所以趙雲便給了黃忠大量的兵馬。奈何黃忠想到了截糧草,曹操也想到了,黃忠剛到那裡,便中了埋伏。趙雲前去救援,雖然成功救回了黃忠和一眾部將,但曹操的大軍也是兵臨城下。

此時趙雲的城中只有為數不多的士兵,不是對手,但趙雲卻命人大開城門,不設防備。曹操一見城門大開,門前的士兵也一個個毫無懼色,便認為趙雲肯定設下了埋伏,當即率兵後退。趙雲見曹操退兵,不僅沒有關門據守,反而帶兵追趕,殺喊聲震天。如此一來曹操更是認為趙雲有所準備,慌忙逃竄,掉入水中淹死的曹軍不計其數。趙雲可謂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用曹操的空城計擊敗了曹操。

在《資治通鑑》中記載了這場戰鬥:"魏兵散而複合,追至營下,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魏兵疑雲有伏,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勁弩於後射魏兵。魏兵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探尋歷史上以假亂真的趣事

趙雲

東吳主導的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孫權和劉備的聯軍,以五萬軍士擊潰了曹操二十萬的士兵,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其中蜀國丞相諸葛亮更是計謀頻出,"草船借箭"、"借東風",神乎其技,如果僅僅是按照羅貫中所寫的《三國演義》來看,赤壁之戰孫劉聯軍之所以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主要的功勞都要歸結於諸葛亮。可歷史真的如此嗎?當然不是,歷史上記載的赤壁之戰,是由東吳主導的,諸葛亮並沒有起到領導作用。

《後漢書》中記載:"曹操略荊州,逐劉備於當陽。十四年,吳破曹操於赤壁。是三雄者,卒共三分天下,成帝王之業,是所謂'庶桀合,兵王作'者也。"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探尋歷史上以假亂真的趣事

赤壁之戰示意圖

根據史料記載,為了保證物資補給充足,以及運輸的通暢,曹操雖然有十五六萬的南征軍隊,但是真正的派遣到赤壁作戰的,不過五六萬人,加上荊州的兩萬士兵,總數也只有七八萬人而已。孫劉聯軍方面,孫權給了周瑜三萬的士兵,而劉備一方則是有兩萬的士兵,加在一起有五萬人,這倒是與《三國志》的記載出入不大,所以實際上,赤壁之戰是一場以五萬對七萬的戰爭,雖然也是以少勝多,但沒有人們印象中以五萬對二十萬那麼誇張。

而至於"草船借箭"一事,更是無從談起了,要是非要探究到底,三國時期還真的有一件事情可以算的上是草船借箭,不過這件事情的主人公是孫權,而非是諸葛亮。赤壁之戰過後,曹操率兵攻打東吳,正值大霧天氣,孫權便帶人駕駛輕舟小船闖入到了曹操的軍營之中。因為大霧的緣故,曹操不知對方有多少人,便令人放箭。孫權所在的船的一側很快便插滿了箭矢,開始傾斜,為了保證船不翻,孫權便命人掉過了方向,讓另一側受箭。待平衡之後,便返回了,孫權沒有什麼草船,借箭也不過是一時智舉罷了。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探尋歷史上以假亂真的趣事

孫權

子虛烏有的烽火戲諸侯

"烽火戲諸侯",這個典故想必各位也都是知道的,說的是周幽王為博得褒姒一笑,點燃烽火狼煙戲耍諸侯,導致之後大敵來犯時,再無諸侯國前來救援,導致西周的滅亡。著好像就是一個古代版"狼來了"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周幽王還被記載到了教材之中,作為反面典型,讓人們引以為戒,可歷史上真的有烽火戲諸侯一事嗎?

《史記》對此事的記載只有寥寥幾句,並未提到戲諸侯一事:"是歲,周幽王即位。夷公三年卒,弟平公燮立。平公七年,周幽王為犬戎所殺,周東徙。"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探尋歷史上以假亂真的趣事

烽火戲諸侯

有沒有"烽火戲諸侯",我們可以先來看一下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西周事情,以王城為中心,千里的地域都有周天子管轄,不設置諸侯,所以有沒有烽火臺一事,還要兩說。不過西周時期,的確是有犬戎侵擾的。我們假設西周時期是設有烽火臺的,想要以烽火臺報信,每隔幾里地就要設置一個,兒每座烽火臺必然有兵士看守。如果犬戎兵臨城下,那麼就算狼煙沒有使得諸侯信服,以兵士報信,也不算晚,怎麼會落得一個無人救援的下場呢?著實有些矛盾。

而在北大整理竹簡時,發現竹簡上的記載與人們口口相傳的故事並不一樣,清華大學收藏的戰國時期的竹簡,也明確的說明了,西周之所以滅亡,是因為周幽王帶兵攻打了申國,申國串通了戎族,滅亡了西周,根本沒有關於"烽火戲諸侯"的記載,可以說周幽王是背了兩千多年的黑鍋。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探尋歷史上以假亂真的趣事

周幽王

評價

由此看來,即使是我們耳熟能詳,被列入到教材之中的歷史典故,也並非都是完全真實的,其實想來也對,一個歷史事件發生了,將其記載下來的人會有很多,難免就會有所偏差。一句話,經過十個人的口中傳誦,再得到的結果,與這句話原本的意思就會大不相同,更何況是歷經千年的歷史事件呢?

而且所謂歷史,都是由人所書寫記載的,是人就難免會有自己的情感,會有自己的偏袒。就像羅貫中所寫的《三國演義》,暫且不談他小說中神話的部分,單就小說內容來說,不難看出他是站在蜀國的角度書寫的,在他的書中一直在貶低曹魏、孫吳的文臣武將,而將蜀國的諸葛亮、關羽等人塑造的神乎其神。史料不會像小說一樣明顯,但是偏袒總還是會有的。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所謂歷史,向來都是由勝利者所書寫的。雖然當朝的統治者對外會說史書是按照歷史事件記載的,但對於當初與統治者爭奪權力的一方,難免會刻意的抹黑,以證明自己登基的合理性,像是晉惠帝,為了給西晉分封制背鍋,在儒家文人的筆下,就活脫脫的變成了一個白痴傻子。

歷史就是如此,即使是一手的史料,難免也有與真實發生的事件不相符的地方,想要真正的瞭解歷史,還原一個時代所發生的事件,就不能只抓住一本史料不放,應該多方面的參考,才能認識到最原本的歷史。不過正是因為歷史有這樣的不確定性,才能吸引得一批又一批的有識之士,不斷地去探尋,想要揭開她臉上的面紗。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史記》、《資治通鑑》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