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5 华漕镇纪王:回外婆家还有最后3公里

纪王历史上长期属于嘉定县,乾隆六十年(1795年)从南翔析出成独立建制,以本地纪王庙得名……1958年吴淞江以南地区划归上海县,仍称纪王乡……1993年撤乡建镇……2000年底并入新华漕镇。纪王庙内有一株古银杏树,本地出产的鸡冠雪里蕻和土豆皆为名特土产。

摘自2007年版《纪王镇志》江良深编

华漕镇纪王:回外婆家还有最后3公里

纪王某村,外婆家附近的小河,数年前

母亲老家在纪王,娘家亲人也大多还住在那里,因此除却大事,每年必去三次,清明扫墓和外公、外婆忌日。本地人还有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但外公忌日恰好就是那天。从家到纪王,一辆公交车就能抵达,但是车只到纪王镇为止,要去外公外婆家则还要多走一段路——沿着大路走到村口,再从村口走到最里面,而且这段路没有公交车,最多就到村口,纪王镇上的出租车也是稀有物品。

为了走这段不短的路,从早年靠走路、搭一段便车、请亲戚们开小车骑助动车捎一程,到后来在镇上搭乘黑车等等。后来家里经济渐渐宽裕,也能承受得起从家打车到外婆家的费用了(毕竟一年也没有几次),至少进村的问题是解决了。直到几年前,村里才最终通了公交车,私家车也普及到了我们普通百姓家,才算全部。但即便如此,这条路还免不了要走的。

华漕镇纪王:回外婆家还有最后3公里

莘纪线(网络图片,袁童鞋提供)当年是拥挤的老式公交车,找不到图片了。

当年夏利车小票上标注的行驶距离才让我知道了这段路究竟有多长——大约三公里左右,刚好一个起步费,而这一整段路就是我对于纪王绝大部分的认识。原先的纪王车站并不在今天纪高路的位置,而位于纪翟路纪信路交界处,那里也是纪王中学原先坐落的地方——是我父母都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但是现在镇子的中心整体南移,加之纪王、诸翟和华漕合并为一,发展重心也不断往南边的诸翟靠去,以至于今天老镇上早就没有了昔日的繁华,就是新开发的地方也是杂乱大于繁华。

镇北的盐仓浦,可算是纪王本地最重要的一条河。从记事起,表姐家就一直在盐仓浦边上。最早只有他们一户亲戚住在镇上,所以小时候去他们家玩,也就有机会去镇上那些窄窄的小马路上转悠。前几年表姐出嫁时,我排在送亲车队中,从纪中路狭窄的街道上慢慢驶过;那时候是五一假期,街道风貌似乎凝固如初见,满坑满谷的是赶集的人群,却几乎听不到乡音。除了那棵古银杏,只有盐仓浦上的这座桥还颇有一些味道。

华漕镇纪王:回外婆家还有最后3公里

盐仓浦上的桥,2013

盐仓浦北岸以前有座纪王庙,据说最初是供奉纪信的。纪信在楚汉相争时期,替汉高帝刘邦而死,人们相信他能庇佑乡里镇一镇吴淞江洪水因此修建起来的,人称纪(信)王庙,而纪王的地名就是由此而来。寺庙一度湮灭,原址曾建有纪王影剧院,还一度成为是低俗表演的场子,前几年又变回了当年的寺庙,算是重获一方清静。

华漕镇纪王:回外婆家还有最后3公里

大圆通寺

据资料:纪王寺现名大圆通寺,此为庙门(原载于“卍善无畏”新浪博客)该庙宇的复兴改建是因为华漕镇有三座庙宇因为虹桥枢纽工程需要拆迁,三寺合并在纪王寺原址复建,2011年正式命名为大圆通寺。

华漕镇纪王:回外婆家还有最后3公里

《纪王镇志》所载1995年纪王地图,可点击看大图

过了纪王寺再往北,大路逐渐西转,路名也变成了纪鹤路。这个转角区有比较有名的长城玩具厂,大顺厂(当年还冠名赞助过上海一支足球队),它们可以算上纪王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到了联友路路口就到村口了,到这里,回乡的路才算刚刚过半。当年修造联友路时据说可以联通莘庄和纪王,以为会有所发展,结果除了路宽了,并没有太多改变。沿着骤然变窄的路往村子里走,不远就是京沪高速横亘在眼前,穿过高速公路下方的桥洞,才真正算进了村。从空中看去,车子在现代化的路面上面快速飞驰,但与地面破旧落后的农村没有任何的交集,仿佛在两个次元。

华漕镇纪王:回外婆家还有最后3公里

华漕镇纪王:回外婆家还有最后3公里

上海县志上的纪王工业,上图为长城玩具厂的成品,下图为大顺厂的生产车间

过了桥洞,仿佛时间又往后拨了20年。去外婆家还要转过一片树林,这里的好几亩良田在十几二十年前改了种树,据说成了啥苗木公司,原先还有一个养鸭的水塘,现在也没有了。我妈一直跟我说水塘旁边的小屋子是她当年的小学,现在那座老房子也不见了。水塘前的大路改成水泥路时间并不久,而水泥路现在也坑坑洼洼起来。沿着这条路,过了一座闸桥就快到外婆家了。早先,没这座闸桥时,还要走一座石板桥。桥下的小河约有三四米宽。河道两边常会种蚕豆,会开出那种像蝴蝶一样的花,也是我童年印象最深的花。

华漕镇纪王:回外婆家还有最后3公里

村里的田野、农舍、池塘

当然从村子里面出来还要艰难,当年要走老半天到村口,甚至镇上才能打到出租车;后来学聪明了,就问带我们进去的黑车司机要了名片,还曾经好几次无意找到了父亲教过的学生开的车,当然,后来黑车也越来越少了。如果实在天黑,或者东西太多,亲戚们偶尔也送我们出来,记得有一次搭乘的助动车因为压到什么还是陷进什么,我突然飞了出去,差点就......;后来自己开车,虽不必担心走路和搭车的麻烦,但是崎岖狭窄的村路依然让人提心吊胆,有的路还得要把反光镜往里扳才能通过。

华漕镇纪王:回外婆家还有最后3公里

外公过世近十多年,外婆更是已经去世三十多年了,但这个外婆家依然还在

这三公里的回乡路,简直就是一部生活小历史的小片段,但遗憾纪王发展迟滞,尤其是农村一带甚至今不如昔。不过总觉得纪王人还是眷恋这片土地的,如今没有去镇上或别处定居的亲戚就只剩下了母亲的大姐老夫妇,他们两个人还守着已经非常破落的家园,让我们这些晚辈,在外公外婆过世多年之后还能有个“外婆家”可以回。

总觉得,随着年岁渐长,自己离纪王的距离越来越远,但毕竟那是母亲的故乡,而且父亲也在纪王工作生活过,所以我这二分之一纪王人总觉得血管里也有一点纪王的基因心中对它有所期许,虽说那座方圆十里扬名的淞南水乡,盐仓浦的繁荣景象(纪王镇志上有所记载,在此不赘述了),都已是过眼云烟,但至少,不要让时代大潮卷走了纪王的记忆,要让这里的人都能以这方乡土为傲,就算已经离开了,也能有个对家乡,至少对外婆家的念想。

华漕镇纪王:回外婆家还有最后3公里

上图是作者根据卫星地图而作

*本文参考《上海县志》《嘉定县志》《纪王镇志》,未经注明的照片均为作者自摄,属天袁地访版权所有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