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國有土地 vs 集體土地

國有土地 vs 集體土地

對於房屋拆遷補償,國有土地、集體土地適用不同的法律規定,並存在不同的補償標準。因此在遭遇徵地拆遷時,弄清房屋所在土地的性質是首要事項。如果分不清自己被徵收的土地究竟是屬於國有土地還是集體土地,就有可能發生地方政府擅自改變土地性質來規避土地徵收審批,不為被徵收人提供合理補償的情況。下面小編將為您詳細說明分辨土地性質的方法。

國有土地 vs 集體土地

一、根據法律規定判斷土地性質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條規定“城市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

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屬於集體所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八條規定“城市市區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農民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屬於農民集體所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二條規定“下列土地屬於全民所有即國家所有:

(一)城市市區的土地;

(二)農村和城市郊區中已經依法沒收、徵收、徵購為國有的土地;

(三)國家依法徵用的土地;

(四)依法不屬於集體所有的林地、草地、荒地、灘塗及其他土地;

(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全部成員轉為城鎮居民的,原屬於其成員集體所有的土地;

(六)因國家組織移民、自然災害等原因,農民成建制地集體遷移後不再使用的原屬於遷移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

因此,根據上述法律法規的規定,可以總結得出:

一般情況下,城市市區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

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外,歸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屬於農民集體所有。

因此,您可以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自行判斷土地的性質。當然如果還對其性質抱有疑惑,可以通過以下方法進一步判斷。

國有土地 vs 集體土地

二、通過申請政府信息公開來判斷

申請政府信息公開,是被徵收人獲取被土地性質的另一重要方法。《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九條規定“行政機關對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應當主動公開:(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切身利益的”;第十一條規定“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縣級人民政府及其部門重點公開的政府信息還應當包括下列內容:(三)徵收或者徵用土地、房屋拆遷及其補償、補助費用的發放、使用情況”;第十二條規定“鄉(鎮)人民政府應當依照本條例第九條的規定,在其職責範圍內確定主動公開的政府信息的具體內容,並重點公開下列政府信息:(四)徵收或者徵用土地、房屋拆遷及其補償、補助費用的發放、使用情況”;第十三條規定“除本條例規定的行政機關主動公開的政府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還可以根據自身生產、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國務院部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門申請獲取相關政府信息”。

由於土地性質對房屋徵收補償至關重要,因此您可以通過申請政府信息公開,向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如人民政府辦公室、城鄉建設局、城鄉規劃局、國土資源局等單位申請信息公開,來明確被徵收土地的歸集體所有還是國家所有。

國有土地 vs 集體土地

三、根據土地證來判斷土地性質

土地證,指是土地所有者或者土地使用者享有土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法律依據。根據《土地管理法》第十一條的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所有權。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用於非農業建設的,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建設用地使用權。單位和個人依法使用的國有土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使用權;其中,中央國家機關使用的國有土地的具體登記發證機關,由國務院確定。確認林地、草原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確認水面、灘塗的養殖使用權,分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的有關規定辦理。”

因此,我國實行土地登記發證制度,由縣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土地進行登記造冊,核發土地所有權證。土地證有三種,分別為集體土地所有權證、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證、國有土地使用權證。您可以根據自己所有的土地證來判斷土地的性質。

國有土地 vs 集體土地

四、查詢土地檔案來判斷土地性質

土地檔案,是一種用文字、數據、圖表、聲像等形式記錄有關土地的各種信息並有保存價值的文件和資料。

《土地登記辦法》第七十二條規定“國家實行土地登記資料公開查詢制度。土地權利人、利害關係人可以申請查詢土地登記資料,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提供。”因此,您可以通過查詢土地檔案判斷土地性質。

需要注意的是,實踐中可能會出現土地證與土地檔案記載的事項不一致的情況。這時除有證據證明土地登記簿確有錯誤外,以土地登記簿為準。

總之,當您需要知曉被徵收土地的性質時,您可以通過法律法規、申請政府信息公開、查看土地證和查詢土地檔案等方法來實施。當然如果土地的性質較複雜,您自己無法解決時,也可以諮詢專業律師,尋求他們的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