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80年代的中專、大專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李衛國201734742



看到這個問題,有書君忍不住想回答。


因為我本人就是畢業於八十年代初的中專生,在我的周圍,更是有許許多多像我一樣的中專生。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有必要了解一下那個年代,特殊的時代背景及高考歷程。


七十年代末期,國家剛剛經過了1 0 年 動 亂,百廢待興,各行各業都急需人才。


1977年,在 小 平 的決策下,中斷了十年的中國高考制度得以恢復。許多人的命運由此改變,我也是其中一員。


那一年,一同走進考場的有工人、農民、上山下鄉和回鄉知識青年、復員軍人、幹部和應屆高中畢業生,還有的已經為人父母。



高考制度的恢復,不僅改變了幾代人的命運,尤為重要的是,從此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春天來到了。


這一年的高考,不僅是我國高招史上的重大轉折,更是那個年代一道靚麗的風景,也成為高考歷程中永久而獨特的記憶。


1978年,我就要初中畢業了,就在我們準備複習考試的時候,有一天,突然老師宣佈說,除了考高中,你們還可以考中專。


當時的我們,連什麼是中專都沒聽說過,更不知道中專為何物。只聽老師說,如果考上了,就可以帶著戶口走,畢業了國家包分配,是國家幹部。


然後就讓我們填表,上高中還是中專。


結果,呼拉拉的全班同學都報了中專。


後來回想起來,不僅是我們,估計老師也沒有搞不明白。因為這是史無前例的事情,誰也說不清楚。


報名之後,我們似乎就把這件事情給忘了。


中招成績出來了,結果是全年級就只有我一個人通過了。可見通過率有多低。


原來是優先錄取中專,然後縣一中、普通高中。


記憶中,是老師專程跑到家裡通知的。後來父親用自行車馱著我去縣城體檢,當場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分數填志願。



上啥學校,心裡完全沒有概念,於是就挑了一個名聲響亮的大專院校。


說出來,你可能會笑話,因為,我們以為去那個學校上學,就是上大學。


報到之後才知道,原來是這個學校的中專部。


其實,那時侯,剛剛恢復高考,只要是能夠出去上學,就是一件特別榮耀的事情。的確如此。


當時,我的通知書就是副鄉長親自送到我家的,把我好一頓誇獎,鄰里鄉親無不投來羨慕的眼光。


還有就是我們當時的待遇,現在的你們,聽起來可能認為是天方夜譚。


學費、住宿費全免,每個月還發生活費,自己就只用掏一個書本費就可以了。記得當時一個學期的書本費是三元五角錢。


還有就是畢業之後,國家全包分配,甚至有的同學對分配不滿意的,還有回到學校重新分配的。


總之,不愁沒地方去,需要人才的地方太多了。


後來我們慢慢知道,八十年代的中專生分二種,初中畢業,參加中考的,叫小中專。在全縣或全區差不多是中考排名前200名左右的學生。


小中專是那個時代特殊的產物。


80%屬於高中專,也就是高中畢業參加高招的。


高中專是在本科及專科錄取後招生的。


高校沒有擴招之前,各地的大專院校很少,本科和專科的分數線很接近,相差就十幾分,專科和中專差20幾分。


只要是考上了,無論本科、大專、中專,基本上說明智商還是高點,也比較努力,在校學習成績相當好。


所以後來,大家都不約而同地這樣認為,如果這一批人上了高中的話,99%會考上好大學(那時候,沒有985、211的說法)



也就有了這樣的說法,80年代的中專、大專相當於現在的本科,或211院校畢業。


有書君倒是認為,是什麼學歷就是什麼學歷,這是不容改變的事實。


關鍵是這樣一群人,在當時來說,智商不低,學習努力,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有一股不服輸的勁頭。


在我認識的中專畢業生中,幾乎沒有人停留在中專學歷階段,而是在工作崗位上不停地繼續學習。相繼取得了大專、本科、甚至研究生學歷。


好多人在單位都得到了重用,有的很早就走到了領導崗位,我周圍的中專畢業生,現在有的已是大學校長,碩士生導師。


有的出國深造,在國外同行中都是佼佼者。


我本人算是最平庸的一個,目前也是本科學歷,在單位擔任中層領導。


眾所周知,我們的 彭 麻 麻,就是八十年代的中專生,16歲考入山東五七藝術學校的中專部,(1978年底改為山東藝術學院)。


後來憑藉自己的實力加努力,一步步地讀了大專、上了本科、直至研究生畢業。


綜上所述,80年代的中專、大專畢業生,他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所以在校期間,學習都非常刻苦,基本功紮實,為後來的繼續深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較強的綜合實力。


這就是80年代中專畢業生的大致情形。


希望通過本文能夠讓大家對那個時代的高考歷程有進一步的瞭解。


80年代的中專、大專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歡迎在留言區提出您的看法。


有書課堂


對於80年代的中專生、大專生,我是肅然起敬的!我不說他們相當於現在985、211學生。但,他們絕不比現在985、211學生差。

在那個年代,除了考上本科的,他們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尤其在農村!

為什麼這麼說呢?

那時候的大學招生數量非常少,升學率極低!高中的升學率大概在15%。這還是城市、農村一起算的。農村連師資都沒有,怎麼和城市的比呢?結果就是,每年高考預選(你沒看錯!那時候高考前還得來一次預選)後,一個65人的班級,只能留下不到十個人去參加高考!十年寒窗苦,連高考卷都摸不到!這就是現實。留下的10人,能考上三個就不錯了,還都是大專。(本科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出一個)大家說,這樣的大專生能不厲害嗎?記得母校有個校友考上揚州師專,十年後,他就做了文學院的院長了。你說能力有多強悍?

這是大中專,高中考的。還有一種就是“小中專”,包括“中師生”,初中考的!

中師生已然是傳奇了,不多說了。那時候,農村是吃不飽肚子的。偏偏家家又都有幾個孩子,父母咬牙培養孩子考上學校,好脫離農村苦海,小中專便是最佳選擇。短平快!考上讀四年,便是國家幹部!往往一個鄉鎮中學,幾百畢業生,能考上一兩個便是幸事!

記得當年村裡有個孩子考上小中專,村裡連放三天電影慶祝!可見,當時能考上小中專、小師範(中師生)有多難!

說他們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這有點無聊!但人家水平擺在那,真的不比現在重點大學的學生差!

致敬芳華已逝的一代“大中專”“小中專”“中師生”們!


姑蘇講堂


我就是八十年代的中專生,不是自己給自己臉上貼金,那個年代的中專生、大專生都是尖子生,如果放到現在,最起碼是211和985大學的水平。

當時的中專生分兩種,一種是初中考取的中專,叫小中專,學制四年。一種是高中考取的中專,學制一般是兩年。八十年,我在江西省上小中專,我們學校不遠有另外一所中專學校,也是全國招生,他們則是學制兩年的中專學校。

我上初中的時候,讀的是縣裡的一個重點初中學校。一屆只有兩個班,全縣的小學畢業生都以考上那裡為榮。因為走後門的太多,定額五十人的超級,實際達到了將近100人。那時,城市戶口還很吃香,能考上中專,就可以吃商品糧,轉為城市戶口,國家分配工作,所以,對廣大農村孩子來說,誘惑力是非常大的。所以,很多孩子學習非常努力,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夠考上中專脫離農門。

那時,小中專是非常難考的,比現在的考大學難度大多了。一個縣的優秀初中生,兩個班能考上十來個中專和師範就是相當牛叉了。除了這個重點初中之外,那時每個鄉都有鄉中,大的鄉每個年級有兩個班,小的鄉有一個班。鄉中能考上中專的鳳毛麟角,很多鄉中多少年中專升學率都是光板!我記得中考那年,縣重點高中(兩個)錄取分數線是450左右,而小中專的分數線是500多分。所以,能考上小中專的都是千里挑一的尖子生。

我是初中考上的小中專。上初中的時候,我記憶力非常好,特別是範文背誦,看三遍以後,我基本就能背過,所以,上課時背誦比賽,我差不多都是第一。雖然調皮搗蛋,但老師對我非常喜歡。那時,他經常對我們幾個說,你們好好學,將來肯定能考上重點大學。我沒上高中,有幾個學習尖子目標遠大,選擇了上高中,三年以後他們都如願以償考上了重點大學,也就是現在的985高校。

可以這樣說,當年初中考小中專的學生,如果讀高中的話,考一個現在的211大學還是沒問題的,如果發揮出色,985大學也是手到擒來。那個年代,高考升學率很低,能考上大專的,放到現在,考個211也是穩穩的。

溫馨提示:閱後如果喜歡,請不要忘記添加關注喲😄歡迎大家關注、點贊、交流、評論、收藏、轉發,謝謝😜



管理那點事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專生、大專生都是相當厲害的知識分子,能夠考上中專或者大專的人,在每個縣城來講也算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那時候只要上了中專、大專,就可以算是端公家碗,吃公家飯的城裡人了。

對於八九十年代中專生、大專生與當今什麼樣的學歷相匹配,我們先來看幾個數據:1985年,高考錄取人數為62萬人,錄取率僅為29.3%;1995年,高考錄取人數為93萬人,錄取率也僅為40%左右,而到了2018年,錄取人數到了680多萬,錄取率超過70%,有些地方甚至到了90%。

我們從招錄比上就能看出二者之間學歷以及大專、中專在當下所處的水平,可以說當時的大專生完全可以和如今的本科生媲美,而且還是較好的985、211院校的本科生。可以說,他們的實力是非常強大的,而且在學習能力、用功能力等方面也不亞於當今的大學生,甚至比他們還要努力。

即使是中專生也一樣很厲害的,當時的中專生現如今也是各行各業當中的中流砥柱,他們的學歷水平也同樣不低。他們之前也與當今的好專科或者一般本科生水平差不多。那時誰家要是有位中專生,可是值得全村人羨慕的,當時每年一個村可能也沒有一箇中專生。據老輩人說,那個年代想上中專生是要找關係的,並不是誰想去就能去的,中專生上學時間短,而且還安排工作,投訴產出比是很高的。



總體來講,當時中專生、大專生雖然學習成績都很好,各方面水平也很高,但與如今的學生相比,總是帶有時代的侷限性,時代不同,我們衡量的標準也就不同。無論如何對比,我們都應該尊重每個時代的知識分子。


東愛雨小公


無論是從前還是現在,學歷都是一把敲門磚,不論是要找工作,還是要認識新的朋友,又或者是正在相親,說來覺得好笑,卻沒有人能免俗,人們都總是要問這個問題的,1999年,我國開始擴大高校招生規模, 2001年,教育部出臺允許25週歲以上公民參加高考的新政策。高校大學擴招,意味著大學生人數增多,不再像從前一樣,覺得有多麼了不起了。

80年代之後出生的人們一定遇到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的老師有的只是中專生,中專生也能教初中、高中甚至大學的課程嗎?或許大家曾聽家中長輩提到過,那個時候的中專生是包分配工作的,直接進入政府部分工作(也就是現在的公務員,只是那個時候不需要額外的考試),不像現在的學生,大學畢業後還要再參加各種各樣的考試,才能有一個工作崗位。

80年代的中專、大專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這個問題其實並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舉一個很簡單的一個道理,每年高考會產生也多的狀元,首先是每個省有,然後每個省又要分為理科和文科,這樣算下來,每年我國會產生68個狀元。你能說哪個省的狀元比別的省的差或者好嗎?你能說理科的狀元就一定比文科的厲害嗎?你能說去年的狀元一定比今年的狀元聰明嗎?

並不能,橫向、縱向都是,並沒有可比性。這是由當時的時代環境決定的,就好比現在,不同的地區,師資力量不同,生源不同,國家高考的內容和難易程度也不盡相同。

唯一可是肯定的是,當時的中國社會千瘡百孔滿目瘡痍,正是用人之際,而師資力量卻十分薄弱,對於人才培養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但當時的招生比例卻只有5%。80年代的中專的學歷水平,用最簡單的話說,學習成績最好的人才能考上中專。因此,最優秀的人不一定在中專,而在中專的一定是優秀的!


決勝網


看到這個問題就想回答,因為做為那個時代的學子,有一種情懷。80年代的中專、大專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對這個問題可以眾說紛紜,有人說那時的中專、大專也是中專、大專,如果一直到現在不提升學歷的話連高級職稱都沒資格評。有人說那時的中專、大專是帶幹部指標的,包分配工作,所以相當於現在的一本以上的大學學歷。我認為80年代的中專、大專相當於現在至少本科學歷。

一、先說那時的小中專,就是所謂的從初中畢業直接上的中專。中專也分為部屬中專、省屬中專及地區中專。部屬中專、省屬中專數量較少,需要很高的分數才能考上,每個縣都沒幾個指標。而最多的是地區中專,比如說地區農校、衛校、師範學校等。記得我86年初中畢業時,整個縣招收的中專人數不到100人,而且規定只有應屆生可以考,所以往往是學校最拔尖應屆生報考。我們學校兩個班最終只有一個同學上了師範學校,其他有幾個上線面試沒過關,最後錄取到高中。我們那十來個考上高中的同學在89年高考時,只有三個同學直接考上了大學,兩個本科、一箇中專。其他同學在復讀後大部分都考上本科專科。所以說上小中專的同學如果上高中不出意外地話應該是能考上大學的。

二、再說高中畢業考上中專和大專的同學。當年中專、大專與本科分數相差也不是太多。由於當時大學錄取人數實在太少,一個縣能有幾十個本科算不錯的了,連上大專、中專一起也不多。反正我們當時高中四個班最後只考上一個大專生,其他全軍覆沒。要知道我們也不算智商很低的,本來初中升學率也不超過20%,在當年高考中我是以495分兩分之差沒上中專線,當然如果放在某些省也許夠上本科了。考慮到七十年代出生人口比較多,每年在2800萬左右,而89年高考錄取總人數不過60萬人,可以想見那時考個中專、大專有多難。如果放在現在,這部分人應該都能考上一本以上大學。當然這只是假設,因為現在考985、211大學同樣也是競爭非常激烈的。並且他們大都在自己的崗位做出了較大成績,很多人走上領導崗位。

結論:從智商角度來說,80年代的中專、大專相當現在一本大學。從能力來說,80年代的中專、大專強於現在的一般本科生。從學歷層次來說,80年代的中專、大專還是屬於中專、大專層次,不能享受本科等更高待遇。


良心老師


我92年考的省部屬中專,初中考的,三線城市郊區人,農村戶口,但是還不算太苦。我們那時候都是中考分數最高的上中專,中師,之後是重點高中。我考那年中專分數線540,重點高中好像530,我考了616。挺了不起吧?到校上學了發現,學習成績比我厲害的很多。大家農村出來的居多,最大的目標是農轉非包分配,因為家裡沒關係沒錢,能跳出農村就是跳出龍門了,吃“商品糧”了。所以那時候很多農村的優秀的孩子都上中專了。我們那時候中專上學,記住是92年入學啊,每年學費150,住宿費好像是100,每月國家給發16塊補助,後來漲到30多。就是說,學校收錢很少,基本連成本都不夠,都是國家補貼。也可見那時候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和教育理念。不像現在這麼商業化。說這麼多不一定回答了樓主問題,就是說明一下當年的情況。而且,我還是92年入學的,不是80年代了,但是真能理解那個年代的那些政策,那些優秀的年輕人。


遙若遠星6


本人就是80年代上學,中專沒考上,後來上高中上大學的那一撥人。

如果從錄取比例來看,那時的中專生跟現在的本科有一比,本科生可能跟博士差不多;但,我們不能做這樣的簡單比較。

在我上學的年代,村裡的小學就一個老師,教所有的課程,連音體美都包了。我的老師會漢語拼音,就成了他那一輩教師中的“大牛”,當我上中學的時候,從我們村出來的學生是拼音掌握得最好的一撥人。

這種普遍較低的教育水平,跟今天的學校其實沒什麼可比性。換句話說,80年代有很多沒上中專大專甚至大本的那一批人,只是被時代埋沒了。

反過來說,今天的本科生就真的不如那個年代的中專、大專生麼?

我不知道那個年代過來的人,是哪裡來的這樣的“謎之自信”。今天的學生,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比我們那一代的人要強。可能很多人在直覺上認為,現在的孩子吃不了苦,受不了累,成天玩兒遊戲……你真的想多了,現在的孩子中那些努力上進的,並不比我們那代人努力的人少。難道你真的認為,7、80年代的學生都是努力上進的,沒有混日子的?

如果你拿80年代的中專、大專、本科生跟現在最精英的那撥學生比,你就會發現80年代的學生佔不了絲毫的便宜。

20多年前,當我看到班裡普通學生的英語水平,就已經得出這個結論了。


職場簡史


...八十年代的中專與大專,肯定仍然是中專與大專學歷。

其實,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文憑≠文化,人是應該終生學習的,不然,你八十年代的中專,大專,本科...也許連現在的高中生不如。

我是七八年考入大專的,雖然說競爭異常激烈,但我不認為,我們的智商就高過現在的學生...其實,考上學校的學生,智商一般是居中的,高智商的人主要分成了兩類,一類確實進了非常好的學校,一類也許就去了班房(我曾在一個少管所做過諮詢,那裡邊的娃兒,大多智商超群),所以,能考上大學,智商是一個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也就是說,大多數人,都有考上一般大學的智商,不足以榮耀的。

我們發現,從八十年代過來的大學生,相當多的人,已處於社會的邊緣,在主流中已無話語權...究根結底他們畢業後,總是以自己是中專,專科,本科..."驕子"自居,離開學校後,再也不讀書,躺在文憑上榮耀著...幾十年,晃眼一過,發現太落伍了...其實,在八十年代初考上學校,雖然說很不容易,但進入學校,學了什麼,真是天知道...我在學校時,也秀著驕傲,但有一天,到圖書館想借伯克利大學加州分院物理系的閱讀教材時,真讓我大吃一驚,書疊起來有三尺高,我們,我們專科教材,二年各科全部加起來,也只有一半的量。

我的意思是,就算你競爭激烈,但其實進入學校,並沒有學到什麼...山外有山啊...不能九斤老太啊。 有人說,現在的大學也學不到什麼,所以彼此彼此吧。...能不能有所成就,與年代關係不大。


zry張非


先說說學制。文革中響應毛主席:“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的號召,小學到高中的基礎教育學制縮短到9年,即小學5年、初中和高中各兩年。我是1982年初中畢業的。那時候小學的學制是五年,初中從我的上一屆開始,由2年改為3年,高中從我這一屆開始由兩年改為三年。因此,比我大兩歲的人,從小學到高中畢業一共是9年;比我大一歲的人,是10年,從這一屆開始是11年。後來小學也由五年改為六年,就成了12年。

在湖南省,文革後我這一屆之前沒有從初中畢業生中招收中專生的。因此,湖南省從初中畢業生中招收中專生是從1982年開始的。算起來,第一批初中畢業中專生現在大約50歲出頭。

當時招收中專生的專業非常少,僅限於師範和衛校。招生數量也少得可憐,因此初中畢業要考上中專是非常難的。我們那一屆名額是分配到縣裡的。那時初中教育並不像現在這麼普及,我們縣60萬人口,那一屆大約有初中畢業生3000人,分到縣裡的中專錄取名額是11人。錄取率不到千分之四。

那年我的中考成績是全縣第三名。因家庭困難,當時我報考了中專,並得到了複試機會。後來在我的小學老師的極力勸說下,放棄複試,就讀先一中高中部。所以,至今我仍然對當時的小學老師心存感激。

至於高考,當時的錄取率也非常低。當時的高中普及率很低,初中畢業生大約只有四分之一能考上高中。能考上縣一中的只有300人,其它非重點高中大約600人。但1985年高考,全縣所有考上本科的學生均來自縣一中,其它學校只能考上個位數的大專和中專。全縣考上本科的大約15人。我以超過重點大學錄取線11分、一般本科錄取分數線23分的成績被湖南師範大學錄取(後來是211)。

而且當時還有預考。從全縣來看,預考大約會淘汰三分之二。我所在的班是重點班,還淘汰了大約10個人,一中其他班得淘汰更多,至於非重點高中,每個班只有個位數有機會參加高考。因此,當時的高考錄取率是失真的。

說一件趣事。我大學畢業後在中學工作兩年後考上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在同宿舍巧遇一位隔壁縣的老鄉。他1982年考上中專,在小學工作兩年後考入北京師範大學本科,畢業當年考上本校研究生。我們倆殊途同歸,竟然在北京上了同一所大學的研究生。這也說明當時的中專生的智力的確非同一般。

不過他也屬於中專生中極少數有毅力的人,而當時的大多數中專生至今仍在縣裡的鄉村小學和衛生院裡奉獻自己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