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最後一公里"小區商鋪,未來的黃金商機?

實體商業在線上平臺的衝擊下,能熬過來的都是零售界的"扛把子"。不是大型集中式購物中心,就是"最後一公里"小區商鋪;不是體驗感強的體驗中心,就是在家隔壁的真方便。

當然,購物中心這個貴价"商鋪",成本高門檻高,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得住的,所以不少人把目光放"最後一公里"小區商鋪。

"最後一公里":世界因懶人而有"商機"

試想下:人類為什麼會發明汽車?

有個很有趣但很有道理的說法:因為不想走。眾所周知古代的交通工具是馬車,後來汽車的出現代替了馬車,當然這裡面有科技日新月異的原因,但如果每個人都願意長途跋涉,那估計汽車或者馬車的需求會小好多。

而"最後一公里",則是源於這個理由。"最後一公里"所指的是家門口的最後一公里,無論是購物中心、外賣、快遞都沒有近在家門口的方便,幾分鐘的事,幹嘛要辛辛苦苦出去一趟呢?

所以,不少開發商看上了這片"紅海":

業主們的反應如何?

社區商業:開放空間+個性化服務+特殊業態

在珠江新城,7-11開店如火如荼,僅地下和地上相隔不到100米就有兩間,並且人流及消費都非常不錯。而在工業大道中珠江醫院旁的7-11,經常打折促銷卻無人無津,甚至乎近1000米只有它一家便利店;這是為什麼?

因為人群需求不一樣。珠江新城多白領,重速度,7-11的快手快腳當然備受一部分趕時間的白領追捧消費;但在老住宅區,7-11的優勢就不明顯了。

時下的社區商業,一部分舊模式依舊沒人光顧:

萬科某小區商鋪

這個小區在16年年初收樓,至今店鋪從來沒全開,租戶卻是換了幾換,依然沒有什麼"聲色"。而另一邊保利的若比鄰,卻是另一番光景:

保利旗下第一間便利店

保利旗下第一間便利店

而保利在自家樓盤也作出了新的努力方向:

若比鄰APP購物頁面

這個保利新研發的若比鄰,購物這個特點和京東到家挺像的,除了滿足一般管家服務外,購物方面還有自營品質超市、社區周邊店鋪、閒置物品交易、鄰里特產團購、安全交易保障的功能,反正就是"沒有最方便,只有更方便"。

有些開發商為了滿足現代化需求,更是把服務員撤了,直接上無人服務店,掃碼入掃碼出;更多的是在app上購買,限制距離內送貨上門,門都不用出;


而在業態方面,開發商的選擇就更為人性化,比如寫字樓附近的便利店更多快速熱食,住宅附近的便利店更多日常用品,商業體附近的便利店更多零食飲料。

舊的商業模式註定會被新而更便捷的模式取代,在房地產利潤日漸被壓縮的當下,萬科提出做“城市配套服務商”的口號,可不是拿來唬人的。照這樣下去,美團外賣競爭對手的名單上的"共享單車"應該不再孤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